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手术风险高吗
- 格式:docx
- 大小:4.34 KB
- 文档页数:2
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椎管狭窄作者:黄玉国,申勇,丁文元,张为【摘要】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前后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近7年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7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随访8~52个月,平均21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按照JOA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术前评分平均9.6分,术后3、12个月评分平均13.5分、14.3分,手术前后JOA 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12个月JOA平均改善率56.8%、63.5%。
[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为治疗前后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伴椎管狭窄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可以充分解除颈髓压迫并重建颈椎稳定性,提高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椎管狭窄; 内固定; 椎管成形术; 植骨融合脊髓型颈椎病伴椎管狭窄临床常见,由于颈髓前后压迫致症状严重,如何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1]。
本科2001年2月~2008年8月采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74例上述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3例,女21例;年龄43~72岁,平均58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17个月。
1.2 临床表现本组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发僵,手精细动作差,行走不稳、踩棉花感和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阳性等。
其中胸腹部束带感41例,上肢放射痛35例,Spurling征阳性29例,Babinski 征阳性52例,踝阵挛19例,括约肌功能障碍12例。
1.3 影像学检查本组术前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赘形成等。
其中发育性椎管狭窄57例,Pavlov比值<0.75,节段性颈椎不稳19例。
颈椎MRI显示颈髓前后受压呈“串珠样”改变,合并颈髓变性14例。
黄韧带增生肥厚等所致退行性椎管狭窄17例。
颈椎CT显示后纵韧带骨化(OPLL)5例。
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马金铭,芦健民*(遵义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贵州遵义 563000)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治疗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879(2020)03-0251-04* 通讯作者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是由于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退变,进而引起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或钙化等一系列退行性改变,压迫供应脊髓的血管或神经,继而导致脊髓功能障碍的疾病[1]。
CSM 是颈椎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占全部颈椎病的10%~15%[2],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且以男性居多,以颈部疼痛、四肢麻木、运动和感觉障碍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目前,CSM 的病因和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不利于选择临床治疗方案。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已明确了该病的病理演变过程,并在长期的临床探索中确定了一系列治疗方案。
现将CSM 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CSM 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发病机制及病理演变在对CSM 发病机制的探索中,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三个学说,分别是机械压迫学说、不稳定学说及血运障碍学说[3]。
颈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的椎间关节退变是这三个学说的基础,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导致CSM 的病理演变[4-6]:(1)一系列颈椎退行性改变对脊髓形成了静态压迫,引起脊神经供应脊髓的血管受压,从而导致脊髓内部缺血、神经元变性、内环境稳态改变,造成脊髓功能损害。
(2)颈椎关节间的不稳定可引起椎体节段间的异常运动,该异常运动可对脊髓形成持续的动态刺激,激活交感神经,引起脊髓血管痉挛,导致脊髓缺血失能;同时,该异常运动可引发局部炎症,使炎症因子分泌增多,导致脊髓功能损害。
CSM 的临床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种[7-10]:(1)颈椎间盘退变。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摘要】目的:了解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掌握人工椎间盘或椎间融合器(Cage)的应用。
方法:系统回顾2003年8月至2008年8月期间26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6例单纯植骨融合,19例置入Cage加植骨,1例有三节严重椎管狭窄者,同时施行前、后路颈椎手术,分析了不同手术方法的利弊。
结果:在26例中,20例优,6例良。
术后未发生感染、不愈合、颈椎僵硬及四肢瘫痪。
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术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部分伴有严重椎管狭窄者需要行后路减压术。
尤其颈椎前路Cage置入加植骨术,操作简单、风险小、失血少。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人工椎间盘;植骨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dication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so as to master the skills of placing Cage. Methods: the operations on 26 patients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from august of 2003 to august of 200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One case was selected for anterior approach and posterior approach .6 cases were only placed into bone autograft, 20 cases were placed into cages and bone graft. Results: Of 26 cases, 6 cases acquired good result,20 cases acquired excellent result. Conclusion: Anteriorapproach decompressing is an effective surgical method to cure serious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ith simple operation, less risk and little loss of blood.Key words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nterior approach; Cage; Surgical treatment; Translating bone脊髓型颈椎病是骨科的常见病,原则上一旦确诊,应及时行手术治疗,以解除脊髓压迫,保护和改善脊髓功能。
颈椎再次手术风险因素和原因分析李穗鸥;刘少喻;王乐;钟锐;魏富鑫;崔尚斌【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颈椎手术病例再次手术情况,分析颈椎再次手术的风险因素和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5月至2015年5月所行颈椎手术患者共1043例,其中颈椎再次手术56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手术节段、手术入路、是否内固定、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第一次手术术前诊断、第一次手术前白细胞数值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住院天数、白细胞数值和术中出血量是颈椎再次手术的重要风险因素.脊髓再次受压、肿瘤复发、伤口不愈合是颈椎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结论对于具有相关风险因素的患者,除了告知颈椎再次手术高风险外,还可以规范肿瘤术后放化疗,密切观察伤口情况,适时复查感染指标,加强宣教术后制动和佩戴颈围保护,努力降低再手术发生率.【期刊名称】《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年(卷),期】2017(017)001【总页数】5页(P84-88)【关键词】风险因素;颈椎再次手术;颈椎再手术原因【作者】李穗鸥;刘少喻;王乐;钟锐;魏富鑫;崔尚斌【作者单位】510080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510080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510080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510080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510080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510080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固定器械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颈椎手术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与此同时,颈椎再次手术日益增多,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年来1 043例颈椎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希望能探索颈椎再次手术规律性特征,以利于指导临床工作,尽可能降低再次手术的发生率。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虽较前两型明显少见,但其症状严重,若延误治疗致残率高,尤其急性起病易误诊为脊髓炎等,慢性起病者易误诊为脊髓变性性疾病;病变早期,由于感觉障碍平面往往在胸段或腰骶段,缺少经验者常常在胸段及其以下进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因无阳性发现而漏诊。
无论误诊或漏诊都会丧失早期治疗的机会,导致疗效不好或致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动力性因素动力性因素有15.%~ 38. 5%的患者起于急性外伤,还有为数较多者是既往有外伤史,以后再一次因不引起注意的轻度外伤后出现临床症状,主要是由于外伤致椎节不稳与松动、后纵韧带的膨隆、髓核的后突、黄韧带的前凸等压迫颈髓,并可因体位改变或水肿消退而致压症状缓解者。
(二)机械性因素陈旧性外伤后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髓核突出形成粘连不能还纳或急性外伤中央型向后突出明显(影像学上称髓核突出),对脊髓形成持续性压迫,出现脊髓横贯性损伤的长束征(锥体束征、脊髓丘脑束征,除黄韧带肥厚外,薄束、楔束征多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认为颈椎病是中老年人易患,而忽视青少年;但是,陈旧性外伤后骨赘形成,在临床上多见于青、少年时期的外伤,尤其是髓核向后突出,在外伤初期仅有短时间的颈神经根受累的表现,而无脊髓受损的症状,由于多被漏诊,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后神经根症状可自行缓解,经数年至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后,逐渐出现脊髓受压症状。
潘之清先生曾遇到20岁时由2m高的桥上跌下,32岁起病,曾被误诊为“侧索硬化”,3年后即35岁时被他们确诊的病例(且有该椎间盘上下椎体缘的骨赘形成)。
我们接诊的病例外伤史长达18~22年者并非罕见,此类青、少年时期的外伤,发病时已被遗忘而否认,而且有的连2~3年前的外伤史或已遗忘或主观认为与此次发病无关,首次询问时常被否认,这种情况,据我们和潘先生等的经验,甚为常见。
欲摆脱传统概念的束缚,为避免漏诊、误诊,反复地仔细地询问外伤史亦是非常必要的,况且外伤后出现髓核突出是构成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病因,而先天性椎管狭窄亦不可忽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脊髓型颈椎病手术风险高吗
导语: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当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这样的疾病在危害性和对患者的影响和伤害也是特别的大,在对这种疾病的治疗当中方法也是特别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当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这样的疾病在危害性和对患者的影响和伤害也是特别的大,在对这种疾病的治疗当中方法也是特别的多,不但进行西医的治疗,中医也是可以进行治疗的,不过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好多的患者会选择进行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颈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受压迫或刺激造成。
如果病程较、病情较轻或颈椎管前后径在11毫米以上者,可以考虑先保守治疗。
颈椎由于位置特殊,手术治疗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CT示突出物纤维环完整、未钙化或突出不大,可以采用微创消融术,如射频、臭氧消融等,微创手术无创伤,不打麻药,疗效快捷,安全无风险。
如果突出物纤维环破裂,突出钙化或突出较大,则必须进行手术,但一定要找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做。
为了降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风险,我们还要知道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法的适应症,在临床上它包括以下几点:
①急性进行性颈脊髓受压症状明显、经临床检查或其他特种检查(MRI、CT检查等)证实者,应尽快手术。
②病程较长症状持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
③脊髓受压症状虽为中度或轻度但经非手术疗法治疗1~2个疗程以上无改善而又影响工作者。
手术入路及术式:视病情、患者全身状态术者技术情况及手术操作习惯不同等选择最为有效的手术入路及术式。
①手术入路:对以锥体束受压症状为主者,原则上采取前方入路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