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黑川纪章
- 格式:ppt
- 大小:3.11 MB
- 文档页数:34
从黑川纪章的建筑体会他的文学性思想作者:张强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28期黑川纪章,日本建筑设计大师,在他40年的设计活动中曾多次荣获各种国际授奖、荣誉,同时黑川还是日本艺术院设定的全日本3名院士建筑家之一。
黑川纪章重视日本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认为建筑的地方性多种多样,不同的地方性相互渗透,他期望自己的设计能以不同的表情来适应不同的人,叙述不同的故事。
黑川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所追求的,是一种表现日本文化本质的内在的美,是日本传统文学艺术理念的视觉体现。
黑川纪章,举世闻名的建筑大师,他致力于形成日本江户时代与现代之间的延续性,把自己民族的古老的美学和精神价值体现在现代建筑中。
无论古代和现代的西方建筑都很明确,形式明确地表现功能。
内外、私用和公共空间都是截然分开的。
这在日本却恰好相反,不定性就像一层薄雾似的到处可见。
黑川先生说:“你甚至可以说对日本人来说美就是不定性。
但是,自明治维新以来近百年的时间里,它的价值仍在下降。
现在,如果你回答问题时说:‘这对我来说是个模糊不清的问题’,那就是说你不够聪明。
如今事事都很清楚,每件事就是照搬西方。
这就是我要给不定性恢复名誉的想法。
”当然,黑川先生在建筑中对佛教思想的体现不是从宗教观,而是从美的意识、空间感觉以至于生活方式等方面来进行考虑的。
他认为同西欧各个时代所具有的明确形态上的样式相比,日本文化与其说是眼睛看得见的形态上的样式,还不如说是由眼睛看不到的美的意识和空间感觉构成的。
黑川先生爱用大胆新颖的造型,喜欢把自己设想的概念,直截了当的用建筑形态加以表现,甚至有的时候让人感觉变化莫测、目不暇接。
人们在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对传统的东西在形式上的模仿,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表现日本文化本质的内在的美,这是一种眼睛看不见的无形的美,而正是这种独到的见解使他的作品更具有强烈的个性。
日本红十字会总部、福冈银行本店、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石川厚生年金会馆……还有许多建在不同国家的建筑物,黑川先生设计的这些建筑物,显然无一不是基于现实的目的加以设计,在考虑了所有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
建筑大师作品(黑川纪章篇)大中小】导读:欧洲建筑理论家在从世界建筑潮流发展的角度看亚洲建筑时,总是将日本建筑界与中国建筑界加以比较,并认为中国建筑界也应该像日本建筑界一样来一次对世界有影响的“新陈代谢”运动;未尽其然,中国建筑也正在影响着世界...日本以丹下健三为首,黑川纪章、矶崎新为干将的“新陈代谢”运动,可以说是日本经济腾飞带动社会地位上进及亚洲在世界行为的显露。
此期间,黑川纪章的东京仓体楼项目,不仅为这种进化的理论做出实践的系数上的尝试,也成为年轻建筑学子收藏与追捧的楷模,以感性生活为精神主导的亚洲也有了理性的、领先世界现代建筑运动的光辉作品,那真是一段令一代青年建筑师一再重温的激动人心的时代!灰空间的福冈银行也为当时“新陈代谢”运动必然的向文化深度发证的领悟表达。
其随后的共生理论及一系列博物馆美术馆项目相继落成已经为他的国际化知名度与国际化实践广开延展与大步进军铺垫。
日本经济实力下的全球化眼光,例行的每每邀请国际建筑新潮的讲学做代表作,及国际化的大赛频繁,各思潮总要在黑川的作品中有回应,那是国际间的高手对谈话—闲暇但高远。
一个百分之六七十森林覆盖的国度,应该有些许这种境界吧。
国中的后发优势正在进行态,经济强盛,奥运盛会拉动,高尚文化的回潮与提升,创作的高潮似乎来临。
回看黑川纪章在日本的历程及国际化成功经验,系于本土文化思考及哲学高度的追根溯源,及踏踏实实的国际间项目安排—正是创作旺盛之年,但却投身政治,或令人费解。
是否世界已经帝国制度为本,还是受库哈斯策划欧盟政治挂帅的激励,但这不该是建筑师之途吧。
灰空间其实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建筑表达,亚洲的价值观,和谐的理念也在东西方体系中作出贡献。
太平洋时代的重心移动,继续发扬推动未来东方的思考与实践。
天下哲学以东方伦理,道德规范为本,探讨层次,亲情,和谐自然。
并在审美心理力,意境感动等方面担当起重塑心灵乌托邦的大任。
电脑软件等为标志的信息世界的飞快发展,先锋建筑又面对更复杂化的社会与压力。
黑川纪章的思想和作品中文摘要:黑川纪章重视日本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认为建筑的地方性多种多样,不同的地方性相互渗透成为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内容。
提出了不少创作思想,包括灰空间、利修灰、缘侧、新陈代谢、共生思想等,对建筑界产生了很多影响。
黑川在设计思想上开创、并坚持倡导“共生”理论,强调城市·建筑与人、城市·建筑与自然、城市·建筑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思想,为世界建筑界、城市规划界提供了作为建筑家和规划师的典范。
关键词:黑川纪章日本建筑思想建筑界规划界个人简历:黑川纪章,日本建筑师。
1934年出生于名古屋市,1957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建筑学专业,后就读于京都大学,以研究生身份在丹下健三研究室工作,1959年获硕士学位,1960年参加“新陈代谢”组织,作为中心成员活动,1962年成立黑川纪章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1964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
他曾多次获奖并获得多项国际荣誉。
黑川纪章的代表作品有:东京规划;螺旋体城市方案(1961)、中银舱体楼(1972)、福冈银行本店(1975)、琦玉县立近代美术馆(1982)、东京瓦科尔曲町大楼(1983)等。
创作源泉:黑川纪章思想创作源泉:首先是日本文化与美学的传统,二是现代文明与日本近现代化和西方也几天的信息社会的影响,三是生命哲学的影响设计思想: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讲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
近代初期,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和茶屋的首次建造者千利休(1521——1591),用一种叫做“利休灰”的色彩来阐明他的茶道思想。
“利休灰”是由红、黄、蓝、绿、白等诸色混合成的一种色彩,这些颜色是由各种基本颜色混合后产生的一种色谱范围极广的混合色,它可以是红灰、黄灰、绿灰等色。
对于中庭形势他解释道:“灰空间,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开敞的,再次自然可被隐退,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
郑东新区不会忘记一个名字:黑川纪章-发展河南-郑东新区不会忘记一个名字:黑川纪章这位设计大师前几天去世了,让我们再回味一下他的名作吧2003年至2007年,近5年的时光里,郑东新区像是一部鸿篇巨制的电视剧,高潮迭起,不断给人兴奋、喜悦和惊奇。
如今,郑东新区已成为郑州人引以为豪的新城市“形象大使”。
而她的设计者——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因心脏病于12日在东京逝世。
晚报记者 马燕 设计理念 人是从水中生出来的,如果没有水,人不能活下去 要赋予郑东新区水的灵动,他规划了龙湖 2001年9月,郑州首次向世界发出邀请,采取国际招标选择郑东新区的规划方案,在随后召开的评委会上,31名国内外著名专家经过反复评审,日本黑川纪章方案以其先进的理念和独具魅力的设计最终脱颖而出。
在黑川纪章的建筑中,水和自然生态是重要角色。
“当年黑川纪章说,中国建筑应该有更多精神性的东西,郑东新区就应该有水。
”曾任郑州市规划局局长的张保科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在郑东新区的规划中,黑川纪章大胆设计了一个和杭州西湖面积相同的人工湖——龙湖。
他解释说:“人是从水中生出来的,如果没有水,人不能活下去。
”黑川纪章认为,中原文化就是黄河水养育出来的。
人都是在有水的地方建筑城市,再创造文化。
“我看过郑州过去的绘画,她有34条河,老百姓在里面洗衣服、坐船,但在过去的岁月中,郑州失去了她的水。
我要传达的信息就是,要让人们回想起过去有水的时代。
正因为没有水,我才要制造水,才要重新把水弄干净,造新的运河,造湖泊。
这可能要花很多时间。
但我要做的,是要让后人感到前人为我们做了这么好的事情,有一种幸福感动的心情。
”黑川纪章1934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在东京大学师从建筑大师丹下健三,曾获日本建筑界最高奖和多项国际建筑大奖。
他在建筑设计中坚持倡导“共生理论”,强调城市和建筑与人、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在国际建筑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黑川纪章曾与和矶崎新、安藤忠雄并称日本建筑界三杰。
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10月12日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73岁。
看到这则消息,心中冒出一丝悲凉,又一位建筑大师去世了。
说实话,我对黑川的感情相比其他日本建筑师要多一些。
为什么?因为我很钦佩他的为人;而且,我本科毕设做的是城市设计,资料收集的时后看了大量黑川的书籍,研读他的新陈代谢理论对城市建筑的应用。
说到黑川的为人,我不得不提我大三的时候听到的一件事情。
据说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世界建筑师大会有一次在日本东京举行,当时,黑川只是一个不知名的毛头小伙子,在日本这样一个按照辈分严格划分社会地位的国家,想出头十分困难,但是他为了让世界建筑师都知道他,做了一个非常疯狂的举动:他把自己的简历和建筑主张装订成册,守在会场外,那些建筑大师一开完会走出会场,他就冲上去把宣传册塞在建筑师手里。
这在现在看来,和街上派发优惠卷的推销员没什么不同,但是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一个热爱建筑的年轻人要想得到社会的承认是多么的不容易。
黑川的理论总结起来不过一句话:“从新陈代谢理论到后来的共生思想。
”总体上是站在后现代的角度,从哲学、社会等层面论述现代建筑的种种弊端,进而升发出自己的建筑主张。
即新陈代谢、变化、生长、过渡空间和一种超越二元论的二项对立的共生。
说明现代建筑对工业技术上的过分强调,使建筑失去了精神性和内涵,由大面积的国际式导致了人们在文脉环境上的集体缺失,在精神上的空虚缺乏,建筑缺乏生命力和民众的认同感。
由此,黑川纪章提出我们应该反对世界的均质化,反对国际化地忽视世界各地的文化的差异,开始新陈代谢运动。
因为,现代建筑运动强调的“机器”和新陈代谢所谓的“生命”的基本差别在于机器排除了一切不相关的模糊性,完全按功能和理性的原则来构造,而生命则包含了诸如废物、不确定性和活动余地等要素。
它是一种流动的结构,永远创造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就像现在世界上强调的多元文化主导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样。
但是,黑川强调的新建筑风格不同于种族主义和地方主义,而是着眼于普遍性和地域性的共生。
10月28日至29日,“2000年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国际论坛”在深圳召开。
这次论坛因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澳大利亚著名建筑师菲力普˙考克斯的参加而吸引了中国建筑设计界的极大关注。
论坛上,来自中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的著名建筑师共10位作了主题报告,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在开幕式上首先作了发言。
29日下午,中国建筑界的精英青年建筑师们,又就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界的热点问题作了自由对话。
日本建筑家黑川纪章,1934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1964年东京大学建筑系博士毕业,从1977年至今,获得的国际奖项不胜枚举,在国际建筑界享誉20多年,和矶石奇新、安藤忠雄并列日本当代建筑界三大翘楚,曾师从日本老一代建筑大师丹下健三。
黑川40年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文化建筑,如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广岛现代美术馆、凡高美术馆新馆……等等,知名作品20多座,其中北京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是黑川1990年的作品。
目前,黑川正在中国正在作深圳新市中心规划。
黑川先生在此次国际论坛上的报告题目是《21世纪的共生建筑和共生城市》,他预言,21世纪的未来城市将会是新陈代谢的城市,而运用他50年来一直研究的共生思想,他确信,21世纪的新的建筑和城市均可成为共生建筑和共生城市。
演讲之后,黑川纪章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记者:目前您主要致力于运用共生思想作城市规划,那末您对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有什麽评价和建议?黑川纪章:北京和深圳、上海是很不一样的城市。
深圳和上海是应中央政府的要求,要大力发展的城市,要追求开放的现代化形象,是发展很快的城市,但也许有点发展的太快了一点。
而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性格和上海、深圳很不同。
北京不象深圳,北京有很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以前保护是很大的问题。
深圳是在一个不需要保护古建筑的地方兴建起来的。
上海和深圳比,相似的地方是都发展很快,但也和北京一样,有需要保护的历史古迹。
我希望中国不要重蹈日本和欧洲城市规划的覆辙。
美国、欧洲、日本最不应该的就是将城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外疏散。
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0月/29日/第047版设计黑川纪章:以共生的名义vv wang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在10月12日下午去世,享年73岁。
官方公布的死因是心脏衰竭。
这个噩耗的传来,让人不禁想起黑川纪章在他人生最后一年中所经历的种种——对于黑川的逝去,怎么说呢?有人说他无法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建筑一栋栋被推倒,所以干脆选择了离开人世。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他的倒霉事先是1976年完成的索尼大厦被推倒,Plantec 事务所设计的玻璃幕墙商务楼将取而代之;“东京新国立美术馆”落成没多久,却传出他的旧作中银舱体大楼也要被推倒的消息;当然,还有另一件,就是黑川在7月29日的日本参议院议员选举中失败。
而我们也许更愿意相信另一个黑川--那个黑川纪章一直都是建筑界的战士,从出道开始就不断经历各种波折,从未退缩过。
因为他始终坚信:“没有设计理念的设计师经常随波逐流,只能做一些流行性的设计;但一个有设计理想的人,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黑川纪章二十多岁开始致力于研究、推广“共生思想”。
当时,黑川的理论在日本并不被接受,他经常没有业务可做。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共生思想”逐渐得到世人认同,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
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共生”理论始终是黑川设计的核心概念。
中银舱体大楼的命运黑川纪章1934年4月生于名古屋市,1957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建筑学专业,后就读于东京大学,并以研究生身份在丹下健三研究室工作。
接着参加了著名的“新陈代谢”组织,作为中心成员活动。
1962年成立黑川纪章建筑城市设计研究所,并在两年后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
黑川纪章的作品数不胜数,个人认为最代表性的还是坐落于东京银座的中银舱体大楼。
该建筑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实际上是两幢大楼,一幢11层,一幢13层。
它们由围绕着两个中心脊柱的若干个模块式舱体组成,中心为两个包括电梯间和楼梯间、各种管道的核心筒。
[建筑师] 已故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评论:大师何为“大”——纪念建筑师黑川纪章柯布西耶为现代建筑带来了根本性革命,其《走向新建筑》似一把利剑,直刺传统建筑咽喉;而赖特则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将其浓缩为“有机建筑”的思想,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逐渐成为现代人所敬仰的建筑大师,因为他们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有资格享受人们的赞誉,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先生同样应该如此。
“绽放”的思想——从“新陈代谢”到“共生”“新陈代谢”是一个生物学专有名词,指的是生物体时刻不停地与它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借以完成自身更新适应体内外变化的过程,即一个生命自我更新得以永续的过程。
而黑川纪章之所以在1960年的东京国际会议上提出“新陈代谢”的思想,则源于他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抗议。
自从蒸汽机以及稍后的汽车和飞机发明以来,现代化就成为西方人的骄傲和其他地方人们的梦想。
现代化则就意味着西方化、机械化和国际化,意味着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传统文化的强大冲击。
于是,这种影响从欧洲开始,迅速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
这种迅速的国际化,对于没有悠久传统文化的美国影响甚小,而对于有着悠久文化的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则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黑川纪章强调:“一切生命中均存在未知的领域,而每种文化中都有超越我们理性认识的神圣领域”。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他提出了“新陈代谢”概念,即建筑应该像生命体一样能够进行不断的自我更新,而不是强调采用统一的“国际”模式。
设计建筑在考虑国际强势文化影响的同时,更应该尊重地域的文化、多样的文化。
而后,经过近30年的实践,黑川先生又不断将其思想进行完善,先后经历了共时、变生的阶段,最终发展成为成熟的“共生”思想。
“共生”哲学的核心内容是:异质文化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历史与未来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
而“共生”思想也成为今天建筑设计界的一个重要依据,成为黑川纪章先生对现代建筑界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