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一、说教材1、的地位和作用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两次战争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了中华民族的灾难,使中国大大加深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损失惨重超过了历次外患之和,中国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国被迫全方位开放。
这两次战争彻底暴露了清王朝腐朽不堪和软弱可欺,也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加快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政治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危机也成为转机,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重要的铺垫。
2、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强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华的原因、目的和实质;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逐渐形成的。
(2)、程与方法: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目的;引导学生并使学生明白学习重大历史事件是围绕着“背景(或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三部曲展开的,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学习历史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归纳对比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从中归纳概括其危害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爱国将士英勇抗击列强侵略,甚至为国捐躯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高三文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高一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仍需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三、教学重难点依据课标和考纲要求,并结合学情,我确立了教学如下:1、重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和《辛丑条约》2、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精选3篇)《甲午中日战争》篇1以下是关于八年级的历史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学综合组赵老师的这节课,算的上是践行“生命课堂”理念的示范课,“好”从“简约”二字体现出来:1、——简约仅仅16页的PPT,包含了课前引入、走进历史、走出历史、巩固提高四个环节。
去除了不必要的图片、文字、音视频等资料的修饰,使课堂条理更加清晰,易于学生整体感知的形成。
2、教学风格——简约整个课堂让我们感觉听课轻松,老师上课也很轻松。
听课轻松,与老师的天然的亲和力、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一阵见血的问题设计、易放易收的课堂掌控能力等等,是分不开的。
老师上课轻松,与她充分的课前准备,深入的教学研究分不开,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相信赵老师的精彩呈现,是她辛勤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她称得上是三尺讲台上的“资深舞者”。
3、新授课程——简约第一环节:自学成才——学生自主预习新课内容,对学生提出了问题由其它同学帮助解答;第二环节:知识通关——同桌相互提问,巩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三环节:走进历史——黑板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即甲午中日战胜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
学生小组群学交流之后,老师问题层层引导,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过多的语言,更多的是学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对问题分析的精彩的呈现。
4、教学风格——简约看得出她对课堂的追求,不在“全面”二字,而是一个“精”字,因此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能清晰抓住重难点,让学生去深入探究,让学生思维充分活跃起来,抽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在这节课堂上,学生通过《南京条鱼》和《马关条约》内容的对比,推论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将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精彩纷呈,听课的老师们也都赞叹不已,一方面对学生知识储备、分析能力的赞叹,另一方面赞叹一位好老师对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发挥着多么大的作用,赵老师做到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评价都用到了“简约”这个词,简约除了能让学生容易形成整体感知,还可以消除学生由于大量信息涉入而担心应接不暇或者无法吸收的焦虑情绪,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这一课结合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以及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了解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斗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于中国的危害,以及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的影响,并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评价这两个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同时爱国也必须讲求方式方法,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必须兼顾。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二、说学情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
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一、教材和学情分析(略)二、本课设计理念及教学策略1、突出一条主线突出一条主线,即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为主线,其中列强侵华为明线和重点,中国人民的抗争为暗线。
2、体现三个结合(1)史论结合;在分析“日本侵华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对战争的反思”几个问题上总计提供了五则材料,体现史论结合;(2)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体现新课改中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关键,本课知识容量较大,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简单的知识自主学、中等难度知识探究学、重点难点合作学,将三种方式相结合;(3)课本与课件相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一大弊端在于容易导致教材与课件的脱节,为克服这一弊端,我尝试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尽力避免课本和课件上出现相同的内容;第二:就地取材,充分挖掘课本上的史料资源,如正文、学习导言,学习延伸、学思之窗等相关内容。
3、大力删减压,缩适当补充拓展: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对两次战争的基本史实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讲课中对史实性内容做了大量删减;但由于教材编排体系的弊端,要讲清楚本课内容有必要对明治维新、工业革命等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
4、体现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是高中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重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但由于高一刚入学学生还处于身份转换期,所以,我提供的材料,设计的问题都相对简单。
5、渗透多元史观;本课除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外,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时,我将其与鸦片战争进行比较,指出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近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冲突,涉及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可以让学生从新的角度认识战争失败的原因。
6、以“一点四面”,教学立意最高追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学会理性爱国,珍视和平。
三、本课的不足之处1、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2、预设较多、生成较少,知识的生成过程体现的不够充分,想的好做得不好;3、备课工作量大,压力大,课堂实用性不够强,属表演性质的交流课,推广价值不大。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从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八国联军侵华,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这一课结合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战争,因此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们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了解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斗争。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于中国的危害,以及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的影响,并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评价这两个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经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本课的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在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本课难点在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1894~1901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
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
识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应用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
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运用: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学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两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出学生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2)在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借此史实培养出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
同时通过对欧美俄日等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加深学生爱国注意情感。
(3)通过对战中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告诉学生们要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2、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列表法、比较法、分析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从未宣称过拥有钓鱼岛的主权。
那么,我们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暂时夺去钓鱼岛的主权?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教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1. 背景(1)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大肆推行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根本原因)(2)1894年朝鲜的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历史i人教新资料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两个创深痛巨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它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2、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3、掌握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午终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二】说学情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学生从初中和电视电影方面,会有所了解,故在课堂上可以不必多展开讲,应将重点放在分析两次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在教材你举足轻重:这两次战争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基础上加重了中华民族的灾难,一次是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另一次则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损失惨重超过了历次外货总和,中国被迫全方位开放,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
这两次战争彻底暴露了清王朝腐朽不堪和积贫积弱。
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之民族觉醒,加快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
危机也是转机,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和任务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列强发动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剖析列强侵华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列强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侵华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明白对于历史重大事件的学习是围绕着“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三部曲展开的,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学习历史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归纳对比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对于不平等条约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归纳和概括其危害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一)教法讲授法、对比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本课内容学生已在初中粗浅学过,已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本课教学有利。
但如果不设置“创新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就只是简单的重复以前内容,不能是学生深化知识,培养能力。
本课按照“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三部曲的主线展开,加上以上教学方法展开。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从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八国联军侵华,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这一课结合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战争,因此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们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了解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斗争。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于中国的危害,以及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的影响,并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评价这两个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经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本课的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在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本课难点在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设计。
1、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标在本课的体现是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侵华。
2、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其结果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这一课结合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战争,因此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和平时的积累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以及《辛丑条约》的危害和影响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学生会比较感兴趣,课堂参与度高。
但大多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要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
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了解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斗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于中国的危害,以及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的影响,并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评价这两个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5、重点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6、教法学法
(1)教法: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结合阅读历史资料、设疑,采取师生探究性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
(2)学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7、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导入甲午中日战争。
设计意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的背景。
大概需要2分钟。
2、学习学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1、通过阅读引言来分析日本当时国内的情况及其推行的大陆政策。
2、通过幻灯片展示,分析国际因素。
列强对日本采取默许和纵容的态度。
3、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得出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二、战争经过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得到战争的经过。
将战争的经过简化为一句话:“两个阶段,四次战役,一个政策”。
设计意图:在培养学生学会看图外,利用图片来加强对于战争经过的理解。
三、设置问题。
提供中国与日本实力对比资料供学生分析。
让学生讨论并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合作讨论的能力。
四、通过阅读课本,由同学来介绍《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师制作表格并引导学生逐条思考条约主要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和危害,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程度大大加深”设计意图:和学生互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
五、综合以上所学的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日本、远东太平洋的影响。
六、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了解台湾人民对于日本侵略的反抗。
对于当时的中国国民思想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得出农民阶级的反抗,引出义和团运动。
设计意图:由《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自然过渡。
一、由义和团运动引出八国联军侵华。
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口述方式适当补充背景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段史实,培育他们的历史思维。
再由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使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自我思考来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起止时间。
2、义和团反对侵略的主要战役。
廊坊战役教师重点点拨突出其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3、这场战争的结果,签订的条约,其时间、内容、影响。
二、由教师引导学生来回忆和归纳“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巩固新课
与学生共同回顾一下今天上课的内容,点明重点与难点。
再通过列举一些涉及这一课的高考题加以巩固。
8、板书设计
9、教学反馈
10、效果预测
课程设计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而设,并具有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课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