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13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3《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少年中国说》是高尔基写的一篇散文,讲述了高尔基从小就对祖国的美好景象、人民的伟大精神心怀感激和向往的故事,饱含爱国情怀。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铭记先烈功绩,珍爱和发扬祖国文化。
二、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高尔基的《少年中国说》中的内容和主旨;2.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敬畏之心;3.启发学生珍视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文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他们认识祖国的伟大。
难点•感悟文章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启发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珍惜祖国的民族精神。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高尔基的《少年中国说》视频,引出主题,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情感。
2. 学习与交流(30分钟)•学生诵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背景,引导学生感悟人民的伟大。
3. 拓展与应用(30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少年中国说》的框图,总结文章主旨;•学生展示成果,讨论交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在课堂上展示个人见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少年中国说》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高尔基的爱国故事,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踊跃讨论,思维活跃,但也有个别学生掌握程度不够,教师需要更多关注。
六、课后作业1.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体会高尔基对祖国的深情;2.家长配合,让学生向家人讲述一下爱国故事。
七、板书设计•主题:《少年中国说》•目的:唤起爱国情感•内容:激发文化自信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 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
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ǔn)发硎(xíng)澌(sī)2.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3《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一篇著名演讲,它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
本节课选自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接触。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难词难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朗读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朗读来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课文难句的翻译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少年”、“中国”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和情感。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难句难词,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难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大意。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目标】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搜集、整理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疆”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插图和想象体会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的象征义。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配乐诵读,导入新课。
(1)播放配乐朗诵,思考:你听后有什么感受?(2)激情导入: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一百多年前,有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他就是梁启超。
课件出示:梁启超(1873—1929),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代表作有《饮冰室合集》。
(3)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教师介绍:说,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可议论,可说明。
本文指议论。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对读不准或不理解的词语作上批注。
(2)检查初读情况,共同正音。
①提示:“履”读lǚ;“鳞爪飞扬”中“爪”读zhǎo;“干将发硎”中“干将”读ɡān ji ānɡ;“哉”读zāi。
②出示词语,指名认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xiè lín huánɡ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sǔn tāi yùɡān jiānɡ xínɡ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lǚ地履.其黄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与国无疆(3)练习朗读,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教案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p 。
《少年中国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作者是梁启超,本文是节选片段。
课文用激情磅礴的语言,热情的赞美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途的热切希望,非常富有感染力。
〔二〕教学目的。
1. 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 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重点〕2. 正确理解作者炽烈的感情,领会文章表现手法的特点。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的,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 朗读法本课课文用语以四字韵文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感受作者语言上的特点,同时也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2. 背景点拔教学法本课只从字面意思理解课文是不够的,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准备了同步教学多媒体课件。
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生字和课文讲解内容,重点补充了课文写作背景,配有适量插图,图文结合,防止枯燥说教形式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包括自己预习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简介,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课内学习包括详细学习本课要求会认字的字音,掌握会写的字,理解课文内容,准确领会课文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1. 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 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考虑为什么。
3. 搜集作者简介,查找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1. 展示《少年中国说》朗读录音,让学生谈谈听过之后的感受。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2.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四字短语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背诵课文。
3.情感与价值激发为了祖国的繁荣而积极进取的爱国心与责任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节选)少年和国家紧紧相连前程灿灿的少年中国少年和国家的美好未来讴歌祖国未来寄予少年希望【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地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如何让当代少年感受到那种激动人心的力量,是学习《少年中国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让学生重温18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而在品读中慢慢地领悟文字间所流淌的爱国之情比教师死板灌输给学生要好很多。
多读多悟,而且很全面地体会到了朗读给理解文章所带来的益处。
朗读后背诵也成易事,理解情感更成易事,所谓“品读易达情”在这一课得到很好的验证。
《少年中国说》对中国少年的启迪,对美好祖国前程的展望都给当代少年以很大影响。
学生跨越了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直接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 教师在朗读的辅导时间上有些长,用了一课时,在以后的教学上可适当加以调整,以便课堂时间被利用得更充分。
另外,对于文章的第二段,部分学生理解得有些吃力,也与此文属文言议论文有很大关系,还应探索更好的角度去剖析结构。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3《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一篇著名演讲,节选自其演讲内容。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梁启超在演讲中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以及对中国未来的信心。
文章语言激昂,富有激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章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梁启超和中国近代史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难点:理解梁启超在演讲中的期望和鼓励,以及对中国未来的信心。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通过讨论和分享,共同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PPT或黑板4.笔记本和文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气和情感。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梁启超和中国近代史的相关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打开课本,一起朗读课文。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朗读结束后,教师呈现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例如,找出课文中表示中国少年特点的词语,或者找出梁启超在演讲中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的句子。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15年所作的演讲,本文节选自该演讲。
这篇课文以激昂的语言,赞美了少年的中国,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领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接触。
但本文的语言较为激昂,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
以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课文译文。
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有什么联系?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强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少年中国”代表了什么?作者为何如此赞美少年中国?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之情。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教案说课稿课题:《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材: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习正确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课文中的少年思想和中国梦等概念。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追求。
(2)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课文中的少年思想和中国梦等概念。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2)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教学准备:PPT、教学材料、录音机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已学词语和句子。
2. 利用图片和简单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听课(10分钟)1. 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并理解课文。
Step 3:课文理解(15分钟)1. 分组小组讨论,学生互相解答课文中的问题,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少年思想和中国梦等概念。
Step 4:背诵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背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速。
2. 教师分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Step 5:学以致用(15分钟)1.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对少年思想和中国梦的理解,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 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理解课文和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性。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和重难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优秀教案(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优秀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本文表现了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设计就把体会作者对国家前途满怀信心的豪迈感情作为教读的主线,借助文言文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汲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课文的背景资料,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1.导入:同学们,你们正值少年。
有人说,少年是一首诗,浪漫隽永,明秀悠长;也有人说,少年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他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板书课题)2.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是议论。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联系学生的实际,采用赞美少年的方式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自读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生字,注意会认字中“鳞”的笔画较多;“哉”的字形要注意右上一点和右下一撇要同时存在。
(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惶”读huánɡ,不读huǎnɡ,也不读huānɡ。
“哉”读平舌音。
(2)辨清字形。
①“泻”与“泄”的字形、字义要区分开。
(“泻”指液体很快地流下;“泄”也有液体、气体排出的意思,也指透露。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读懂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少年的殷切期望;激发起奋发图强、勇挑建设中国重任的思想情感。
2.通过质疑问难自主阅读文本,初步感知语言表达形式,理解事物的象征意义。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能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作者梁启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课前板书:13 少年中国说】一、聚焦“说”,回顾单元学习历程1.本单元的《古诗三首》中,陆游对儿子述说着统一之盼;林升向权贵述说着忧国之思;龚自珍则用一个“劝”字对统治者述说着兴国之策。
不同的“说”,却表达着共同的爱国情、强国梦。
今天,让我们走近梁启超,听听这位近代思想家在向谁、说什么。
2.齐读课题:“少年中国说”。
这里的“说”有是什么意思呢?二、突显“说”,领会内容及表达1.“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想说什么呢?我们走进课文。
(1)指名读第1小节。
注意读好停顿。
(2)指名读第2小节。
注意读对多音字。
(3)指名读第3小节。
“哉”在文言文中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哪个字?2.读文言文,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
师生合作读。
3.说说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印象或者感受。
4.有没有读不太懂的地方?(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第二段?)(1)出示第二段及解释,老师读原文,同学们读现代文,听听梁启超在说什么。
(2)此时,头脑中有新的问题产生吗?预设:这一段写到了很多事物: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它们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呢?(自由回答)这一段作者用了一串瑰丽的比喻,描绘了他心目中中国的形象。
有两位同学分别是这样理解“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
你能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你对其他比喻的理解吗?先写在作业纸上,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演讲词,梁启超在这篇演讲词中热情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倡导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精神。
本文语言激昂,富有感染力,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课件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进行课文的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的经典之作,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其作为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中国近代历史背景,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操。
课文内容富有激情,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较深的词语和句子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互动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备好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音频、展示图片等,引导学生关注中国近代历史,引发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关注作者的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1. 教材背景介绍本教案以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3少年中国说(节选)》为基础,这是一篇反映少年儿童对祖国祖先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和思考的文章。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少年儿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发他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能正确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
二、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首先,通过投影呈现祖国风采的图片,让学生展开话题,引发学生对祖国的情感。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先自行阅读《13少年中国说(节选)》,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2)教师进行逐段解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精彩语句。
3. 朗读训练安排学生进行文章的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注重语调和情感的表达,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所传达的情感。
4. 创设情境通过课堂互动、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表达自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5. 思维拓展组织学生就文章中所述内容展开思维拓展,引导学生对祖国的未来发展进行设想和思考。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阅读训练和情感引导。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情绪的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梁启超及其《少年中国说》的背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本课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全文以少年中国为主线,论述了中国少年的历史责任,提出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著名观点。
课文语言激情洋溢,富有感染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培养朗读感悟能力。
难点:理解“少年中国”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文本、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祖国的伟大。
2. 引导思考:什么是少年中国?为什么说少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少年中国”的含义,以及少年如何肩负起强国使命。
四、朗读感悟(5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感受课文的激情。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少年中国→ 历史责任少年智则国智→ 培养创新能力少年富则国富→ 推动经济发展少年强则国强→ 增强国家实力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少年中国”的作文。
3. 搜集有关梁启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的经典之作,全篇以“少年中国”为主题,论述了中国少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课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诗意的语言,展示了少年的朝气蓬勃和祖国的繁荣昌盛。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对学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诗歌大意,感受作者情感。
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讨论。
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难点: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课文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梁启超的生平和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课的作者和背景,引入课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然后教师呈现课文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逐句解读,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
【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反思《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
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本课是一篇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过渡性的文章。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是学习本课的关键。
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
本文长短句结合,交替出现,节奏感极强。
因此我先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然后用时大约15分钟把课文读流利。
课后学生们反应,当把课文读流利之后就发现自己的声调不由自主地变得高亢嘹亮,好像要把胸中那种豪迈之气和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霸气发泄出来一样。
这就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我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课文毕竟不是现代白话文,但又比文言文好理解。
所以我采用的策略是,学生先自己借助注释说一说,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订正。
这个过程中老师巡视实施,但绝不越俎代庖。
第三,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之后再尝试着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熟读课文,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们在有感情朗读的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完成了本课设置的第二个重点——背诵课文。
第四、内容拓展延伸。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重温19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播放《鸦片战争》(片段)播放《虎门销烟》(片段)播放《开国大典》(片段)。
让孩子们通过视频感受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屈辱和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以及新中国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同中国的关系,表达了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韵律优美,值得一读。
【作者介绍】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干将:(gān jiāng)是古代传说的一把剑,十大名剑之一。
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
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
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课后作业这条大河yí xiè qiān lǐ( ),气势非常宏伟。
二、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首先强调了少年的________,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要靠少年的强大,紧接着,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花、干将发硎等做比,告诉我们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少年中国前途无量。
四、重点段落品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A排比 B比喻 C拟人2.第一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
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作为当代少年,你觉得你有什么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一泻千里二、1.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
2.宝剑从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责任红日河出伏流潜龙乳虎鹰隼四、1.A 2.总分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3.作者列举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中国也像少年一样前途无量。
五、示例:作为当代少年,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
祖国富强要靠我们,祖国强大要靠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也要靠我们。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少年中国说》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900年。
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帝国主义嘲笑中国为老大帝国,在此背景下,梁启超写了这篇文章。
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
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课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大量引用典故。
文章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一、教学效果1、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梁启超的名言以及《少年中国说》原文(试着读一读)。
一开课,便让学生交流名言,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初步从名言中认识梁启超,既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也为学习本文及感受人物品质作好铺垫。
2、批文入境,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这一环节用时比较长,学生不会读的字音比较多,足够的练习时间才能保证流利的朗读。
还创设了生帮生朗读和听录音的环节,充分营造读书氛围,落实诵读目标;接着引导读出本文的停顿、韵律美,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言美。
紧接着思考课后问题: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在思考中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3、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便进入了情绪高涨的辩论理解之中,情感立刻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感染和升华。
再次激发学生: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为中华之兴盛而努力的志向扎根心中,使整堂课达到了高潮!4、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淀。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学生积累越多,感受会越深,表达会更得心应手。
在指导背诵时先引导观察写作特点,再以补充填空的形式呈现,学生背得兴味盎然,而且速度非常快,准确率也很高。
今天的积累,也为明天的语言交流夯实了基础。
二、成功之处文章虽然不长,但读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更有难度。
但是,整堂课却在我的预设中一步一个台阶稳步上升,由不会读到会读,不理解到感悟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诵读环节更是让课堂熠熠生辉!三、不足之处这堂课上下来,优秀的孩子一展自己的风采,也有了自己更高的目标,但是有部分学生因自学能力和读书能力不强做了看客,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不均衡,课堂容量也略显臃肿,不够合理。
四、改进措施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重视创设更适合中等生发展的教学环节,补充原文内容,在对比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使我的教学效果趋于更圆满!《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
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本课是一篇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过渡性的文章。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是学习本课的关键。
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
本文长短句结合,交替出现,节奏感极强。
因此我先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然后用时大约15分钟把课文读流利。
课后学生们反应,当把课文读流利之后就发现自己的声调不由自主地变得高亢嘹亮,好像要把胸中那种豪迈之气和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霸气发泄出来一样。
这就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我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课文毕竟不是现代白话文,但又比文言文好理解。
所以我采用的策略是,学生先自己借助注释说一说,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订正。
这个过程中老师巡视实施点拨,但绝不越俎代庖。
第三,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之后再尝试着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熟读课文,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们在有感情朗读的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完成了本课设置的第二个重点——背诵课文。
第四、内容拓展延伸。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重温19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播放《鸦片战争》(片段)播放《虎门销烟》(片段)播放《开国大典》(片段)。
让孩子们通过视频感受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屈辱和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以及新中国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因为本文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们相隔太远,虽然做了相关的介绍,但是对于真正理解本文还是远远不够。
这就需要我在以后备课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让学生通过学习直接抓住文章的精髓,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