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导线计算程序
- 格式:xls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3
闭合导线测量坐标计算的步骤
闭合导线测量坐标计算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开始测量点和结束测量点,并记录它们的坐标。
2. 按照设立基准点的要求,安放好基准点,并记录其坐标。
3. 在开始测量点和结束测量点之间,按照一定的测量间距,设立一系列测量点,并记录它们的坐标。
4. 通过测量仪器(比如全站仪或者GPS仪器)测量每个测量点的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并记录测量结果。
5. 计算每个测量点的坐标,可以使用三角测量或者距离平差等方法,并将计算结果记录下来。
6. 检查计算结果的精度,进行误差控制和精度评定。
7. 根据需要,将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如计算测量线的全长、坐标增减量、线型等。
8. 生成闭合导线测量坐标计算表格或绘制坐标图,最终得到闭合导线的测量坐标。
以上步骤仅为一般的测量流程,具体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可能会有所差异,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
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精度控制和误差分析,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论述闭合导线计算的主要步骤《闭合导线计算的主要步骤》导线计算是电力系统设计和安装中的重要环节,而闭合导线计算是其中的一项关键工作。
闭合导线是指将电流源供电的导线形成一个闭合电路,如回路、环路或网路。
对于闭合导线的计算,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以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第一步,确定导线的电流。
根据实际需求和电流负载情况,确定闭合导线中电流的数值。
这一步需要考虑导线的电压等级、运行条件以及负载的类型和功率等因素。
第二步,计算导线的截面积。
根据导线所承载的电流大小,选择合适的截面积来满足电流的传输。
根据导线所在环境的温度和电流密度要求,利用导线的电阻、截面积和电导率等参数来进行计算。
第三步,确定导线的长度。
根据闭合导线的具体布置和路径,确定导线的长度。
这一步需要精确测量或估计导线的实际长度,以便后续的计算。
第四步,计算导线的电阻。
利用电阻公式以及导线的长度、截面积和电导率等参数,计算导线的电阻。
电阻是导线传输电流时产生的损耗,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负载的安全性。
第五步,考虑导线的电压降。
根据电流传输的距离和导线电阻,计算导线中的电压降。
这一步可以帮助判断闭合导线的功率损耗和电压稳定性,以便后续调整和改进。
第六步,验证导线的选择。
将前面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导线的额定电流和耐压等指标进行比较,以验证所选择的导线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不符合,需要重新选择或调整导线的截面积和长度等参数。
第七步,校验闭合导线的热稳定性和短路能力。
根据闭合导线的设计标准和要求,对导线的热稳定性和短路能力进行校验。
这需要考虑导线材料的特性、负载条件和电气设备的性能等因素。
通过以上步骤的计算和验证,能够得到闭合导线计算的主要结果,以便进行电力系统的设计和施工。
这些结果可以帮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导线选择,保证电流的传输和供电的安全性,同时提高电力系统的效能和可靠性。
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步骤5)计算各测段的改正后的高差 6)计算各点的高程值4)检查闭合差是否分配完12)判断闭合差是否超限3)计算各测段观测高差的改正数ii i v h h +=ˆ3221211ˆ;ˆˆh H H h H H h H H B A +=+=+=;理论值=∑h ˆ导线内业计算步骤1.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1)、绘制计算草图,在图上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angle closing error)的计算与调整。
(1)计算角度闭合差: ƒβ=∑β测-∑β理 = ∑β测-(n-2)⨯180o (2)计算限差:当f β≤f β容时,可将闭合差反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中,每个角度的改正值检核: 改正后角值调整后的内角总和应等于∑β理 , 即检核: 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检核: 4)、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5)、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与调整 (1)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因为闭合导线:∑△X 理=0 ∑△Y 理=0)("40图根级允n f ±=βnf V i /β-=βf V -=∑iV ˆ+=测ββ() 1802ˆ⨯-=∑n β右后前左后前βααβααˆ180ˆ180-+=+-= 理论值推算值αα=⎩⎨⎧⋅=∆⋅=∆ii i i i i D y D x ααsin cos ∑∑∑∑∑∑∆=∆-∆=∆=∆-∆=测理测测理测y yy f x x x f y x导线全长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2)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若K<1/2000(图根级),则将fx 、fy 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上去。
并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检核:改正后坐标增量为 检核:6)、坐标计算 检核:2.附合导线内业计算附合导线与闭合导线的计算步骤基本相同。
但由于几何条件不同,只是角度闭合差和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方法有所不同,现叙述如下。
以下图为例说明:22yx D ff f +=200011/1≤=∑=∑=N f D Df K D D i x X D Df V i ∑-=∆iy Y D Df V i ∑-=∆YY X X f V f V -=∑-=∑∆∆YiiiXii i V Y YV X X ∆∆+∆=∆+∆=∆ˆˆ0ˆ0ˆ=∆∑=∆∑iiYX i i i i i i Y Y Y X X X ˆˆ∆+=∆+=后前后前理论值推算值理论值推算值Y Y X ==X(1) 计算角度闭合差: (2)(2)附合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为fx = Σ△X 测- Σ△X 理=Σ△X 测 - (X 终-X 始)fy = Σ△Y 测 - Σ△Y 理 =Σ△Y 测 -(Y 终- Y 始)AD()()∑∑⨯---=⨯---=180180n f n f 终始右测始终左测ααβααβββ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闭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步骤闭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就像是一场有趣的数字解谜游戏呢。
一、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咱先算出角度闭合差呀。
理论上来说,闭合导线的内角和是有个固定值的,就像数学里的公式一样,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 - 2)×180°(n是边数)算出来理论内角和。
然后把我们实际测量的那些内角加起来,一减就得到角度闭合差啦。
这个差值可不能太大哦,如果太大就说明测量的时候可能出了些小问题。
得到这个闭合差后呢,就把它平均分配到每个观测角上,这样就调整好角度啦。
二、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接下来就是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啦。
这就像是在给每个边确定一个方向呢。
从已知的起始边方位角开始,按照调整后的角度,依次推算出其他边的坐标方位角。
这个过程就像是沿着导线一步步走,每到一个转角就根据角度的变化来确定下一段路的方向,可有意思啦。
三、坐标增量的计算。
然后呢,我们要计算坐标增量。
根据坐标方位角和边长,就像根据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的变化一样。
用边长乘以这个边的坐标方位角的正弦或者余弦值,就能得到纵坐标增量和横坐标增量啦。
这里要特别细心哦,正弦对应纵坐标,余弦对应横坐标,可别搞混啦。
四、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算出坐标增量之后,就该算坐标增量闭合差了。
理论上,闭合导线的坐标增量总和应该是零呀,因为绕一圈最后要回到原点嘛。
但是实际测量计算出来的往往不是零,这个差值就是坐标增量闭合差。
这个闭合差也得调整呢,按照边长的比例把这个差值分配到各个坐标增量上。
五、坐标计算。
最后就是计算各点的坐标啦。
从已知点的坐标开始,加上调整后的坐标增量,就像走一步算一步的位置一样,这样就可以算出闭合导线上各个点的坐标啦。
整个闭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就完成啦,就像完成了一次有趣的数字旅程呢。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闭合导线必须满足的条件:一是多边形的内角和条件,二是坐标条件。
闭合导线按下述步骤进行计算。
(1) 角度闭合差计算与调整。
12边形内角和理论值为∑理β= ()180212⨯-º = 1800º由于测角误差的影响,使观测所得的内角和∑测β不等于理论值∑理β,二者之差称为角度闭合差,用ƒβ表示ƒβ=∑测β—∑理β= 1800º01′37″—(12—2)⨯180º= 1′37″ 对于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容许值一般为ƒ允β= ±≈''1206208″≥ƒβ= 97″当角度闭合差ƒβ≤ ƒ允β时,将角度闭合差以相反的符号平均分配给各观测角,即在每个角度观测值上加一个改正数υ= -12βf = -1279''= -8″余 -1″ 65→D Θ=73.138 最小∴将余数-1″调整到∠6上 即 改正后各角值为∠1=48º51′35″ ∠2=219º56′39″ ∠3=95º08′58″ ∠4=194º04′54″ ∠5=230º07′02″ ∠6=122º04′39″ ∠7=93º21′05″ ∠8=111º52′05″ ∠9=234º49′32″ ∠10=107º20′29″ ∠11=91º30′55″ ∠12=250º52′07″检验:∑改β=∠1+ …… +∠12=1800º=∑理β(2)导线各边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角度闭合差调整好后,用改正后的角值从第一边的已知方位角开始依次推算出其他各边的方位角。
已知第一条边的方位角1α= 0º 其他方位角的计算式:2α= 0º+180º+219º56′39″- 360º=39º56′39″ 3α=39º56′39″+180º+95º08′58″=315º05′37″4α=315º05′37″-180º+194º04′54″=329º10′31″5α=329º10′31″-180º+230º07′02″-360º=19º17′33″6α=19º17′33″+180º+122º04′39″=321º22′12″ 7α=321º22′12″-180º+93º21′05″=234º43′17″ 8α=234º43′17″-180º111º52′05″=166º35′22″ 9α=166º35′22″+180º+234º49′32″-360º=211º24′51″10α=211º24′51″-180º+107º20′29″=148º45′23″11α=148º45′23″+180º+91º30′55″-360º=60º16′18″ 12α=60º16′18″+180º+250º52′07″-360º=131º08′25″ 1α=131º08′25″+180º+48º51′35″-360º=0º(3)坐标增量及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闭合及附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方法(好东西)1. 导线方位角计算公式当β为左角时α前=α后+β左—180°当β为右角时α前=α后-β右+180°2. 角度闭合差计算fβ=(α始—α终)+∑β左—n*180°fβ=(α始-α终)-∑β右+n*180°3. 观测角改正数计算公式Vβ=±fβ/ n若观察角为左角,应以与闭合差相反的符合分配角度闭合差,若观察角为右角,应以与闭合差相同的符合分配角度闭合差。
4. 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X=X终—X始∑△Y= Y终-Y始Fx=∑△X测-∑△XFY=∑△Y测-∑△Y5。
坐标增量改正数计算公式VX=—Fx/∑D³DiVY=—FY/∑D³Di² ²所以: ∑VX= - Fx ∑VY= - FY6. 导线全长绝对闭合差F=SQR(FX^2+FY^2)7.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K=F/∑D=1/∑D/F8. 坐标增量计算导线测量的内业方法本人不才悉心整理出来的望能给同行业人士提供点资料(一)闭合导线内业计算已知A点的坐标XA=450.000米,YA=450。
000米,导线各边长,各内角和起始边AB 的方位角αAB如图所示,试计算B、C、D、E各点的坐标。
1角度闭合差:图6—8 闭合导线算例草图角度的改正数△β为:2、导线边方位角的推算BC边的方位角CD边的方位角AB边的方位角右角推算方位角的公式:(校核)3、坐标增量计算设D12、α12为已知,则12边的坐标增量为:4、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因为闭合导线是一闭合多边形,其坐标增量的代数和在理论上应等于零,即:但由于测定导线边长和观测内角过程中存在误差,所以实际上坐标增量之和往往不等于零而产生一个差值,这个差值称为坐标增量闭合差。
分别用表示:缺口AA′的长度称为导线全长闭合差,以f表示。
由图可知:图6-9 闭合导线全长闭合差导线相对闭合差。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步骤及公式要计算闭合导线内的磁场,我们需要使用安培环路定理和比奥-萨伐尔定律。
以下是计算步骤和公式:步骤1:确定闭合导线形状和电流方向。
首先,确定闭合导线的形状和尺寸。
然后,确定电流的方向,这将影响磁场的方向。
步骤2:选择一个闭合导线上一个点作为分析点。
选择一个点来计算其产生的磁场。
步骤3:确定闭合导线内该点到电流元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测量该点到电流元的平行距离和垂直距离。
然后,计算角度,该角度是平行距离与电流元之间的夹角。
步骤4:计算该点处的磁场贡献。
使用比奥-萨伐尔定律计算电流元对该点产生的磁场贡献。
这个公式是:dB = (μ₀ / 4π) * (I * dl * sinθ) / r²其中,dB是磁场强度的微小增量,μ₀是真空中的磁导率(4π x10^-7 T·m/A),I是电流,dl是电流元的长度(在计算中应考虑电流元的长度),θ是电流元与观察点之间的夹角,r是观察点到电流元的距离。
步骤5:将所有电流元的磁场贡献相加。
对于闭合导线,我们将重复步骤3和4,对每个电流元进行计算,然后将它们的磁场贡献相加,得到闭合导线内特定点的总磁场。
步骤6:重复步骤2至5以计算闭合导线内不同点的磁场。
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观察点,并将相应的电流元的磁场贡献相加。
步骤7:在平面或空间中绘制磁场图。
根据计算结果,在一个平面上或在空间中,以箭头和等高线的形式显示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在进行这些计算时,有一些注意事项:1.电流元的长度:电流元的长度在计算中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影响到磁场的贡献。
对于无限长的直导线,或者在计算中忽略电流元的长度问题时,我们通常使用无限长直导线的结果。
对于有限长的导线,需要考虑电流元的长度,这可能需要进行积分。
2.电流方向:确保在计算中考虑电流的方向。
电流的方向将决定磁场的方向。
正向电流(顺时针方向)将产生一个向内的磁场,负向电流(逆时针方向)将产生一个向外的磁场。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步骤及公式闭合导线内业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其计算步骤及公式对于电力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闭合导线内业的计算步骤及公式。
一、计算步骤:1. 确定导线参数:包括导线的电阻、电感和电容等参数。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实测或者查阅导线参数手册获得。
2. 计算导线的等效电路:根据导线的参数,将其抽象为等效电路,通常为串联的电阻、电感和电容。
3. 计算导线的阻抗:根据导线的等效电路,使用电路分析方法(如复数法或相量法)计算导线的阻抗。
4. 计算导线的电流分布:根据导线的阻抗和外部电源的电压,使用电流分布计算公式计算导线上各点的电流分布。
5. 计算导线的电压降:根据导线的电流分布和导线的电阻,使用电压降计算公式计算导线上各段的电压降。
6. 计算导线的功率损耗:根据导线的电流分布和导线的电阻,使用功率损耗计算公式计算导线的功率损耗。
二、公式:1. 导线的等效电路:导线的等效电路通常为串联的电阻、电感和电容,其阻抗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Z = R + jωL + 1/(jωC)其中,Z为导线的阻抗,R为导线的电阻,ω为角频率,L为导线的电感,C为导线的电容。
2. 导线的电流分布:导线的电流分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I(x) = I0 * e^(-αx) * cos(βx + φ)其中,I(x)为导线上距离起点为x处的电流,I0为导线起点处的电流,α为衰减系数,β为相位常数,φ为相位角。
3. 导线的电压降:导线的电压降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ΔV(x) = I(x) * R其中,ΔV(x)为导线上距离起点为x处的电压降,I(x)为导线上距离起点为x处的电流,R为导线的电阻。
4. 导线的功率损耗:导线的功率损耗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P(x) = I(x)^2 * R其中,P(x)为导线上距离起点为x处的功率损耗,I(x)为导线上距离起点为x处的电流,R为导线的电阻。
以上就是闭合导线内业计算的步骤及公式。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步骤及公式
1.观测布设:选定合适的位置进行闭合导线的布设,通常选择在平坦
且无磁性物体的地面上。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闭合导线形状,如圆形、方形等。
2.观测数据采集:在闭合导线内依次进行地磁、重力、地电场的测量。
通常使用磁力计、测重仪、电场测量仪器等进行测量。
测量时需要注意仪
器的定位和方向。
3.数据处理:经过观测数据采集后,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
首先,需要对地磁、重力、地电场数据进行仪器的刻度和修正。
然后,需要对数
据进行平均处理,去除个别异常数据。
最后,需要对数据进行统一化处理,以便能够进行后续计算。
4.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闭合导线内各点的平均
值和标准差。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出闭合导线内是否存在异常点,并进行相应处理。
5.计算闭合导线内的磁场、重力、电场的变化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闭合导线内各点的磁场、重力、电场的变化量:
地磁场变化量(ΔB)=B-B0
其中,B为观测点的地磁场,B0为参考点的地磁场。
重力场变化量(Δg)=g-g0
其中,g为观测点的重力场,g0为参考点的重力场。
地电场变化量(ΔE)=E-E0
其中,E为观测点的地电场,E0为参考点的地电场。
6.绘制闭合导线内的磁力、重力、电场变化图:根据计算得到的地磁场、重力场、地电场的变化量,绘制闭合导线内各点的磁力、重力、电场的变化图。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步骤及公式
下面是计算的具体步骤:
1.确定闭合导线的形状和位置。
假设闭合导线是一个楔形线圈,由两
条平行的直线段和一个半圆组成。
我们需要确定导线的长度、半径以及两
条直线之间的距离。
2.将导线分解成许多小段。
为了简化计算,我们将导线分成很多小段,每一段的长度足够小以使其磁场近似均匀。
3.计算每一段导线产生的磁场。
根据安培环路定律,每一段导线产生
的磁场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B = (μ0 * I * dl) / (2π * r)
其中,B是每一段导线产生的磁场强度,I是导线的电流,dl是导线
的长度,r是磁场测量点到导线的距离,μ0是真空磁导率。
4.合成所有小段导线产生的磁场。
将所有小段导线产生的磁场矢量相加,得到整个导线内电流所产生的总磁场。
5.计算闭合导线内的磁场强度。
根据安培环路定律,通过闭合导线内
的任意封闭曲线,总磁场强度的环路积分等于该封闭曲线内的电流之和。
这些步骤可以用数学和物理原理来解释,但是具体计算需要根据具体
的导线形状和位置来确定。
在实际计算中,需要使用数值计算方法,如数
值积分或有限元方法等。
总结起来,计算闭合导线内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步骤包括:确定导线
形状和位置、分解导线、计算每一段导线产生的磁场、合成所有小段导线
产生的磁场、计算闭合导线内的磁场强度。
这些步骤可以通过安培环路定律和其他电磁学原理来实现。
闭合导线计算过程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闭合导线计算过程)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闭合导线计算过程的全部内容。
闭合导线计算过程如表7-3,已知A点坐标X=5609.26,Y=7130.38,方位角150度48分12秒.第一步:站点在B,后视A点,前视C点,得到B点的观测左角,及AB距离125。
82m,转站C,后视B,前视D,得到C点观测左角,及BC距离162.92m,转站D,后视C,前视A,得到D点观测左角, 及CD距离178。
77m,转站A,后视D,前视B,得到A点观测左角,及AB距离125.82m,第二步:计算A:角度闭合与调差1:观测角总和:98。
39,36,,+88.36,08,,+87。
25,30,,+85。
18,00,, =359。
59,14,,2:闭合差值:实测值-(N-2)×180=359.59,14,,-(4—2)×180=—46”(N为测站数)3:闭合调整-(—46)÷4=+11。
5(角度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中,如有小数,按长边少分,短边多分原则)4:改正后角度:B观测角=98。
39,36,,+12”=98。
39,36”C观测角=88。
36,08,,+11”=88。
36,19”D观测角=87.25,30,,+11”=87。
25,41”A观测角=85.18,00,,+12”=85。
18,12”5:求方位角:A(待求点)=A(前一边方位角)+观测角(左角取得正,右角取负)±180(实际计算时,如方位角+转角大于是180时应减去180,小于180,应加180,结果为负时应减360)B方位角=(150.48,12,,+98。
论述闭合导线计算的主要步骤闭合导线计算是电力系统中常见的一项任务,它对于电力设备的设计、运行和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闭合导线计算的主要步骤包括:确定电线参数、计算总等效电阻和电感、确定过渡电阻和过渡电感、计算接地电阻和接地电阻的分布。
第一步:确定电线参数。
电线参数是闭合导线计算的基础,它包括电线的截面积、电阻率和电感系数等。
电线的截面积取决于所需的电流容量,电阻率则是材料本身的性质,电感系数则是指导线自感和互感之间的比例关系。
确定这些参数是为了进一步计算电线的等效电阻和等效电感。
第二步:计算总等效电阻和电感。
总等效电阻和电感是闭合导线中电能损耗和电能传输的重要指标。
总等效电阻包括电阻和过渡电阻,电感则包括自感和过渡电感。
计算总等效电阻和电感时,可以采用各种方法,例如综合法、离散元算法、等效电路法等。
第三步:确定过渡电阻和过渡电感。
过渡电阻和过渡电感是导线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期间所表现出的电阻和电感。
在闭合导线的计算中,过渡电阻和过渡电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们的具体值可以通过测量和模拟来确定。
第四步:计算接地电阻和接地电阻的分布。
接地电阻是指导线与大地之间的电阻,它是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的重要参数。
接地电阻不仅取决于导线本身的电阻,还取决于接地导线和接地电极的形状和位置。
计算接地电阻时,可以采用分布计算和等效电路计算的方法。
在进行闭合导线计算时,还需要考虑一系列其他因素,比如短路电流、电压降、温度影响等等。
这些因素在实际计算中可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总的来说,闭合导线计算是一项复杂而且繁琐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通过逐步确定电线参数、计算总等效电阻和电感、确定过渡电阻和过渡电感、计算接地电阻和接地电阻的分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闭合导线的特性和性能,并为电力设备的设计和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持。
测绘工程2012级测量程序设计程序文档目录一.含球气差改正的三角高程计算程序 (2)1.需求分析 (2)2.界面设计 (2)3.主要功能模块的代码 (3)4.测试运行 (4)二.坐标前方交会定点程序 (5)1.需求分析 (5)1.界面设计 (5)3.主要功能模块的代码 (6)4.测试运行 (7)三.大地坐标与空间直角坐标相互转换程序 (7)1.需求分析 (7)2.界面设计 (8)3.主要功能模块的代码 (8)4.测试运行 (10)四.简易闭合导线计算程序 (11)1.需求分析 (11)2.程序主要功能代码 (11)3.程序源代码 (12)4.测试运行 (14)一.含球气差改正的三角高程计算程序1.需求分析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简便灵活,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比较少。
随着电磁波测距仪的迅速发展,当前利用电磁波测距仪作三角高程测量已相当普遍。
在一定条件下,三角高程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四等水准甚至三等水准的测量精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编写含有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影响改正的程序语言,通过程序计算,提高准确度和减少工作量。
2. 界面设计程序通过C++程序语言,基于MFC的对话框方式实现。
整个界面简洁明了如下图:界面左边是含有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影响的三角高程测量示意图;右边则包含已知量:仪器高、目标高、垂直角、斜距、测站点高程的输入窗口以及目标点高程显示窗口和程序执行的确定按钮。
3. 主要功能模块的代码头文件处的声明如下:#include"stdafx.h"#include"W0110XF__三角高程.h"#include"W0110XF__三角高程Dlg.h"#include"math.h"#ifdef _DEBUG#define new DEBUG_NEW#endif在测量中,角度观测值常用浮点小数表示度分秒,即:度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后两位为分,第三位开始为秒。
点号°′″观测左角(°)角度改正数(″)改正后的角(°)坐标方位角(°)距离(m)起点N19235292.58388889 2.292.5845272.6166667134.897N21772357177.3991667 2.2177.3997778270.016444485.874N31794816179.8044444 2.2179.8050556269.821593.291N4180439180.0775 2.2180.0781111269.8996111119.854N518089180.1358333 2.2180.1364444270.0360556139.648N68430184.50027778 2.284.50088889174.536944486.889N72795349279.8969444 2.2279.8975556274.434591.818N81753256175.5488889 2.2175.5495269.984121.692N91795936179.9933333 2.2179.9939444269.9779444147.989N101795918179.9883333 2.2179.9889444269.966888974.322N119404794.01305556 2.294.01366667183.9805556102.672N12180313180.0536111 2.2180.0542222184.0347778121.989N131795848179.98 2.2179.9806111184.015388964.551N1485475585.79861111 2.285.7992222289.8146111186.196N151********.3008333 2.2180.301444490.11605556158.459N161795445179.9125 2.2179.913111190.029********.111N171795559179.9330556 2.2179.933666789.96283333128.576N181********.0625 2.2180.063111190.025********.338N199894598.1625 2.298.163111118.189********.025N202614514261.7538889 2.2261.754589.94355556135.575N2118039180.0525 2.2180.053111189.9966666798.288N22180048180.0133333 2.2180.013944490.010********.072N239005790.01583333 2.290.016444440.027*********.174N24179587179.9686111 2.2179.9692222359.9962778119.232N2518027180.03527782.2180.03588890.032166667104.068和——————4139.984722554140——2764.6已知α1=27237272.6166667-0.0486925-550.0817451001/5、该表中第1个点为已知坐标点,“α1”为该已知点至下一导线点的坐标方位角。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步骤及公式闭合导线内业计算步骤及公式本文将针对闭合导线内业的计算步骤及相关公式进行列举和解释。
闭合导线是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式,用于测量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和地球引力场。
步骤一:测量数据准备•记录起始测站和结束测站的观测距离;•测量起始和结束测站的高程值;•记录闭合导线经过的各个测站的观测角度。
步骤二:闭合导线长度计算闭合导线的长度可以根据测站间的观测角度和距离进行计算。
以下是两种常用的计算公式:1.观测角度求和公式:ΣΔA=A−(n−2)×180∘其中,ΣΔA表示各测站观测角度之和,A表示闭合导线测量得到的总角度,n表示闭合导线经过的测站数。
2.闭合差公式:C=ΣΔA其中,C表示闭合导线的闭合Σs差,Σs表示闭合导线测量得到的总距离。
举例说明:假设闭合导线经过4个测站,观测角度分别为30°、50°、80°和100°,观测距离分别为100m、150m、200m和250m。
根据上述公式,可进行如下计算:1.观测角度求和:ΣΔA=30°+50°+80°+100°−(4−2)×180°=240°2.闭合差计算:Σs=100m+150m+200m+250m=700m C=240°=°/m700m因此,该闭合导线的闭合差为°/m。
步骤三:高程改正数计算在闭合导线测量中,由于地球曲度和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差异,需要进行高程改正。
以下是常用的高程改正数计算公式:×ΔH其中,F表示高差改正数,1.高差改正数:F=LL0L表示闭合导线测长,L0表示标准大地水准导线的长度,ΔH表示起始和结束测站的高程差。
×ΔH其中,B表示角度改2.角度改正数:B=−360°L0正数,L0表示标准大地水准导线的长度,ΔH表示起始和结束测站的高程差。
点号
°
′
″
观测左角(°)
角度改正数(″)
改正后的角(°)
坐标方位角(°)
距离(m)
起点N1
0596160165.6272.6166667
N20596160165.6258.2166667N30596160165.6243.8166667N40596160165.6229.4166667N50596160165.6215.0166667N60596160165.6200.6166667N70596160165.6186.2166667N80596160165.6171.8166667N90596160165.6157.4166667N100596160165.6143.0166667N110596160165.6128.6166667N120596160165.6114.2166667N130596160165.699.81666667N140596160165.685.41666667N150596160165.671.01666667N160596160165.656.61666667N170596160165.642.21666667N180596160165.627.81666667N190596160165.613.41666667N200596160165.6359.0166667N210596160165.6344.6166667N220596160165.6330.2166667N230596160165.6315.8166667N240596160165.6301.4166667N250596160165.6287.0166667
和
——————
149040004140
——
0已知α1=
272370
272.6166667
025
-149040000
100
1/
5、该表中第1个点为已知坐标点,“α1”为该已知点至下一导线点的坐标方位角。
“已知边数n”为闭角度闭合差限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K=
使用说明:
1、使用此程序时,要将闭合环导线点进行“逆时针编号”,输入水平角时,要输入左角且7、此程序为图根级导线的计算程序,其他等级导线的计算,其“角度闭合差限差”计算公式及“导线全8、制作:王劲松 2004-06-15
2、使用时,先将此页复制,再在复制页上进行修改——先将“蓝色”字体项删除,再按实
3、当导线点较多或较少时,按实际点数插入或删除行数。
并注意检查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4、“蓝色”字体表示计算时,需要输入的项目。
6、该表中各点号所对应的“角度”、“坐标”为该点的夹角和坐标,各点号所对应的“方
闭合导线(逆时针编号,输入左内角)坐标
已知边数n=
角度闭合差('')=导线全长闭合差f (m)=坐标增量闭合差fx (m)=
ΔX(m)
ΔY(m)
改正后ΔX(m)
改正后ΔY(m)
X(m)
Y(m)
BM
00#DIV/0!#DIV/0!2468295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00#DIV/0!#DIV/0!#DIV/0!#DIV/0!
#DIV/0!<
1/2000
方位角。
“已知边数n”为闭合导线的边数。
左角且为内角。
差限差”计算公式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数值要修改。
再按实际数据进行填写。
正确。
的“方位角”、“距离”为该点至下一点的方位角及平距。
,输入左内角)坐标计算表
坐标增量闭合差fy (m)=
10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