肾炎病理学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2
执业护士考试病理学知识点总结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对于执业护士来说,掌握病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执业护士考试中常见的病理学知识点的总结。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适应适应是指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常见的适应形式包括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
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又可分为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和内分泌性萎缩等。
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等。
2、细胞损伤细胞水肿:细胞内水分增多,导致细胞体积增大,胞质疏松、透明淡染。
常见于缺血、缺氧、感染等情况。
脂肪变: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常见于肝细胞、心肌细胞等。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可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和细小动脉壁玻璃样变。
淀粉样变:细胞间质内出现淀粉样蛋白质黏多糖复合物沉淀。
黏液样变:细胞间质内出现黏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病理性色素沉着: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有色物质的蓄积。
常见的色素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等。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
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3、细胞死亡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等。
凋亡: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
二、损伤的修复1、再生再生是指组织损伤后,由邻近的健康细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复的过程。
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肾炎的诊断标准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类型的肾炎及其诊断标准。
一、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是一种由免疫反应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导致肾脏固有细胞受损。
其基本概念、病因和诱因如下:1.1 基本概念肾小球肾炎是指肾小球发生炎症性病变,导致肾脏滤过功能受损,出现血尿、蛋白尿等症状。
1.2 病因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包括遗传、免疫、感染、药物等多种因素。
其中,免疫因素最为重要。
1.3 诱因肾小球肾炎的诱因包括感染、疲劳、过敏、药物副作用等。
肾小球肾炎的症状和体征表现如下:1.4 症状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症状包括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
患者可能伴有疲劳、乏力、腰痛、发热等症状。
1.5 体征肾小球肾炎的体征包括水肿、高血压、肾脏肿大或缩小等。
肾小球肾炎的实验室和病理学检查如下:1.6 实验室检查肾小球肾炎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尿素氮、血糖等。
1.7 病理学检查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学检查包括肾穿刺活检和免疫病理学检查。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了解肾脏病变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原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其基本概念、病因和诱因如下:2.1 基本概念肾病综合征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大量滤出,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等症状。
2.2 病因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包括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又分为多种类型,如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膜性肾病等;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能与感染、药物副作用、遗传等因素有关。
2.3 诱因肾病综合征的诱因包括感染、过敏、疲劳、药物副作用等。
肾病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表现如下:2.4 症状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30g/L)、高脂血症和水肿。
新月体名词解释病理学
新月体(crescent body)是指在肾小球肾炎病理学中的一种特征性结构。
在肾小球肾炎中,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导致大量蛋白质和红细胞通过滤过膜进入尿液中。
这些蛋白质和红细胞在肾小管内形成凝集体,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凝集体会逐渐形成半月形或新月形的结构,称为新月体。
新月体的形成通常伴随着严重的肾小球肾炎病变,是肾脏严重损伤的表现之一。
从病理学角度来看,新月体的形成反映了肾小球肾炎病变的严重程度,通常与肾小球丧失功能和肾小管间质炎症反应相关。
新月体的存在也提示了肾小球肾炎的进展和预后不良。
因此,病理学上对于新月体的观察和分析对于判断肾小球肾炎的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肾小球肾炎外,新月体在其他肾脏疾病如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RPGN)和肾小管间质肾炎等疾病中也可能出现。
因此,对新月体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病理医生进行疾病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总的来说,新月体是肾小球肾炎病理学上的重要特征之一,对
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对新月体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病理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工作。
急性肾炎综合征疾病一种病理学表现为肾小球内充满性炎性转变,临床表现为突然起病的血尿,红细胞管型,轻度蛋白尿,时常伴有高血压,水肿和氮质血症为特征的综合征。
病因急性肾炎综合征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急性肾炎综合征的原型是链球菌后肾小球肾炎(PSGN),由于感染了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些致肾炎菌株,如12型(伴咽炎)和49型(伴脓疱病)。
PSGN在美国和欧洲的发病率正在下降。
在世界上其他很多地区流行发生,大约5%~10%伴有咽炎,约25%伴有皮肤感染的患者发生PSGN。
此疾病在大于3岁的儿童和年轻人中最常见,但也有5%的病人年龄超过50岁。
从感染至肾小球肾炎起病有1~6周的埋伏期(平均2周)。
症状急性肾炎综合征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依据有先驱感染史,浮肿、血尿、同时伴高血压和蛋白尿,诊断并不困难。
急性期多有抗链球菌溶血素“0”效价增高,血清补体浓度下降,尿中FDP含量增高等更有助于诊断。
个别患者有以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高血压脑病为起初症状,或病初只有水肿及高血压而仅有稍微或无尿常规转变,对不典型病例应具体询问病史,系统查体结合化验综合分析,才能避开误诊,对临床诊断困难者,必要时做肾活检方能确诊。
检查急性肾炎综合征应当做哪些检查?尿蛋白排泄可每日>0.5~2g/m2 ;任意尿蛋白/肌酐比值可能<2(正常0.1~0.3)。
尿沉渣中含异形红细胞,白细胞和肾小管细胞,管型包括红细胞管型和血红蛋白管型是特征性的,白细胞管型和颗粒管型(蛋白滴)较常见。
抗致病感染因子的抗体滴度通常在1~2周内上升。
针对链球菌抗原产物的抗体增多能被测到: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是上呼吸道感染最好的指示,及脓皮病的抗透亮质酸酶和抗脱氧核糖核酸酶B。
在疾病活动期C3和C4通常降低。
在80%的PSGN病例补体水平6~8周内可恢复正常,而实际上无一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会如此。
冷球蛋白血症经常持续数月,而循环免疫复合物只能在几周内检测到。
第二十一教案讲授课题:肾小球肾炎目的要求:1、掌握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和临床联系2、熟悉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特点重点难点:重点:1、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2、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联系难点: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概述 10分钟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20分钟三、基本病理变化 5分钟四、临床表现 10分钟五、病理类型 40分钟六、小结 5分钟板书设计:第一节肾小球肾炎一、概述:泌尿系统肾单位肾小球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抗原内源性外源性发病机制: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复合物Ⅲ型变态反应1、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2、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3、炎症介质释放,肾小球损伤三、基本病理变化1、肾小球细胞增多2、基底膜增厚3、炎性渗出和坏死4、玻璃样变性四、临床表现1、急性肾炎综合征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3、肾病综合征4、无症状性蛋白尿或血尿5、慢性肾炎综合征五、病理类型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3、膜性肾小球肾炎4、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5、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6、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7、IgA肾病8、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六、小结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肾小球肾炎、大红肾、蚤咬肾、肾病综合征、大白肾、颗粒性固缩肾,氮质血症2、比较常见三种肾炎的病理变化。
3、用病理知识解释急、慢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1、何瑞芝主编,王家富、陈命家副主编. 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材,病理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任玉波、茅幼霞主编. 面向21世纪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系列教改教材病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吴和平、李晓阳主编. 湖南省高等教育21世纪课程教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2版).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何瑞芝主编. 病理学学习指导.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第一节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是以肾小球病变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简称肾炎。
狼疮性肾炎32例病理与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病理与临床特点,了解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LN患者的病理类型与临床特征。
结果I、II、Ⅲ、IV、V型各占3.1%、9.4%、25%、50%、12.5%。
结论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一定联系;肾活检对判断疾病活动性,指导治疗与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临床症状肾活检病理学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可累及各个系统和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以肾脏最常见,临床上有狼疮性肾炎(LN)表现者高达75%。
LN是继发性肾脏病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可达80%~85%。
肾衰竭是SLE的常见死因[1]。
我们对32例LN患者的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与相关实验室检查、病理类型与SLE临床活动性及LN病理活动性的关系进行分析,以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并用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06年7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的SLE患者。
SLE按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标准,符合其中4条以上;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如持续性蛋白尿或血尿、肾功能减退。
年龄最大者为55岁,最小者为10岁,平均37.6岁,其中女27例,男5例。
病程最短为15天,最长为7年。
1.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沉(ESR)、24h尿蛋白定量、血浆蛋白电泳。
免疫学检查包括血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ss-A、ss-B抗体、抗磷脂抗体、血清补体C3、C4等。
1.3 肾脏病理检查32例患者均在B超定位下行经皮肾活检,所取穿刺组织分别作光镜(HE、PAS、PASM及MASSON染色)及免疫荧光(IgA、IgG、IgM、及C3、C4、Clq、FRA染色)检查。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特点
类 型 病理变化 病理-临床
肉 眼 光 镜 电 镜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 肾炎 1、体积↑。 2、充血—大红肾。 3、表面、切面出血点——蚤咬肾。 1、以内皮细胞增生为主,系膜细胞也有增生。 2、可分别以渗出、出血为主 1、内皮cell、系膜cell增生肿胀; 2、基底膜和上皮cell驼峰状、小丘状致
密物沉积;
3、荧光检查:IgG、C3沉积。
1、尿改变:少尿、血尿、蛋白尿、
管型尿,严重者导致氮质血症。
2、水肿、高血压。
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症=血尿、蛋
白尿、水肿、高血压、氮质血症。
(弥漫性)系膜增生性 肾炎 —— 1、 弥漫性系膜cell和基质增生; 2、 毛细血管壁无明显变化。(内皮cell不增生) 1、 肾小球系膜cell和基质增生。 2、 系膜内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3、 荧光检查:系膜区有不同的免疫球
蛋白和C3沉积。
1、具有多样性,可表现为肾病综
合征,也可为无症状蛋白尿、血
尿、慢性肾炎综合症。
快速进行性肾炎 (新月体性肾炎) 1、 肾脏体积↑ 2、 色苍白 3、 表面有出血点 肾小球内弥漫性大量的新月体或环状体形成 1、 肾毛细血管基底膜不规则增厚; 2、 在基底膜上、内、外可见致密电子物质沉积; 3、 细胞性新月体增生的肾小球基底膜有裂孔和缺损; 4、 荧光检查:线性( IgG、C3)荧光、颗粒荧光、无荧光等。 1、 早期出现蛋白尿 2、 少尿、无尿、氮质血症;
3、 肾衰竭
★此型病变重、进展快、预后差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特点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早期无明显变化,晚期肾脏体积↓,表面呈颗粒状——虫蚀状。 1、增生的系膜组织逐渐包围毛血管、伸入毛细血管基质底膜和内皮之间,使毛细血
管壁增厚呈车轨状、分层状。
2、晚期,系膜和肾小球纤维
化。
1、内皮细胞下出现电子致密物沉积、基底膜有钉状突起。 2、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足状突消失。 1、早期系膜改变为主,仅有轻度的蛋白尿、血尿。
2、累及毛细血管则出现肾病综合
征。
3、晚期出现高血压、肾衰竭。
轻微病变型肾小球肾炎 体积轻度↑,色苍白 1、光镜下变化不明显,仅有轻度节段性系膜增生。 2、基底膜正常 1、未见电子致密物
2、免疫荧光检查(-)
1、肾病综合症
2、蛋白尿(白蛋白为主)
3、常出现血尿、高血压
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是各型肾炎的晚期表现) 1、体积↓; 2、色苍白; 3、质硬、表面颗粒状——颗粒固缩肾。 1、大部分肾小球纤维化和玻璃样变; 2、肾小球内见各种管型。 —— 1、尿改变:多尿、夜尿 2、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3、高血压(肾缺血致肾素分泌增
加)
4、氮质血症(尿素、肌酐堆积)
名词解释
肾病综合症:
指一组临床症状,包括大量的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临床特点: 三高一低,即大量蛋白尿(≥3.5g/d)、水肿、
高脂血症,血浆蛋白低(≤30g/L)。病情严重者会有浆膜腔积液、无尿表现。
急性肾炎综合症:
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氮质血症。
慢性肾炎综合症:早期症状有: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晚期可发生肾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