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清华版)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1.5克)、甘草二两,炙(5克)、通草二两(3克)、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
二、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上方再加姜萸配,温经散寒功更超。
3.黄耆桂枝五物汤桂枝汤中去甘草,加入黄耆名五物;益气温经和营卫,善治血痹肌麻木。
四、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五、主治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六、方解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所以手足厥寒。
然而不见其他阳微阴盛证,却又脉细欲绝,是血虚而又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之故。
况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
正如成无己云:“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
”所以但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治。
本方从组成看,是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
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
甘草、大枣之甘,益气健脾,既助归、芍补血,又助桂、辛通阳。
更加通草通经脉,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而脉亦复。
《伤寒论》方以四逆命名者,有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
三方主治与用药皆不同正。
如周扬俊云:“四逆汤全从回阳起见,四逆散全从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从养血通脉起见。
”所以本方又能治经脉受寒,血涩不通而致腰、股、腿、足疼痛者。
七、附方及方论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5克)、生姜半斤(15克),改用水酒各六升,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功用:温经散寒。
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理中丸《伤寒论》[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0g)[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
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
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
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
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
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
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
君臣相配,温中健脾。
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
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阳虚失血,无论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见面色晄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以本方加减治疗。
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阻所致。
若心中痞坚,逆气上冲心胸,是中焦阳虚,又有痰饮上犯所致。
可用本方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可平,胸痹可愈。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一、组成熟附子(9克)、干姜(5克)、肉桂(3克)、人参(6克)、白术炒(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甘草炙(5克)、五味子(3克)、半夏制(9克)(原书无药量)。
二、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三厘(0.1克)调服。
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三、歌括1.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并;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2.回阳救急汤又方名同治稍异,去苓加入麦辰砂。
四、功用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五、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
症见恶寒踡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六、方解本方主治纯是一派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危象,故用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而成。
方中熟附子虽不如生附子回阳之力峻,但除干姜外,更有肉桂为辅,其温壮元阳,祛寒破阴之功益显。
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之痰。
人参与五味子相合,还有益气生脉之功。
麝香之用尤妙,借其斩关夺门,通十二经血脉之力,与五味子之酸收相配,发中有收,使诸药迅布周身,顾回脉复而吐泻亦止,指甲口唇之青紫能消,而无虚阳散越之弊。
但本方终是辛热峻剂,不宜过量,故“手足温和即止”。
原书还注明,“若呕吐涎沫,或少腹痛,加盐炒吴茱萸,是取其温胃暖肝,下气止呕之功;“无脉加猪胆汁,是阴盛阳微而真阳不足又进一步,故用为反佐,以防阳脱之变;“泄泻不止加升麻、黄芪”,是虚阳不能固阴,故用益气升阳之品,防阴气下脱;“呕吐不止加姜汁”,是加强温胃止呕,使不妨饮药之法。
陶氏制方,考虑周密,颇具巧思,是从实践中来。
但病证之变无常,若能熟知方意,用时自能应对裕如,如俞根初又将本方去茯苓,加麦冬,治上证而有干呕心烦厥逆无脉者,即是一例。
七、附方及方论回阳救急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黑附块三钱(9克)、紫瑶桂五分(0.15克)、别直参二钱(6克)、原麦冬三钱、辰砂染(9克)、川姜二钱(6克)、姜半夏一钱(3克)、湖广术钱半(5克)、北五味三分(1克)、炒广皮八分(3克)、清炙草八分(3克)、真麝香三厘(0.1克)冲。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5~10克)、干姜一两半(6~9克)、甘草,二两(6克)。
二、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温服)。
三、歌括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2.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名通脉,温阳守中血脉畅。
3.四逆加人参汤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效非常。
4.白通汤四逆加葱去甘草,方名白通擅通阳。
5.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再把胆尿配,阴盛格阳不二方。
6.参附汤又有参附合为剂,回阳救脱挽危亡。
四、功用回阳救逆。
五、主治1.少阴病。
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2.太阳病误汗亡阳。
六、方解本方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病至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外则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疲欲寐;内则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舌苔白滑,脉象微细,是不仅肾阳衰微,而且心脾之阳气亦衰,阴寒独盛之危候。
此时非大剂辛热不足以回阳破阴而救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
”所以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药。
附子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药。
生附子有大毒,与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又用益气温中之甘草为佐药,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故方名“四逆。
若服药呕吐,可用冷服法,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意。
七、附方及方论1.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即四逆汤加人参一两(3克,另煎兑入)。
方剂学之温里剂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1、理中丸【组成】人参(9g)干姜(9g)甘草(9g)白术(9g)【功效】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
【方歌】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2、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24g)人参(9g)生姜(18g)大枣(12枚)【功效】温肝暖胃,补虚降逆。
【主治】肝胃虚寒证。
【方歌】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3、小建中汤【组成】桂枝(9g)芍药(18g)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胶饴(70ml)【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证。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第二节回阳救逆4、四逆汤【组成】附子(5g)甘草(6g)干姜(4.5g)【功效】破阴逐寒,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阳微阴盛证。
【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逆急煎尝;脉微吐利阴寒盛,救逆回阳赖此方。
5、回阳救急汤【组成】熟附子(9g)干姜(6g)人参(6g)甘草(9g)白术炒(9g)肉桂(3g)陈皮(6g)五味子(3g)茯苓(9g)半夏(9g)【功效】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主治】真阳虚衰证。
【方歌】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寻;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津奇勋。
第三节温经通脉6、当归四逆汤【组成】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9g)甘草(6g)通草(6g)大枣(25枚)【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方歌】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草木通施;血虚寒厥四末冷,温行经脉最相宜。
7、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9g)芍药(9g)桂枝(9g)生姜(18g)大枣(12枚)【功效】益气和营,温经通痹。
【主治】气血不足,营卫虚滞之痹症。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营卫俱虚风气袭,血痹服之功效良。
第六章温里剂
一、单项选择题
1.理中丸的组成是()
A.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B.人参茯苓白术生姜
C.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D.人参茯苓白术大枣
E.人参陈皮茯苓炙甘草
2.下列哪项不属于理中丸的主治证候( )
A. 脘腹疼痛,喜温喜按
B.畏寒肢冷
C.大便稀溏
D.恶心呕吐
E.脉数
3.小建中汤的组成是
A.桂枝汤去生姜加饴糖B桂枝汤加饴糖
C.桂枝汤倍桂枝,加饴糖
D.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E.以上均不是
4.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A.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B.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C.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D.温中补虚,祛湿止痛
E.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5.四逆汤的君药是()
A.干姜
B.生姜
C.附子
D.肉桂
E.人参
6.患者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恶寒蜷卧,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欲绝。
治宜选用( )
A.四逆散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理中丸
E.吴茱萸汤
7.患者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治宜选用( )
A.四逆汤
B.当归四逆汤
C.理中丸
D.黄芪桂枝五物汤
E.回阳救急汤
8.当归四逆汤的功用是( )
A.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B.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C.养血益气,温经化瘀
D.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E.化痰祛瘀,温经止痛
二、多项选择题
1.理中丸主治病证是.()
A.脾胃虚寒证
B.中焦阳虚出血证
C.小儿慢惊.
D.病后喜唾涎沫
E.胸痹
2.小建中汤与桂枝汤共有的药物是()
A.芍药
B.桂枝
C.甘草D生姜 E.饴糖
三、填空题
1.小建中汤中桂枝与其芍药的用量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
2.吴茱萸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阳救急汤的功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逆汤中用干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回阳救逆:
五、简答题
1.小建中汤中饴糖有何意义?
2.当归四逆汤中配伍通草的意义是什么?
3.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治病证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六、问答题
1.理中丸与小建中汤均治中焦虚寒证,两方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以下移入治疡剂
10.阳和汤中具有辛温散寒开结滞,祛皮里膜外之痰作用的药物是( )
A.麻黄
B.白芥子
C.肉桂
D.炮姜炭
E.鹿角胶
11.阳和汤的主治病证不包括( )
A.贴骨疽
B.流注
C.鹤膝风
D.大头瘟
E.痰核
3.阳和汤用量最大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答题
2.阳和汤为什么重用熟地而轻用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