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公式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1
地方时、区时、时区、日界线等计算方法一、地方时的计算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的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由于时刻东早西晚,所以每向东15°时间要早1 小时,每向西15°时间要晚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 分钟。
二、区时的计算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 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
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 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
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1. 时区的计算: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
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经度数宁15=M (商),门(余数)(n<7.5时,时区数二M; n>7.5时,时区数二M+1)。
根据此公式也可以计算M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即:15°XM (时区数)士7.5( 15°>时区数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2. 区时差的计算:如果知道甲地的区时,求乙地的区时,首先要计算两地的区时差。
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同侧,计算区时差用减法,如东八区与东二区差 6 个区时,西九区与西二区差7个区时。
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两侧,计算区时差用加法,如西六区与东六区差12个区时。
3. 区时的计算:区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
已知甲地的时间,求乙地的时间,那么乙地的时间=甲地的时间±甲、乙两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差(乙地在甲地的东侧用“+,”乙地在甲地的西侧用“-”)。
4. 计算结果的处理:由于全天采用24小时制,所以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要减去24 小时,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计算结果若为负值,要加24 小时,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
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2014年地理高频考点1 地方时、区时计算与日期范围确定1.公式法计算地方时(1)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和两地经度差,求另一地的地方时计算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³经度差注意: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为“+”,西侧为“-”。
②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异侧两地经度差为“+”。
(2)已知某一地的经度和两地地方时差,求另一地的经度计算公式:某地经度=已知经度±1°/4分钟³两地地方时差数(分钟)注意:①公式中加号或减号的选择:a.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早时:已知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经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经度时用“-”。
b.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晚时:已知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经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经度时用“+”。
②地方时差的计算:用两地地方时的大数减去小数。
2.公式法计算区时(1)已知某地经度,推算时区的方法公式:(某地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数(取商的整数部分)注意: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2)已知某地时区序数,推算时区中央经线的方法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该时区序数³15°所得的积为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
将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所得的和与差即为该时区的范围。
(3)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公式:某时区区时=已知时区区时±时区差注意:①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要用“+”;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要用“-”。
②两地的区时差数,即为两地的时区差数。
3.公式法解决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问题到达时间=出发时间±区时差(或地方时差)+行程时间出发时间=到达时间±时区差(或地方时差)-行程时间行程时间=到达时间-出发时间±时区差(或地方时差)注意:东加西减4. 日期范围确定法(1)以不断移动的0时经线位置为参照物,确定新旧两天的范围从0时经线向东至国际日界线(通常指180°经线)为今天的范围,从0时经线向西至国际日界线(通常指180°经线)为昨天的范围,如下图所示:新旧两天的范围大小随着地球自转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希来学园精细化教育领导者一、知识点梳理1.地方时求地方时的方法: 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4分钟×两地的经度差)(注:按照地球运动方向,向东取+,向西取-,简称“东加西减”)。
2. 时区与区时求时区、区时的方法:(1).求某地所在时区号:用当地经度/15°,余数小于7.5,所得整数为所处时区,余数大于7.5,则所处时区为所得整数加1;(2).求区时:T 求=T 知±时区差×1小时,东加西减。
3.国际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日界线与日期:(1).当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全球日期相同。
(2).除此之外的任何时刻,地球上都同时具有两个日期。
判断时,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0时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为新一天的范围;从0时经线向西至180°经线为旧一天的范围。
4.晨昏线的判读和应用(1)晨昏线的特征: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即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晨昏线只有在春分,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2)晨昏线的判读: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
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6时→晨线 18时→昏线 昼夜法: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
(3)确定地方时的四个特殊点→6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6时(晨赤交点)(4)确定昼夜长短:同纬度的各地昼(夜)长是相等的,弧长15°为1小时。
→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落时间-12)x2=(12-日出时间)x2→12时:昼半球中央经线 →0(24)时:夜半球中央经线→18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昏赤线)希来学园精细化教育领导者 →某地夜长=日出时间x25.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公式:H=90º-|φ±δ| (H 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δ为直射点的纬度,φ、δ永远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公式?
1、求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15° (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土时区差(东加西减)3、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X经度差(东加西减)
1 •地方时
①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②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同纬度偏东地点时刻早。
经度每隔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
③计算公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土(经度差)X4分钟
(所求地在东,“土”号取“ +”号,反之取“-”号)
2. 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理论上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每隔经度15o划为一个时区。
②区时:各时区同一使用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就叫区时。
时刻为东早西晚。
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③计算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土时区差(东加西减)。
地方时、区时与日期的更替(1)基本原理:同一时刻地球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3)计算步骤第一步:根据经度确定两地的东西相对位置关系。
①若两地均为东经,经度数值大的在东侧;②若两地均为西经,经度数值大的在西侧;③若两地分别在东、西经,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第二步:求两地的经度差。
①两地同在东经或西经,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减;②两地分别在东、西经,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第三步: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第四步:代入公式计算。
公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点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点的西边,用减号,即“东加西减”。
(1)基本原理: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整;任意两个时区间相差几个时区,时间就相差几个小时。
(2)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时区差×1小时(东加西减,东西判断如下图)(3)计算步骤第一步:根据时区确定两地的东西相对位置关系,谁在东侧,谁的时间早。
①若两地均为东时区,时区号大的在东侧,其时间早;②若两地均为西时区,时区号小的在东侧,其时间早;③若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则东时区的时刻总比西时区的时刻早。
第二步:求两地的时区差。
①若两地均为东时区或均为西时区,则用大号减去小号即得时区差;②若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则把两地的时区号相加即得时区差。
(“同减异加”:时区符号相同,则相减;时区符号不同,则相加。
)第三步:代入公式计算。
①结果大于0小于24,说明未知地和已知地为同一天,这个结果就是钟点数;②结果为负数,说明未知地比已知地晚一天,把这个负数加上24即得钟点数,但日期要减一天;③结果大于24,说明未知地比已知地早一天,用这个数减去24即得钟点数,但日期要加一天。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公式?
1、求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 15° (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土时区差(东加西减)3、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土4分钟/度X经度差(东加西减)
1 •地方时
①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②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同纬度偏东地点时刻早。
经度每隔150,地方时
相差1小时。
③计算公式:
所求地方时二已知地方时土(经度差)X 4分钟
(所求地在东,“土”号取“ +”号,反之取“-”号)
2. 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理论上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每隔经度15o划为一个时区。
②区时:各时区同一使用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就叫
区时。
时刻为东早西晚。
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③计算公式: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土时区差(东加西减)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高中地理:计算题通关公式大全,文科生再也不用头疼了!1、距离计算1.原理: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 cosφkm2.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km2、地方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2.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3、区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公式?
1、求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3、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1.地方时
①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②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同纬度偏东地点时刻早。
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
③计算公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
(所求地在东,“±”号取“+”号,反之取“-”号)
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理论上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每隔经度15o划为一个时区。
②区时:各时区同一使用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就叫区时。
时刻为东早西晚。
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③计算公式: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二十五个地理常用公式1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2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5日出、日落时刻(1)地方时、区时计算(2)日出时刻=(24-昼长)/2即:日出时刻=12-昼长/2(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即:日落时刻=12+昼长/2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说明:(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
关于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1)经度差与时间差①经度每隔15°,地方时刻相差1小时;②经度相差1°,地方时刻相差4分。
③经度相差15‘,地方时刻相差1分。
地方时:以当地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从而确定一天的时间变化。
较东的地方,有较快(时数较大)的地方时。
(2)所求时区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如求:西五区的中央经线=5×15°=75°(W)即西五区的中央经线为75°W(3)所求时区=已知经度÷15°,结果余数大于7.5就进,小于7.5则舍如:推算116°E所在时区?解:116°÷15°=7余数为11,故116°E所在时区是7+1,即为东八区。
(4)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时差由西边的时区求东边的时区就加,反之就减。
东12区是地球上新的一天到来最早的时区,是最东的时区,西12区是最西的时区。
如:当上海是2月1日11点35分时,惠灵顿和纽约各是什么时间?(惠灵顿在东十二区,纽约在西五区)解:惠灵顿:2月1日11点35分+(12-8)点=2月1日15点35分纽约:2月1日11点35分-(8+5)点=1月31日22点35分已知A、B两地的时区和A地的区时,求B地的区时:B地区时=A地区时±时区差如果B地在A地的东面用“+”;如果B地在A地的西面用“-”。
计算结果小于24时,那么日期不变,时间取计算结果;计算结果大于24时,那么日期增加1日,时间取计算结果减24;计算结果是负数,那么日期减1日,时间取计算结果加24;从东向西每过一个时区减1小时;过日界线(180经线°),日期加1天;从西向东每过一个时区加1小时;过日界线(180经线°),日期减1天。
(5)所求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数×4分钟由西边的时区求东边的时区就加,反之就减。
地方时、区时、时区、日界线等计算方法一、地方时的计算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的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由于时刻东早西晚,所以每向东15°时间要早1小时,每向西15°时间要晚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
二、区时的计算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
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
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1. 时区的计算: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
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经度数÷15°=M(商)……n(余数)(n<7.5°时,时区数=M;n>7.5°时,时区数=M+1)。
根据此公式也可以计算M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即:15°×M(时区数)±7.5°(15°×时区数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2. 区时差的计算:如果知道甲地的区时,求乙地的区时,首先要计算两地的区时差。
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同侧,计算区时差用减法,如东八区与东二区差6个区时,西九区与西二区差7个区时。
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两侧,计算区时差用加法,如西六区与东六区差12个区时。
3. 区时的计算:区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
已知甲地的时间,求乙地的时间,那么乙地的时间=甲地的时间±甲、乙两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差(乙地在甲地的东侧用“+”,乙地在甲地的西侧用“-”)。
4. 计算结果的处理:由于全天采用24小时制,所以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要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计算结果若为负值,要加24小时,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公式?
1、求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3、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1.地方时
①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②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同纬度偏东地点时刻早。
经度每隔15º,地方时相差1小时。
③计算公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
(所求地在东,“±”号取“+”号,反之取“-”号)
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理论上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每隔经度15º划为一个时区。
②区时:各时区同一使用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就叫区时。
时刻为东早西晚。
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③计算公式: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