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小说——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工业题材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513.50 KB
- 文档页数:43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概况,了解十七年时期的重要小说家及代表性小说。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小说的题材,“百花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课时】:6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发展概况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无限丰实的生活内容。
建国后的小说无论在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上,还是在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新的面貌。
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文学本身发展规律的作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开创阶段(1949-1952)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主要是以表现新的生活为主题,大多是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的作品。
1.民主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题材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和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一时期战争题材的小说中占有突出地位。
代表性作品有:刘白羽:《火光生前》,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孙犁:《风云初记》、柳青:《铜墙铁壁》;巴金:《黄文元同志》,谷若:《枫》,路翎:《初雪》、《洼地上的“战役”》,陆枉国:《上甘岭》等。
2.农民题材反封建和追求民主、自由的新生活是这一时期农民题材小说的主题。
主要是表现翻身群众挣脱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束缚,勇敢地追求民主、自由的新生活的主题。
代表性作品有: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强扭的瓜不甜》,马烽:《结婚》、《一架弹花机》等。
总的说来,建国初期的小说创作在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体现他们的新面貌、新品质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许多作家还未能够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入了解和高度提炼。
所以,除了一些老作家的创作之外,这一时期的创作数量不多,整体质量不高。
题材狭窄、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初步发展繁荣阶段(53—57)1953年,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当代文学史作家作品第一章十七年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1.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唯一的文学思潮。
2.19444年3月,周扬在延安编辑出版《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直接动机是为毛泽东的论述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3.1949年7月2日—19日,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被看做是当代文学的起点,会上周恩来做报告《政治报告》,郭沫若大会总结报告《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
4.《人民文学》、《文艺报》是中国作协和文联发布文艺政策,推进文学运动,举荐优秀作品的“阵地”,其次还有《译文》、《新观察》、《文艺学习》、《诗刊》、《民族文学》、《文学评论》等。
5.中心作家作品代表:(1)小说: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杜鹏程《保卫延安》;杨沫《青春之歌》;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原》;周立波《山乡巨变》;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王汶石《风雪之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百合花》;峻青《黎明的河边》;王愿坚《党费》;姚雪垠《李自成》;李准《李双双小传》;胡万春《谁是奇迹的创造者》(2)诗歌:;田间《赶车传》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雷锋之歌》;闻捷《天山牧歌》;李季《玉门诗抄》(3)散文: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秦牧《花城》;杨朔《东风第一枝》;刘白羽《红玛瑙集》(4)话剧:老舍《茶馆》;曹禺《明朗的天》;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胡可《战斗力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沈西蒙《霓虹灯下新哨兵》;从深《千万不要忘记》6.批判运动:孙瑜导演的电影《武训传》;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及对胡适的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批判;批判反右运动及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提出“千万不要忘记斗争”口号。
十七年小说阅读书目:1、《红日》吴强 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3、《红旗谱》梁斌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4、《创业史》柳青 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5、《保卫延安》 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6、《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7、《青春之歌》杨沫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8、《山乡巨变》周立波1958年作家出版社9、《黎明的河边》峻青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10、《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1、《风云初记》孙犁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2、《三家巷》欧阳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3、《铁木前传》孙犁写成于1956年14、《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1957年作家出版社15、《大波》李劼人 1958年作家出版社16、《一架弹花机》马锋 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7、《三年早知道》马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8、《登记》赵树理 1953年工人出版社19、《三里湾》赵树理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20、《不能走那条路》李凖1954年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21、《春种秋收》康濯 1955年作家出版社22、《艳阳天》浩然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649月23、《风雷》陈登科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24、《上海的早晨》周而复1958年5月版第一部25、《红豆》宗璞26、《在悬崖上》邓友梅27、《小巷深处》陆文夫28、《西苑草》刘绍棠29、《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30《本报内部消息》刘宾雁十六部长篇小说,十四篇短篇小说。
如有时间,可扩大阅读面。
要求:读不嫌多,了解就行。
析不在深,仅限浅评。
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要潮流的的十七年小说五六十年代小说(即十七年小说),以革命历史性题材及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为主,再现了中共领导的各项战役,反映了解放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时期的表现。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有如下四个特征:①民族化与史诗化倾向。
多数用文学的形式真实的再现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场景,红色经典式的革命历史小说以理性的共性取代了感性的个性。
例:《铁道游击队》描写了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由铁路、煤矿工人们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在铁路线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体现了民族救亡与抗争精神。
《红岩》是一部叙述中国地下共产党员的革命斗争史诗,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
②英雄崇拜心理。
以传统的抒情形式用夸张、神奇化的手段塑造传奇英雄人物,以反面人物或次要人物衬托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事迹或精神,始终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
例:《林海雪原》将革命英雄人物的传奇特征与战争的残酷巧妙结合。
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
着重描写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赋予他英雄人物般的浪漫色彩。
③肯定歌颂现实。
体现了政治的要求和导向,反映革命历史进程和重大政治事件,内容大多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关联。
例:《创业史》以陕西渭河平原下堡乡的蛤蟆滩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展现了我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实际状况,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歌颂了解放后土地改革和消灭封建所有制以后农民思想意识的改变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
④风格、内容、表现形式单一化趋向。
生动形象地塑造传奇式英雄人物,设计波澜起伏的情节内容,冷静、观众式的写实性写作风格为主要表现。
主要集中于现实和历史题材,以党的革命斗争和现实政策为主要参照点,忽视了社会生活丰富性、复杂性。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一.《保卫延安》《保卫延安》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
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作品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二《红日》1959年面世的小说《红日》,属于,红色经典”的文学范畴。
如今被人们视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匠心。
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
发生于1946年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攻占涟水,人民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
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
而且,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体现出这位战争小说作家在当时的时代共名下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