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下健三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丹下健三的建筑思想与代表作品浅析摘要:丹下健三是日本现代建筑代表人物。
他注重对建筑形式的探索,认真研究日本传统文化,创造了结合日本文化的现代建筑风格,并通过自身的成就和影响力,使日本现代建筑在世界建筑领域有一席之地。
本文通过解析其建筑思想与代表作品,了解其创作的思想过程,以期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建筑思想;现代主义建筑;日本传统建筑语言;新建筑形式丹下健三是世界知名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他是20世纪10位“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他注重对现代建筑形式的探索,创造了结合日本文化的现代建筑。
一、解析丹下健三的建筑思想丹下健三在四十多年的建筑活动中坚持走现代建筑的道路,并带领后辈建筑师成长。
矶崎新认为丹下健三“其建筑思想的深层,隐藏着一条面向某种超越性的存在的轴线。
我以为,那恰恰就是对民族国家的意识。
”建筑界一般按建筑的来源和性质划分其创作思想过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解析。
1.“功能典型化”时期——现代建筑风格和日本传统建筑风格调和二战后是丹下健三的创作活动最活跃的时期。
他借传统建筑的力量打破了现代建筑的形式化的局限,又借现代建筑技术和思想理论超越了传统建筑观念与形式的局限,并提出了“功能典型化”的设计方法,创造性地完成了日本建筑语言的现代化重建。
二战前,丹下和许多其他同时代的建筑师一样,深受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
二战后的几年,建筑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丹下健三在其著作的《桂——日本建筑中的传统和创造》一书中仔细研究桂离宫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现代建筑风格,并找到结合点,在日本建筑师中,他是第一人。
丹下健三对日本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研究不仅体现在理论方面,还体现在建筑实践作品中。
他的众多的学生受其影响,如矶崎新、黑川纪章、桢文彦、大谷幸夫、神谷宏治等。
他们对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相结合方面有很深的研究,运用不同的建筑语言来表达对待日本传统文化的态度。
2.“都市轴”理论——厚重的表现1960年的东京规划,丹下健三提出了“都市轴”理论。
丹下健三是日本现代建筑的最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确定的把现代建筑的基本因素和部分日本传统建筑结合的方式,影响了整整两代日本建筑家,使日本的建筑真正具有自己的独特形象,从而能够在国际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丹下健三的思想的行程应从日本二战后对其论述。
二战前丹下健三先在东京大学学习建筑,对建筑有了专业的培训。
1938-1941年再前川国男的建筑所从事建筑设计,在这里他对现代建筑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原因就是前川国男曾跟随柯布西耶学习建筑的,他将柯布西耶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丹下健三的思想中,因此丹下健三在以后的建筑设计中大量融入了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思想。
在二战期间,丹下健三没有多少建筑可以设计,因此他集中精力对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关系进行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他已经把建筑的问题从包豪斯式的简单考虑无力功能的水平上升到心里功能的水平。
世纪上那时对于日本现代建筑本不是新事物。
神社和桂离宫的建筑传统本身就是“现代的”:它们使用表面无修饰的自然状态的材料。
它们强调交接节点,结构和几何关系:甚至桂离宫是完全处理成黑白相间的微妙不对称形式,完整健全的“国际式风格”在日本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之久,所以丹下健三的建筑设计对日本现代建筑的过去和未来的的承接与发展。
随着五十年代经济的好转,日本建筑师就得了仅有美国能相匹敌的大规模建设良机。
大量的建筑在二战中被毁灭。
现在成千上万栋房屋等待着兴建,旧城市等着改造。
根据当时的状况,1941年丹下健三提出了引人注意的“国民住宅”方案。
1942年他设计的大东亚建设纪念碑方案,得到了日本建筑界的好评。
随后美国扶植日本的各方面的发展。
因此日本的现代建筑发展非常迅速。
日本战后到70年代的建筑发展可以大约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时期,即:一、恢复时期:1945年—1950年二、成长时期:1950年—1960年恢复时期和成长时期,日本受到西方国际主义风格的非常影响,因此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风格形式出现了丹下健三等的追随者。
丹下健三Kenzo Tange一、人物简介丹下健三,1913年生于大阪。
1935年他进入东京大学建筑系学习。
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
毕业后进入前川国男建筑事务所。
1938年-1942年在前川国男事务所工作了4年。
1942年-1945年在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专攻城市规划。
1946年在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任教。
1949年晋升为教授。
同年获广岛和平中心设计竞赛一等奖。
并出席国际现代建筑协合大会,受到国际建筑界的注意。
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1959年获得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59年,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邀请作建筑系客座教授。
1961年他创建了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1964年设计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1987年他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2005年3月22日,第9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亚洲第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当日丹下健三因心脏衰竭在东京的家中离世,终年91岁。
丹下的建筑创作生涯长达60余载,不仅作品颇丰,在建筑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
他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还在哈佛、耶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的建筑系执教。
而日本的第二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桢文彦(Fumihiko Maki,1993年得主),以及在日本建筑界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矶崎新(Arata Isozaki)、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等人都曾师从丹下。
二、获奖情况丹下健三(1913—2005),日本著名建筑师,曾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东京奥运会主会场就是他的杰作。
1961年他创建了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达到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乃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
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丹下健三语录丹下健三语录丹下健三语录近日,我的新著《日本建筑视觉艺术》一书即将要出版了。
也是我要回东京的时候,我想起了日本建筑设计界的泰斗,著名的建筑师丹下健三先生,想起他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他的一系列影响和感动世界的建筑作品。
言及对丹下健三的建筑印象,在日本建筑界有一种说法,丹下被称之为创造“多面体建筑的巨人”。
是他创造了当代日本建筑的奇迹,现代建筑的神话。
多年前,我曾造访过丹下健三先生,对丹下健三的设计工作室进行了探访。
丹下表示,为了让建筑设计走向国际化,日本建筑业界是从一个旧时的封闭幕府之中走出来的。
向欧洲西洋文明汲取养份,汲收精华成为了当时的热潮。
他回忆,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日本建筑领域就有一批越洋过海远走他国游学、访问交流的建筑师,他们多学成归国。
他们带回了先进的思想、技术、后来对日本建筑界从封闭的专制之中走出来并走向了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从丹下的谈话中感觉这位出身在战乱年代的建筑师,受日本旧的传统文化教育走出来的一代人,他能以一个开放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放眼于世界,后来在他的实践中他完成设计建筑的作品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提及建筑以多面体形式的设计,丹下健三说,在早期欧洲的一些建筑如“歌特式”建筑,像古罗马、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的建筑中也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建造多面体的建筑。
只不过古代欧洲的建筑中运用的材质不同,同当代的现代建材在建筑构造、施工技术、视觉上都会存在很大的不同。
我喜欢建筑,更喜欢有创意、有时代气息与时代精神令人感动的建筑作品!对于丹下的建筑作品,其中在东京的重大的建筑我几乎多次走近过它,从外到里参观过数次。
每一次我都会为这些颇具特色和造型的建筑所感动。
也为奇迹般的多面体建筑形式所震撼!我是做绘画艺术创作的,对于那些有特色的景观建筑艺术对于我来说,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
在丹下健三设计的建筑里能感悟到一种视觉感和造型美,这种视觉力量美与视觉冲击。
丹下的建筑,他将建筑的构造简化提炼成方块直线形体,构成多面形状由底层直冲蓝天如同竹杆拔地而起。
代代木体育馆分析丹下健三之代代木体育馆浅析日本设计界一直追求着独到的东方风情,日式的设计总是希望能够体现一种以柔克刚和朴素内敛的风格理念。
虽然现代建筑的变革同样冲击着日本的建筑界,改变了日本城市的风貌,不过就核心的本原而言,日本的建筑师一直不曾放弃他们的传统。
世界大师丹下健三是战后日本建筑界的代表,是象征高度成长的日本建筑家,城市规划家的正统,是日本建筑体系之父。
2.丹下健三的建筑创作活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战后的20 世纪50 年代,他提出“功能典型化”概念,意在赋予建筑比较理性的形式,并探索现代建筑与日本建筑相结合的道路。
该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东京都厅舍、仓敷县厅舍等。
第二阶段60 年代,是丹下和他的研究所成果步入辉煌的时期。
在1960 年的东京规划中,他提出“都市轴”理论,对此后的城市设计影响深远;他也在大跨度建筑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以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最为著名;而在运用象征性手法和新的民族风格方面,他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如山梨县文化会馆、圣玛丽亚大教堂等。
第三阶段为1970 年以后,丹下健三及其研究所在北非和中东做了不少建筑设计,如约旦哈西姆皇宫工程、阿尔及尔国际机场等。
这一时期,丹下健三还对镜面玻璃幕墙进行了探索,重要作品有东京都新市政厅、东京草月会馆新馆等。
3.创作理念及原则丹下认为:“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
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
而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中担任的角色应该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它能加速反应,却在最终的结果里不见踪影……”这一最基本的理念便是丹下在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的信条。
4.经典作品——代代木体育馆分析1964 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达到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乃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被称为20 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
丹下健三是日本著名建筑师,曾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东京奥运会主会场就是他的杰作。
丹下健三(KenzoTange)1913年生于大阪,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1987年他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个人荣誉丹下健三(たんげけんぞう)是世界著名的日本建筑师。
1913年9月4日生于大阪府。
1935-1938年就学于东京帝国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在前川国男事务所工作了4年。
1942-1945年在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专攻城市规划,1949年晋升为教授。
同年获广岛和平中心设计竞赛一等奖。
并出席国际现代建筑协合大会,受到国际建筑界的注意。
1961年设立“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
丹下健三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特邀教授,获得过众多的国际荣誉。
URTEC1961年成立“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URTEC)。
稻冢二郎、山本浩、岩本隆等优秀人才都在这里工作过。
他们设计的山梨文化会馆、阿尔及利亚奥兰综合大学都体现了信息化社会对建筑的要求。
用丹下健三的话来说就是“能够交流的主体建筑”和“能够成长的建筑”。
山梨文化会馆地上有8层,地下2层,面积18085平方米,是一幢广播、报纸和印刷业共同使用的综合性建筑。
在考虑各企业独立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彼此方便的联系和将来扩建的可能。
为此,作者采用了四行圆筒形结构作为主要支柱,楼梯、电梯、卫生间和空调机都布置在圆筒内。
柱子之间架设办公室、播音室和印刷工厂。
其中广播位于最上层,下面是报社和印刷厂,位置布置很合理。
在各层之间还留出许多空间作屋顶花园,为将来扩建做准备。
外露的大圆筒和混凝土的粗糙质感、楼板和圆筒交接处的梁头,愈加强调了这幢建筑物的结构,暗示着它将来的成长。
山梨会馆建成之后就进行过扩建,这是一个随时间推移不断成长和变化的立体交往空间。
体育馆1964年建成的东京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是为第18届奥运会修建的。
丹下健三
日本现代建筑师。
1913年9月4日生于大阪。
1938年从东京帝国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在建筑师前川国男设计事务所工作4年。
1942~1945年在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专攻城市规划。
在1942年的设计竞赛和1943年盘谷日本文化会馆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
1949年获广岛和平中心设计竞赛一等奖,并出席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大会,受到国际建筑界的注意。
1959年以《大城市的地区结构和建筑形态》论文获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61年设立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
丹下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特邀教授,是美国、德国、墨西哥、菲律宾等国建筑学会的名誉会员。
他曾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年奖和英国皇家建筑协会、美国建筑师协会、法国进步推进协会、丹麦建筑师协会等颁发的金奖、荣誉奖。
丹下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典型化”的设计方法,开拓了日本现代建筑的新境界。
作品有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县文化馆、东京草月会馆新馆、赤坂王子饭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