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古文字学与音韵学研究工作坊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格式:pdf
- 大小:282.60 KB
- 文档页数:3
华东师大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
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
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文
字和文化的学科。
它涵盖了古代文字的形态、构造、发展历程以及其
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等方面。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究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各种不
同风格的古代文字,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同时,我们还将通
过阅读《诗经》、《楚辞》等经典著作,了解这些文字在古代文化中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深入研究古代社会制度、思想信仰、艺术美学等
方面,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文字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参观博物馆、实地调
查甲骨遗址等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古代文字的实际运用和历史传承。
总之,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实践、
文化与历史、创新与传承的综合性学科,它将为广大学子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机会。
语言科学 2018年5月ISSN1671-9484 CN32-1687/G第 17卷第3期(总第 94 期)312-327牙喉音来源之以母及其上古音值边田钢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抗州310018提要曾运乾有“喻四(以母)归定”说,谓以母上古当归定母。
然证据显示,部分以母字与牙喉音声母字关 系密切。
学界认为此类以母上古为牙喉音,但在音值构拟上存在分歧。
文章认为此类以母上古为与匣、云母是同音位。
后接非三等韵时变匣母;后接三等韵时,变云母,变以母。
南方方言部分以母字读喉擦音或唇擦音v-、f-,均为*-的方音变异,是语音存古,而非创新音变。
关键词上古音牙喉音来源之以母历史比较内部比较中图分类号H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84(2018)03-0312-161引言近人曾运乾有“喻四(以母)归定”说,为一代名论。
然而,部分以母字与牙喉音声母关系极为密切,则不免与此说相左。
学界对此特殊现象关注有年,在证据梳理和音值构拟等方面均已取得可观成绩,目前学界趋向认为以母在上古仍可再次离析,分为舌齿音、牙喉音两类,后者即所谓“牙喉音来源之以 母”。
但目前学界在材料认识与音值构拟问题上均有较大争议。
对牙喉音来源之以母具体内涵和外延 认识的不足,及相关音值构拟的争议,也直接导致了对系列以母方音表现认识上的偏差。
随着研究材料 不断累积,特别是出土文献不断涌现,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契机。
传世与出土文献、民族语言关 系词、梵汉对音、汉藏对音等证据相互佐证,为判定具体以母字是否源于上古牙喉音提供了积极证据,其 中表音证据还为音值构拟提供有益启示。
因此,在综合各方面证据基础上,运用历史比较法、内部比较 法,对“牙喉音来源之以母”音值作新的构拟是必要的、可行的。
根据新材料、新构拟对方言中以母读喉 擦音、唇擦音等争议现象进行新的解释,也很有意义。
2 “牙喉音来源之以母”音值构拟研究述评早期学者基本上只构拟一套以母,与定母为条件变体,缺陷在于无法解释以母与牙喉音声母密切关 系。
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简介概况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
著名学者施蛰存、万云骏教授,是国内最早的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徐中玉、王元化教授是国内外声誉卓著的人文学者;马兴荣、陈谦豫、郭豫适、齐森华等资深教授,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积累也做出了突出成绩。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施蛰存与鲁迅关于青年人要不要读《文选》和《庄子》的争论,影响深远,今天仍然是本学科的一个有意味的起点。
被海内外誉为“中国现代派鼻祖”的施蛰存,有着被学术界誉为“唐音宋骨”最为独到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
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与钱锺书《管锥编》同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学科荣誉奖。
在王瑶主持的一项以王国维为开头王元化为结尾的国家社科研究计划中,将王元化评为二十世纪古典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代表人物。
目前本学科拥有重要的学术刊物阵地与突出的专家群体。
学科点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全国大学语文学会两个全国性的学会挂靠,《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词学》与《诸子学刊》等高品质的学术刊物构成了一个学术集群阵地;并有包括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等多名突出专家,以及在各自领域有突出成绩的学者。
如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胡晓明教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主编。
重要著作有《中国诗学之精神》、《灵根与情种:先秦文学思想研究》、《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文化江南札记》、《近代上海诗学系年初编》、《诗与文化心灵》等著作。
其中,《万川之月》一书,从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高度来诠释山水诗,从主题学的角度来疏通山水诗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内存联系,接引中国生命哲学的概念与命题以开掘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重要内涵。
作者: 梅季
出版物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100-100页
主题词: 古汉语学习;文字学;修辞学;六十年代;中学语文教师;丛书;音韵学;语法学;相结合;教学水平
摘要: <正> 由湖南师大周秉钧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套《古汉语学习丛书》,分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和《修辞学》五册,作者都是六十年代以前名家在指导下的研究生、现为四所大学的中年教授或副教授。
这套丛书是根据中学语文教师渴求提高古诗文教学水平、文科自学成材者渴求古汉语知识达到本科标准、而本科学生又亟待一套较完整的古汉语分科教材的需要而编写的,著述始终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文字学》(杨五铭)对汉字性质、起源、结构到研究汉字的历史、观点、方法和工具书,都作了。
华东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讲义课程简介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效果授课教案教学录像习题练习申报表参考书目教学课件古代汉语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课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五十年代,自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以来,古代汉语课就已经成为中文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课,并由一批在国内语言学界有名望的学者亲自执教。
已故著名音韵学家、语法学家、语言学家史存直教授,毕业于清华研究院的训诂学、文献学专家刘锐教授,都曾亲自给大学生讲授古代汉语,形成了华东师大古代汉语课重文献功底、重积累的科学朴实的传统。
2001年,汉语言文字专业的“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成为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年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成为上海市的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的成绩使古代汉语课程得到强大的学术支持,进一步提高了古代汉语课的地位和水平。
古代汉语课在几十年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创新,已经成为华东师大中文系一门成熟的有品牌效应的主干课程。
课程简介历史沿革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课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五十年代,自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以来,古代汉语课就已经成为中文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课,并由一批在国内语言学界有名望的学者亲自执教。
已故著名音韵学家、语法学家、语言学家史存直教授,毕业于清华研究院的训诂学、文献学专家刘锐教授,都曾亲自给大学生讲授古代汉语,形成了华东师大古代汉语课重文献功底、重积累的科学朴实的传统。
十年动乱中,古代汉语课遭到批评和摧残。
但是拨乱反正以后,古代汉语课重新获得生机,李玲璞、吴仁甫、汪寿明、潘文国等中青年教师当时成为教学的主力,并在教学上作了不少探索和创新。
教研室集体撰写了《古代汉语精讲》《古代汉语自学指要》等配合教学的参考书,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初,高等教育的新制度自学考试创立时,古代汉语作为首先开设的中文专业的首批课程,其考试大纲在当时具有首创性,就是教育部委托华东师大起草的,后来的历次大纲修订,华东师大都是执笔者。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东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
一、古代文学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古代文学(1998—2002)1998一、名词解释:春秋三传报任安书文选元白慢词南戏二、简答:1.《庄子》中的人物形象2.《古诗十九首》的意义3.东晋玄言诗的起因4.比较韩愈、柳宗元的散文艺术特色5.《长恨歌》的思想与艺术特色6.苏东坡词的贡献三、论述:1.晚唐五代的重点词人点评2.秦观、黄庭坚诗中唐人所没有的特色3.正始诗风与建安诗风的不同与其原因4.小谢的山水诗对大谢的发展?5.为何元曲乃一代文学之代表?6.评析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7.屈原的文学精神以及影响1999 A一、名词解释:三百篇古风文选钟嵘班马诗集传风骚关雎长庆体初唐四杰二、简答:1.初唐诗歌的成就与影响2.江西词派的形成与特色3.宋道学家的文学理想三、论述:赏析秦韬玉《贫女》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999 B一、名词解释:郑笺文选别裁赠序琴趣入话游夏唐宋派三省六部二、简答:1.建安诗歌的特点和地位2.《史记》的地位与影响三、论述:1.列出你知道的唐诗总集,并择一评论2.你对盛唐气象的看法3.分析柳宗元、苏轼一贬再贬后作品基调和风格却迥异的原因4.评论韩愈文硬直见本领,欧阳修、曾巩文柔婉见涵养 (2000)一、名词解释:《春秋》永明体新乐府西昆派头回童心说肌理说二、简答:1.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2.《文心雕龙》的主要观点3.唐传奇的三个阶段4.公安派的文学主张5.《世说新语》的重要内容和艺术成就6.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三、论述:1.唐诗气象及其阶段性特征2.评述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3.词体的起源、形成和流变4.明清小说的发展线索5.你对《红楼梦》的评析6.评述近几年明清小说的研究概况2001一、名词解释:风骚汉乐府建安风骨张王乐府西昆体肌理说文苑英华浙西词派散曲桐城派二、简答:1.诸子散文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代表作?2.《史记》人物描写的特色3.李白、杜甫诗风的比较4.《桃花扇》是怎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5.《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论述:1.评述《离骚》兼得《国风》的“好色不淫”、《小雅》的“怨诽不乱”这个观点2.《庄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以具体作品评论一下三曹的艺术差异4.简论谢灵运的诗5.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不同和原因6.你对唐诗分期的见解7.你对唐诗之争的看法8.你最喜欢的一首唐诗或宋词,为什么?2002一、名词解释:《春秋》笔法起兴《楚辞章句》乐府《文心雕龙》九品中正制近体诗盛唐气象古文运动风雅词浙西词派元杂剧拟话本桐城派五音二、简答:1.《左传》的艺术特征2.汉赋的发展流变3.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不同特点4.王维诗的艺术成就5.北宋前期词的点石成金主张和其诗创作6.《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艺术形象7.高明《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三、论述:1.《庄子》的主要思想倾向和艺术特征2.以具体作品论述二谢山水诗的不同3.谈谈你对“太史公文,韩得其雄,欧得其逸。
作者: 蒋晓薇
作者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语言研究
页码: 102-102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期
主题词: 华南师范大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语言研究所 出土文献 古文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大陆
摘要:2016年12月16日至19日,首届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
会议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暨南大学出版社协办。
会议发起人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孟蓬生。
来自新加坡、日本、越南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中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共收到论文60余篇。
中国语⾔⽂学系 本系是华东师范⼤学最早成⽴的院系之⼀,被教育部⾸批确定为“国家⽂科基础学科⼈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简称“⽂科基地”),同时是教育部第⼀批⾼等学校特⾊专业建设点和⼈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师资⼒量雄厚,教学体系完善。
拥有中国语⾔⽂学⼀级学科博⼠学位授予权,11个博⼠点、11个硕⼠点和中国语⾔⽂学博⼠后流动站。
主办《⽂艺理论研究》、《古代⽂学理论研究》、《词学》、《中国⽂字研究》、《现代中学学刊》、《中⽂⾃修》等期刊,是中国⽂艺理论学会、中国古代⽂论研究会、⼤学语⽂研究会所在地,在国内中⽂学科中具有较⾼的地位。
⽬前在编教职⼯92⼈,其中具有正⾼级职称的26⼈,副⾼级职称的37⼈。
汉语⾔⽂学专业(师范、⾮师范基地班) 本专业重视基础教学,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为⽂化教育事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才: (1)基础扎实的学术后备⼈才——为研究机构、⾼等学校培养对语⾔、⽂学的研究状况有较深⼊的了解,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独⽴研究能⼒的学术后备⼈才,为攻读硕⼠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2)博雅创新的学者型教师——为中学和各类职业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具有⼴泛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并且具备⼀定创造能⼒的语⽂教师,并为他们将来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和教学管理⼈才打好基础。
(3)学养浑厚的⽂化⼯作者——为新闻媒体、出版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较好的中⽂基础和较⾼的⽂化素质,较强的⼝头和书⾯表达能⼒,同时具有⼀定实践操作技能和⼈际交往能⼒的⽂化⼯作者。
(4)对⼀部分有志于⽂学创作的学⽣进⾏专业引导,使之较好地掌握⽂学创作的基本⽅法和技巧,提⾼理论素养和⽂字表达能⼒。
本专业多年来培养了⼀⼤批优秀⼈才,就业情况良好。
学⽣除⼤量直升或考取研究⽣外,基本上都到中⾼等学校、新闻媒体或政府机关任职。
主要专业课程有:中国古代⽂学作品精读、20世纪中国⽂学作品精读、外国⽂学作品精读、中国⽂学史、外国⽂学史、20世纪中国⽂学进程、⽂学概论、美学、中国⽂学批评史、现代汉语通论、古代汉语、语⾔学概论、中国⽂化通论、经典导读系列等。
第29卷第4期邯郸学院学报2019年12月Vol.29No.4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 Dec.2019语言研究音韵学的功用①张渭毅1,2(1.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2.神户大学文学部,日本神户657-8501)————————————————————————————————————————————摘要:音韵学好比理科的数学,是文科的基础,是学习和研究语言文字学、文学、历史和戏曲学等的工具和基础。
关键词:音韵学;古籍整理;文学;历史学;戏曲学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30(2019)04-0030-13收稿日期:2019-09-05作者简介:张渭毅(1966—),男,陕西渭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文学博士。
————————————————————————————————————————————著名音韵学家唐作藩先生常说:“音韵学好比理科的数学,是文科的基础。
”作为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韵学确实是学习和研究语言文字学、文学、历史和戏曲学的工具和基础,其功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韵学是整理古籍的工具古籍整理包括古籍的标点、校勘、注音、辨明假借等内容,必须掌握音韵学基本知识。
(一)点校古书需要音韵学知识吕叔湘先生的《标点古书评议》(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1页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中华书局1956年版的《资治通鉴》卷十《汉纪》第348页有一段话的标点如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这段话出自《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是楚汉相争期间蒯通劝韩信脱离刘邦反汉、拥兵自立的话。
以上断句,内容符合情理,字句能够讲通,也符合古代汉语语法。
最后一句语气词“乎”是古书断句常见的标记,在其后标点,表面上看,也是合理的。
但是,这句话的标点是错误的,正确的标点应该是:“时乎时,不再来!”“时乎时,不再来!”是汉代流行的一段韵语,韵脚“时”“来”两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同韵,但是在先秦两汉时都属于同个一韵部之部,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可以押韵。
国家级文学期刊目录top期刊与多家期刊杂志社合作,针对期刊目录栏目搜集整理了各类核心期刊目录,一直受到大家的专注与好评,我们将持续更新核心期刊目录,打造丰富的资源平台,欢迎咨询客服热线。
top期刊投稿邮箱:国家级文学期刊目录汇总大全:学科类别级别刊名出版地主办单位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北京·中华书局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办公室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电影艺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家协会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方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方言研究所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古文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中国古文字学会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古汉语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训诂学会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国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国外语言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方言研究所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美术北京·美术杂志社中国美术家协会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美术观察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美术研究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人民音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中国音乐家协会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世界美术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世界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外国文学评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外国语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外国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外语大学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文史北京·中华书局中华书局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文学评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文学遗产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文学评论丛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文艺理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文艺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舞蹈北京·舞蹈杂志社中国舞蹈家协会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现代外语广州广州外国语大学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北京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新闻战线北京·该刊编辑部人民日报社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戏曲研究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音乐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语言文字应用北京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语法研究和探索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杂志社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语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语言学报北京中国语言学会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中国翻译工协会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工艺美术北京轻工部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戏剧北京·中国戏剧杂志社中国戏剧家协会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杂志社中国艺术研究所音乐所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古籍研究,原名为中国古籍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文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装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文学国家级期刊版画世界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文学国家级期刊辞书研究上海·该刊编辑部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国家级期刊词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国家级期刊当代外国文学南京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文学国家级期刊雕塑中国工艺美协雕塑委员会《雕塑》杂志社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文学国家级期刊东方丛刊广西广西师大中文系文学国家级期刊福建外语福州·该刊编辑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国家级期刊钢琴艺术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文学国家级期刊国画家天当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文学国家级期刊国外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学国家级期刊国外外语教学华东师大出版社华东师大文学国家级期刊红楼梦学刊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国家级期刊剧本北京中国戏剧家协会文学国家级期刊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洛阳解放军外语学院文学国家级期刊旅游学刊(双月刊)北京旅游学刊杂志社北京旅游学院文学国家级期刊连环画研究中国连环画出版《连环画研究》编辑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文学国家级期刊鲁迅研究北京鲁迅博物馆文学国家级期刊美术观察(原美术史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国家级期刊秘书工作(理论研究)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中共中央办公厅文学国家级期刊民族语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文学国家级期刊民族文学研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中国社科院民族所文学国家级期刊民间文学论坛民间文学出版社民间艺术家协会文学国家级期刊明清小说研究南京江苏省社科院文学国家级期刊日语学习与研究北京·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社对外经贸大学文学国家级期刊山东外语教学济南·该刊编辑部山东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文学国家级期刊设计新潮上海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办文学国家级期刊世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世界汉语教学研究会文学国家级期刊书法丛刊北京文物编辑委员会文学国家级期刊唐代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文学国家级期刊文献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文学国家级期刊文心雕龙研究北大出版社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编文学国家级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国家级期刊外国文学研究该杂志社华中师大文学国家级期刊外语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国家级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大连外院文学国家级期刊外语研究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文学国家级期刊外语教学西安西安外语学院文学国家级期刊外语学刊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生文学国家级期刊舞蹈研究广州中国舞蹈家协会文学国家级期刊西方现代文学文学国家级期刊戏剧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文学国家级期刊戏剧艺术上海·戏剧艺术杂志社上海戏剧学院文学国家级期刊戏曲艺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戏曲学院文学国家级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文学国家级期刊现代广告北京中国广告协会文学国家级期刊新闻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文学国家级期刊新美术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国家级期刊新文学史料该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国家级期刊修辞学习复旦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文学国家级期刊艺术世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学国家级期刊译林译林出版社译林文学国家级期刊音乐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学院文学国家级期刊音韵学研究中华书局中国音韵学会文学国家级期刊乐器北京中国乐器学协会文学国家级期刊语文建设北京·语文出版社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文学国家级期刊语言研究该校出版社华中理工大学文学国家级期刊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学院文学国家级期刊中国科技翻译北京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协会文学国家级期刊中国电视中国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文学国家级期刊中国比较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国家级期刊中国俄语教学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国家级期刊中国音乐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中央音乐学院文学国家级期刊中国摄影北京中国摄影家协会文学国家级期刊中国音乐教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文学国家级期刊中国油画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文学国家级期刊中国画北京北京画院文学国家级期刊中国书法北京·中国书法杂志社中国书法家协会文学国家级期刊中国美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文学国家级期刊中国服装北京中国服装杂志社文学国家级期刊中国民间工艺南京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文学国家级期刊中国美术教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家协会文学国家级期刊中国文化研究该校出版社北京语言文化大学TOP期刊网作为一个期刊杂志推荐平台,与3000多家期刊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其中涵盖核心期刊、国家级、省级普通刊物、大学学报等类型刊物,学科齐全也覆盖了医药卫生、教育教学、财经管理、建筑工程、科学技术、农林牧渔、社会科学等门类,以及法律、历史、政治、新闻、计算机、电子信息、化工、电力、文艺研究、纺织、等几百个专业。
2021年第1期第61卷(总289期)No.12021Vol.61General No.289编者按:近代中国古文字学由罗雪堂振玉、王观堂国维所创立,乃得益于殷墟甲骨文的重见天日,历代所见青铜器铭文以及林林总总的先秦出土文献——诸如简帛、陶文、玺印等——的重新认识。
诚如观堂所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王国维《古史新证》)而作为罗、王学派的传人,容庚和商承祚二位先生复发扬光大之。
容、商二老南归中山大学后,1956年即建立了中国大陆唯一一个古文字学研究室,俾之成为古文字学的重镇。
容、商二老还先后培养了十多名卓有成就的古文字学者。
陈炜湛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陈教授长于甲骨学,也涉猎战国文字研究。
由古及今,陈教授素以语文现代化为己任,代表著述有《请正确书写古文字——向书法家进一言》《书法家与简化字——纪念汉字简化方案公布35周年》《社会用字规范化与领导垂范》《论汉字规范化的全民性》等。
其最为得意之作则非《〈昭雪汉字百年冤案——安子介汉字科学体系〉评析》莫属。
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陈教授编著有《古文字学纲要》(1988、2009)以及普及读物《古文字趣谈》(1985、2005)。
前者是教育部的指定教材而为众多高校所采用,后者则以其极高的可读性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学子从事古文字研究。
此外,陈教授也精于书道,既有《书法美学漫谈》《古文字与篆刻》《书家与学者》等书法理论文章,也有《三鉴斋馀墨》(2008)、《三鉴斋馀墨(续编)》(2017)等书法作品。
这次访谈不仅仅记录了一段古文字学口述史,更重要的是,期望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以及促进古文字学的发展皆有所裨益。
以古为鉴用之于今*——陈炜湛教授学术访谈陈炜湛,谭步云摘要:著名古文字学者、甲骨文专家陈炜湛教授是希白(容庚,1894—1983,字希白,号颂斋)、锡永(商承祚,1902—1991,字锡永,号契斋)二先生合招的研究生,著述甚丰。
古文字学研究如何推动跨学科合作古文字学,这门看似古老而神秘的学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在当今学术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文明的奥秘,还为跨学科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
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的文字符号,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等。
这些古老的文字承载着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信息,是我们了解古代人类思想和活动的重要窗口。
然而,要深入解读这些文字,单靠古文字学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跨学科合作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首先,古文字学与历史学的结合是最为紧密的。
历史研究需要依靠丰富的文献资料来还原过去的事件和社会风貌,而古文字资料往往是最原始、最直接的历史记录。
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纠正传世文献中的错误,补充缺失的历史细节,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依据。
例如,在研究商周历史时,甲骨文中关于祭祀、战争、农业等方面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历史学家可以从古文字学家对这些文字的解读中获取新的研究视角和证据,从而推动历史学的发展。
古文字学与考古学的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上常常刻有文字,这些文字与文物本身共同构成了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古文字学家可以通过对这些文字的释读,帮助考古学家确定文物的年代、用途和文化内涵;考古学家则可以为古文字学研究提供文字载体的物质形态、出土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字的产生和演变。
例如,在对古代青铜器的研究中,铭文的解读对于确定青铜器的所有者、制作年代和用途具有关键作用,而对青铜器的形制、纹饰和出土遗址的分析,又可以为铭文的研究提供背景支持。
语言学也是与古文字学密切相关的学科。
古文字是语言的书面记录,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探寻语言的发展演变规律。
同时,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为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帮助,如运用音韵学知识来解读古文字的读音,利用语法学原理来分析古文字的语法结构。
学界“2016古文字学与音韵学研究工作坊”会议综述近日,“2016年古文字学与音韵学研究工作坊”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承办。
3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提交会议论文25篇。
会议探讨了运用音韵变化规则考释古文字及分析出土文献语料的方法,展示了古文字与上古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旨在促进古文字学与音韵学两个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尚芳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冯蒸教授分别作了开场报告。
郑张尚芳先生报告了《初文同根同形分化字的音韵分型》一文,他通过考察词根古音,总结出了同形分化字的五种类型:①两字同根,音义相关但字形不相关(如“子—巳”);②同根转注(如“立—位”“益—溢”“命—令”);③第三类,借音转注,形义音相关,音出假借(如“才—在—栽”);④借音增减音素,形音相关,假借音有增减(如“井—刑” “两—丙” “矢—寅”);⑤异根、所象形似,音不相关但形义相关(如“小—少—沙”“夕—月”),为阐释同形分化字的成因提供了新思路。
冯蒸教授的报告《论郑张尚芳对及相关古文字的若干新考订》高度肯定了《上古音系》一书的价值,并介绍了郑张尚芳的上古音系统以及他对汉字构造的新解及考订,举例说明了《上古音系》中所采信的前人新说例及《说文》对形声字的解释。
冯教授对郑张尚芳先生的“转注说”提出了四点总结和评价:说文>上古音系>①转注字就是具有字形分化关系的同源字;②转注字之间音义形皆同源;③转注字的构形方法主要包括加形符、加声符和变笔画3种;④郑张尚芳“转注说”系统严密,音理说明充分,堪称对文字学及词源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1此次工作坊会议,在上古音系及形态研究方面,以下学者作了相关论述(按发言顺序):首都师范大学张富海副教授报告了《上古汉语-ps>-ts 音变在战国文字中的反映》,他通过“蓋、廢、世、内、位、暨、挚”等七则战国文字中的谐声通假例证,说明了-ps>-ts 音变在战国时代已经发生。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 古汉语研究
页码: 38-38页
主题词: 古文字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信息处理 应用 中国 字库 研究成果 出版印刷业
摘要:在古文字研究及其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古文字的信息处理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对于必须的古文字字形,以前多采用手描或图片的形式,前者容易失真,后者又编辑不便,这就使得出版印刷业者对有关古文字的研究成果望而却步。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在臧克和、刘志基等专家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努力,先后完成了甲骨文、金文、。
作者: 文华
出版物刊名: 文学遗产
页码: 60-60页
主题词: 古典文学;华东师大;博士点;中文系;简介;中国古代小说;王元化;古代文论
摘要:华东师大现有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点两个。
古代文论博士点由王元化教授(兼职)主持,中国古代小说博士点由郭豫适教授主持。
王元化教授指导了四名博士生,其中一名已于1988年毕业,他们是:蒋述卓,男,34岁,广西桂林人,1985年9月入学,博士论文题为《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论文已通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钱仲联教授,徐中玉教授、詹锳教授、王元化教授、王运熙教授、周勋初教授组成,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
释形义之源,考音声之变
——“2016古文字学与音韵学研究工作坊”会议综述近日,“2016年古文字学与音韵学研究工作坊”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办,并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承办。
国内外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共提交论文25篇。
会议旨在展示古文字与上古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探讨运用音韵变化规则考释古文字及分析出土文献语料的方法,促进古文字学与音韵学两个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会议首先由社科院语言所的郑张尚芳研究员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冯蒸教授作开场报告。
郑张先生的《初文同根同形分化字的音韵分型》通过考察词根古音,总结出了同形分化字的5种类型,为阐释其成因提供了新思路:①两字同根,音义相关但字形不相关(如“子—巳”);②同根转注(如“立—位”、“益—溢”、“命—令”);③第三类,借音转注,形义音相关,音出假借(如“才—在—栽”);④借音增减音素,形音相关,假借音有增减(如“井—刑”、“两—丙”、“矢—寅”);⑤异根、所象形似,音不相关但形义相关(如“小—少—沙”,“夕—月”)。
而冯蒸教授的报告《论郑张尚芳<上古音系>对<说文>及相关古文字的若干新考订》则高度肯定了《上古音系》的价值,并依次介绍了郑张的上古音系统以及他对汉字构造的新解及考订,举例说明《上古音系》中所采信的前人新说例及《说文》对形声字的解释,最后评介了郑张先生的“转注说”:①转注字就是具有字形分化关系的同源字;②转注字之间音义形皆同源;③转注字的构形方法主要包括加形符、加声符和变笔画3种;④其转注说系统严密,音理说明充分,堪称对文字学及词源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其后,各与会代表所作的报告同样精彩纷呈、极具价值。
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假设,又有具体而微的个案研究;既有音值构拟、音变阐释和语料运用的创见,又有字形考释、义理疏通和文本辑校的新解,并且都很注重古文字学与音韵学研究成果的相互补证。
上古音系及形态研究方面,东京成蹊大学野原将挥的《构拟“少”字音》将“少”的上古音构拟为*ST-(*stewʔ/-s),并且不跟心母“小”、明母“眇”谐声。
华盛顿大学王弘治的《Some Examples Showing the Morphological Traces in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通过考察动词和虚词的交替形式分析了甲骨文中所体现出的部分形态特征。
厦门大学叶玉英的《从秦楚用字之异看复辅音在秦楚方言中的留存》认为楚简所反映的战国楚方言仍保留完备的复声符系统,而秦简则表明秦方言中的复辅音已几近殆尽。
首都师范大学张富海的《上古汉语-ps>-ts音变在战国文字中的反映》举“蓋、廢、世、内、位、暨、挚”等七则战国文字中的
谐声通假例证,说明-ps>-ts音变在战国时代已经发生。
香港科技大学沈瑞清的《上古汉语的音系特点及其跟汉字产生的关系》基于弗斯音系理论重新分析上古汉语音系及其演化特点,提出了“汉语决定汉字论”假说。
浙江财经大学边田钢的《牙喉音来源之以母的古音构拟》基于通假和异文材料及汉藏语关系词中的实例分析了牙喉音与以母通押的规律,并将牙喉音来源的以母构拟为*ɦ-。
上海大学郑妞的《“戴”字古音再考》认为“戴”字的上古音当是精母[ʦ],在战国时期的楚方言中已音变成端母,通语中的“戴”字至晚到汉代也音变为端母。
复旦大学施瑞峰的《上古汉语的T-和L-及相关的古文字问题补说》尝试将上古音声母中T-系、L-系的区分落实到“ /秀/秃”、“戴/異”和“兆/涉/占”等具体的古文字现象上。
古文字考释及传世、出土文献语料研究方面,复旦大学程少轩的《说马王堆帛书〈堪舆〉章用作“厌”的“庳”》认为马王堆帛书《堪舆》中用为“厌”的“庳”当看作“甲”声之楚文字的转写,与秦文字中的“庳”是同形字的关系。
复旦大学张传官的《〈肩水金关汉简(伍)〉所见〈急就篇〉残简辑校》对新出版的《肩水金关汉简〔伍〕》中的零散《急就篇》材料加以搜集、整理,并对照传世本进行了校勘。
复旦大学谢明文的《曾伯克父甘娄簠铭文小考》根据《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新收录的两件曾伯克父簠,对器物铭文及相关金文和楚简资料作了进一步考释。
华东师范大学黄人二的《上博简〈李颂〉、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与〈荀子·赋篇〉研究》对新出楚简《李颂》和《殷高宗问于三寿》进行了释读,并将它们与《荀子·赋篇》作了比较。
华东师范大学王卉的《两汉金文异体字考释与研究》考察了两汉金文异体的类型、使用情况和形成原因,并将两汉金文异体字归为七类。
华东师范大学曹洁的《<王韵>“一曰”刍论》指出《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中的术语“一曰”的主要作用是字义别说和一物二名,并体现了汉字字义的变化发展和一定的语义系统观。
上海博物馆胡嘉麟的《蔡侯产剑释疑》将淮南蔡家岗赵家孤堆M2出土的蔡侯产剑中旧或释读为“畏爻”、“威教”的两个鸟篆铭文改释读为“鍡矛”。
江苏师范大学刘洪涛的《〈说文〉“孛”释义》指出,音于贵切之“”是“彙”字之讹,跟从“畀”声之“”没有关系,后者上古不属匣母物部,而属帮母质部。
中山大学蔡一峰的《出土文献疑难字“”字新探》讨论了楚文字“/一”的字词关系特例,认为上古楚语词“一”由于语言接触的特殊性而存在两读,并探讨了“楚方言”和“楚语”的概念。
清华大学许可《试谈清华简〈系年〉改读一例》将清华简《系年》篇第五章末尾一个疑难字改释为从彪得声,读为“苞”,并将相应的短句改释读为“及苞于汝”。
古音研究中的语料辨析方面,中山大学范常喜的《上古音研究中所用出土语料辨析二则》指出楚文字“”无“月”义,金文“嬭”无“母”和“成年女性美称通称”义,它们的上
古音价值须重新评估。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胡海琼的《出土文献古方音研究中材料使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为研究上古方音而选择出土文献语料时要注意时代和地域问题,重视方音特征的甄别及其与通语间音类的比较。
华东师范大学郑伟的《试谈上古汉语清鼻音构拟的语料问题》基于上古汉语的谐声系统、楚系出土文献、苗瑶及侗台语中的清鼻音声母字及闽南方言白读为擦音的鼻音声母字等语料探讨了上古清鼻音构拟的相关问题。
会议最后,上海师范大学的潘悟云教授作了题为《音韵学迎来新的春天》的报告。
他首先回顾和比较了第一代与第二代音韵学研究的成果,并强调当前第三代音韵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研究音变。
为此,他以侗台语“稻”的音变链、汉语幽部*u与泰语au的语音对应关系及以母的真时音变图为例,展示了研究音变的方法。
最后,他指出第三代音韵学研究要充分利用数据库、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民族语与汉语方言等新材料,并融入现代语言学。
至此,2016古文字学与音韵学研究工作坊圆满落幕。
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此次会议议题明确而集中,讨论热烈而充分,成果新颖而丰硕;并且,会议所倡导的学科交融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也为促进古文字学和音韵学两个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张明辉钟歆廖宏艳(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