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引论》第7章知识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七章 第⼀节社会基本⽭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盾是社会基本⽭盾。
社会基本⽭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其中⽣产⼒是最终决定⼒量。
(以上两句话注意回答选择题) ⼀、⽣产⼒和⽣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或⽣产⼒和⽣产关系的⽭盾运动或⽣关系必须适合⽣产⼒性质的规律)(论述) 1、⽣产⼒决定⽣产关系,⽣产⼒的性质决定⽣关系的性质,⽣产⼒的发展变化决定⽣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产关系反作⽤于⽣产⼒,适合⽣产⼒性质发展要求的⽣产关系促进⽣产⼒的发展,不适合⽣产⼒性质和发展要求的⽣产关系,阻碍⽣产⼒的发展。
3、⼆者的相互作⽤构成⼆者的⽭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推动⽣产发展和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
4、⽣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反作⽤于⽣产⼒,⽣产⼒和⽣产关系的⽭盾运动三项内容构成了⽣产关系必须适合⽣产⼒性质的规律。
意义: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平总的⽐较低,⽽⼜发展不平衡,不同层次的⽣产⼒必然要求建⽴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其相适应,以适合⽣产⼒发展的需要,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3、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够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适合我国⽣产⼒的发展状况,促进了⽣产⼒的发展,因⽽是正确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 (⼀)、什么是经济基础?(选择)(联系本节第三点的辨证关系出简答)经济基础是指⼀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各⽅⾯的总和。
(⼆)、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构成(简答、选择) 上层建筑是建⽴在⼀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它由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构成。
(选择) 关系: 1、⼆者之间既相互区别,⼜相互依赖、相互作⽤、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变化,是观念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
《哲学引论》课程学习辅导大连广播电视大学付振汉“哲学引论——中西哲学举要”是一门集中外哲学思想于一体的学科,它主要研究中外哲学的发展路程、基本理路、哲学思潮等内容。
因此,我们应当学习一些中外哲学史的知识,为学习这门课程打下基础。
还应当学会思考,学会反思。
要注意理论结合实践,对时代涌现的热点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一、关于哲学的学习方法1、准确、系统地学习哲学知识众所周知,哲学是一门理论性、思辨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它的话语方式主要是西方的。
本课程立足于国际视野和当代视野,对中西哲学的那些最基础和最基本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应该说起点是比较高的。
无论是本课程所讨论的这些问题本身,还是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肯定会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哲学又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实际上是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的。
只要大家习惯了这种思辨方式,相信它肯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智性乐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方便。
为了学好这门课程,希望各位学生仔细阅读文字教材、经常上网查阅辅导材料。
我们应当读一些中外哲学原著,以了解中外哲学大师的哲学思想——如果有难度,建议读一下我们教材后介绍的《哲学的故事》、《西方的智慧》等书。
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好具体和抽象的关系问题哲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性、思辨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但它又不是虚无缥缈的“屠龙术”,它所研究的问题都在“人伦日用”之中,一点也不神秘。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从身边的日常事件入手,善于利用文字教材中的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体会哲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哲学思维。
其最终目的是,把握本课程的精神,逐步培养学习习惯,学会以哲学思维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
3、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注意各种媒体所承担的特定任务和职能,相互配合使用,在形象、有趣、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化解这门难课程的抽象难度,我们在文字教材、录像教材、CAI课件和IP课件中都运用了大量的哲学家的图片、故事、名言警句以及有说明作用的诗歌等资料,并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从多种角度进行了解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媒体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桡哲著《物演通论注释》第七章本体论的转向:探究“存在性”注:蓝色字体是原文详解版:是对重点词项和重点句的精细解读,以及对归纳句段的精细解读和延伸、拓展,目的是尽量阐述该概念和句子在整本书中的深度解释前言:在第六章已经得出,在既往西方哲学的横向思绪下,哲学没有任何出路,而唯有追究“存在的性质”和“衍存之道”才是哲学的唯一出路,所以由存在性主导的本体论转向就是《物演通论》的核心所在。
《物演通论注释》第七章详解版这样一来,就有了存在性的概念。
所谓“存在性”,系指存在如何可能存在的所以然,以及存在如何能够被指认为存在的原委,或者说,“存在性”就是存在的元质规定性,它使存在得以循序展开,并使存在从趋于失存的进程中逐步实现为存在的全体。
(1)注释:所谓存在性的理解无非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是存在性就是作为后衍万物的客观元质,一切的属性都是基于存在性而产生(即被指认为存在);其二则存在性表达着递弱代偿的自然规律,即一切存在都必然符合这一弱演规律(即存在度单向度递弱,而代偿度单向度递增);其三则是存在规定,也就是任何存在要能达成稳定存在,就必须符合求存规定性(即存在效价和代偿效价满足存在阈规定)。
由上可得,存在得以存在,存在得以被指认为存在,存在性就是“存在”的元质规定性,并循序展开从趋于失存的进程中逐步实现为存在的全体。
也可以说,任何存在都是有属性的相对存在,所以存在性不仅规定着最元初存在,也规定着后衍存在,使得整个存在系列一系发生、发展。
也就是说存在性是任何相对存在的根本来源,任何一切存在都必然按照存在性的规定延展,受着存在性的规定,无论是元初存在还是后衍存在,最终使得存在呈现物演进程一系的展开。
总之,存在性决定了“存在”能否存在、为何存在、以及如何存在。
由于既往所说的“存在”是一个绝对的、无限的语境,因此它不是任何一位有限的存在者可以直接涉及的话题,有限的存在者只能以有限的存在物为对象。
如果某类有限存在者居然立志要探询无限的存在,则一定是由于作为有限存在者的探询者自身正在无限地趋近于失存的缘故。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七课第七课: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三大分支之一,它研究的不是物质世界的表象,而是物质世界背后的本质、原因和本质规律。
这一课程主要探讨了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思想内容以及历史发展。
一、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1. 形而上学的概念起源形而上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意思是“超越经验世界的学问”。
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的根本原理和本质规律,它不是对经验世界中事物的表象和现象做出描述,而是探讨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2. 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的本质、世界的本源、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宇宙的结构和发展规律等。
它试图回答人类对宇宙和存在的根本问题,探讨存在的本原和真理。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
二、形而上学的思想内容1. 实体和属性形而上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实体和属性的关系。
实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属性是实体所具有的特征。
形而上学关注的不是实体的表象,而是实体的本质和属性之间的关系。
实体和属性是存在的基本要素,是宇宙中万物的内在本质。
2. 本体论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它研究存在的根源和本质。
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存在的本原和真理。
传统的本体论主要包括物质本体论、精神本体论和唯心本体论。
物质本体论主张物质是存在的根源,精神本体论主张精神是存在的根源,唯心本体论主张意识是存在的根源。
3. 宇宙论宇宙论是形而上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整个宇宙的结构、发展规律和本质。
宇宙论试图回答宇宙的起源、构成和结局等问题,探讨宇宙的本质和意义。
宇宙论主要包括宇宙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宇宙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宇宙的进化规律和宇宙的终极命运等问题。
三、形而上学的历史发展1. 古希腊形而上学古希腊的形而上学主要由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两大哲学家贡献。
柏拉图主张理念的现实本质优于物质的表象,认为真实存在的是理念世界,而物质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则对柏拉图的理念观提出了批评,主张实体和属性的关系是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
《哲学引论》第七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解释学是关于理解与存在关系的哲学理论,其最重要的代表是狄尔泰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
2、中国当代新儒学所面临的是西风东渐、传统价值分崩离析的社会大变局。
3、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是以中国儒学的正性论和道德理想主义为归宿的。
4、儒学“三统”说是道统、学统和政统。
5、后现代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倾向。
二、选择题:
1、当代哲学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形态有 A B C 。
A、解释学
B、新儒学
C、后现代主义
D、分析哲学
2、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借鉴西方阐释东西方文化之异同,并以接续“斯文”、担当“道德”的文化使命感首倡儒学的复兴的哲学家是 C 。
A、熊十力
B、冯友兰
C、梁濑溟
D、牟宗三
3、将世界划分为“实际”与“真际”两个层面的中国哲学家是 C 。
A、孔子
B、王夫之
C、冯友兰
D、熊十力
4、海外新儒学的集大成者是 B 。
A、冯友兰
B、牟宗三
C、王夫之
D、梁濑溟
5、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是 A B D 。
A、福柯
B、刘易斯
C、利奥塔
D、德里达。
高二政治哲学第七课知识点高二政治哲学第七课知识点1、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高二政治哲学第四课知识点※1、理解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哲学引论课程期末复习指导2015年春一、考试说明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哲学引论课程期末考试命题采用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志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哲学引论》为依据。
考试采取开卷笔试方式,考试时间60分钟。
试题类型及分数比例是: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辨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二、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哲学总论考核内容1.哲学的概念: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演变。
2.哲学的问题: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的内涵和定义。
3.哲学的价值:哲学的理论特性、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
考核要求1.了解哲学的产生过程,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复杂关系及其演变过程。
2.理解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3.掌握哲学的理论特性,哲学对科学的作用以及对思想文化的作用。
第二章中西哲学史略考核内容1.中国哲学史略:先秦哲学、汉唐哲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
2.西方哲学史略: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
3.中西哲学的碰撞与交流:西方哲学的传入、中国哲学的影响、西方哲学的传播。
考核要求1.了解先秦哲学、汉唐哲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实学等不同阶段的中国哲学形态,理解儒家哲学、道家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内涵和特点。
2.了解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等不同阶段的西方哲学形态,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托马斯的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以及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的内涵和特点。
3.了解明末清初以来中西哲学交流与碰撞的过程,理解礼仪之争的原因和内涵、中国哲学对16~18世纪法国和德国哲学的影响、西方哲学和近代中国变革的关系等。
第三章形而上学考核内容1.宇宙论:古希腊宇宙论、中国古代宇宙论、现代宇宙论与自然哲学。
2.本体论:“是”与“是者”、“无”与“道”。
第一节哲学的概念一、哲学的产生1、哲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从逻辑上看,它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根本性问题的好奇和沉思。
2、从人类学、考古学和神学的材料看,哲学的产生是宗教和艺术直接作用的结果。
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是催生哲学的母体和温床。
3、哲学是比宗教和艺术更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形式和文化形式。
二、哲学与科学1、在早期自然主义哲学家,哲学与科学是一个东西。
2、苏格拉底之后,哲学与科学开始分离。
亚里斯多德的划分:哲学是以与存在本身有关的理论为研究对象,是对支配存在或形成存在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的学问,他称为第一原理、最高原理、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
科学则是以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为研究对象,是对现存事物的个别领域进行研究和认识的学问,他称为物理学或自然科学。
3、哲学与科学相互作用而推动自身发展。
哲学把对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权力让渡给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家就在为争夺这研究权力的过程中把哲学和科学推向前进。
三、哲学的演变1、早期希腊哲学:是自然哲学,主要是研究探索自然和宇宙的本质,哲学被赋予了纯理论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2、希腊后期和中世纪早期哲学:具有伦理学或道德学说的特征,主要研究道德的、实践的、生活,人生的目的问题。
3、中世纪哲学:是经院哲学,以知识的方式来论证神学教义的宗教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4、近代哲学:通过唯理论与经验的对立开始哲学向认识论的转向。
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只有感觉经验是可靠的。
唯理论则认为有一种“天赋观念”,一切知识来源于理智直观,只有理性直观是可靠的。
5、现代哲学:主要是科学主义哲学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对立和冲突。
科学主义哲学以语言哲学为代表;人本主义哲学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为代表。
四、哲学的性质。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以智慧为研究对象,而不以实际的功利或功用知识为研究对象,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纯粹穷理尽知的知识或学问。
第二节哲学的问题一、认识论1、含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问题的理论。
哲学引论课程重点、难点辅导伦理学“伦理学”一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给它下定义。
它的最为经常使用的一个定义,就是被表达为人的生活所依据的一种符号或一套原则。
但是,哲学家并不只是从这样的意义来使用伦理学一词的。
在另外一些场合,他们是把伦理学当作一种关于道德问题的研究来看待的。
在这个意义上看待的伦理学,又叫做道德哲学。
第一节道德总论一、道德与行为1.是与应当。
(1)两者的概念。
所谓“是”,是指实际做什么;所谓“应当”,是指应当做什么。
“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涉及的各种问题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问题。
(2)两者的关系。
由于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一种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所以,在有关人的行为的道德与否的问题的判定上,重要的就不是看人们实际做了些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些什么。
否则,我们就可能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的理解上出现矛盾。
而为了判定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我们又必须设立某种道德标准。
这就是“是”与“应当”的关系。
2.应当与生存。
道德只存在于人的行为和行动中,但并不是有行为和行动能力的东西就一定有道德。
只有既是有行为和行动能力的,又是有生命的,还是有自觉的、主动的生命意识的人类,才有所谓道德的问题。
而这,也将人与机器人以及动物和植物的最显著的区别。
人类是在明确的生存目的支配下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概念,发展出自己的道德行为的。
很显然,人之作为人,他的基本的特征在于他是一种理性的存在,而理性讲到底不过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3.应当与实现。
实现是人类的行为追求的最高的东西,它代表了人与一切非人的存在,即从机器人到植物再到动物这样一个完整的存在系列的本质性的区别。
由于道德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的可能最好的存在方式,是我们的生存意志必须服从的最高目标,所以,善讲到底就是一种实现。
二、道德与价值“道德”作为一个概念, 是与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好与坏、是与非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善与恶、好与坏、是与非, 是一些有关价值评价的概念。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本章共有四节第一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第三节社会发展动力第四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展开: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状况,即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迟早就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2.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同生产力比较起来,生产关系在一定时期是比较稳定的。
生产的发展和变革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开始的。
二.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1.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性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生产关系超越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复杂性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主要的,但是个别的、部分的环节也可能对生产力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哲学依据。
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的阻碍作用是主要的,但是通过某些环节的调整,也可能暂时地或部分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们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呈现两种状态: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动状态。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结低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通过变革再到新的适合,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发展。
第7章陈献章、湛若水[视频讲解]7.1 复习笔记一、陈献章的自得之学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村人,世称白沙先生。
陈献章亲历了明统治者以朱学为官方哲学的种种弊端,而他则以其终生未仕的经历,完成了明代儒学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向,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明代心学的奠基人。
1.以自然为宗陈献章认为“自然”是一种不受拘束的性格旨趣。
旨在寻找一种“心与理一”的心理状态,“心与理一”指的是一切都应当是自然而然,不待安排。
所以,陈献章的自然,是在他的人生实践与道德直觉中,万事万理的自然而然与不待安排了。
(1)陈献章在个体的人生实践中实现这种境界。
(2)陈献章以“捐耳目,去心志”的方式表现其追求境界的自然了。
(3)陈献章的静坐或主静所见是自然,在“心与理的自然为一”中,天地宇宙完全是道德直觉的产物,所以具有感受的真实性;同时心与理的合一,也是直觉体验式的合一。
2.归于自得(1)陈献章对宋以来的为学路的划分①由积累而至又可言传的时儒之路。
②自己的不由积累而至、不可言传的直觉体认之路。
(2)陈献章学说的“自得”“自得”是陈献章学说的最后归宿。
“自得”是不依傍教条的自我体悟。
其“自得”的层次如下:①通过静坐实现。
当陈献章“靠书册寻之”而“终未有得”时,便“舍彼之繁,由吾之约,惟在静坐。
②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
这种自得的方式显然是直觉的。
这种“得”,虽然不同于日用伦常中事上磨炼的“得”,但在与自然融合为一的过程中毕竟加进了体认的成分。
③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乃大悟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这才接近了道德实践中的“得”。
二、湛若水与“心体物而不遗”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广东增城人。
因家居增城之甘泉都,世称甘泉先生。
1.心体物而不遗“心体物而不遗”的实质是“大心”说,专门揭示心与宇宙万物的关系。
(1)湛若水将心与天地万物直接等同的,其心与天地万物的等同,是一种“中外非二”“包贯非二”的思辨合一式的等同了。
# 我国哲学简史第七章读书笔记## 1. 我国哲学简史概述在《我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第七章将重点讲述我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哲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而在当时,一些重要的哲学家如孔子、墨子、老子等的思想也开始影响着整个我国社会。
我国哲学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同时也为后世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2. 中庸之道与我国哲学在我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中庸之道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中”和“和”的思想,即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这种思想对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的我国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庸之道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我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 3. 我国哲学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国哲学这一主题,我个人认为,我国哲学的魅力在于它融合了道家、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哲学体系。
我国哲学所强调的平衡和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心灵的追求和社会关系的处理上,中庸之道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4. 总结与回顾通过阅读《我国哲学简史》第七章的内容,我对我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中,中庸之道对我国哲学的影响尤为重要,它强调的平衡和谐的思想,为我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
我国哲学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对于我们理解我国古代社会和今日社会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本章的阅读中,我对我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对中庸之道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结论我国哲学简史的第七章阐述了我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对于理解我国古代社会和今日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和灵活。
以上就是我对我国哲学简史第七章的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哲学引论》第七章知识要点第七章当代哲学所谓当代哲学,主要是指哲学发展的最新动向或最新形态。
由于居于20世纪主流的分析哲学发展的日趋式微,导致西方哲学不断分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形态;同时,中国哲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建立了比较新的理论体系。
这些思潮的发展,已经并且还将对当代文明的发展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这里介绍和分析的,是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即解释学、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
第一节解释学从总的方面来说,解释学的工作就是从一个世界转换到另一个世界,从神的世界转换到人的世界,从一个陌生的语言世界转换到另一个自己的语言世界。
在古希腊的理论体系中,解释学就是一门关于理解、翻译、解释的学问,即关于“寓意解释”的理论;在中世纪,解释学主要作为对《圣经》进行诠释的神学解释学而存在;当代哲学解释学则以人文科学普遍方法论的哲学解释学的面貌出现。
一、狄尔泰1.精神客观化与文化语境。
(1)精神的客观化,是指对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的精神把握。
(2)精神的各种客观化又有别于自然对象或自然过程,它们是区分人文性的东西与科学性的东西的基础。
(3)精神客观化引导出“文化语境”,而文化语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4)人的本能性存在以及人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都要受到文化的制约。
2.历史性与传统。
(1)意识记忆与历史记载。
一方面,人的意识及与之伴随的记忆,其累计效果回影响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个人记忆借助交流活动形成历史记载,构成生存系统。
(2)历史记载与知识来源。
我们关于精神世界的知识有两个来源:内在经验与交往。
通过这样的知识来源,通过合理地使用“解释”的方法,人文科学同样可以达到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性。
(3)文本解释与精神传统。
在一般解释学中,通过对宗教传统、习俗、神话等的解释,人生的幸福、归宿、自由意志等尘世中的价值获得确认;解释不仅包括常识意义的语法分析和文体分析,还包括心理分析和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人文学者的工作,与其说是类似于物理学或化学,毋宁说是更类似于文学的解释或法律的解释。
3.解释的历史性与整体性。
(1)因果性是“境况”解释的法则。
(2)因果性的法则不应妨碍创造性的生成。
(3)任何解释都必须考虑到解释者的观点和被解释的主体的观点。
(4)人文科学的意义就在于,“解释和说明人过去是什么,现在是什么,以及揭示人所钟爱的观念是什么,继承的传统是什么?”二、伽达默尔1.解释学是一种本体论的事业。
(1)理解不属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
(2)理解所以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是因为,任何理解活动都不是从“零”开始的,都是以“前理解”为基础的。
(3)哲学解释学的任务,就是探究人的一切理解活动之所以可能的基本条件。
2.艺术经验中的真理。
(1)艺术作品的意义并不只在艺术作品本身,也不在于它与原型或所描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其真正的存在只在于它的展现过程。
(2)艺术作品只有在展现过程中,才能被理解、被解释,因而才能获得意义。
(3)艺术的真理和意义也是永远无法穷尽的,它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更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3.历史科学中的真理。
(1)精神科学的本性就在于历史性,这种历史性赋予了解释学的普遍意义。
(2)真正的历史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象,而是在具体关系中体现的特定历史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通的统一体或统一关系。
(3)历史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
4.历史就是“效果历史”。
(1)对历史所作的主观理解同时也就是历史造成的客观效果;(2)从“效果历史”的观点看,非历史-理论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之间的对立、传统和历史科学之间的对立、古代和现代之间的对立,都不是一种绝对的对立;(3)“效果历史”是普遍性与开放性的统一;(4)“效果历史”的概念承认“偏见”相对于解释之存在的合理性。
三、哈贝马斯1.解释学的方法是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
A.与经验科学的共同点:(1)两者都要求掌握一种按照普遍规则处理问题的技巧;(2)两者都受植根于交往活动和工具活动的生活联系的认识兴趣的指导。
B.与经验科学的不同点:(1)经验分析的科学注重工具活动的范围,而解释学的科学注重以日常语言为中介的相互作用;(2)经验分析的方法着重于用技术支配的观点把握现实,解释学的方法则旨在用共同的规范确保日常语言的交往和日常生活的行动中的理解的主体间性。
2.解释学的“客观性”。
解释学中的“理解”,一方面,是解释主体学会“占有”对象的客观性的过程;另一方面,是解释主体能够理解对象所不断呈现的客观要素的过程。
3.理解的客观性的基础不是历史性,而是实践的生活联系。
仅仅通过求助于解释的历史性来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有可能把问题的实质本末倒置。
因为,不能把构成精神科学基础的历史仅仅理解成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历史,而应实现这种社会历史与个体化生活史的有机统一。
4.哲学解释学不是由规则所指导的实践技能,而是一种哲学批判。
(1)理解就是对日常交往的结构进行思考。
(2)理解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每个解释主体不仅能自觉认识到解释活动的无意识的“先入之见”作为先决条件的存在,而且可以具体认识到他如何不受语言的影响而又如何依赖于语言。
(3)理解把解释对象的意义改建为一种可批判的表达方式。
第二节新儒学在儒、释、道三家之中,儒学或曰儒家一直被称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精神气质方面,它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和日常生活。
儒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先秦儒学、宋明儒学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当代新儒学。
当代新儒学在尽力吸纳西洋哲学之精髓的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形上思辨工夫致力于传统儒学之精神价值的弘扬、发掘和重建工作,其成就一时成为当代哲学的一大亮点。
一、梁漱溟1.“意欲”与文化模式。
梁漱溟所谓“意欲”,既是一种精神的努力、趋向和动机,同时又是某种超越的实体。
按照不同民族的不同意欲方向,以及由此不同的意欲方向而导致的不同生活样式,梁漱溟将世界文化大体上归纳为以下三种基本模式:第一种:西方文化模式。
它“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基本精神”。
在这种文化模式内,西方人创造了科学和民主这两大文化的“异彩”。
第二种:中国文化模式,它“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基本精神”。
在这种文化模式内,中国人选择了自我调和的生活态度。
第三种:印度文化模式,它“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基本精神”。
本着这一精神,就产生了自我禁欲的生活态度。
2.文化发展三阶段。
解决“身”的问题是人生的基础和前提。
解决“心”的问题则进入到了人的类本质需求。
而惟有解决“浑括身心”的问题才是人生的最后归宿。
因此,以解决这三大问题为目标的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也是逐次递进、渐趋高明的。
3.解决中国文化危机的正确途径。
第一,排斥印度文化丝毫不能容留。
第二,对于西方文化既要“全盘承受”又要“根本改过”,也就是对其态度要做适当调整。
第三,批评地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亦即将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在现实的时空点上予以衔接。
二、熊十力1.体用不二,性相一如。
“用者,作用或功用之谓”;“体者,对用而得名”。
(1)体用之别:一个有自性,一个无自性。
(2)体用之连:体显现为用。
(3)体和用既无时间上的先后,亦无逻辑上的先后,即如“大海”与“众沤”(水泡)之关系。
(4)“体用不二”就是“性相一如”。
“性”指“法性”,也就是本体;“相”指“法相”,也就是功用。
法性和法相都是大乘佛教的名词。
熊十力批评大乘空宗和有宗都将法性和法相割裂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性相一如”。
2.翕辟成变,生生不息。
(1)“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本体和现象是同一个东西。
(2)本体为“恒转”,即不常又不断,是谓“大用流行”。
(3)本体之运作:“翕”“辟” 相反而成变。
“翕,动而凝也,辟,动而升也。
凝者,为质为物。
升者,为精为神。
盖实体变成功用。
即此功用之内部,已有两端相反之几,遂起翕辟两方面之显著变化。
万变自此不竭也。
”(4)翕辟共存,以辟为主。
3.明心见性,直觉证会。
(1)“万物本原和吾人真性本非有二”。
(2)“仁者本心也,即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之本体也”。
(3)“本心即万化实体,而随义差别,则有多名:以其无声无臭,冲寂之至,则名为天;以其流行不息,则名为命;以其为万物所由之而成,则名为道;以其秩然备诸众理,则名为理;以其生生不容已,则名为仁义”。
(4)认识“本心”、“良知”或者本体,只能靠“证会”即人之良知良能。
三、冯友兰1.逻辑与直觉。
(1)逻辑的方法是“正的方法”,直觉的方法是“负的方法”。
(2)“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
(3)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就是“由知实际而知真际”,最后得到哲学的认识。
2.“真际”与“实际”。
(1)世界划分为“实际”与“真际”,前者即现象,后者即本体。
(2)真际在逻辑上先于实际并主宰实际。
(3)“真际”与“实际”的关系,是“理”与“事物”的关系。
(4)“实际”是靠“真际”来解释的。
3.“觉解”与境界。
(1)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底东西。
(2)境界四类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其中,每后一种境界都较前一种境界高级。
(3)天地境界觉解“宇宙大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
四、牟宗三1.道德的形上学。
(1)“‘道德的形上学’云者,由道德意识所显露的道德实体以说明万物之存在也”。
一方面,“智的直觉”能够直觉“物自身”;另一方面,“物自身”世界与感性的现象世界相对待、相区别,而又在终极的意义上影响、统摄和决定后者;正是通过“道德良知”或者“智的直觉”,这个世界才呈现出一个真、善统一的形上实体,天与人也由此达于一体。
(2)道德的形上学包括“无执的存有论”和“执的存有论” 两个层次。
由“无执的存有论”,我们可获得一超越的形上世界,以此说明道德实践、价值创造及成贤成圣的根据;由“执的存有论”,我们可获得一感性的现象世界,以此说明科学知识及其对象如何可能的问题。
(3)就两者的关系来说,应该“从上面说下来”。
也就是说,先由“智的直觉”而成立“无执的存有论”,再经过“良知坎陷”而成立“执的存有论”。
2.儒学三期说。
(1)儒学三期及其特点。
第一期: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
“孔子以人格之实践与天合一而为大圣”,其功效是积极的;第二期:“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其功效是消极的;第三期:当代新儒学,“一,以往之儒学,乃纯以道德形式而表现,今则复其转进至以国家形式而表现。
二,以往之道德形式与天下观念相应和,今则复需一形式与国家观念相应和。
”(2)第三期发扬之必要。
儒学既以历史文化为其立言根据,又反过来为历史文化的发展所运用。
如想求得中国问题之解决,其前提就必须是复兴儒学。
第三期发扬之必要:儒学为一常道。
3.儒学“三统”说。
(1)“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2)“三统”之作用:“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