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11 种群与群落
- 格式:doc
- 大小:228.5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基于大概念下的专题突破微专题1种群及其动态1.(2023·广东卷)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
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
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解析:C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合理。
2.(2022·全国甲卷)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A.甲、丙、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解析:D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乙曲线呈“S”形,丙曲线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先增加后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减少,如曲线甲。
(1)(2022·辽宁卷)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
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
其中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2)(2022·山东卷)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
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
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
其中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3)(经典高考题,节选)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
1.(2023·长春高三期末)长江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存环境恶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已对长江江豚成功实施迁地保护,并利用水下生态声学记录仪对其生活习性进行研究,发现长江江豚存在合作捕食的行为,它们会采用翻转身体的方式扩大声呐信号的探测范围来寻找更多的食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凡是影响长江江豚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均能影响长江江豚种群的数量B.迁地保护的长江江豚若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则遗传多样性水平可能下降C.长江江豚捕食时以翻转身体的方式给同伴传递物理信息D.长江江豚的合作捕食行为属于原始合作2.(2023·福州高三模拟)如图表示某种群13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气温、干旱等是该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B.1~4年,该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种群增长率为0.5C.4~5年,种群数量下降D.9~11年,种群数量下降,12~13年种群数量上升3.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t0~t3,甲的种群数量大于乙的种群数量B.t2~t4,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和增长型C.t4时,甲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乙种群数量继续增加D.甲、乙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最终甲种群将被乙种群完全排除4.(2023·九江高三联考)群落内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这种在同一区域,由于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食性相同的两种鸟类是无法在同一区域内长期共存的B.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生态位重叠度降低C.菜粉蝶幼虫啃食叶片,而成虫吸食花蜜不属于同域共存D.同域共存机制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稳定性5.(2023·江苏南京师大高三模拟)桔小实蝇在某芒果园的周年发生规律如图所示,芒果成熟期为7~8月,8月下旬果实基本采收完毕,桔小实蝇开始寻找新寄主。
提能专训(十) 种群与群落本测试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试题调研押题)褐色雏蝗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
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群落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及性别比例答案:B解析:该地区褐色雏蝗种群数量的变化较为复杂,同一年中数量波动较大,呈现单峰型,高峰在卵期,低谷在成虫期,但是在不同年份,虽然卵和若虫数变化较大,成虫数却相当稳定,因此应属于稳定型。
2.(2014·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联考)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假设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4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若此表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1时期大量积累答案:C解析:由图表可知,此自然种群最大环境容纳量为200。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1点之后;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若此表格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5时期大量积累。
3.在野外实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与迁出无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答案:B解析:分析同等初始密度条件下的曲线,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衰退,其原因也有可能为种群密度过大时某些个体迁出;开放条件下,不排除迁入因素造成种群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峰值;开放条件下达到K值后种群密度的下降可能是由迁出造成,而种群不一定衰退;封闭条件下,空间和营养物质有限,种内斗争在种群衰退初期不减弱。
种群和群落核心素养1.种群作为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命系统,其个体有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而种群作为一个整体不间断地存在和延续着,丰富对生命系统的认识,提升生命的系统观。
群落的结构,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群落的演替等,都是以群落为整体来研究的,体现了生命的系统观。
(生命观念)2.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即用数学模型来表征、解释和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
进行因果分析,如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等。
在情境中运用分析、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科学思维)3.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及讨论等环节。
(科学探究)4.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关注濒危物种保护、渔业生产、有害生物防治、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
展示了我国在人工治沙、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既可以让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还能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社会责任)考点精讲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模型解读】(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种群数量。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动趋势,性别比例则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考点二、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密度调查相关的实验方法适用对象方法计算标志重活动范围大捕获部分个体→做上标志个体总数/种群中个体总数=捕法的动物个体标记→放回环境→重捕→计算种群密度重捕中所含标志数/重捕个体数。
样方法植物、虫卵、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地段→确定样方→设计记录表→技术统计→计算种群密度设各样方的种群密度分别为n l、n2、n3……n m,则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n l+n2+n3+……+n m)/m。
专题强化练(十二) 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2024·广州模拟预料)轮虫是一种能进行孤雌生殖的小型水中动物。
为探讨水体中Zn2+对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将孵化后4h内的雌性轮虫幼体作为受试母体放入试管中,并加入5 mL培育液(其中分别含有相应浓度的Zn2+和肯定浓度的藻类作为食物),每组10只幼体。
每12 h视察记录轮虫母体的存活率和繁殖率(繁殖率指平均每个母体所产的雌性后代数),并移出死亡个体和新生幼体。
每12 h更换一次培育液,试验进行至轮虫母体全部死亡为止,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无论是否添加Zn2+,第36~48 h新诞生的雌性轮虫都少于第24~36 hB.在试验条件下,0.1~0.5 mg/L的Zn2+均能延长轮虫的寿命C.若不更换培育液,轮虫母体起先繁殖产生后代的时间可能不变D.若不移出幼体,各组在刚起先一段时间内种群可能都会呈“J”形增长解析:无论是否添加Zn2+,第48 h时记录的繁殖率都高于第36 h,即第36~48 h平均每只母体产生雌性后代数高于第24~36 h,A错误;在试验条件下,添加Zn2+的各组中,轮虫的存活率均增大,母体全部死亡的时间也延后,说明试验条件下,0.1~0.5 mg/L的Zn2+均能延长轮虫的寿命,B正确;若培育液中食物足够,在不更换培育液时,轮虫母体长大后产生后代的时间仍可不受食物因素限制,故起先繁殖的时间可能不变,C正确;试验刚起先时,空间相对充裕,若食物足够,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宜,一段时间内种群可能会呈“J”形增长,D正确。
答案:A2.(2024·四川绵阳三模)东亚飞蝗是严峻危害粮食平安的一种害虫,其产卵地主要是位于下降后的湖滩、河滩以及杂草丛生之地。
我国闻名生态学家马世骏院士在50年头对蝗虫防治工作做出巨大贡献,他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虫”的战略,一方面利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种群密度,另一方面修筑堤坝、限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等,使大面积的蝗害在中国大地上得以防治。
专题限时集训(十一)[专题十一种群与群落](时间:40分钟)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食物链缩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D.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2.已知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
在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年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3.某地红松林受到人为砍伐破坏,形成一片“空地”,一段时间后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等植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松林重新成为该处的优势种。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属于次生演替B.“空地”形成前后,物种的丰富度不同C.与杨树、白桦相比,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D.“空地”上的红松林一定与其他红松林的物种组成相同4.图5-11-1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图5-11-1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发生竞争的结果5.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如图5-11-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B.⑥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C.a为区域⑥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是温度6.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主要寄生在各种植物的花内,寄主范围广泛,同时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动态如图5-11-3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5-11-3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B.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D.杀虫剂难以改变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7.(双选)如图5-11-4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C.C、E点都可代表顶极群落,演替到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D.演替的最初阶段由于资源空间充足,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8.(双选)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11 种群和群落1.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生命系统中“种群”层次的是( )A.个体在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布局B.在同一地段上呈镶嵌分布C.不同物种通过种间关系形成有机整体D.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3年底我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B.近年来,我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3.硅藻生长过程需要硅酸盐。
在相同条件下,星杆藻和针杆藻两种硅藻单独培养时的生长曲线和硅酸盐浓度变化情况如图Z111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图Z111A.单独培养时两种硅藻增长曲线均为“S”型B.两种硅藻种群的K值均受硅酸盐浓度影响C.两种硅藻种群密度通过定期取样调查获得D.星杆藻在两种硅藻混合培养时具有竞争优势4.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增长(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图Z112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是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种的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5.图Z113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Z113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不随时间而变化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D.在草本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6.研究人员调查1928~1977年某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Z114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Z114A.调查灰鹭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B.灰鹭种群在1964年后呈“J”型增长C.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D.连续暖冬可持续提升灰鹭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7.某林区在30年前发生过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
专题种群和群落1.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2. 某一鸟类种群由于自然灾害而被分隔为两个群体,它们的生存环境有很大不同。
经过600万年后,把这两个群体重新放到一起,它们最可能会A.陷入对相同食物的竞争B.占据相同的生态位 C.出现生殖隔离D.具有不同的交配季节3. 下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
下列据图所做出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为生产者,乙、丙均为消费者B.甲→乙→丙构成的是一条食物链C.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为捕食关系D.甲种群自身耗能占其同化量比例最小4. 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B。
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C. 豚草入侵,不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
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5。
下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
相关叙述合理的是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系统稳定性6. 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B.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等为特征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D.群落演替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人类不能够影响其顶极群落7。
在某岛屿上相互隔绝的甲、乙两个水潭中,都生活着小型淡水鱼-—虹鳉.研究发现,甲中的虹鳉(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敌是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常常早熟,即在体重较低时就能繁殖后代。
1.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生命系统中“种群”层次的是()A.个体在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布局B.在同一地段上呈镶嵌分布C.不同物种通过种间关系形成有机整体D.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2013年底我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B.近年来,我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3.硅藻生长过程需要硅酸盐。
在相同条件下,星杆藻和针杆藻两种硅藻单独培养时的生长曲线和硅酸盐浓度变化情况如图Z11-1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图Z11-1A.单独培养时两种硅藻增长曲线均为“S”型B.两种硅藻种群的K值均受硅酸盐浓度影响C.两种硅藻种群密度通过定期取样调查获得D.星杆藻在两种硅藻混合培养时具有竞争优势4.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增长(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图Z11-2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是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种的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5.图Z11-3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图Z11-3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不随时间而变化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D.在草本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6.研究人员调查1928~1977年某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Z11-4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Z11-4A.调查灰鹭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B.灰鹭种群在1964年后呈“J”型增长C.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D.连续暖冬可持续提升灰鹭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7.某林区在30年前发生过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
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
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地区进行调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林区30年间发生了次生演替B.外地植物在引入前后未发生进化C.研究该地区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该外地植物在引入地的增长曲线一定为“J”型8.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重要的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裸地条件9.在千岛湖地区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A、B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Z11-5所示结果。
已知B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A岛上,且6~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Z11-5A.两岛上社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说明环境容纳量均为50只B.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种间竞争D.两岛的社鼠因为存在地理隔离,最终将导致生殖隔离10.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中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图Z11-6为科学家通过研究其中种间捕食关系,构建的捕食者—被捕食者模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请回答:图Z11-6(1)该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在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________(填“提高”“降低”或“不变”)。
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_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逐渐提高。
(2)上表中各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Z11-6中模型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调节。
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被捕食者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11.塔胞藻(单细胞微型藻类)是水产动物的优质饵料。
为探究Cu2+对塔胞藻细胞密度的影响,研究人员设置了Cu2+浓度依次为0 μmol/L、20 μmol/L、40 μmol/L、80 μmol/L、160 μmol/L、320 μmol/L的培养液,每个浓度设置3个平行组。
将塔胞藻分别接种在上述培养液中进行培养。
分别于培养后的24 h、48 h、72 h及96 h进行取样,测定塔胞藻细胞密度。
实验结果如图Z11-7中甲所示。
图Z11-7请回答:(1)在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液进行________处理。
每次取样测定塔胞藻细胞密度时,均需做3次重复实验,探究过程共需测定的样品数为________个。
(2)研究人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对未经稀释的培养液中的塔胞藻进行计数,计数室内细胞分布见图乙,则培养液中塔胞藻细胞的密度是________个/mL。
下列操作会使计数结果偏大的是________。
A.稀释塔胞藻培养液时,未达到预设的稀释倍数B.对于压在中方格上、下、左、右四条界线上的塔胞藻,均进行计数C.塔胞藻在计数室中均匀分布,但每一个小方格内的塔胞藻过多D.误把死细胞当作活细胞E.从三角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未将三角瓶轻轻振荡几次即从培养液的上方取样(3)实验结论:Cu2+对塔胞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Cu2+浓度越大,其抑制作用越强。
得到上述结论的依据是①在相同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一定浓度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推测,水体受Cu2+污染和缺Mg2+都可能会抑制塔胞藻的光合作用。
为探究Cu2+污染和缺Mg2+对塔胞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可设置以下对照实验:对照组用完全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塔胞藻;实验组的培养液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在短时间内,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密度两个指标中,________________往往能更快地反映塔胞藻受Cu2+毒害的程度。
专题限时集训(十一)1.A[解析] “个体在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布局”属于种群水平上的描述;“在同一地段上呈镶嵌分布”“不同物种通过种间关系形成有机整体”“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都属于群落水平上的描述。
2.C[解析] A项描述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B项描述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D项描述的是松树种群的死亡率,A、B、D项描述的都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C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而不是数量特征。
3.D[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星杆藻和针杆藻在单独培养时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A 项正确。
培养液中硅藻种群数量大,个体微小,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进行定期取样调查,C项正确。
该实验中并没有进行两种硅藻的混合培养,因此不能得出“星杆藻在两种硅藻混合培养时具有竞争优势”的结论,D项错误。
4.A[解析] 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衰老个体维持基本稳定,A项正确。
图中的c点增长速率最大,但是环境阻力不是最小,B项错误。
通过镜检观察统计酵母菌数量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原因可能是取样时没有混匀等,但不是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C项错误。
同种生物在不同生存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K值)不同,D项错误。
5.D[解析] 由图可知,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开始缓慢,然后加快,A项错误。
人类活动将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项错误。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的取代仅是部分取代,C项错误。
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项正确。
6.C[解析] 灰鹭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A项错误。
灰鹭种群在1964年后呈“S”型增长,B项错误。
据图分析,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C项正确。
如果连续暖冬可持续提升灰鹭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则连续暖冬灰鹭的种群数量应持续增长,这与题图所示的连续暖冬灰鹭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不符,D项错误。
7.D[解析] 该林区发生火灾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项正确。
引入前,原地,AA =50%,aa=20%,则Aa=30%,故A基因的频率为50%+1/2×30%=65%;引入后5年,本地,AA=54%,aa=24%,则Aa=22%,故A基因的频率为54%+1/2×22%=65%;引入后8年,本地,AA=58%,aa=28%,则Aa=14%,故A基因的频率为58%+1/2×14%=65%,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未发生进化,B项正确。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C项正确。
由于不明确引入地的环境条件、资源及天敌等情况,因此不能判断该外地植物在引入地的增长曲线是否为“J”型,D项错误。
8.B[解析]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 项正确。
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影响演替的重要条件,B 项错误。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C项正确。
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比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D项正确。
9.B[解析] 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保持动态平衡。
图示中两岛上社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表明两岛上的种群数量均没有达到动态平衡,因此不能判断环境容纳量为50只,A项错误。
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数量均降低,说明其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B项正确。
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除种间竞争外,还有黄鼠狼的捕食,C项错误。
两岛的社鼠存在地理隔离,但由于两岛的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因此很难导致生殖隔离,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