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14
两伊战争(公元1980—1988年)两伊战争,是指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两个穆斯林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
伊朗和伊拉克虽然都是穆斯林国家,但分属两个教派。
伊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属于什叶派;伊拉克约有一半居民属于什叶派,而执政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成员却属于另一个教派——逊尼派。
伊拉克总统侯赛因与伊朗领袖霍梅尼之间积怨很深。
1975年,侯赛因曾下令驱逐在伊拉克流亡的霍梅尼。
霍上台后,把“推翻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当成行动目标。
民族纠纷也使这两个国家的积怨加深。
伊朗主要是波斯人,伊拉克主要是阿拉伯人,两国境内均有数百万库尔德人,双方都支持对方国内的库尔德族进行反政府的活动。
所有这些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的、宗教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两国关系越来越紧张。
从1980年4月开始,两伊边境地区便时有冲突。
8、9月间冲突规模已发展到战争的边缘。
伊拉克要求伊朗军队退出大、小通布等3岛,归还占领伊拉克边境的1300平方公里土地,阿拉伯河重归伊拉克控制。
伊朗则宣布“不放弃一寸领土”。
在9月上旬的冲突中,伊拉克占领了伊朗霍拉姆沙赫尔附近地区约210平方公里的土地。
9月22日,伊拉克总统侯赛因下达了对伊朗的这事目标发动“威慑性打击”的命令,拉开了战争的帷幕。
这天中午,伊拉克出动大批飞机轰炸备黑兰附近机场及设拉子、沙鲁希、大不里士、克尔曼沙赫和阿瓦士等地的机场和空军基地,还轰炸了炼油中心阿巴丹等地的石油设施。
伊朗军队不甘示弱,陆海空三军于当天下午一齐出动,进行猛烈反击:伊朗的“鬼怪”式战斗轰炸机袭击了伊拉克的两个空军基地;炮兵击落伊拉克飞机6架,海军击沉伊拉克导弹炮艇4艘。
23日清晨,伊拉克集中两个多装甲师的优势兵力,重点攻打北线的席林堡,并很快占领该地区。
此后,伊拉克部队沿边界线分三路向伊朗境内推进:北线从伊朗边境城市席林堡攻击前进;中线向梅赫兰和提斯孚尔等战略要地进攻;南线重点围攻伊朗石油主要产地胡齐斯坦省的3战略要地——炼油中心阿巴丹、重要港口霍拉姆沙赫尔和省会阿瓦士。
两伊战争简介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
两伊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从1980年至1988年,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
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为边境纠纷。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两伊战争简介,希望你喜欢。
两伊战争分析中文名称:两伊战争参战部队:伊朗伊拉克战争结果:两败俱伤时间:1980年地点:阿拉伯河人物:霍梅尼萨达姆;侯赛因两伊战争详情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
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
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
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
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
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
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
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
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
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
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
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
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
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
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
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
【课题】第6课两伊战争【课程标准】了解两伊战争,分析两伊战争的原因和教训。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介绍了两伊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它带来的教训与产生的影响。
像其他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一样,两伊战争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与前面讲过的中东战争、印巴战争有相似之处。
但不同的是,引发两伊战争的宗教因素并不是源于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而是源于同一种宗教中的不同教派分歧。
这使我们在认识引发局部战争原因上,眼界要更宽阔。
两伊战争既给两伊自己带来巨大损失,留下惨痛教训,也为中东局势和世界局势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伊之间的矛盾,两伊战争的经过,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什叶派与逊尼派,两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两伊之间的矛盾、两伊战争的经过、两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提高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两伊矛盾与两伊战争以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初步理解国家社会安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正确处理领土边界纠纷、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明白我国安全团结的政治局面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两伊矛盾及两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
难点:理解两伊之间的矛盾【教学建议】1、本课主要介绍了两伊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它带来的教训与产生的影响。
学习时注意总结与前面的四次战争的异同,从深层次上认识两伊战争的特殊性。
2、从领土、宗教、民族、资源及现实等方面综合分析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
3、联系历史和现实问题,认识“冷战”期间和两极格局结束后中东局势的复杂性与和平的艰巨性。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入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实叙述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
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新课引导】在中东伊斯兰国家中,根据宗教和教派情况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逊尼派和什叶派据重要地位。
《两伊战争》教案正式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两伊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从而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两伊战争的起因和背景;分析两伊战争的主要过程和特点;探讨两伊战争对地区和全球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本章采用讲授、讨论和观看纪录片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两伊战争。
第二章:两伊战争的起因2.1 伊拉克和伊朗的地理位置和民族背景介绍伊拉克和伊朗的地理位置、人口、宗教和民族背景,分析两国之间的历史恩怨和矛盾。
2.2 伊朗伊斯兰革命讲述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分析革命对伊拉克和两国关系的影响。
2.3 伊拉克入侵伊朗介绍伊拉克入侵伊朗的背景和原因,分析战争初期伊拉克的优势和伊朗的抵抗。
第三章:两伊战争的主要过程3.1 战争双方的战术和战略分析战争双方的主要战术和战略,如阵地战、游击战和化学武器的使用等。
3.2 重要的战役和冲突讲述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冲突,如库特战役、巴士拉战役和霍拉姆沙赫尔战役等。
3.3 国际社会的干预介绍国际社会对两伊战争的干预和调解努力,如联合国的决议和国际和平行动。
第四章:两伊战争的特点4.1 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分析两伊战争长期持续的原因和战争中的残酷现象,如人肉盾牌和儿童兵的使用。
4.2 战争对两国的影响探讨两伊战争对伊拉克和伊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如政府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
4.3 战争对地区和全球的影响分析两伊战争对中东地区和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如地缘政治的变化和恐怖主义的兴起。
第五章:两伊战争的结局和影响5.1 战争的结束和和平协议讲述两伊战争是如何结束的,以及和平协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5.2 战争遗留问题和长期影响分析两伊战争遗留的问题和长期影响,如边界争议、战争债务和心理创伤等。
5.3 战争对中东地区和全球的影响第六章:两伊战争的军事技术6.1 军事装备与战略探讨两伊战争中双方使用的军事装备,如坦克、飞机、导弹等,并分析这些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和效果。
两伊战争概述历史与地理背景伊拉克伊拉克除了东北部的扎格洛斯(Zagros)山脉之外,境内大部分是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所冲积成广大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除此之外,两河流域下游区、现通称为库兹斯坦(Khuzestan)地区的地下,储存了大量的石油与天然气,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巨大油田区。
但也由於美索不达米亚太平原几乎无险可守,加上人口、粮食生产及石油等资源引人窥伺,因此这里自古以来便常遭到外族的入侵。
现居住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主要是阿拉伯人,另外还有五分之一强的库德人,主要分布在北部。
宗教上伊拉克主要属于回教中的主流派(Sunni逊尼派),但因多数统治者并不仰赖神权政治、长期被否定宗教的社会主义政党所统治,加上教育的普及,伊拉克人对宗教相当漠然。
1519年后此区归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控制,直到一战结束后被英国划归托管地;1932年伊拉克独立,但这个英国掌控的王室政府在1958年被推翻后才算真正的独立。
经过多年的政争与内乱,由巴斯党(Baath Party)夺得政权,1975年结束长达15年的库德族内战后才逐渐安定。
此时伊拉克不过是个中东小国,国防战力相当低落,但藉由石油收入短短数年内兴起为中东地区一强。
1980年战争爆发时,伊国际关系方面,由於苏联在库尔德族内战时予以许多协助,因此伊拉克的立场亲苏。
但伊拉克与其他国家也保持一定关系,因为视库兹斯坦区域为该国传统领土,因此与伊朗及科威特间关系交为紧张。
伊朗伊朗是中东历史强国波斯的发源处,地理上由巨大的山脉及山间盆地群所构成的高原,平均高度海拔900到1500公尺间,有1/6的土地是沙漠,仅里海周围与波斯湾沿岸有较大的湿润平原,特别是库兹斯坦。
经济方面基本上是半农半牧,近年来则以石油输出为主,但开采不如库兹斯坦的平原区油田。
文化方面,伊朗的前身波斯在西元前6世纪建立庞大的帝国,此后就一直是中东地区的重要势力。
西元7世纪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后成为回教文化圈的一员,但因为回教初期的内乱造成回教世界的大分裂:波斯区域成为拥护号称先知穆罕默德神圣血脉的少数派(Shi’ite什叶派)活跃区域,此后在回教世界中可说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两伊战争》教案正式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两伊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培养学生对中东地区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两伊战争的定义和时间背景。
中东地区的政治、宗教和民族矛盾。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两伊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享对中东地区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观点。
第二章:两伊战争的第一阶段(1980-1982)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两伊战争第一阶段的主要事件和冲突。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伊拉克入侵伊朗的背景和原因。
伊朗的抵抗和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伊拉克入侵伊朗的背景和原因。
案例分析法:学生分析伊朗的抵抗和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第三章:两伊战争的第二阶段(1982-1988)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两伊战争第二阶段的主要事件和冲突。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伊朗的反攻和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伊拉克的化学武器使用和战争罪行。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伊朗的反攻和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案例分析法:学生分析伊拉克的化学武器使用和战争罪行。
第四章:两伊战争的第三阶段(1988-1990)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两伊战争第三阶段的主要事件和冲突。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战争的结束和和平谈判。
战争对两国的影响和遗留问题。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的结束和和平谈判。
互动讨论法:学生讨论战争对两国的影响和遗留问题。
第五章:两伊战争的影响和启示5.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两伊战争对中东地区和世界的影響。
培养学生对和平与战争的思考和认识。
5.2 教学内容:两伊战争对中东地区政治局势、宗教冲突和民族矛盾的影响。
两伊战争对全球石油市场和地缘政治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两伊战争对中东地区和全球的影响。
案例分析法:学生分析战争对政治局势、宗教冲突和民族矛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