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件-肾小球肾炎
- 格式:ppt
- 大小:26.33 MB
- 文档页数:130
病理学:肾小球肾炎(GN)简称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指原发于肾的独立性疾病,肾为唯或主要受累的器官。
是我们要掌握的重点内容,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是一些全身性疾病引起肾小球病变,这些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病、血管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肾小球肾炎病因复杂,类型多样,是本章的难点,也是常考的内容。
L病因和发病机制肾小球肾炎是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通过不同的机制引起肾小球损伤造成炎症,并引起一系列症状如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
与肾小球肾炎发病有关的抗原分为两大类:①内源性抗原包括肾小球性(肾小球基底膜抗原、足细胞的足突抗原、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的细胞膜抗原)和非肾小球性(DNA、核抗原、免疫球蛋白、肿瘤抗原和甲状腺球蛋白等)。
②外源性抗原主要为生物性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和螺旋体)等感染的产物,以及药物、外源性凝集素及异种血清等。
抗原抗体复合物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引起肾小球肾炎:(1)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抗体直接与肾小球内固有或植入的抗原成分直接发生反应,导致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由于抗原性质不同,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
1)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肾小球基底膜本身的成分为抗原,机体内产生抗自身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这种自身抗体直接与肾小球基底膜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用免疫荧光法可见免疫复合物沿肾小球基底膜沉积呈连续的线状荧光。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原引起的肾炎称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性肾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2)Heynlan肾炎:除肾小球基底膜外,肾小球内其他成分如系膜细胞膜抗原Thy—1和上皮细胞的Heymann抗原等也可引起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在毛细血管表面形成多数小丘状复合物,免疫荧光呈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
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表面上皮细胞下有多数小丘状电子致密物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