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格式:pdf
- 大小:138.64 KB
- 文档页数: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百度百科公开招募三甲医院副高职称医师或医学博士,加入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撰写医学词条。
查看详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受抑制,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大多数是由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引起,也可能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目录1病因2临床表现3检查4诊断5鉴别诊断6治疗1病因病因尚不甚明了,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生化特征,原醛症有五种类型:1.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发生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并分泌醛固酮的良性肿瘤,即经典的Conn综合征。
是原醛症主要病因,临床最多见的类型,占65%~80%,以单一腺瘤最多见,左侧多于右侧;双侧或多发性腺瘤仅占10%;个别患者可一侧是腺瘤,另一侧增生。
瘤体直径1~2cm之间,平均1.8cm。
重量多在3~6g之间,超过10g者少见。
肿瘤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有明显边界,切面呈金黄色,腺瘤主要由大透明细胞组成,这种细胞比正常束状带细胞大2~3倍。
光镜下显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网状带或致密细胞,以及大小不同的“杂合细胞”。
“杂合细胞”表现了球状带和束状带细胞的特点,有些腺瘤细胞可同时存在球状带细胞弥漫性增生。
电镜下瘤细胞的线粒体嵴呈小板状,显示球状带细胞的特征。
醛固酮瘤的成因不明,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与血浆ACTH的昼夜节律呈平行,而对血浆肾素的变化无明显反应。
此型患者其生化异常及临床症状较其他类型原醛症明显且典型。
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特醛症,即特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占成人原醛症10%~30%,而占儿童原醛症之首。
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其病理变化为双侧肾上腺球状带的细胞增生,可为弥漫性或局灶性。
增生的皮质可见微结节和大结节。
增生的肾上腺体积较大,厚度、重量增加,大结节增生于肾上腺表面可见金色结节隆起,小如芝麻,大如黄豆,结节都无包膜,这是病理上和腺瘤的根本区别。
医诊通慢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能够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内分泌疾病。
据统计,中国有高达3亿的高血压患者,其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发病率占7%,由此推算,中国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约有2100万人。
面对如此惊人的数字,绝大多数老百姓甚至连这个病名都没有听说过。
那到底什么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呢?它是怎么引起高血压的?它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呢?又该怎么治疗呢?小刘是一个年轻小伙,平时身体很健康,但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出现乏力的情况,他并没当一回事,也没到医院检查身体。
可在一次单位体检中却查出了问题,他的血压居然高达180毫米汞柱,这可把他吓坏了,赶忙在女友的陪同下跑到医院做检查。
医生给他抽了个血,发现他的血钾低至2.8毫摩尔/升,而醛固酮又比正常值高了足足20多倍。
进行CT检查后发现,他的右侧肾上腺长了一个直径2厘米的肿瘤。
小刘的心情一下跌到了谷底,他本来准备年底结婚,现在却得了肿瘤,这简直是个晴天霹雳。
医生看出了他的担心,给他详细解释了病情。
原来他患的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醛固酮是人体合成和分泌的一种正常的激素,负责体内电解质和血压的调节,它有保钠和排钾的两大功效:保钠的作用在于把钠离子留在体内,可以维持正常血压;排钾的作用在于把体内多余的钾离子排出体外,避免高钾造成心率失常甚至心搏骤停等严重后果。
如果人体产生过量的醛固酮,就会导致身体出现高钠和低钾的情况,前者会导致高血压,这种患者的血压往往高达180毫米汞柱以上;而低钾又会导致四肢无力、周期性麻痹等情况。
所以临床上此病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高血压合并低血钾,小刘就属于这种情况。
小刘问道:“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的身体出现过多的醛固酮呢?”医生指着CT片上那个圆圆的瘤子说:“这个就是罪魁祸首,它叫肾上腺腺瘤,90%以上都是良性的,它会刺激肾上腺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而过多的醛固酮就会导致高血压、低血钾。
”小刘又问道:“既然它是良性的,肿瘤又不大,我口服降压药和补钾药,让我的血压、血钾正常,是不是就能免去这一刀呢?”医生告诉他:“现在确实有专门针对这种疾病的药,叫螺内酯,它的药理作用与醛固酮刚好相反,具有保钾排钠的作用。
原醛症诊断标准
原醛症通常是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对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没有明确的金标准,但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估。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血压、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医生可以通过检测醛固酮和肾素的比值,来评估醛固酮的水平。
如果醛固酮和肾素的比值较高,则有可能存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测血浆肾素活性和血浆醛固酮水平进行评估。
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重要手段。
医生可以通过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肾上腺增生或肿瘤的异常情况。
这些异常情况可能会影响醛固酮的水平,并引起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方法,比如组织学检查,患者可以遵医嘱对症治疗。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虑或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专业的检查和治疗。
第七讲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指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的醛固酮激素,导致体内潴钠排钾、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抑,引起以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活性和碱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之一。
原醛症的患病率与高血压严重度成正比,高血压1级(145~159/90~99mmHg)者原醛症的患病率约1.99%;高血压2级(160~179/100~109mmHg)者约8.02%;高血压3级(≥180/110 mmHg)约13.2%。
而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的患病率更高达17%-23%。
我国的筛查数据显示2010年,在难治性高血压中,原醛症的患病率为7.1%。
原醛症发病年龄高峰为30~50岁,女多于男。
病因分类原醛症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有关。
可分为以下几种亚型:1.醛固酮腺瘤醛固酮的分泌与ACTH的昼夜节律平行,但是不受肾素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
单侧占90%,1~2cm 左右,其中左侧多见,双侧约10%。
>3~4cm者肾上腺醛固酮腺癌的可能性增加。
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理为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有时伴有结节。
病因可能与对血管紧张素敏感增强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使醛固酮分泌减少,高血压低血钾改善。
3.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具有典型的原醛表现,病理多为单侧或以一侧肾上腺结节性增生为主。
本症对螺内酯治疗有良好的反应,肾上腺单侧或次全切除可纠正醛固酮过多的症状和生化异常。
4.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肾上腺醛固酮癌罕见,约1%。
肿瘤直径常>5cm,形态不规则。
进展快,对手术、药物和放射治疗疗效均不理想。
5.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青少年起病。
高血压与低血钾不十分严重,常规降压药无效,但生理替代性的糖皮质激素可维持血压和低血钾正常。
醛固酮的分泌受ACTH的调节,而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体内醛固酮分泌量明显增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特约专家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巴建明(主任医师)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是指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而引起潴钠排钾,血容量增多而抑制了肾素活性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综合征群。
与正常及高血浆肾素活性的高血压病人相比,原醛症曾被认为是伴有较低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一种相对良性的高血压,但近年来先后有报道,在原醛症病人中,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可高达14% ~35%;蛋白尿的发生在原醛症病人中也多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国内文献报道,分别有22.3%~40.1% 和2.7%~9.2%的醛固酮瘤患者发生蛋白尿和慢性肾功能不全。
目录1醛固酮分泌的调节2临床表现3疾病诊断4鉴别诊断5疾病治疗1醛固酮分泌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醛固酮分泌的主要调节因素,当有效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
钠离子浓度减低等刺激时,肾小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加,进而刺激血管紧张素II增加,血管紧张素II可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
钾离子是调节醛固酮分泌的另一重要因素,高钾刺激醛固酮分泌,低钾则抑制醛固酮分泌。
ACTH亦能调节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但对长期维持醛固酮的释放并非主要因素。
[1-5]原醛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包括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腺瘤(醛固酮瘤, Aldosterone producing adenoma; APA)及双侧(极少数可为单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IHA)。
其他少见的类型包括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型醛固酮增多症(Glucocorticoid-remediable aldosteronism, GRA)、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PAH)、产生醛固酮的肾上腺癌或异位肿瘤等。
既往临床上醛固酮瘤为原醛的主要亚型,但近年来随着采用敏感的ARR比值筛查,多数早期及较轻的原醛得以获得诊断,这些患者多数是IHA。
各种亚型在原醛中所占的比例见表1。
[6-8]肾上腺醛固酮瘤(APA)35%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60%原发性( 单侧)肾上腺皮质增生(PAH)2%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1%(GRA)产生醛固酮的肾上腺癌<1%产生醛固酮的异位肿瘤或癌%表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亚型1. 肾上腺醛固酮瘤(APA)又称Conn综合征,女性多见,占原醛的35%左右。
讲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鲍镇美作者单位:100029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泌尿外科1955年Conn 描述1例34岁女性患者,因高血压、全身乏力7年,伴有低血钾及血钠、碳酸盐增高,尿量4000ml/d 而行手术探查。
术中发现右侧肾上腺皮质肿瘤。
肿瘤切除后两周余,代谢正常,高血压恢复正常。
所留尿液标本两年后进行激素测定,证实Conn 的设想,尿内醛固酮比正常人高10~20倍,从而奠定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这一疾病的诊断,因此本病亦称Conn 综合征。
一、产生醛固酮的不同病理变化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约80%因产生醛固酮的腺瘤引起,醛固酮分泌不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影响,腺瘤多为单个,<2cm,平均1.8cm,双侧腺瘤者少见。
醛固酮过多分泌,可储N a +、排K +、扩大血容量引起高血压。
2.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亦称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 ),约占原醛的10%~20%,近来由于诊断方法的进步,发病率已显著上升(45%),表现双侧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弥漫性或结节样增生,病因可能与垂体产生的醛固酮刺激因子有关,对血管紧张素敏感,肾素虽受抑制,但肾素对体位改变及其它刺激仍有反应,醛固酮分泌及临床一般较腺瘤轻。
3.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病理形态类似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但生理反应类似腺瘤,肾上腺增生可单侧或双侧,18-羟皮质酮(18-OHB)及醛固酮增高,肾上腺大部切除即可治愈。
4.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原醛,主要见于男性青年,多有家族史,病理可见球状带及束状带均有增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醛固酮下降,说明其分泌依赖于A CT H 的刺激。
5.少数肾上腺皮质癌及卵巢癌也可以分泌醛固酮。
产生醛固酮的皮质癌多>3cm 。
肾上腺无功能的偶发腺瘤发病率颇高,有报告甚至达10%,所以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发现肾上腺内有小肿瘤尚不能肯定为产生醛固酮的腺瘤,应进一步作其它检查,与其它类型的原醛相鉴别。
二、病理生理醛固酮的生理效应主要为储N a +、排K +、排H +,促进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 a +的重吸收,使全身总N a +增高,最后使细胞内N a +增高。
细胞外液Na +增高的同时,水亦有所增多,所以血浆N a +浓度仍可接近正常或仅轻度增加,当细胞外液增加1.5L 时,近端肾小管对Na +的重吸收功能减退,出现逃逸现象,患者虽有钠潴留,但无水肿,心房肽可能对逃逸现象起主要作用。
此时近端小管的Na +重吸收虽减退,远曲小管的Na +、K +交换仍在进行,故钾仍在继续丢失。
肾上腺球状带除产生醛固酮外,脱氧皮质酮、皮质酮及18-羟皮质酮的合成也有所增高。
血容量扩增可能不是原醛所致高血压的唯一原因。
动物试验应用盐皮质激素诱发高血压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Na +亦增高,致使血管反应增强,血管收缩,也可引起高血压。
醛固酮因为可排K +、排H +,故引起碱中毒。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调节细胞外液、血容量及维持体内N a +相对恒定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血容量减少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分泌增多,水、钠潴留时,则肾素被抑制,故低肾素为原醛患者特征之一。
与原醛相反,继发性醛固酮增高是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增多所引起,常见于肾动脉狭窄、肾素瘤、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及Bar tter 综合征等,病变不在肾上腺。
三、临床表现高血压、低血钾是原醛的主要临床表现,原醛患者约占高血压病人的1%,女性多于男性,为2.5 1,国内一组120例患者中,30~39岁女性者104例(86.7%)。
低血钾临床表现为肌无力,下肢较上肢明显,严重者出现瘫痪,甚至可有呼吸、吞咽困难,但这种情况现已少见;影响神经兴奋性,表现肢端麻木、疼痛;低血钾可损害心肌,心电图显示室性期前收缩、T 波下降、出现U 波;长期缺钾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空泡样变性,使尿液浓缩功能减退、对ADH 抗利尿激素有抵抗,表现多尿、烦渴;长期低钾可抑制胰岛素释放,25%~50%的患者空腹血糖增高,个别可有糖尿病。
原醛患者细胞外钾大量丢失,细胞内钾也减少,细胞外N a +及H +进入细胞内致细胞内Na +及H +增加,细胞外液H +下降,呈现出肢端麻木、手足搐搦。
原醛所致的高血压,眼底变化一般较轻,水肿也很少见,患者常因高血压服用利尿剂后,出现周期性麻痹。
四、诊断诊断的主要依据为高血压、低血钾、肾素低活性及醛固酮增高。
高血压患者采用低盐饮食及服用利尿剂后引起的低钠可减少尿钾的排泄而掩饰低血钾,故明确有否低血钾时可先给予正常饮食并每餐补加食盐2g ,连续4日,然后进行血钾及尿钾的测定。
原醛患者血钾< 3.5mmol/L,24小时尿钾>30~40mmol/L,血钾低者行肾素活性检查,肾素活性正常或高于正常值者可排除原醛。
原醛患者直立位肾素活性<30ng ml -1 h -1。
醛固酮测定:很多药物能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测定前应停用各种药物,尤其是利尿剂应停用2~3周。
低血钾可减少醛固酮分泌,检查前宜补充氯化钾使血钾提高至>3mmo l/ L,然后进行醛固酮测定,血浆醛固酮正常值为4~12ng/dl(卧位),腺瘤患者> 20ng/dl,而双侧肾上腺增生患者,一般低于20ng/dl。
如果肾素低而醛固酮增高不明显,诊断难于确定时,可行醛固酮抑制试验,4h内静脉注入生理盐水2 000ml,正常人醛固酮下降至<5ng/dl,而原醛患者多>10ng/dl,此方法对有严重高血压及心衰患者不宜采用。
原醛的诊断确定后,应进一步鉴别原醛为肾上腺皮质腺瘤还是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根据99例术后观察,因增生引起的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治愈率仅19%,而药物治疗效果尚佳,故多不主张手术治疗,而腺瘤者,如诊断治疗及时,几乎全部治愈,所以二者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1.体位试验,清晨患者于平卧位及立位4h后分别取血检测醛固酮。
正常人站立4h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增多,特发性醛固酮增多患者,醛固酮比站立前水平至少高出33%,而腺瘤则无反应,甚至有所下降。
根据246例外科手术证实为腺瘤的患者,体位试验阳性率达85%。
2.18-羟皮质酮(18-OHB)测定,清晨取血,腺瘤患者>100ng/dl,特发性醛固酮增多患者则<100ng/dl,以上二种方法结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腺瘤与增生的鉴别诊断水平。
Ulick(1993)证实在产生醛固酮的腺瘤(APA)与双侧肾上腺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患者中,肾上腺类固醇生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在腺瘤患者中,C-18氧化通路呈现特殊表达,24h尿中18-hydrox ycor tisol及18-oxo-cortisol明显高于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双侧增生患者4h尿中18-oxo-cortisol为2~12g/24h,而腺瘤患者为17~1203 g/24h,18-hydrox ycor tisol在IHA患者中为23~59 g/24h,而典型腺瘤患者为60~2750 g/24h,差别显著,具有特异性,认为可作为IHA与腺瘤鉴别诊断的生化依据。
18-hydrox ycortisol与18-oxo-cort i sol这两种少见的类固醇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原醛(G RA)患者中亦显著增高,患者多无低血钾表现而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GRA发病年龄轻,多有家族史,影像学检查双侧肾上腺增生,而体位试验却似肿瘤,进一步通过两种类固醇检查,不少患者获得确诊,采用地塞米松治疗,一般3周后病人血压及血钾即可恢复正常。
3.放射线检查:高分辨率CT能发现直径7~8mm的肿瘤,产生的腺瘤含脂类较多,衰减值一般低于皮质醇肿瘤及嗜铬细胞瘤,与偶发瘤近似,但偶发瘤的发病率颇高,故原醛患者作CT检查时,应注意肾上腺内有否肿瘤、结节及增生。
在CT检查时,可见肾上腺由体及内、外枝三部分组成,内、外枝宽度与同侧邻近的膈肌角近似。
如果内、外枝宽度超过同侧膈肌角,提示为增生;如果CT检查只发现>1cm的单侧肿瘤,而临床又符合腺瘤生化检查,诊断可确定,但如果发现肿瘤伴腺体增生,双侧肿瘤或结节增生,或增生轻微、肿瘤直径<1cm,则需进一步检查、定位。
肾上腺静脉取血抽样测定醛固酮,是肿瘤定位的最佳方法,肿瘤侧静脉血醛固酮比健侧至少高10倍。
一组55例原醛患者,按CT检查分类为腺瘤27例(49%),增生28例(51%),肾上腺静脉取血抽样检查后腺瘤为45例(82%,均经手术证实),增生10例(18%),28例患者由于CT检查病变不典型而作了肾上腺静脉取血检查,其中18例(64%)通过肾上腺切除证实有腺瘤。
但本法操作较为困难,尤其右侧肾上腺静脉插管失败率较高且具有创伤性,但最近Young报告,65例患者行双侧肾上腺静脉取血检查仅3例失败,成功率达95%。
五、治疗腺瘤引起的醛固酮增多症,多为单个肿瘤,可行病侧肾上腺切除或仅作肿瘤剜出术,治愈率可达90%,术前应服用螺旋内酯至少2周并适当补钾,患者对螺旋内酯的反应可预测术后的效果。
术后效果欠佳者多与病程太长,已有血管、肾脏损害有关。
手术切口以第11肋腰背切口最佳,暴露好、恢复快、并发症少,只对少数定位不明确者,采用腹部切口探查。
肿瘤切除后,电解质代谢异常多在1周内恢复,血压恢复常需较长的时间。
少见的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作肾上腺大部切除即可取得满意效果。
近来国内外均已开展腹腔镜肾上腺肿瘤手术。
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手术效果不好,尤其是血压下降不满意,多采用螺旋内酯等药物治疗,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敏感,故采用甲巯丙脯酸及作用更强的乙丙脯氨酸有较好的疗效。
醛固酮合成需Ca2+参与,故可使用钙阻断剂。
心房肽除有排钠、对抗血管紧张素作用外,对醛固酮分泌亦有显著抑制作用,最近的实验研究表明,T GF 1能抑制醛固酮的合成,细胞因子(cy to kine)正逐渐进入临床应用。
(收稿日期:200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