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脑炎、自边缘叶脑炎、AR脑炎、皮质脑炎、小脑脑干脑炎等疾病分类、影像学特征和疾病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11.54 MB
- 文档页数:17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脑炎作者:侯佳君来源:《幸福家庭》2021年第04期自身免疫性脑炎是机体由于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健康脑细胞,导致大脑炎症的疾病。
因为机体抗体不同,自身免疫性脑炎也有多种类型,这些脑炎疾病都伴随着精神异常、癫痫、认知障碍等问题。
患者需要针对自身免疫性脑炎发病的不同机理,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自身免疫性脑炎有三类,分别是边缘叶脑炎、抗细胞表面抗原脑炎和其他系统免疫性疾病相关引起的脑炎。
1.边缘叶脑炎。
边缘叶脑炎是人体大脑脑部信号异常,存在较高的信号改变,这种信号异常往往伴随重大肿瘤疾病发生,如乳腺、卵巢等癌变,边缘叶脑炎的患者常常伴随严重的记忆缺失,容易出现幻觉,身体机能存在肌张力障碍等,并且患者术后效果较差。
原因在于患者的中枢神经发生炎性反应,影响患者的身体免疫功能,同时,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也加入人体机能损害这一过程,使得病情难以治愈。
2.抗细胞表面抗原。
患有抗细胞表面抗原患者症状有时间演变过程,前期患者出现机体病毒感染,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步影响患者中枢神经功能,导致患者精神异常,产生意识障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工作。
该类型的疾病按照致病机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经元表面介质抗体,这种抗体主要通过不同的递质受体和相关离子分子对机体产生作用,而另一类是通过星形细胞胶质表面的水孔蛋白和糖蛋白引起机体反应。
3.其他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脑炎。
除了上述两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现在研究还发现桥本脑病、脑干脑炎、血管性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脑炎等。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者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自身脑区各信号情况,明确脑区异常信号现象和代谢情况,判断脑部中枢神经炎症情况。
其次,还可以进行脑脊液检查,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脑脊液往往显示异常,表现为蛋白质和免疫球蛋白指标异常增高。
但是,部分症状严重的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不准确,临床治疗中难以进行准确判断,患者还要进行脑电图诊断。
从脑电图中可以看到患者脑电图异常,局部灶性慢波或者癫痫。
自身免疫性脑炎本文选自郭守刚教授《边缘脑炎分类及个体化治疗》一文郭守刚: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感染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秘书一.边缘性脑炎(LE)概述:边缘性脑炎(LE)是一类累及海马、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皮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近记忆缺失、精神行为异常和癫痫为主。
二.边缘性脑炎分类:1.病毒感染性边缘性脑炎2.自身抗体介导边缘性脑炎3.自身免疫疾病伴随的边缘性脑炎。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自身抗体介导的边缘性脑炎。
三.自身抗体分类:1.神经元胞内抗原抗体:amphiphysin, Ma2, Ri, Yo, Hu,GAD,CV2;2.细胞表面抗原/突触抗原抗体:NMDA、Gly、mGluR、LGI1、Caspr2、GABA、AMPA1、AMPA2,IgLON5, ATPIA3;3.其它未知抗体。
四.自身抗体介导的边缘性脑炎有以下两个特点:1.副肿瘤性自身抗体(细胞内)2.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胞表面)表1:副肿瘤性自身抗体(胞内)表2: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胞表面)五.自身抗体介导的边缘性脑炎临床特点:1.病情进展:前驱期→精神病期→无反应期→不随意运动期→缓解恢复期2.儿童以癫痫发作及行为异常为主,年龄>18岁者以行为异常为主3.边缘性脑炎的发生可先于肿瘤的发现,平均时间为3-5个月4.合并肿瘤边缘性脑炎患者复发率较低5.各抗体介导的边缘性脑炎临床表现见表(1)及表(2)六.影像学特征:1.颅脑MRI:T2或FLAIR单侧或双侧颞叶内侧高信号,可伴有边缘系统外皮质和皮质下改变,可有增强。
2.fMRI示海马功能障碍。
3.PET:颞叶内侧高或低代谢,敏感性较MR高且早。
4.半数可有边缘系统外结构受累。
5.同一抗体可累及不同部位。
(A.B)颞叶、下丘脑、脑干(C.D)海马、中脑、苍白球七.诊治流程八.边缘性脑炎的诊断标准(副肿瘤神经综合征欧洲网络,2004):1.癫痫发作、记忆丧失、意识混乱和精神症状;亚急性(数天或最长达12周)起病2.边缘系统受累的神经病理学证据或影像学证据(MRI 、SPECT、PET);3.5年内证实肿瘤或伴有特征性抗体。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脑电图表现作者:郑晓红吕芙蓉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自身免疫性脑炎住院病人在医院诊断过程中的脑电图表现进行分析,为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诊断的方式方法提供借鉴和指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神经科患者200例,其中100例为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为观察组,另外100例是其他类型的脑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在医院诊断过程中的脑电图的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100例观察组中有23名患者的脑电图表现属于同一种脑炎类型,经过脑脊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确定为自身免疫性脑炎。
结论:对脑炎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应当将强对脑电图检查的重视程度,通过脑电图的表现及时诊断患者为自身免疫性脑炎并提供治疗。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脑炎;脑电图表现;诊断方法【中图分类号】 R36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4-03-275-01自身免疫性脑炎作为免疫介导的一种脑炎,多数与抗神经抗体有关,因此对它的诊断方法一直是医学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果没有准确的检查诊断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痛苦程度,也会增加患者在医疗方面的整体花费,同时也会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
因此就需要找到最佳的诊断方法,帮助主治医生能够及时的诊断患者是否为自身免疫性脑炎,并且采取迅速的治疗应对措施,保证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身免疫性脑炎是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一种免疫介导性脑炎,对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损害。
一般自身免疫性脑炎可以根据自身抗体类型分为针对细胞内抗原的抗体和神经元表面抗原的抗体,对免疫治疗的效果也不同,还可以根据受累脑区域进行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分类,可以分为边缘叶脑炎、脑干脑炎及小脑综合症三种,不同的病理类型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者往往在初期由于发热、头痛、咳嗽及乏力症状而自身进行判断为病毒性、流行性或普通感冒,然而自身免疫性脑炎同时还伴有明显的精神异常,出现焦虑、妄想、幻视及幻听等行为,甚至出现记忆丧失的情况。
专家述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分类及诊治脑炎是指脑实质发生炎症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的一类疾病,年发病率为(5-8)人/10万人。
脑炎在世界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
按基本病因,脑炎主要分为直接感染性、感染后性及非感染性三大类,其中感染后性及非感染性脑炎中的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IE)占全部临床拟诊脑炎患者的20%左右。
美国加州脑炎计划发现,30岁以下患者中,近50%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NMDAR)脑炎。
目前认为,AIE泛指一类由于免疫系统与脑实质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炎性疾病,其临床上符合脑炎的主要表现,病理上则显示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脑实质,并在血管周围形成“套袖样”结构,可伴有小胶质细胞激活及浆细胞脑膜浸润,而组织中出血坏死、病毒抗原、核酸及包涵体少见。
相当一部分AIE的起病、诊断依据以及对治疗反应与患者体内抗神经元抗体密切相关。
AIE抗体根据其针对抗原部位不同,分为抗细胞表面抗原抗体(antibodies against cell surface antigens,CSAab)、抗突触抗原抗体(antibodies against synaptic antigens,SYAab)和抗神经元内抗原抗体(antibodies against intraneuronal antigens,INAab),后者又称肿瘤神经抗体。
01发病机制按照发病机制,AIE可分为细胞免疫介导型及体液免疫介导型。
其中,细胞免疫介导型AIE中抗体多为INAab或SYAab,提示合并某种肿瘤而其本身并不致病。
体液免疫介导型AIE中抗体多为CSAb,其针对的靶抗原是参与神经元信号传导和突触延展性的细胞表面蛋白。
多项动物实验发现,通过基因改造或者药物拮抗剂改变同一蛋白功能所产生的综合征和AIE患者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非常相似。
CSAab可能致病机制包括:①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IgG使神经元表面NMDAR交联并内化;②抗富含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protein1,LGI1)-IgG阻断蛋白-蛋白间相互作用,影响电压门控钾通道,致使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酸受体(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AMPAR)水平下降,进而影响神经元功能;③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γ-amino butyric acid type B receptor,GABABR)-IgG直接阻断受体B1亚单位。
「自身免疫性脑炎」综述近年来,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探索越来越多,该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
与此同时,分子诊断学和疾病修饰治疗的发展也不断地推动着神经病学的发展变化。
新抗体标记的发现,为诸如自身免疫性脑炎这些免疫介导的神经和神经精神疾病提供了诊断手段、治愈或治疗方法,并为阐明发病机制带来帮助。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识别一般来说,自身免疫性脑炎都是罕见病,但有高度变异的发病率。
有一些核心特征有助于识别自身免疫性脑炎。
患者通常表现为亚急性起病的工作记忆障碍、精神状态改变以及精神症状。
认知和行为改变有时早先发生,更多的是伴随睡眠异常、癫痫(与之前所知的癫痫截然不同)、活动障碍(肌张力障碍、舞蹈病)、小脑共济失调或脑干症状(眼球运动障碍、动眼神经危象、自主调节异常)。
脑脊液检查和 MRI 可发现炎症。
然而,检查结果正常并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脑炎。
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发热、不适、呕吐。
脑脊液炎性改变,MRI 增强扫描检查通常没有病灶强化。
脑电图显示缓慢的背景活动(对应脑炎),在兴奋性或癫痫增加情况下,可能伴有发作或发作间期剧烈活动。
因此,病史、血液和脑脊液检查、脑电图、MRI 检查是怀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几个关键要素。
同时需要排除非自身免疫性的原因,主要包括:•感染性脑炎,如病毒、细菌、真菌;•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SLE、神经白塞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中枢性获得性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Susac 综合征;•代谢障碍,如硫胺素缺乏;•中毒,精神抑制剂、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各种恶性肿瘤,如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或胶质瘤等等。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治疗关于治疗的现行方法多少是类似的,尽管具体疾病在临床和生物学上都很不同。
一线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大剂量静滴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IVIG,血浆置换。
如果还有症状或是复发,二线治疗方法包括利妥昔单抗或环磷酰胺或其他化疗。
利妥昔单抗近来越来越作为一线治疗特别是儿童。
自身免疫性脑炎在我们的大脑这个神秘而复杂的“司令部”里,有时候会出现一种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疾病——自身免疫性脑炎。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一些人的健康和生活。
要理解自身免疫性脑炎,咱们得先从免疫系统说起。
免疫系统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保卫部队”,时刻警惕着外来的“敌人”,比如细菌、病毒等等,一旦发现就会发起攻击将其消灭。
但有时候,免疫系统会出现“误判”,把我们自身的脑组织当成了“敌人”,从而发起攻击,这就导致了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发生。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症状可谓多种多样。
有的人可能会出现精神行为的异常,比如突然变得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焦虑或者抑郁,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
这可不是因为心情不好或者压力大,而是大脑受到了损伤。
还有的人会出现记忆力下降、认知障碍,原本熟悉的事情变得陌生,学习和工作能力也受到影响。
更严重的是,可能会有癫痫发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抽风”,身体不受控制地抽搐、痉挛。
另外,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等也可能会出现,比如说话含糊不清、走路不稳、肢体无力等等。
那为什么免疫系统会“认错人”呢?这其中的原因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肿瘤等有关。
比如说,某些病毒感染后,可能会让免疫系统“乱了阵脚”,分不清敌我。
又或者身体里长了肿瘤,肿瘤细胞会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误导免疫系统去攻击自身的脑组织。
要诊断自身免疫性脑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
实验室检查中,可能会检测血液和脑脊液中的抗体,看看是不是有针对脑组织的异常抗体存在。
影像学检查,比如磁共振成像(MRI),能够帮助医生观察大脑的结构有没有异常。
此外,脑电图检查可以了解大脑的电活动是否正常。
一旦确诊了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就刻不容缓。
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治疗和对症治疗。
免疫治疗就像是给免疫系统“纠错”,让它停止攻击自身的脑组织。
自身免疫性脑炎、自边缘叶脑炎、AR脑炎、皮质脑炎、小脑脑干脑炎等疾病分类、影像学特征和疾病要点自身免疫性脑炎及分类概念回顾自身免疫性脑炎是由脑实质的弥漫性或者多发性炎性病变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病理改变以灰质和神经元受累为主,也可累及白质和血管。
脑炎分为感染性和分感染性,感染性脑炎就是病原微生物导致的,如COVID-19感染导致脑炎。
非感染性脑炎,如免疫介导性的,妊娠引起的和药物引起的。
而免疫介导这组疾病就以自身免疫性脑炎多见,重要特点为:①非感染性;②经过临床治疗后大多数可以缓解。
AE分类:按抗原部位分类,按离子通道分类,按解剖部位来分类。
①重点关注抗细胞表面抗原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其中的抗NMDAR脑炎是最常见但又最不典型的,它的临床表现各异,各种情况都会出现,包括肢体无力、记忆下降、精神异常等,同样也可能没有任何特殊的症状。
特别是当病人早期以反应迟钝、活动缓慢到急诊室就诊时,需要特别警惕,容易漏诊和误诊。
②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和抗AMPAR抗体相关脑炎较易识别,这四种脑炎的病变部位主要累及边缘系统,以精神、行为、记忆下降为突出表现,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
但值得注意的是抗NMDAR脑炎同样也可以累及边缘系统,从而出现相关症状。
③自身免疫性脑炎还包括抗GAD65抗体相关脑炎,抗细胞内抗原抗体介导的以副肿瘤综合征为代表的疾病。
自边缘叶脑炎影像学特征概念回顾边缘系统是包含海绵体及杏仁体在内,负责多种功能如情绪、嗅觉、行为及长期记忆的大脑结构。
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为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边缘叶脑炎,主要表现为海马和/或杏仁核肿胀、信号增高。
发病初期,MRI可表现为正常,随着疾病进展出现颞叶内侧高信号,长期随访发现41%-95%的患者发展为海马萎缩。
图1 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影像学表现①为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的脑炎,主要是以边缘系统损害为主,影像学上大多数以颞叶对称性损害,亦可为非对称性。
②特殊类型为非边缘系统损害,同样有自身典型的表现,面-壁肌张力障碍、不自主运动等,容易被误诊为癫痫发作或锥体外系疾病。
③可早期以侵犯皮层为主,如果早期影像学上表现为DWI序列出现弥漫的皮层损害(图2),在皮层出现断袖样或断带样的高信号影像,症状为快速性进展性痴呆的表现,需要与CJD(克雅病)相鉴别。
④可侵犯尾状核、桥壳等基底节为主(图3)图2 弥漫的皮层损害图3 尾状核损害Tips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是一组特征性发作症状,表现为单侧手臂及面部乃至下肢的频繁、短暂的肌张力障碍样不自主动作,其发作时间短暂,一般仅数秒,发作频繁者可达每日数十次;可伴有双侧肌张力障碍样发作、感觉异常先兆、愣神、意识改变等。
图4 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图5 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影像学表现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也是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复合物抗体脑炎中的一组疾病,容易合并副肿瘤综合征,可以出现全身疼痛之类的综合性表现。
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典型临床表现为认知、行为障碍和癫痫发作。
约50%的患者伴有肿瘤,小细胞肺癌多见。
大部分患者MRI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颞叶内侧T2/FLAIR高信号。
可伴有脑膜强化,晚期可出现进行性海马萎缩。
大多数是以边缘叶损害为主,但是临床上以癫痫起病为突出表现,合并有肿瘤,故如抗GABABR抗体阳性,一定要肿瘤筛查。
图6 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男,56岁,双侧颞叶内侧海马旁回、海马及齿状回病变抗AMPAR抗体相关脑炎该病临床表现以癫痫发作、记忆力下降和精神症状为主,女性常见;70%患者伴有肿瘤;89%患者可见颞叶内侧T2/FLAIR高信号;少数病例伴有前隔核和岛叶、额叶、枕叶和小脑区域异常信号。
该病发病率较低,但以边缘叶系统起病、合并副肿瘤综合征的概率更高。
图 7 抗AMPAR抗体相关脑炎抗AK5抗体相关脑炎该病发病年龄(57-80岁,中位年龄64岁);主要表现为亚急性顺行性遗忘,无癫痫发作,也可出现面容失认、阵发性焦虑、行为异常等,与肿瘤无明确相关性。
头部MRI大多可见海马及岛叶Flair 像高信号;脑脊液呈炎性改变;血清和(或)脑脊液AK5抗体阳性。
免疫治疗效果差,仅1例患者有效。
AK5是否直接致病目前尚不明确。
王教授表示,该病以边缘叶系统损害为主,主要以顺行性的遗忘、记忆力下降为特殊表现。
图8 抗AK5抗体相关脑炎抗GAD65抗体相关脑炎该病可表现为癫痫、精神行为异常、认知障碍;常合并其他疾病,如Ⅰ型糖尿病、僵人综合征、癫痫、小脑共济失调等;MRI主要表现为颞叶内侧结构T2/FLAIR高信号。
疾病有三主征:1.边缘叶系统损害;2.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僵人综合征类似的表现。
图9 抗GAD65抗体相关脑炎抗CRMP-5抗体相关脑炎常见临床表现癫痫、亚急性痴呆、小脑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变、舞蹈症、人格障碍、葡萄膜炎等,77%的患者合并肺癌,6%的患者存在胸腺瘤。
头部MRI多颞叶及海马受累;脑脊液正常或轻度炎症改变;血清和(或)脑脊液CRMP-5抗体阳性。
对免疫调节治疗的效果不佳,除了激素及IVIG治疗外需要二线免疫调节治疗。
该病临床上以边缘叶脑炎的损害为主,常常合并副肿瘤,可以出现快速进展性的痴呆,可以合并小细胞的肺癌,可以合并胸腺瘤。
图10 抗CRMP-5抗体相关脑炎边缘叶脑炎的鉴别诊断边缘叶脑炎需要与感染性的边缘叶脑炎进行鉴别。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其中1型是最常见,还有6型、7型。
如Whipple’s病,以边缘系统损害为特殊的表现,临床中少见,往往合并有消化系统问题。
图11 Whipple’s病图12 神经梅毒N MDAR脑炎的影像学特征NMDAR脑炎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达到75%-82%。
该病的影像学表现各异,可以有边缘叶的损害,可以有白质的病变(包括大片白质),可以有胼胝体的损害,可以有可逆性压部白质脑病的表现,故该病需要与多发性硬化(MS)等脱髓鞘性疾病的进行鉴别,需要和其他感染性疾病如乳头多瘤空泡病毒(JC)的感染进行鉴别,需要和进行性多发性白质脑病(PML)进行鉴别。
引起“花边征”这种表现需要与克雅病(CJD)进行鉴别诊断。
图13 抗NMDAR脑炎的多种多样的影像学表现示例图14 31岁的女性,双侧岛叶皮层畸胎瘤合并抗NMDAR脑炎图15 8岁男童,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及精神行为异常图16 进行性多发性白质脑病(PML)的影像学特点和大体标本抗NMDAR脑炎还可以累及到丘脑,更容易漏诊和误诊。
需要和COVID-19本身直接感染引起COVID-19脑炎相鉴别,需要和COVID-19引起的急性副感染,即急性坏死性脑病(ANE)相鉴别,需要和COVID-19感染以后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相鉴别,需要和日本乙型脑炎进行鉴别。
图17 19岁男性,吉兰-巴雷综合征后抗抗NMDAR脑炎,双侧丘脑及颞叶异常信号,双侧颞叶内侧明显萎缩图18 乙型病毒脑炎的典型MRI表现,病灶可对称性累及双侧丘脑(A图)或者非对称性单侧受累为主(B图)抗NMDAR脑炎还需要和抗mGluR5抗体脑炎,抗-GluR3抗体脑炎,抗-CV2抗体脑炎相鉴别。
抗mGluR5抗体脑炎发病年龄,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运动障碍,睡眠障碍、癫痫发作等,约50%患者存在霍奇金淋巴瘤,少数患者存在小细胞肺癌。
脑电图多呈局灶性或弥漫性慢波;头部MRI正常或出现边缘叶、脑桥、丘脑、小脑、额叶及枕叶皮层病灶;脑脊液呈炎性改变;血清和(或)脑脊液mGluR5抗体阳性,肿瘤及免疫治疗效果好,存在复发,但对免疫治疗仍反应性较好。
抗-GluR3抗体脑炎图20 45岁的女性,使用阿仑单抗治疗120天的影像学变化抗-CV2抗体脑炎图21 女性行动迟缓和不自主运动3个月部分抗NMDAR脑炎中可见“刀切征”。
图22 T2WI、DWI示岛叶病灶与豆状核边界清楚----“刀切征”以双侧基底节改变、双侧颞叶损害为主要表现时需要和伪狂犬病毒等其他疱疹病毒相鉴别。
图23 伪狂犬病毒脑炎抗NMDAR脑炎和其他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可以出现:①影像学是典型的表现但相应的抗体是阴性;②抗体是阳性但影像学没有异常。
不能以抗体来决定某种脑炎的诊断,要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皮质脑炎皮质脑炎主要为抗GABAAR抗体相关脑炎,MOG-AD,MNOS)。
图24 皮质脑炎的影像学特点和脑电图表现图25 MOG-AD脑炎图26 MNOS小脑脑干脑炎小脑脑干脑炎主要为抗GAD抗体相关的脑炎,李斯特菌感染的脑炎,部分小脑脑干脑炎需要和肿瘤如弥漫性胶质瘤相鉴别。
图27 抗GAD抗体相关的脑炎,由新冠感染后的引发李斯特菌脑炎诊断基于颅神经功能障碍、共济失调、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昏迷、反射减弱或反射亢进等表现、血培养、脑脊液分析和MRI检查结果。
MRI对该病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李斯特氏菌感染易感染背侧脑干和小脑,第四脑室的特殊层,可见脑膜炎、脑炎和脓肿,取决于疾病时间演变。
图28 李斯特菌脑炎弥漫性胶质瘤相似性:T2-FLAIR高信号的浸润分布、MRS可显示NAA和Cho/Cr 比值升高、促进FDG-PET的代谢差异性:T2-FLAIR高信号通常延伸到边缘系统之外、级别较高的肿瘤可出现局灶性肿块样坏死,并有明显强化图29 弥漫性胶质瘤疾病要点1、自身免疫性脑炎是引起多种神经系统症状的原因。
2、主要表现为边缘、脑干、小脑或脊髓的症状,不同临床表现取决于自身抗体的嗜性。
3、神经成像可以与临床表现和血清检测结合使用,以支持并区分潜在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