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桩基础的竖向分析及其验算
- 格式:pptx
- 大小:538.91 KB
- 文档页数:18
群桩与群桩效应分析 群桩基础——由基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
若桩⾝全部埋于⼟中,承台底⾯与⼟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上部露出地⾯⽽承台底位于地⾯以上,则称为⾼承台桩基。
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
单桩基础——采⽤⼀根桩(通常为⼤直径桩)以承受和传递上部结构(通常为柱)荷载的独⽴基础。
群桩基础——由2根以上基桩组成的桩基础。
基桩——群桩基础中的单桩。
复合桩基——由桩和承台底地基⼟共同承担荷载的桩基。
复合基桩——包含承台底⼟阻⼒的基桩。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单柱在竖向荷载作⽤下到达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荷载。
它取决于⼟对桩的⽀承阻⼒和桩⾝材料强度,⼀般由⼟对桩的⽀承阻⼒控制,对于端承桩、超长桩和桩⾝质量有缺陷的桩,可能由桩⾝材料强度控制。
群桩效应——群桩基础受竖向荷载后,由于承台、桩、⼟的相互作⽤使其桩侧阻⼒、桩端阻⼒、沉降等性状发⽣变化⽽与单桩明显不同,承载⼒往往不等于各单桩承载⼒之和,称其为群桩效应。
群桩效应受⼟性、桩距、桩数、桩的长径⽐、桩长与承台宽度⽐、成桩⽅法等多因素的影响⽽变化。
群桩效应系数——⽤以度量构成群桩承载⼒的各个分量因群桩效应⽽降低或提⾼的幅度指标,如侧阻、端阻、承台底⼟阻⼒的群桩效应系数。
桩侧阻⼒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侧阻与单桩平均极限侧阻之⽐。
桩端阻⼒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端阻与单桩平均极限端阻之⽐。
桩侧阻端阻综合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承载⼒与单桩极限承载⼒之⽐。
承台底⼟阻⼒群桩效应系数——群桩承台底平均极限⼟阻⼒与承台底地基⼟极限阻⼒之⽐。
负摩阻⼒——桩⾝周围⼟由于⾃重固结、⾃重湿陷、地⾯附加荷载等原因⽽产⽣⼤于桩⾝的沉降时,⼟对桩侧表⾯所产⽣的向下摩阻⼒。
在桩⾝某⼀深度处的桩⼟位移量相等,该处称为中性点。
中性点是正、负摩阻⼒的分界点。
下拉荷载——对于单桩基础,中性点以上负摩阻⼒的累计值即为下拉荷载。
三)、矩形承台弯矩及单桩桩顶竖向力的计算图中x轴的方向是随机变化的,设计计算时应按照倾覆力矩M最不利方向进行验算。
1. 桩顶竖向力的计算依据《建筑桩技术规范》JGJ94-94的第5.1.1条。
其中n──单桩个数,n=4;F──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设计值,F=619.2kN;G──桩基承台的自重,G= =1089kN ;Mx,My──承台底面的弯矩设计值,取1552kN.m;xi,yi──单桩相对承台中心轴的XY方向距离a/2=4.5/2=2.25m;Ni──单桩桩顶竖向力设计值(kN);经计算得到单桩桩顶竖向力设计值,最大压力:N=(619.2+1089)/4+1552×2.25/(4×2.25)=815.05kN。
2. 矩形承台弯矩的计算依据《建筑桩技术规范》JGJ94-94的第5.6.1条。
其中Mx1,My1──计算截面处XY方向的弯矩设计值(kN.m);xi,yi──单桩相对承台中心轴的XY方向距离取B/2-a/2-=1.625m;N i1──扣除承台自重的单桩桩顶竖向力设计值(kN),Ni1=Ni-G/n=815.05-1089/4=542.8kN/m2;经过计算得到弯矩设计值:Mx1=My1=2×542.8×1.625=1764.1kN.m。
(四)、矩形承台截面主筋的计算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2条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
式中,αl──系数,当混凝土强度不超过C50时,α1取为1.0。
fc──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查表得14.30N/mm2;ho──承台的计算高度Hc-50.00=1150.00mm;fy──钢筋受拉强度设计值,fy=300.00N/mm2;经过计算得:αs=1764.1×106/(1.00×14.30×5500.00×1150.002)=0.004;ξ =1-(1-2×0.004)0.5=0.004;γs =1-0.004/2=0.998;Asx =Asy =460.30×106/(0.998×1250.00×300.00)=1230.00mm2。
最全面的桩基计算总结最全面的桩基计算总结桩基础计算一.桩基竖向承载力《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5.2.2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 应按下式确定: Ra=Quk/K 式中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安全系数,取K=2。
5.2.3 对于端承型桩基、桩数少于4 根的摩擦型柱下独立桩基、或由于地层土性、使用条件等因素不宜考虑承台效应时,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取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5.2.4 对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摩擦型桩基,宜考虑承台效应确定其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1 上部结构整体刚度较好、体型简单的建(构)筑物;2 对差异沉降适应性较强的排架结构和柔性构筑物;3 按变刚度调平原则设计的桩基刚度相对弱化区;4 软土地基的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当承台底为可液化土、湿陷性土、高灵敏度软土、欠固结土、新填土时,沉桩引起超孔隙水压力和土体隆起时,不考虑承台效应,取η=0 。
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方法一:原位测试1.单桥探头静力触探(仅能测量探头的端阻力,再换算成探头的侧阻力)计算公式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5.3.32.双桥探头静力触探(能测量探头的端阻力和侧阻力)计算公式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5.3.4方法二:经验参数法1.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关系确定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建筑桩基技术规范》5.3.52.当确定大直径桩(d>800mm)时,应考虑侧阻、端阻效应系数,参见5.3.6 钢桩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1.侧阻、端阻同混凝土桩阻力,需考虑桩端土塞效应系数;参见5.3.7 混凝土空心桩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1.侧阻、端阻同混凝土桩阻力,需考虑桩端土塞效应系数;参见5.3.8 嵌岩桩桩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1.桩端置于完整、较完整基岩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极限侧阻力和嵌岩段总极限阻力组成。
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1.承载力由后注浆非竖向增强段的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后注浆竖向增强段的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后注浆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特殊条件下的考虑液化效应:对于桩身周围有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当承台底面上下分别有厚度不小于1.5m、1.0m 的非液化土或非软弱土层时,可将液化土层极限侧阻力乘以土层液化折减系数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桩基设计计算和验算内容根据承载能力无限大极限状态和正常添加极限状态设计的要求,桩基需进行下列一般而言计算和验算。
1、承载能力计算所有桩基则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计算内容包括∶(1)根据桩基的作用功能和特征分别进行桩基的竖向(抗压或抗拉)承载力计算和水平承载力计算;对于某些条件下的群桩基础宜考虑由桩群、土、承台相互作用产生的承载力群桩效应。
(2)对于桩身及承台的强度(受压、受弯、受拉和受圆头承载力)应进行计算;对于桩身遮住地面或桩侧钢线为可液化土,极限承载力小于50kPa(或不排水瑞维尼强度小于10kPa)的纤细土层中的细长桩尚应进行桩身压屈验算;对混凝土预制还要按施工阶段的吊装、运输和锤击积极作用进行强度验算。
(3)当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很难说和沉降。
(4)对位于坡地、岸边的桩基应验算土体稳定性。
(5)应验算抗震承载力。
2、变形验算下列建(构)筑物桩基应进行变形验算:(1)桩端持力层为软弱土的一、二级建筑物桩基以及浮石桩端持力层为黏性土、粉土或存在软弱下卧层的一级建筑物桩基,应验算沉降;并宜考虑下端结构与基础的共同作用。
(2)受水平荷载较大、对发展水平变位要求严格的—级建筑物桩基,应验算水平本位;对安全等级为—级以及对变形有限定的基坑支护桩,尚应验算其变形。
柔性靠系船簇桩应计算其水平变形是否小于限值。
3、抗裂和裂缝宽度验算下列建筑物桩基应进行桩身和承台的抗裂和裂缝宽度预力验算;根据使用条件不允许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应进行抗裂验算;对使用上需限制裂缝宽度的需有桩基,应进行裂缝宽度求函数。
4、沉降观测建于黏性土、粉土的一级建筑物的桩基及软土地区的一、二级建筑物的桩基,其施工过程换用及建成后使用期间,必须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直至沉降稳定。
5、软土地区桩基设计原则东部软土地区的桩基应按下列市场导向设计:(1)软十中的下部结构官选择中,低压缩性的黏性土、粉土、中密和密实的砂类土以人及碎石类土作为桩端持力层;对于一级建筑物钢筋,不宜采用桩置于软弱土层上的摩擦桩。
6第五章竖向荷载下的群桩承载力计算在群桩的承载力计算中,竖向荷载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详细介绍群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群桩的几何布置。
群桩通常由多个桩支撑构筑物或土体,桩之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将直接影响群桩的承载力。
常见的群桩布置方式包括桩列排列和网格状或圆形排列。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土体特性确定群桩的工作状态。
群桩的工作状态可以分为初始条件和工作条件两个阶段。
初始条件下,群桩受到旁边土体的初始应力作用;工作条件下,群桩受到竖向荷载引起的应力变化。
在计算群桩的承载力时,需要考虑群桩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
由于桩的变形和应力会相互影响,群桩的承载力通常小于单独桩的承载力之和。
因此,我们需要确定群桩的相互作用系数,通常是通过试验或理论计算来确定。
相互作用系数可以根据群桩的几何布置和土体特性进行修正。
群桩的承载力计算分为两种情况:单桩承载和桩组承载。
单桩承载是在群桩中选择其中一个桩进行计算,通常是选择应力或变形最大的桩进行考虑。
桩组承载是考虑整个群桩的承载能力。
桩组承载分为荷载作用在一部分桩上和荷载均匀分布在所有桩上两种情况。
对于单桩承载,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常见的方法有静力法、准静力法和动力法。
在静力法中,可以采用弹性理论或塑性理论进行计算。
准静力法在静力法的基础上考虑了土体的各向异性和不排水条件。
动力法通过模拟地震或其他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桩的响应来计算群桩的承载力。
对于桩组承载,可以根据桩间距离和排列方式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弹簧"模型、复合弹簧模型和连续体法。
弹簧模型将桩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视为刚性连接,通过弹性力学方法进行计算。
复合弹簧模型考虑了桩与土体之间的相对位移,更加准确地描述了桩与土体的相互作用。
连续体法将土体视为连续介质,通过有限元或边界元方法进行计算。
最后,进行群桩承载力计算时需要考虑桩的变形和沉降。
群桩基础承载力验算
由多根桩通过承台联成一体所构成的群桩基础,与单桩相比,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仅桩直接承受荷载,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桩间土也可能通过承台底面参与承载;同时各个桩之间通过桩间土产生相互影响;来自桩和承台的竖向力最终在桩端平面形成了应力的叠加,从而使桩端平面的应力水平大大超过了单桩,应力扩散的范围也远大于单桩,这些方面影响的综合结果就是使群桩的工作性状与单桩有很大的差别。
这种桩与土和承台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称为群桩效应。
正确认识和分析群桩的工作性状是搞好桩基设计的前提。
群桩效应主要表现在承载性能和沉降特性两方面,研究群桩效应的实质就是研究群桩荷载传递的特性。
以下我们对群桩效应的承载性能做详细研究。
只有摩擦桩群才有群桩效应问题,才需要考虑群桩问题,因此,关于群桩的讨论均指非端承桩群。
群桩评价效应由于群桩效应而使承载力降低的可以用群桩效应系数η表示,以此来评价群桩的工作性能。
η=群桩的极限承载力/(n*单桩的极限承载力)
—n为桩基中的桩数。
研究表明:
A.当桩距增大时,效率系数η提高
B.当桩距相同时,桩数越多,效率系数η越低
C.当桩距增大至一定值后,效率系数η值增加不显著
D.当承台面积保持不变时,增加桩数(桩距同时减小),效率系数η显
著下降。
群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单桩极限承载力叠加法
PU=nQU式中PU——群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
QU——群桩中任一根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
n——群桩中的桩数上式适用于群桩效应极弱的桩基,例如:端承桩基础、桩数较少(例如n=9)的桩基础、排数较少(例如不超过两排)的条形布置桩基础。
低承台群桩基础竖向承载特性及优化设计
解维佳;何泽平;阙木泰;吴郡
【期刊名称】《低温建筑技术》
【年(卷),期】2024(46)1
【摘要】针对等刚度群桩基础易出现差异沉降、承台弯矩增大等问题,考虑总桩长一定且土体刚度沿深度线性增加的条件下,设定8种典型的群桩基础方案。
运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建立群桩基础分析模型,结合现场大比例尺群桩载荷试验验证文中数值模拟法的合理可行性,进而针对5×5低承台群桩基础分析桩土刚度比、桩间距等因素对基础轴向刚度比和差异沉降比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当桩长配置为10、32、16、32、10m时,桩长配置有利于增加基础刚度;当桩长配置为14、24、24、24、14m时,桩长配置有利于减小基础差异沉降。
研究为群桩基础的桩长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总页数】5页(P110-113)
【作者】解维佳;何泽平;阙木泰;吴郡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73.1
【相关文献】
1.带承台单桩竖向承载变形特性数值分析
2.承台群桩基础单桩竖向力设计值计算探讨
3.某大型哑铃型承台群桩基础与土体共同作用竖向承载变形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4.
基于ABAQUS的某滩涂风电低承台群桩基础承载特性研究5.既有竖向荷载对承台桩水平承载特性影响的PIV试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