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级【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591.51 KB
- 文档页数:89
语言学史1、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著:《尔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训诂学(解释词义)的专著(①周初周公旦编,②秦汉间编成);《方言》(扬雄,字子云)是汉语言学史上第一部研究汉语言的专著,也是第一部以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方言学)专著;《说文解字》(许慎,东汉)是第一部系统的文字学专著;《释名》(刘熙,东汉)是第一部研究词源的专著。
2、隋唐宋元重要的韵书:(我国的第一本韵书是魏朝李登所作的《声类》)[晋] 吕静《韵集》;[隋]《切韵》,陆法言等集修而成的,我国规模最大的韵书;[唐] 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孙愐《唐韵》;[宋] 陈彭年、邱雍等重修《广韵》(《大宋重修广韵》)、贾昌朝《集韵》;[金] 韩道昭《五音集韵》、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元] 周德清《中原音韵》(适应作曲者需要);元明以后作旧诗的有《诗韵》。
([明] 乐韶凤、宋濂等《洪武正韵》)3、中国第一部语法学专著:清末马建忠《马氏文通》。
4、三仓(名词解释):1)汉代时,把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爱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合称《仓颉篇》,收字3300个,60字为一章,共55章,小篆书写,扬雄为其作注。
2)晋人把李斯的《仓颉篇》,扬雄的《训纂篇》,贾鲂的《滂喜篇》合称《三仓》,是新三仓。
不仅利于儿童识字,更体现古人对汉字的认识,开了按“义”编排汉字先河,为部首编排法奠定了基础,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而且也是最早的字典。
5、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第一部语法著作:[希腊] 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希腊语语法》;[罗马] 瓦罗《论拉丁语》(《拉丁语研究》)、多纳图斯《语法术》;[印度] 波尼尼《梵语语法》、古代梵文写成《吠陀》。
斯拉克斯《语法科学》是亚历山大学派语法研究的最早成就,被誉为西方第一部完整的、全面的语法专著。
6、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语法专著:但丁《俗语论》;[法]阿尔诺、兰斯洛《普遍唯理语法》(《哲理语法》);拉穆斯(现代结构主义先驱)《语法流派》;霍尔德《言语要素》。
经久弥香的中国语言学史每个国家都有它的语言,自古以来,也有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有语言学史。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文字,距今约有六千多年,也就是说华夏民族对语言的研究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然而尽管研究的历史久远,可惜由于时间太久,很多资料都没有保存下来。
中国对语言研究的资料最早的记载是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
先秦诸子关于语言的激烈争论是关于“名实”的问题的。
何为“名”“实”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名”即“名称”,“实”即“事物”,所以“名实”问题其实就是“名称”与“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来看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对语言的研究从语言的社会本质入手,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其后训诂学、方言学、文字学、词源学、语音研究、音韵研究、修辞研究、语法研究等相继出现并不断完善。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重要著作,它是个桥梁,没有这部书,先秦的文字看不懂,后代文字的演变来源也说不清楚。
《说文解字》对汉字字形、字义进行研究,都讲出道理来了,并研究出汉字的结构规律,研究出部首,跨越两个千年起作用,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就整体来看,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语言学研究概况。
其任务是总结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状况和不同阶段的衔接。
态度是有继承有发展的。
前期的研究成果有:①小学研究史: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等。
②解放后: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王力《中国语言学史》、《汉语史稿》,刊物《中国语文》等。
实际上,中国语言学史研究重视不够,一是文献记载极少,二是语文学和语言学存在争论。
就发展背景和历史来看,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处于萌芽状态,发展到了秦汉时期,语言学逐步兴起,出现了一批语言学家和著作,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等。
汉代语言学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1.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几种亲属语言和方言的历史比较,揭示出语音的对应规律,构拟出母语的系统,以说明亲属语言和方言的历史发展,从而把世界上的语言按亲属关系分为若干语系。
2.小学:初见于大戴礼记。
在周代教育制度中,小学本指学习六艺和六仪,后来小学含义主角缩小,仅指六艺之一“书”了,即专指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
“小学”含文字之义始于东汉。
古代“小学”是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
3.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讯。
是采用同音字或双声叠韵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方法,它是由字义的训诂解释发展而来的。
4.《急就篇》:一名《急就章》,西汉史游著,全书2016字,32章,有利于学童集中识字。
同时,其内容整齐押韵而不呆板,都为常用实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把当时各种只是的有用词汇都收集起来,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影响很大,很多人竞相习之,后代一些识字课本都受它影响。
5.古文经学:古文本指书写经书的字体,是指先秦时代大篆或籀书字体写下的儒家经书。
古文经学,保持朴学传统,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义。
古文经学把儒家经书看成历史著作,排斥迷信,或迷信成分极少,是少数儒生私家自相传授的。
6.同谐声必同部:这是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提出的论断。
他在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是发现,如果两个形声字有相同的声符,那么这两个字必定属于相同的韵部,这里的自信能够和韵部都是上古时期的。
7.今音学:中国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一中古语音系统即南北朝到隋唐北宋时期的语音为研究对象。
主要集中在对《切韵》、《广韵》等韵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研究上。
清代陈澧的《切韵考》给今音学带来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创造了反切学联法,考订今音声类有40类,韵类312类。
8.《方言》:原为十五卷,今本十三卷,西汉扬雄著,晋郭璞注。
以活语言为对象,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来收集各地方言,并结合时地进行研究,反映出汉代共同语和方言的基本情况。
也是我过汉语方言学的第一部著作。
中國語言學史主講:侯小英hxy49@参考书目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巴蜀书社)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小学』的发展过程初级学校↓文字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小学』的基本内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分期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一、训诂为主的时期¡ª¡ª大致从汉代初年(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年(五世纪),是语义研究为主的阶段二、韵书为主的时期¡ª¡ª大致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以语音研究为主的阶段三、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ª¡ª清代四、西学东渐的时期¡ª¡ª清末到解放以前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1.先秦时期(以研究实物名称为特色。
如《尔雅》)2.两汉时期(以研究文字、词汇为特色。
如《说文》、《方言》、《释名》)3.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4.隋唐宋时期(汉语语音研究趋向稳固、统一的阶段)5.元明时期(《中原音韵》是其中的代表作)6.清代(以研究古音古义为根本特色)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何为“训诂”?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语言、文字研究的萌芽借字义、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对古书字义的解释先秦古籍中一些有关语音分析的材料值得注意先秦诸子的语言学理论孔子(“正名”思想)墨子(《墨经》)荀子(《正名篇》)第二节一、童蒙识字课本我国早期的文字整理工作:上古时期,黄帝史官仓颉周代,西周周宣王史官籀,《史籀篇》秦代,“同书文字”,李斯二、训诂书之祖《尔雅》《尔雅》的名称意义内容、体例释诂、释言、释训—————————————普通语词释亲—————————人的家族关系释宫、释器、释乐———人的日常生活释天——————————————天文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地理释草、释木———————————植物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动物《尔雅》的性质为两个目的服务的教科书:1. “正名命物”2.解经《尔雅》的价值与局限价值:1.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2.对词义进行解释时,态度比较实在,故释义较科学;3.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的好书;4.保存了一些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局限:p15《尔雅》的注释晋郭璞《尔雅注》宋邢昺《尔雅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现代周祖谟《尔雅校笺》(整理校勘)《尔雅》的影响“雅学”(主要包括广雅之作、仿雅之作、雅书注释研究之作)第三节方言学的兴起相关历史背景作者“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
1、《尔雅》据何九盈考定,编定于战国末年,是解释古今方国之言的大汇编,“正名命物”是《尔雅》的第一个目的,《尔雅》的正名有两个内容,一是辨名物,二是释方语,以雅言为标准,比较各地有关的方言词汇,有的是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方言名称;《尔雅》作为一本教科书的第二个目的是解经。
《尔雅》的地位和作用:①《尔雅》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它把2000来个词条分成19个义类,基本面貌是清楚的;②释义科学,“不语怪力乱神”③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的好书④《尔雅》保存了一些天文、地理、历法、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战国时代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某些成果,这一方面使历代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它产生兴趣,另外也为后来的训诂学家、词书编撰者注意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了榜样。
《尔雅》的缺陷是A有些把不是近义的词混为一条;B有些把实词和虚词混为一条C把假借字当本字2、《方言》作者西汉扬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他用27年的时间从事方言研究。
“凡九千字”,共十五卷,今本《方言》共分十三卷。
《方言》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
它的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
《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意义:①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一本书。
②《方言》为我们了解汉语普通话的词汇提供了重要证据。
扬雄明确提出了“通语”这个概念。
③在词汇研究方面,《方言》是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上可以了解先秦古词,下可以用来研究现代词汇。
④在方音研究方面,扬雄提出了“转语”、“代语”来说明方音演变关系,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古音有重要意义。
⑤《方言》对所记词汇大都说明通行区域,可从中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
⑥《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
3、《说文解字》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