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教学实效的应用研究——以石家庄市第28中学女子高中课堂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33.92 KB
- 文档页数:4
克服分心提高学习效率--一例学习分心高中生的心理干预学习分心是许多学生和教师都普遍关注的问题,了解并克服学习分心对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成绩有重要作用。
“分心”是一种不能将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应该从事的活动,而指向其他无关活动的心理现象,如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或者翻阅其他书籍,或者摆弄文具,或者东张西望……学生在课堂上一旦出现分心现象,就会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对于学习分心,以往研究中总结出很多原因,如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目的性,难以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学习无自信心,家长不鼓励学生,自己虽然刻苦努力但成绩却不理想,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信心,致使注意力分散等。
经金洪源教授多年临床实践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分心都是一种条件性情绪反应,通过高效技术干预路线可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分心现象。
【关键词】学习分心;条件性情绪反应;程序性知识一、来访者基本情况小王(化名),男,某中学高二学生。
来访者自述:自己理科学得比较好。
不喜欢背东西,凡是需要背的科目都学不好,从小学一年级就这样。
是蒙古族,需要学蒙语,妈妈是教蒙语的,但是自己蒙语一直学不好。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上课感觉时间特别长,就想象在家看电视时的情景,这样时间就过得快了,从此以后,一旦学不进了,就想一些开心的事,这样会使自己觉得好受一点。
觉得自己毅力差,从小到大没有一件事能坚持下来。
分心情况相当严重,学习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现在分心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感觉只能在做一件事时想另一件事,如果只做一件事办不到。
现在上课感觉特别累,不想学。
老师讲课文时,听一听就走神了。
再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过去好几段了,这时会把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抄在书上,等课后再看。
考试时也会分心,有时一道题会读好几遍,才知道是什么意思。
看电视、玩游戏时,都会有分心现象产生。
二、心理机制形成分析(一)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形成小王是一个不喜欢文科的人,在小学上语文课或蒙语课(刺激点S)时,觉得特别累,不想学,这时小王的情绪是焦虑的(情绪E)。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我校的应用作者:鲁晓峰杨红梅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年第02期〔关键词〕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实验推广;个案干预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我校实施的背景(一)学校背景我校在2011年引入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当时就读学生人数8000余人,其中,初中1700余人,高中6000余人。
当年这项技术只在高三年级实施,因为高三年级高考压力大,心态等方面迫切需要调整。
(二)科研背景我校有多年参加国家级课题的实践经验,且有一支水平较高、潜心做事的科研团队,在科研方面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曾经被设为国家级课题实验基地。
(三)学生情况经过多年来对我校学生课堂表现、学习状态、心理咨询内容和日常表现的总结分析,发现我校有些学生在德育和智育两方面存在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问题(如学科学习障碍、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偏科、学习分心、学习低效、厌学行为、学校恐惧等)、亚健康情绪心理(过敏性心理压力、嫉妒、心胸狭隘、爱计较、神经衰弱、睡眠问题等)、人际交往问题(人际焦虑、社交恐怖、猜疑心重、人际矛盾、对视恐惧、人际关系过敏、异性交往障碍等)、日常表现不良等。
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引入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通过认知调整和暗示学习,向来访者输入正确积极的程序性知识,调动来访者积极的心理状态,减弱、消除条件性刺激所引起的负性条件性情绪反应,从而切断条件刺激与负性情绪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适应性条件性情绪反应,以及积极、有效的行为;通过几次训练使这种积极条件性情绪反应稳固、增强,当类似刺激再出现时,来访者能自动化产生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
此项技术适用范围广泛,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状态、人格修正、自我心理保健、个人潜能开发,以至于神经症均有良好的调整和治疗效果;同时,此项技术原理简单,操作性强,易学,易用,见效迅速;并且在很多大中小学、民营学校和咨询机构均已收到预期或者比预期更好的实效。
因此,我们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引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中。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题库综合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50题)1、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是()A.智力理论B.动机理论C.学习理论D.认知理论【答案】 C2、霍奇金病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
A.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B.肝、脾大C.持续性或周期性发热D.白血病性改变E.皮肤瘙痒【答案】 A3、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这体现了教育的()。
A.社会变迁功能B.社会流动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答案】 A4、学生身上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统称为()A.不诚实行为B.心理障碍行为C.越轨行为D.违法行为【答案】 C5、提出”试误一联结”学习理论的是A.华生B.斯金纳C.巴甫洛夫D.桑代克【答案】 D6、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打,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
A.组织策略B.精加工策略C.生成技术D.复述策略【答案】 D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为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的是()。
A.地方B.国家C.学校D.班级【答案】 B8、下列选择项中,不属于教学计划结构的是()A.说明部分B.学科设置C.学科顺序D.课程目标【答案】 A9、分配学生座位,教师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
A.对人际关系的影响B.家长的意见C.听课的效果D.减少课堂混乱【答案】 A10、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相同,这说明其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的特征B.稳定性的特征C.差异性的特征D.不均衡性的特征【答案】 B11、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荀子B.墨子C.孔子D.孟子【答案】 C12、影响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胃肠道的功能B.制剂的工艺C.不同的给药方式D.标本采集时间E.药物的剂型【答案】 B13、在学校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开展对某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主要属于( )。
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失眠的案例分析——母亲失眠治好了河北省涿鹿县张海明我的母亲从八年前开始就有失眠症状伴随,为此母亲很烦恼,我也是上网查,求医问药,找偏方,还有穴位按摩等等,不定期的给母亲买西药、中药,强身的、补脑的,但是都没有治疗好。
偶尔吃某些药物后,当时也能见效,时间一长,效果降低。
近一年,母亲不让买药了,说是不管事,自己白天也没什么干的,困了就躺会儿。
说实话母亲是不愿意让我花钱再买药,尚且吃药也不管事。
医学上失眠是这样定义的:失眠即睡眠失常,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断断续续不连贯,而过早地醒来,醒后不能再继续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感觉,多因健康情况不佳,疼痛、感觉不适,生理节奏被打乱,睡眠环境影响等,也有怕睡眠而失眠的。
一、母亲的症状主要表现,我归纳如下1、入睡困难。
入睡慢,母亲晚上十点躺在床上,直到一两点钟才能睡着。
这对母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在睡不着的这段时间里,大脑会不停地想事情。
结果,越想越清醒,很难入睡。
2、睡眠中途经常醒来。
每天晚上母亲都会在睡眠中途突然醒来,有时是因为外界的声音,有时是自动醒来。
虽然,醒来后能够再次入睡,但是,数次的醒来也对母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3、对声音敏感。
只要有哪怕是极轻微的声音也会睡不着。
比如,父亲的鼾声,甚至呼吸声音大一些,都会让母亲觉得很烦,不能入睡。
4、睡眠质量不高。
母亲觉得每晚真正睡着的时间就是傍天亮时才睡着,其它时间都是“迷迷糊糊的”,还做些漫无边际的梦,感觉睡眠质量很低。
5、白天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如果晚上失眠严重了,那么次日上午母亲会感觉没有精神,身上发困难受,心情烦躁。
6、对睡眠过分担心。
母亲一直都非常担心睡眠,经常不自觉地想起睡眠问题。
庆幸的是母亲每天在中午饭后,只要赶快躺下睡午觉,即使睡的时间短或是睡不着,也会感觉下午精神状态会好些。
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带来了福音今年我有幸成为教科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实验教师,从看书自学到听金洪源教授的讲座,我都热情很高,尤其是金教授说失眠是很好治疗的,我更是万分欣喜。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究所.马立丽课堂低效学习分心考试焦虑偏科等等走神困紧张、恐惧坐不住,盼下课幻听到下课铃声想起……S (上课)E (焦虑)R (走神、困等)评价E’小芳,女,广西省白色市田东高中高三学生。
懂事、听话用功,自学能力强,成绩一般保持在500分左右,年级的排名徘徊在5-8名之间,成绩相对稳定,考上一本的希望较大。
一进教室就心情沉重,导致上课时听不进去,只能保持20分钟听课时间,剩余时间就听不进去了,开始看小说。
特别是语文课,对上语文有种恐惧情绪,对回答语文老师的提问尤为紧张。
小芳的课堂利用率是非常低的,之所以成绩名列前茅主要依靠其课后的高效自主学习,其自习效率较高,基础扎实,有很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其同化新的知识。
个别科目存在考试焦虑。
语文:答到作文时开始紧张,思路很难屡清晰,容易出现跑题。
数学和物理一遇到难题、大题就心慌,经常抄错数,一道题做不出,会影响后面的答题。
睡眠问题:广西天气较热,中午有2个小时的午休时间,其他同学都会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午觉,以便下午上课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但是,小芳的午休时间很少能睡着,躺着床上翻来覆去,听着周围同学睡着时的安静声音,内心着急。
下午上第一节课时大脑经常混混僵僵,困又不敢睡。
认知调整放松训练元认知辅导可以非常轻松走进教室,每天的情绪都很好。
经过1次干预,听课时间从只能坚持20分钟到30分钟。
第二次干预后,上课时基本保证全程精力集中,而且还能积极回答问题了。
现在的午睡也非常好,午睡半小时比以前睡一个小时的状态都好,睡醒后感觉大脑非常精神。
学生自己感觉记忆力也明显得到了进步。
考试时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非常的沉稳。
数学、英语和语文老师都反应,小芳变化非常明显,心态变得平稳,上课前会给自己做调整。
上课时由以前经常低头到现在能紧紧盯着老师和黑板,很少走神,能够及时给老师回应,脸上也多了笑容。
高考时以528分的成绩(第3名),考入广西师大数学系就读(一本分数线为500分)。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第期 总第期班级管理要有“心”——以“心理学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为例许利芳(河北省沙河市教师发展中心 054100)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世界文化的交融,学生的思维意识与过去大有不同。
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的现状,结合国家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以学生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方向,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心理班会 体验式 积极语言 自我调控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
随着生理的发展,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形成,心理发展也逐渐成熟,他们不再是老师、家长眼中的“乖孩子”,而是开始渴望摆脱成人控制,迫切要求独立的“人”。
如果老师不了解学生成长的特点,按照成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定义学生的品行,势必会影响师生关系,也会给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畸形表现1.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换位思考意识如今的学生注重自我情绪的表达,缺少为别人考虑的意识,在生活中容易和人产生矛盾,感到不满和委屈时容易激动发怒。
小哲是一名初二的学生,长得白白净净,看起来特别斯文,可打起架来的狠劲却让人不寒而栗。
我通过私下了解,发现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
他小时候经常看到妈妈被欺负,慢慢地以为只有用拳头才能保护自己。
现在长大了,他只要看到朋友受气,就怒从心生,不计后果地去打架帮助朋友。
他往往会在受到处分后后悔不已,可有时情绪一上来,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
2.多了一些放纵,缺少一些理性思维中学生的思维已经具有了独创性和批判性。
优秀学生不再像过去一样只知道“模仿”,不会“活用”。
他们头脑灵活,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喜欢创新,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前,成绩优秀的学生大部分不善交往;如今的优秀生不仅头脑灵活,而且能言善辩,极具领导能力。
3.追求别开生面,张扬自我个性如今的孩子追求个性,会向权威挑战。
比如,有的学生会在自己的校服上印上独特的图案,还会加上“我的青春我做主”等自由宣言。
Promoting Student's Mathematical Learning through Metacognitive Training and Motivational Excit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作者: 纪红军[1] 李颖慧[2] 司继伟[2]
作者机构: [1]青岛第三十八中学,山东青岛266021 [2]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数学教育学报
页码: 93-98页
主题词: 元认知 学习动机 数学学业成绩
摘要:对处于中考总复习阶段的初三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结合元认知训练和学习动机激发的整合干预性训练.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而言,(1)元认知训练对实验组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和元认知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但元认知各个维度的改变并不同步,计划和反思策略更容易被多数学生接受并运用到数学解题中.(2)以元认知训练为主,辅之以动机激发的实验组数学成绩提高更大,训练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化虽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数学学习观念与态度有了较大转变.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元认知训练应注重与学习动机激发相结合,才能达到切实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