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关山月》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陆游《关山月》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关山月[宋] 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②,将军不战空临边③。
朱门沉沉按歌舞④,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⑤,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⑥,沙头宽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⑦。
遗民忍死望恢复⑧,几处今宵垂泪痕!〔注释〕①本篇选自陆游《剑南诗稿》。
是作者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初春在成都范成大幕府任参议官时所作。
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旧题。
②和戎诏,指“隆兴和议”。
孝宗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下诏,以“和戎”及派遣金国通问使等交朝臣讨论,次年即与金议和,至陆游作此诗正十五年。
和戎,古指与外族讲和;这里是指宋王朝对女真(金)贵族屈服。
③临边,巡守边境。
临,到。
④朱门,古代贵族豪门的住宅,因其门多漆为朱红色,故称。
沉沉,形容屋宇深邃。
按,打拍子。
⑤戍楼,边地用来警戒、守望的岗楼。
刁斗,古代一种军用锅,铜制,有柄,三脚,晚上兼用作巡守报更的器具。
⑥笛,指羌笛。
王昌龄《从军行》有“更吹羌笛关山月”句。
⑦逆胡,指女真(金)贵族统治集团。
金自建国至灭北宋,已传国五世。
⑧遗民,指北方沦陷地区的民众。
〔解析〕《关山月》是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作者五十三岁在成都时所作。
当时诗人虽被罢职闲居,但寂寞中不忘恢复失地,悲愤中更向往战斗。
由于宋高宗长期采取投降政策,南宋王朝一次又一次地向金屈辱求和,继绍兴和议(公元1154年)之后,又签订了隆兴和议(公元1164年)。
这次和议不仅被金索去四州之地和岁币20万,且议定宋金为侄叔之国,这实际上等于承认了金国统治者继续侵占中原的合法性,统一祖国的大业再次被葬送。
诗人胸怀壮志,但始终报国无门,只好把一腔爱国热情倾注于笔端。
七言古诗《关山月》就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爱国诗歌。
作者借戍边将士的口吻评述时事,抒发对朝廷文恬武嬉不图恢复失地的愤恨。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层,共分三层。
首句“和戎诏下十五年”,即点明时代背景,揭示出造成诗人所痛恨的社会现实的总根源。
关山月拼音版注音翻译陆游《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属于西域军乐中的横吹曲,一半用来表现边塞战士的怀人思乡之情,声调悲凉哀怨。
陆游却运用来抒发爱国愤世的思想感情,内容丰富充实,情调悲壮激越,在艺术上表现了很大的创造性。
这首诗的内容概括了陆游爱国诗歌思想内容的所有方面。
内容丰富深厚,而艺术表现则凝练集中,将多方面的内容融聚在一起,浑化为一个严整而又富于变化的整体,声情苍凉激越,风格沉郁悲壮。
关山月拼音版注音:hé róng zhào xià shí wǔ nián ,jiāng jūn bù zhàn kōng lín biān 。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zhū mén chén chén àn gē wǔ ,jiù mǎ féi sǐ gōng duàn xián 。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shù lóu diāo dǒu cuī luò yuè ,sān shí cóng jūn jīn bái fà 。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dí lǐ shuí zhī zhuàng shì xīn ,shā tóu kōng zhào zhēng rén gǔ 。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zhōng yuán gān gē gǔ yì wén ,qǐ yǒu nì hú chuán zǐ sūn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yí mín rěn sǐ wàng huī fù ,jǐ chù jīn xiāo chuí lèi hén 。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出自宋代陆游的《关山月》
原文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创作背景:隆兴元年(1163年)宋军在符离大败之后,十一月,孝宗诏集廷臣,权衡与金国议和的得失,后达成和议。
到了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此时距当年下诏议和已十五年了,南宋朝廷不思恢复,沉浸在苟安的和平里,诗人感伤时事写下此诗。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八篇)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关山月南北朝:徐陵原文: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译文:1)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上,出征的人儿思念遥远的故乡。
2)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难以入眠。
3)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旗星照耀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着祁连山。
4)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如今战争这样残酷频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从军生涯回家。
注释:1)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
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
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
秦川:指关中地区,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
2)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思:想到。
妇:指客子的妻子。
这句和下句时客子想象的情景。
当:对着。
未眠:没有睡觉。
3)星旗映疏勒(lè),云阵上祁(qí)连。
旗:星名。
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
映:照耀,映照。
疏勒:汉代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勒县。
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
祁连:山名,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
4)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战气:战争气氛。
从军:在军队中服役。
复:又,再。
赏析:《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
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
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
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
其中有三个值得赏析和品味的诗点。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
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这首诗作成功之处就在于有一定的现实性与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
陆游的爱国诗词《关山月》阅读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译文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
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注释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2、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3、边:边防,边境。
4、朱门: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
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
按:击节拍。
5、厩(jiù):马棚。
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逐步死去。
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6、戍楼: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
刁斗:军用铜锅,能够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7、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赏析《关山月》这首诗较好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
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陆游53岁。
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用武之地,眼看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心十分愤慨。
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
关山月陆游简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关山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被誉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关山月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其背景、作者陆游的生平以及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与主题。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陆游在其中的杰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涵盖如下内容: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 导言部分起到引入文章主题的作用,概述关山月和陆游的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
-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关山月的背景介绍、陆游的生平介绍以及关山月作品的意境与主题分析,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 结论部分总结了关山月作品的艺术价值,分析了陆游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并进行结语,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反思。
通过以上结构的合理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发展。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关山月这首诗和陆游的简析,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分析关山月的背景、陆游的生平以及关山月的意境与主题,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领略陆游作为一位文学大家对中国文学所做出的贡献。
最终目的是对关山月和陆游进行全面的解读和评价,为读者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增进对关山月和陆游的理解,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和传承。
2.正文2.1 关山月的背景关山月是中国古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歌,该诗又名《秋夕》,写于南宋时期。
关山月描绘了一幅秋夜中明月高悬于关山之上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感慨。
在南宋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也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诗歌以真情实感、表现个人情感为主,深受当时文学界和社会的赞赏。
关山月这首诗歌,以秋夜明月为背景,展现了陆游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关山月的诗意优质文档你我共享第 1 页 共 1 页关山月的诗意关山月的诗意 一、《关山月》 作者:李白 原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1、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
2、关山月:古乐府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3、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4、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5、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
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胡:此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
5、戍客:驻守边疆的战士。
6、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诗意: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
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
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
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二、《关山月》 作者:陆游 原文: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释:1、关山月: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
赏析:陆游《关山月》赏析:陆游《关山月》导语:《关山月》充分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陆游《关山月》赏析,欢迎阅读!《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属于西域军乐中的横吹曲,一半用来表现边塞战士的怀人思乡之情,声调悲凉哀怨。
陆游却运用来抒发爱国愤世的思想感情,内容丰富充实,情调悲壮激越,在艺术上表现了很大的创造性。
陆游是一个胸怀强烈爱国热情的伟大诗人,曾经在宋孝宗乾道八年到达陕川交界处的抗金前线。
他感到这正是他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大好机会。
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内部政治原因,排挤主战派,所以不到一年,陆游便被南调至远离前线的内地成都。
从南郑前线撤到成都,本来心中就十分苦闷,加上在写这首诗的前一年,当时在嘉州(今四川乐山市)任知州的陆游又被指斥“燕饮颓放”而被免官,改为主管台州桐柏山的崇道观。
在这样残酷的打击面前,诗人并没有消极颓放,沉溺于个人的不幸之中,而是更深切地关心国家,关心人民,怀着更强烈的爱和恨,发出更加高昂的爱国主义歌唱。
这首《关山月》就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崇高的思想感情。
他在题作“初自南郑来成都作”的《汉宫春》词中,发出了“何事又作南来”的沉痛感慨。
又由于陆游一直坚持抗金的主张,不断触犯着主和势力的忌讳,紧接着在淳熙三年又被强加以“燕饮颓放”的罪名而免去官职。
《关山月》就是陆游遭受这次政治打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淳熙四年春天在成都写下的,诗人这时已经五十三岁了。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二句,四句一段,一段一意,共分三段。
前四句为第一段,从大的方面来写统治阶级屈膝投降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以对比的手法,对只知享乐、屈辱苟安的统治阶级提出愤怒的谴责。
因张浚北伐失败,宋孝宗于隆兴元年(1163)下诏与金议和,签订了屈辱投降的“隆兴和议”,到此诗写作时正好是十五年。
“和戎诏”三个字从思想上统摄全篇,点出一切问题和后果都由此产生出来。
陆游《关山月》赏析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属于西域军乐中的横吹曲,一半用来表现边塞战士的怀人思乡之情,声调悲凉哀怨。
陆游却运用来抒发爱国愤世的思想感情,内容丰富充实,情调悲壮激越,在艺术上表现了很大的创造性。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中国自古以来就经常遭到外来游牧民族族的侵略和屠杀。
匈奴被打汉打垮了,突厥被打唐赶跑了,难道大宋就没有这样的可能吗?大宋不是没有卫青、霍去病、李靖和李勣,岳飞、韩世忠、刘琦、虞允雯这些名将现今有在何方?诗人怎么能够忍受五胡乱华的重演,怎么心甘中原继续任外族蹂躏。
金侵占中国,侵占中原至今,已经传过四世,统治者只顾自己苟安,早把沦陷区的人民给忘了。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北方中原的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
然而遗民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
多少遗民,含恨终老,“王师北定中原日”只能是梦中奢侈品,只能是镜花水月,可望不可即………
这首诗的内容概括了陆游爱国诗歌思想内容的所有方面。
内容丰富深厚,而艺术表现则凝练集中,将多方面的内容融聚在一起,浑化为一个严整而又富于变化的整体,声情苍凉激越,风格沉郁悲壮。
和戎诏下十五,将军不战空临边。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
者出处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出自宋代陆游的《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赏析当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几经调动再回到成都时,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来到这里,旧友异地相逢,十分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
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
因他“不拘礼法”,被一些
人讥为“颓放”(《宋史》本传),并于淳熙三年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
陆游索性自号“放翁”,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
但尽管他外表上旷达颓放,饮酒寻乐,内心却常常充满了忧患、愤慨和悲哀,我们从他这一年所作的《关山月》可以看到。
《关山月》这首较好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
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
陆游关山月赏析哎,说起陆游那首《关山月》,那可是首让人心里头五味杂陈的好诗。
咱们不聊那些高深莫测的诗词解析,就用大白话,聊聊我读到这首诗时,心里头那点子感受吧。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一开篇,陆游就像跟咱们拉家常似的,说了这么一句。
你想啊,十五年了,朝廷一直跟那些个外头的人讲和,可咱们的英雄将士呢,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边境,手里头拿着枪啊剑啊的,却没法儿真刀真枪地干上一场。
这心里头,得是多憋屈啊!就像是咱们小时候,眼瞅着别人家孩子手里的糖,自己只能咽唾沫,那滋味儿,别提多难受了。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接着往下看,陆游又给我们描了另一幅画面。
那些个有钱有势的人家,大门一关,里头歌舞升平,热闹得很。
而那些战马呢,养在马厩里头,吃得膘肥体壮,都快走不动路了,更别说上战场了。
弓箭也是,弦都断了,都没人管。
这场景,就像是咱们现在说的“富二代”们,天天吃喝玩乐,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凶险。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再往后读,陆游又把我们带到了边疆的戍楼上。
夜深人静的时候,那刁斗声(就是古代军队里用来报时的器具)一阵阵响起,催着月亮落下去。
想想那些士兵,三十多岁的时候就上了战场,现在头发都白了,还在那儿守着。
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青春献给小酒桌,醉生梦死就是喝”的升级版啊,不过人家喝的是风霜雨雪,守的是家国天下。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说到这儿,陆游又给我们吹了个笛子。
当然啦,这不是真的吹笛子,他是说那笛声里,有谁知道壮士们的心酸呢?只有那沙漠上的太阳,还空照着那些战死沙场的人的骨头。
这就像咱们现在说的“孤独求败”,但这里的“败”,不是武功上的败,而是心灵上的孤独和无奈。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最后这句,陆游直接发飙了。
他说啊,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战乱不断,但哪有听说过异族能代代相传,永远统治下去的呢?这简直就是咱们常说的“风水轮流转”,今天你强,明天我兴,谁也别想永远坐那龙椅。
层层套叠,蕴涵深广——陆游诗《关
山月》中的对比示现修辞分析
陆游是我国古代文学家,他的诗歌里经常含有着逼真的对比,其中《关山月》
是一首着力对比的名篇,它用对比的手法深刻展现出了自然环境的奇妙,虚幻的气氛,令人叹为观止,影响非常深远。
这篇诗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出发、抵达及老宿回顾,蕴含深刻的层层套叠,结
构紧凑。
在小诗的第一段里,陆游通过“都门外,几处早莺争暖”的对比,表达对春天的欢迎之情,同时还形象地诉说了春回大地的朴素之美。
随着诗句的深入,陆游也在不断地加深诗歌的色彩,“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突出了城郊之间的辽阔空旷,同时又传递出一种沧桑的感伤。
到达目的地之后,陆游仿佛要把一切看得更加清澈,“照无眠,泪湿罗衣脂粉满”,诗人加强了月光之美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唏嘘,鲜明地比喻了秋雨细雨一般的温柔,唤起我们仰望星空时的梦幻与情思。
最后,倚老宿,诗人回顾过去,用“聚还散,人在天涯”这一失落的庄严对比,形容了自然之美带给我们的无尽思绪和对家乡的思念。
对比的形式也让深情的语调显得更加凝重,也令我们感受到更为强烈的悲恸。
陆游的诗歌由一种着力的对比示现出来的,以浓郁的意象展示了春天、秋雨和
无尽的思绪,也深刻反映出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
这种逐层罗萃的对比,将诗歌融入令人陶醉的气氛,深刻地发挥出其无穷的力量,实为诗歌欣赏尤佳的佳作,也深深影响着读者的心灵与灵魂。
陆游《关山月》赏析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一腔报国情怀,万首豪放诗词,放翁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
陆游一生坎坷,多不得志。
仕途上,多次被秦桧打压;为官时,因主张抗敌与朝廷政见相左,数用数黜;感情上,爱妻唐婉因不受公婆喜爱而被逐出家门……然每念及那些慷慨激昂、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所看到的,却只有满腔报国热血、忧国忧民、豪情奔放的陆游。
此诗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之时。
短短数行,却将南宋的剪影呈现在读者面前,放翁构思绝妙、文字凝练、情感溢于表、爱憎分明,爱国、报国之思不言而喻。
寥寥数十字,却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思想和形态,由小见大,这不就是当时的南宋?
全诗分为三层,每一层从某种人物描写。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只图享乐、荒废战备的将军;中四句为第二层,从边疆战士的角度出发,表现战士们报国无门、蹉跎年华的悲愤心情;后四句写沦为遗民的人们切盼收复,等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议和的诏书已下十五年,将军来到边疆不为战斗,只图那深院紧锁、歌舞升平的奢靡生活,就算马肥死、弓弦断,又有谁去认真准备战备?岗楼阵阵更声,仿佛在催促着将落的圆月,正如那半年从军的战士,如今已是白发点点。
谁又知道,那凄凉的笛声里,是壮士无奈无望的心声,沙场上那累累白骨,月光之中显得更加苍白。
与胡人之战古来就有,可何曾沦落至此,中原的土地竟养着胡人的子孙!沦落的难民啊,切切期盼,何时能再回来祖国的怀抱,可就算他们夜夜垂泪,朝廷又能带给他们什么希望呢?
同一轮圆月下,不同的是每个人的心境。
诗人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入手,制造了强烈、鲜
明的对比,使全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情感激烈,呈现了一幅渐近、交织的关山月夜图。
诗中有景有物,以景托物,以物衬景,朱门、厩马、戍楼、落月、沙头这些本不相关的景物在诗中,很好地融为了一体,若非诗人情到深处、细致入微、才学渊博,焉能有此好诗?
从诗人的理想和情怀,我们不难推测诗人所想。
诗人一生以报国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入骨,然苦无机会一展宏图,保家卫国。
“将军不战空临边”,一个“空”字,道出诗人所想,所谓空者,浪费也,诗人此刻多想守边的将军是自己,那样,就可以披挂上阵,勇猛杀敌,放纵沙场,那不就是放翁的梦吗?“沙头空照征人骨”,又一个“空”,只是这个空多少有些凄凉,无数将士葬身沙场,如今却不能驱走胡人,朝廷又妥协求和,不能痛杀敌人,为战友雪耻报仇,惟有对着空旷的月光下,沙场上樽樽白骨,责人,抑或责己,那该是怎样一种悲哀?情到深处,看到那些遗民夜夜对月垂泪,只为盼朝廷早日收复失地,去屡屡失望,我若为将军,焉能无动于衷?然纵有万种思绪,一个罢官闲居的诗人,又能奈几何?抹一把泪,长叹几声,聊表我悲恸之心。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军中男儿,唯有放翁,爱国忧民,从古至今,能有几人堪比放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