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综合性公园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0
生态园林设计与植物配置探究在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密,因此生态园林设计与植物配置成为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的话题。
生态园林设计并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为了促进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关系。
生态园林设计所涉及的植物配置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不仅要注重植物的美观性,更要兼顾其生态功能和适应性。
本文将从生态园林设计的理念出发,探讨植物配置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来达到更好的生态效果。
生态园林设计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设计理念,旨在通过人工干预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互动,创造出能够提供自然服务、促进生态平衡并符合人类审美需求的环境。
通过生态园林设计,可以使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愉悦,同时也能够为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设计中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
植物的种类丰富多样,不同种类的植物在色彩、形态、气味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合理的植物配置能够为园林环境增添色彩和层次感,使人们在其中能够得到愉悦的视觉体验。
在公园、景区等场所,人们往往会因为植物的美丽而被吸引,从而获得放松和愉悦的体验。
植物配置还能够提供生态功能。
不同种类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能够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有的能够改善土壤和水质环境,还有的能够调节气候和净化空气。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使园林环境具有更好的生态功能,为自然和人类社会提供更多的利益。
植物配置需要考虑植物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选择植物不仅要考虑其美观性和生态功能,更要考虑其是否适合生长于该地区的环境条件中,以及其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
合理的植物配置应当注重选择对于当地环境条件适宜且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的植物,以保证园林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如何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来达到更好的生态效果呢?首先需要对于园林环境的生态特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包括土壤、水文、气候、植被等方面的情况。
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探讨论文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探讨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园林设计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中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功能分化不完善、生态定位不精准、植物的配置方式不健全等。
针对以上问题,工作人员应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在园林规划中注入现代生态观,利用植物的配置体现层次性。
因此,本文以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作为切入点,对主要方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配置;探究近年来,人们对环保的认知愈加深刻,园林的生态化成为了当前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
首先,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植物的净化作用,整合园林的整体空间,通过栽花、灌溉、培育等方式优化环境。
其次,也要在园林配置比例的设定上,使整体效果达到最佳。
1生态园林概述从本质上来讲,生态园林是以园林设计为导向,以促进环境优化为最终目的的建设方式。
园林生态化设计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植物的培育与配置。
首先,从总体布局上来看,它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能够带给人们舒适的心情,缓解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
其次,植物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污染气体,如CO2、SO2等,清除空气的杂质。
另外,植物的配置过程相对繁琐,需要管理人员精心照顾才能够得到收获。
但其也能够循环利用,形成以城市园林为主导的生态空间。
最后,植物在蒸腾过程中能够产生光合作用,对园林环境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2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2.1统一调和原则统一调和原则表现在统一性与调和性2个方面。
从统一性上来讲,主要体现在植物配置的层次上。
设计人员应根据园林的面积和走向设定植物的数量,并优化总体布局,使人产生一种和谐的感觉。
另外,在植物色彩的选择上,应统一色调,不要太过鲜艳或者阴沉。
从调和性的原则上来看,植物规划应以园林的外部环境为主,使植物映衬园林,这样才能够带给人们平和的感觉。
2.2均衡性原则第一,对植物高度和密度的选择。
园林的开阔性较强,整体面积也不是很大。
因此,植物高度要适中,不能够超过园林墙面的1/4。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探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指以植物为基础,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以人文、社会和经济等因素为支撑,综合运用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生物学、建筑学、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园林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过程。
植物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也是整体生态系统的基础。
植物配置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园林景观的格调和效果。
本文主要探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1. 植物的选用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用应该考虑到许多因素。
首先考虑的是植物的自然属性,如树种的习性、高度和冠幅等,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植物的适生环境等。
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植物在园林中的生长条件和分布情况。
其次,还应考虑到植物对景观的美观、色彩搭配和季节性等因素。
选用植物的时候,应将其美学要素与自然属性相结合,打造出一个美观、实用、生态的园林景观。
植物的布局应该考虑到园林的功能需求和景观的美学要素。
首先,园林的功能需求是指园林的空间利用效率和功能性,各个功能区域中的植物要保证互不干扰,而且要达到园林的景色要求。
比如,正门处的布局要考虑到大型植物和花卉的搭配,形成热情洋溢的氛围,而神秘、隐秘的小路,则应考虑较高的树木,营造阴暗、神秘的场所。
其次,景观的美学要素是指颜色、形状、材质等要素的协调与统一,植物的布局应该使得整个园林景观呈现出和谐、细腻、柔和的效果。
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数量应该考虑到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整体景观的要求。
在园林中,应该避免过度种植,而要注意植物的生长速度和营养需要。
在选择和布置植物时,还应照顾到园林空间的规模大小以及日照时间和气温等因素,同时也要注意植物与人的活动安全距离。
植物的颜色是设计园林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植物色彩的变化会影响场所的情绪与氛围。
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颜色搭配是非常重要的,这决定了园林的视觉效果。
一般来说,花卉和草本植物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植物色彩效果,而树木则更多稳重、抚慰人心的感觉,搭配后色彩的结果应当是和谐且可识别的。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分析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根据地质、气候、生态等环境条件,将建筑物、设施和绿地相互协调安排,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工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配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为植物既是构成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够增添景观的艺术魅力,是设计师创造优质园林景观的有力武器。
植物配置的目的是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的植物种类和特点,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1、营造氛围不同类型的植物在形态、色彩、质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合理的配置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氛围。
比如,丰富的花卉可以营造出浪漫、温馨的氛围;高大的乔木、藤蔓可以打造出深邃、幽静的氛围;多肉植物、草本植物则可以营造出轻松、自然的氛围。
2、美化环境植物的形态、颜色和纹理都具有美感,能够为园林景观增添生机和色彩。
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绿色植物可以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感觉,红色植物可以打造出热情、活力的氛围,黄色植物可以增添青春、活泼的氛围。
3、改善环境植物的根系可以稳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
植物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来进行植物配置,可以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4、功能利用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功能利用价值。
比如,果树、蔬菜可以提供美食享受和膳食保障;中草药、芳香植物可以提供药用和芬芳的香气;经济林可以提供经济效益等。
总之,设计师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根据不同的场景、用途和需求,选取适宜的植物品种。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以下一些注意事项。
1、保持植物的生长状态植物的生长状态受到土壤、气候、光照、水分等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惯、耐受性、对环境的要求等方面来进行选择和安排,保证植物可以生长茂盛、健康繁衍。
2、注意植物的生态适应性不同的植物品种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有些适合生长在山地、荒漠等特殊环境下,有些则适合生长在平原、河滩等基础地带。
浅析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随着人们对绿化环境的重视,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
植物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植物配置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设计目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质量、植物生态学特点和审美要求等角度对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进行浅析。
一、设计目的植物配置要根据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进行选择。
比如,如果设计目的是为了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那么应选取本土植物,根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在园区内建设湿地、林地、草地、花园等不同的生态空间。
如果设计目的是为了营造精神文化氛围,那么应选取具有文化特色的植物,如中国传统名花、盆栽等。
设计目的与植物配置的选择紧密相连,只有选择合适的植物才能达到设计目的。
二、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选择植物的重要考虑因素。
不同的地理位置会有不同的微气候和土壤环境,需要根据土壤、气候和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选取。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这样才能在园区的大环境中整合起来,达到美化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三、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植物配置也有很大影响。
选择适应环境的植物对生长发育、生产效益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保证绿化环境的整体协调性。
在气候条件相似的条件下,不同植物对人体健康影响、防风险、日照时间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不可忽略。
四、土壤质量土壤质量对植物生长成败也有很大影响,在植物配置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依据土壤肥力、土壤类型、土壤湿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植物,才能使园区内的植物成长得更健康,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五、植物生态学特点植物生态学特点也需要考虑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
植物种类不同,生态学特点也不同,比如生长速度、植株高度、生长习性等,因此需要对不同植物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配置。
有一些植物在生长速度方面较快,生长高度较高,对于园区中的配套设施和其他植物造成的影响会与较小;而有一些植物生长速度比较缓慢,高度相对较低,植株比较矮小,适合用于景观小品的摆放或者搭配其他花卉。
浅析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将绿色植被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打造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公共空间。
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植物配置的理念、方法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植物配置的理念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应以“自然化、生态化、功能化”为主要理念。
自然化即是将自然的元素与景观相结合,营造出自然美感和自然氛围。
生态化是倡导生态平衡,选用具有适应力的植物,使其在生态系统中起到良好的生态功能和环境修复作用。
功能化是指植物配置要具备多种功能,如美化、净化、调节气候、保护生态等功能,满足人们对园林的不同需求。
植物配置的方法是多样的,例如根据景观的目的和场地环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植物组合和配置方式。
1. 按照景观主题和场地特点进行植物组合。
如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园林,应选用天然的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并且根据不同地形、土壤和气候进行植物选择和配置。
2. 选用环保、符合生态要求的植物品种。
这些植物品种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生长特性和生态功能,能够在生态系统中起到良好的生态作用。
3. 根据不同功能确定植物类型和布局方式。
如美化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需选择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植物,选用植物的花色、叶色和树形等方面进行布局,形成美观的景观。
4. 根据生态系统要求进行种植空间的划分。
如园林景观中的绿地和广场,可根据生态系统的要求,选用适当的植物配置,能够起到显著的生态效益,能够达到美化环境、保护土壤等多重目的。
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景观中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要实现植物配置的理念和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场地环境、植物品种、景观要求等因素。
具体实施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应场地环境,确定植物品种。
场地环境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必须结合场地的土壤、水分、气候等方面确定适合的植物品种。
2.根据景观要求,进行植物配置。
在实际的设计中,根据园林景观的要求,按照植物分类、植物大量、植物布局等方面进行的配置。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分析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地提升园林景观的美观性和生态性。
本文将围绕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重要性、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
一、植物配置的重要性植物是园林景观的灵魂,植物配置直接影响整体园林景观的质量。
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营造出丰富多彩、宜人的景观效果,给人们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而不合理的植物配置则会破坏景观的整体协调性,影响园林景观的美感。
植物还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植物种类在光照、水分、土壤等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合理配置植物可以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衍,同时也有利于土壤的保护和改良。
1. 生态性原则: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生态平衡原则,植物配置应该符合当地的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多样性。
选择植物时要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植物进行配置。
2. 多样性原则:植物配置应该注重种类的多样性,不同的植物种类在颜色、形态、季节性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合理的植物搭配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3. 实用性原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不仅要有艺术性,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比如可以根据植物的功能和特点来布置景观,比如用花木来做屏障,用攀援植物来做绿化墙等。
4. 季节性原则:考虑到不同季节对植物的影响,植物配置应该注重季节性植物的选择,让园林景观在不同季节都能展现出美丽的一面。
5. 区域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区域环境和功能要求,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和布置方式,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园林风格。
1. 应用多层次布局:通过合理的层次布局,可以使植物的生长空间得到更好的利用,同时还可以提升景观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2. 注重植物的协调搭配:在选择植物时要注重植物的色彩、形态、高矮、结构等因素的协调搭配,使整体景观更加和谐美观。
浅析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设计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生态平衡、景观美观的绿色环境。
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的主角之一,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植物的选用和配置直接影响着园林景观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植物的选用、种植和养护几个方面来浅析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一、植物的选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适宜性原则:根据园林景观的设计要求和场地条件,选择生长适应、具有美观价值和水土保持功能的植物。
2. 区域性原则: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质等因素,选择本地区的常绿、落叶乔木、灌木、花卉植物,使整个园林景观具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效果。
3. 生态功能原则:选择植物时应考虑其生态功能,如种植防风、固沙、保墒、防护等植物,以增强园林景观的生态效应。
二、植物的种植1. 混交原则:将不同种类、不同形态、不同生长周期的植物交错种植,形成多层次、多种形态的景观效果。
2. 植物分层原则: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高度分层次有序种植,形成立体立体、层次分明的景观空间。
3. 群植原则:在同一种类的植物中进行群植,形成规模大、形态相同的景观效果。
三、植物的养护1. 清洁修剪原则:定期清除落叶、花梗和枯枝等杂物,保持景观的整洁美观。
2. 施肥浇水原则: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需求,对植物进行定期浇水和施肥,以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
3. 病虫防治原则:注意对植物进行病虫防治,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防止病害的传播。
综上所述,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则性强的选择、种植和养护才能保证园林景观的效果和质量。
基于生态视角下综合性公园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探讨【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及学习,分别从规划层面及设计层面对综合性公园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进行了阐述。
【关健词】生态视角;综合性公园设计;植物配置1 引言综合性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对环境的改善有很大作用, 被人们称为城市的绿肺。
园林树木不仅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吸收有毒气体, 分泌挥发性杀菌素、滞尘、减弱风速等功能, 而且可营造丰富的空间景观, 例如: 高大树木不仅为人们在公园中健身提供了幽静凉爽的空间环境, 而且创造了富有变化的光影效果。
植物还可使公园形成统一的空间环境色调, 在变化中求得统一。
因此, 植物配置在综合性公园园林空间营造上具有重要作用。
2 园林植物空间空间很容易被人们感知, 空间感是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或单独或共同围合成的具有实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围围合, 是人的意识到自身与周围事物的相对位置的过程[1] 。
不同特征的植物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围合而形成的空间范围, 给人不同的空间感受。
在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中, 应讲求封闭空间、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天时空间的的营造。
开敞空间即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 称为开敞空间, 它外向、无私密性[2] 。
而半开敞空间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四周不全开敞, 身处其中, 人的视线时而通透, 时而受阻, 富于变化。
封闭空间则是指空间四周用植物材料封闭, 人的视线受限。
天时空间是指植物是具有生命力的园林要素, 随着岁月变化和春夏秋冬的季相变化,它所构成的空间类型也会产生变化。
各种不同植物材料组成特色各异的空间, 又由各个空间构成相互联系的空间序列, 以植物组成门、墙、大小各异的空间, 引导人的视线与活动, 构成设计要求的空间组合, 应用植物材料调节空间范围,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3] 。
3 生态视角下—综合性公园设计的中植物配置思考综合性公园中的植物配置应该从规划和设计两个层次着手。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探讨【摘要】本文讨论了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选择植物种类和配置原则方面,地域特色、季节性变化、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能提升景观设计的美感,还能增加生态效益。
植物配置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影响着景观效果和生态平衡。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配置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和配置,从而实现景观设计的整体美感和生态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生态园林景观设计, 植物配置, 植物种类选择, 地域特色, 季节性变化, 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 美感, 生态效益1. 引言1.1 植物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植物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可以增加景观的美感,还可以提升生态环境的品质。
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和配置直接影响着整体效果的呈现。
植物可以作为景观中的主体元素,通过其形态、颜色、纹理等特征来打造不同的景观风格。
在自然风格的景观设计中,选择乔木、灌木等原生植物可以营造出一种自然、野生的氛围;而在现代风格的景观设计中,选择形态简洁、线条优美的植物可以展现出一种简约、现代的感觉。
植物还可以在生态环境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如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保护土壤等。
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可以实现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双赢。
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应该兼顾美感和功能性,注重生态性和可持续性,以达到设计的最佳效果。
植物不仅是景观设计的元素,更是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生态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植物配置对景观效果的影响植物配置对景观效果的影响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同种类的植物在不同的搭配方式下能够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景观效果,从而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植物的颜色、形态和质地对景观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生态视角下综合性公园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探讨【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及学习,分别从规划层面及设计层面对综合性公园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进行了阐述。
【关健词】生态视角;综合性公园设计;植物配置1 引言综合性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对环境的改善有很大作用, 被人们称为城市的绿肺。
园林树木不仅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吸收有毒气体, 分泌挥发性杀菌素、滞尘、减弱风速等功能, 而且可营造丰富的空间景观, 例如: 高大树木不仅为人们在公园中健身提供了幽静凉爽的空间环境, 而且创造了富有变化的光影效果。
植物还可使公园形成统一的空间环境色调, 在变化中求得统一。
因此, 植物配置在综合性公园园林空间营造上具有重要作用。
2 园林植物空间空间很容易被人们感知, 空间感是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或单独或共同围合成的具有实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围围合, 是人的意识到自身与周围事物的相对位置的过程[1] 。
不同特征的植物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围合而形成的空间范围, 给人不同的空间感受。
在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中, 应讲求封闭空间、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天时空间的的营造。
开敞空间即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 称为开敞空间, 它外向、无私密性[2] 。
而半开敞空间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四周不全开敞, 身处其中, 人的视线时而通透, 时而受阻, 富于变化。
封闭空间则是指空间四周用植物材料封闭, 人的视线受限。
天时空间是指植物是具有生命力的园林要素, 随着岁月变化和春夏秋冬的季相变化,它所构成的空间类型也会产生变化。
各种不同植物材料组成特色各异的空间, 又由各个空间构成相互联系的空间序列, 以植物组成门、墙、大小各异的空间, 引导人的视线与活动, 构成设计要求的空间组合, 应用植物材料调节空间范围,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3] 。
3 生态视角下—综合性公园设计的中植物配置思考综合性公园中的植物配置应该从规划和设计两个层次着手。
3.1 规划层面在规划层面上, 首先要明确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然后运用自然界中植物景观形式, 按绿地的实际功能要求, 结合其他造景要素, 来考虑植物种类的搭配。
3.1.1 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公园植物景观的规划首先要明确整个设计的理念, 提出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的特色, 该理念指导植物配置整个过程, 影响植物配置所形成的空间形式。
综合性公园是人们假日聚会最重要的场所, 人们日益重视植物造景的生态学理念, 通过自然起伏地貌、生态植物群落来创造多方胜景。
3.1.2 自然界中植物景观形式的应用自然界中植物景观是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 富有自然美, 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 在综合性公园植物配置的空间营造中, 自然界的植物景观成为设计者灵感的来源。
自然界中植物景观形式多种多样, 所产生的园林空间形态也不同。
根据不同的生长环境, 自然界的植物群落按照园林景观的视角大致分为密林、纯林、疏林草地、灌木丛林、草原( 草坪) 、湿地, 如表1。
3.1.3 根据绿地对空间的要求来考虑植物种类的搭配综合性公园按功能大致可分为文化娱乐区、观赏游览区、安静休息区、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公园管理区[5] 。
文化娱乐区是公园的闹区, 包括俱乐部、电影院、音乐厅、展览室等, 人们在这里开展文化娱乐性活动, 需要开阔的空间, 但为避免该区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干扰, 绿化要求以列植、孤植、对植树木为主并配以花坛、花境、草坪进行隔离, 即不影响视线, 同时方便集散游人。
老人活动区要求有一处足够面积的场地供中老年团体练习, 可以是公园里的广场等开敞空间, 也可以是林下的空地[6] 。
体育活动区周围的绿化种植设计应选用高大挺拔、冠大而整齐的树木形成覆盖空间, 便于夏日遮阳。
儿童活动区周围要考虑到场地的围合性, 提供缓坡林地或者栽植浓密的乔灌草, 与其他区域隔离。
并在儿童活动区中, 设置遮荫疏林, 以便方便夏日遮荫。
观赏游览区往往选择山水景观优美的地域, 建造盆景园、展览温室、布置观赏树木、花卉专类园。
该区相对安静,室内空间居多, 在冬季, 室内仍能鲜花盛开。
室外植物用以烘托出建筑物的形态特征。
安静休息区要求树木茂盛、绿草如茵, 创造出情趣浓郁的氛围。
多采用密林形式, 形成封闭的空间, 突出周围环境季相变化的特色。
公园管理区可利用乔灌草结合, 与周围环境隔离开, 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使工作人员和游人可互不干涉。
3.1.4 植物与其他造景元素的搭配在规划阶段, 植物种植规划, 并不是孤立进行的, 而是与其他部分相互协调, 全面考虑, 相互影响, 多样统一。
(1)植物和地形。
植物材料可以强调地形的高低起伏,在地势较高处种植高大乔木能使地势显得更加高耸, 植于凹处可以使地势趋于平缓[7] 。
在综合性公园山体的景观营造中, 主要是通过植物配置来营造山林气氛, 山顶多植乔木, 配以灌木, 山麓则以地被植物为主, 配以小乔木, 为了突出山的高耸。
山涧则种植苍松翠柏, 增加山林野趣。
植物配置结合地形的高低变化可创造出丰富的园林绿地景观空间, 达到模仿自然、再现自然的景观效果。
(2)植物和水。
综合性公园中一般水体面积较大, 同时为了丰富水景层次, 用堤、岛等将水面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水面, 各种水面无不借助植物创造丰富多彩的水体景观。
宽阔水域, 植物配置上注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 创造出壮观的空间效果, 产生“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小面积水域要注意它的私密性, 可用乔灌草相结合, 周围形成密林区, 给人“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 惟闻钟磬音”之感。
(3)植物和建筑物。
综合性公园建筑物的面积不大, 主要有公园管理处、售票处、厕所、餐饮部、小卖部、亭廊轩榭、花架等。
园林建筑具有观赏性和使用性, 植物与园林建筑相结合进行配置,应起到烘托气氛、相互渗透的作用, 并用来分隔构成空间。
建筑掩映于高低错落的树丛中, 使人产生欲观全貌而后快的心情。
植物自然柔和、活泼的线条衬托了建筑挺直的线条, 使建筑活泼生动[8] 。
3.2 设计层面根据综合性公园中的各个节点所需营造的氛围, 选择配置的具体树种以及确定树种的间距等。
不同的植物种类配合以及植物间距的不同, 产生的园林空间也丰富多样。
在设计层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3.2.1 留出透景线植物的分支点高低, 枝叶的密度, 对空间有很大影响。
植物配置的空间常常是虚实结合, 它们枝叶疏密有度, 在这半遮半掩中常常引发人的好奇心, 起到了对空间的引导和暗示作用。
利用植物的封闭性和通透性, 留出公园中的透景线, 形成借景, 大大地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和增加了景深。
透过枝叶扶疏的植物看景物, 就在原有的距离上增加了一重层次, 虽然实际距离不变, 但感觉上却觉得景物退却到这一层次之后, 感觉深远[9] 。
3.2.2 注重植物的形态对综合性公园的空间影响乔灌木的外形有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圆球形、垂枝形、棕椰形。
不同植物形态所形成的空间感不同。
圆柱形的植物, 可引导人的视线向上, 突出空间的垂直面, 使植物空间增加垂直感和高度感。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个小景点中, 运用高大挺拔的圆柱形的钻天杨与前面下沉式广场形成对比, 使整个景点横竖对比强烈。
圆锥形的植物如雪松可成为视觉的焦点。
卵圆形的树木有悬铃木、泡桐、樟树等在构图中可调和外形较强烈的植物类型。
圆球型的植物如黄刺玫、小叶黄杨、五角枫等, 此类植物也可调和外形较强烈的植物类型,垂枝形的植物可创造优雅、和谐的气氛。
棕椰形植物有棕榈、椰子等, 它们可创造具有南方特色的景观。
在综合性公园的植物配置中, 经常运用到各种形态植物相互间的搭配,使植物空间的构图更加和谐。
可用于桥、亭、台、榭的点缀和陪衬, 也可专门设于水边、草坪、广场一侧, 以丰富的景观层次, 活跃园林气氛。
运用写意手法, 几株树木从植, 姿态各异, 相互趋承, 便可形成一个特定的空间。
3.2.3 注重植物的色彩对综合性公园的空间影响色彩是刺激人视觉最敏感的信息符号, 在公园设计中, 经常运用到色彩这种要素。
色彩的运用不仅可以吸引人的视线, 而且也会让人产生空间上的前进和后退感。
暖色在前进, 冷色在后退, 园林中树木的色彩丰富, 有嫩绿色、深绿色、灰绿色、彩叶树种等等, 将不同颜色的树木进行搭配, 层次丰富。
深色调植物配置有趋向性, 这种亲近的趋势, 会缩短游人与被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在一个空间中, 如果深色植物占多数, 则空间使人感到比实际尺寸小。
浅色调的植物在视觉上有远离观赏者的感觉。
深绿陪衬浅绿, 可给构图及其所在空间带来坚实凝重感, 有稳定的作用。
色叶树木随季节的不同, 变化出复杂的色彩, 产生出不同的效果, 如银杏[10] 、黄栌、五角枫等。
3.2.4 注重植物的间距对综合性公园的空间影响植物间距越大, 空间越开敞, 植物之间的间距越小, 则空间越封闭。
例如玉泉公园中紧邻道路两侧的种植绦柳, 则给人感觉视线较封闭, 而距离道路几米之外种植绦柳, 则视线开敞。
小水面、大水面岸线上同样栽植绦柳, 但产生的视觉感不同。
在综合性公园中, 乔灌草结合,植物配置间距小, 给人压抑、安静之感, 而在娱乐区, 植物之间的间距变大, 则有轻快、活跃之感。
3.2.5 注重植物的大小对公园的空间影响植物大小是指植物三维体块比例所占据的大小, 是植物要素特征中最直接最现实的空间特征, 它直接关系着园林景观空间的占据与划分[11] 。
植物大小对组成空间的影响, 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 植物成熟时, 各种植物搭配所组成的空间关系, 乔木通常6 m 至数十米, 孤植、从植或群植, 常形成视线得焦点。
在需要分割空间、划分界线的时候, 乔木的列植配置形式可使人们产生领域感和分割空间的作用[12] 。
大灌木犹如垂直墙面, 构成闭合空间, 顶部可开敞; 小灌木可不遮挡视线而分割或限制空间, 形成开敞空间。
地被植物不遮挡人们的视线, 形成开敞空间, 并可进一步丰富空间层次。
藤本植物是垂直绿化的主要材料, 在公园中, 可搭配花架等园林小品使用或者当作地被使用。
另一方面, 植物自身在生长变化过程中, 影响空间变化的关系。
比如杭州花港观鱼悬铃木合欢草坪, 刚完成时, 主景为自由栽植的 5 株合欢树, 二十多年以后, 该处的景观格局发生了变化, 主景发生变更, 由于合欢体量较小, 与悬铃木相比, 在高度与冠幅上都不具有优势。
植物是个有生命的个体, 在设计层面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几点因素, 从而营造出符合各个节点要求的园林空间, 满足人们的需要。
4 结语综合性公园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地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生态理念更深层次的运用, 植物在综合性公园的空间设计中, 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