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悼亡词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历史上最著名的悼亡词,跨越千年,感动仍在天才的一生,似乎都是跌宕起伏的,因为只有在极致痛苦中凝练出的情绪,才配得上流传千古。
万事万物都有极限,而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千古文坛未有能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之右者。
我们每个人都读过这首词,想必在读的时候都想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凄婉哀恸的深意。
但这首极致婉约的词却不属于婉约派词人,而是豪放派的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天纵奇才的苏轼,在那个封建的年代里并不缺伴侣。
他的一生算不上风流但也绝不孤寂,红粉佳人,风流才子,苏轼见识过无数草长莺飞和倾城国色。
但那些女人都未曾让苏轼有感而发,这首《江城子》只属于他最初的那个女人,王弗。
王弗是苏轼的初恋也是他的第一任妻子。
那年19岁的苏轼娶了一个16岁的女孩,他们每晚甜蜜相伴,然后坐在窗前畅谈到天亮,这是苏轼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对苏轼来说,王弗不光是一个照顾他起居的贤良妻子,更是他的挚友和爱侣。
但命运总是不遂人愿的,就像痛苦终有尽头一样,幸福也时常在最甜蜜的时候戛然而止。
时年27岁的王弗因病去世,从此也把苏轼的心带走了。
10年后的一天夜里,很久没有想起王弗的苏轼在梦中又见到了遥远的爱人。
此时的王弗近在眼前,容颜依旧,但是却显得那么遥不可及,无法触碰。
梦终会醒,在梦中短暂相聚后,苏轼来到桌旁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首词的开篇是写他十年来对亡妻的思念,以一种极致真实的悲痛道尽相思苦。
一转眼已经十年了,我们分开也已经十年了。
这十年里我们阴阳两隔,无法对话,我的喜怒哀乐也无处诉说。
但是不说就能遗忘吗?今晚我才知道,我从来都未曾忘记过你。
但此刻我站在千里之外,离你的孤坟越来越远,想起你却无法到你的身边诉说对你的思念之情。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及教案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及教案《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正文: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二、题解: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三、背景: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不幸的是王弗在她二十七岁时于汴京(今开封)去世,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于故里四川眉州。
在这首词词中苏轼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
四、内容分析:上片、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相隔的夫妻,互相摇念,却无半点消息,可想而知作者凄哀至极的心境。
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
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茫茫”二字,表面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传达出作者无边的凄清和空虚的情怀。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夫妻日夜思念,却杳无音讯。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作者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夫妻二人生前感情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也时时地在脑际闪现,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远隔千里。
千里之外,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孤坟,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仕途坎坷、潦倒失意之情。
苏东坡写给亡妻的诗
苏轼悼亡妻词《江城子》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
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
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思致委婉,境界层出,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纳兰性德与苏轼的悼亡词在中国古代浩渺的悼亡词中,纳兰性德和苏轼的作品独树一帜,对当世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都是性情中人,都以真情取胜,但是纳兰作为贵族的无奈和苏轼仕途坎坷的叹息使得他们的悼亡词各有特色。
一引言生离死别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如果说生离还有相见的指望,那么死别则是阴阳两隔,永世不得相见,比起普通的离别更悲一层。
历来敏感又多情的文人笔下的悼亡词总是那么悲戚,其中以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纳兰性德悼念亡妻的词为最。
他们都以真情取胜,表达了对亡妻最刻骨和最诚挚的思念,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境遇和人生观各不相同,其词作也各具特色,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
二苏轼与纳兰悼亡词的同与不同1 二人悼亡词的相同点(1)至情至性,梦中感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纳兰性德的很多悼亡词都是从现实出发,以梦境为依托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的。
人鬼殊途,梦就成了作者穿越阴阳与亡妻相会的惟一渠道,也是词人日夜思念的结果,更是作者在潜意识中的一种行动。
《江城子》写于发妻王弗去世十年之际,所以苏轼起笔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
“两茫茫”不止有阴阳相隔的无奈,还有光阴蹉跎的感叹,那个曾经夜夜陪伴自己读书,在自己仕途上给予很多建议的妻子已经离开十年了,那种琴瑟相和的日子久已不再了,一种难言的寂寞和怅然顿时涌现出来,“不思量,自难忘”,这种欲罢不能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强烈。
纳兰性德和妻子相处只有三年,他们的婚姻还带有政治联姻的色彩,而且因为纳兰是皇帝身边的侍卫而聚少离多,但是妻子和他相濡以沫,所以纳兰的悼亡词一样写得情深意切,也因为其特殊的身世处境而更加珍惜这份幸福。
可以说,这个温柔乡是他暂时规避一切烦恼的避风港,一旦妻子撒手人寰,纳兰不能自已,他不仅在每个重要的日子赋诗怀念,而且睹物思人,悲伤不已。
因此,他在《金缕曲》开头就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就说“此恨几时已”,一个“恨”字,道不尽忌日对妻子的怀念,更是自己壮志不得施展的悲恨。
两首悼亡词的比较阅读:苏轼的《江城子》与贺铸的《鹧鸪天》北宋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与贺铸的《鹧鸪天》都是为自己妻子写的悼亡词,都是各自纯真爱情的哀唱。
若将两词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自可玩味出两词的不同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苏轼29岁就死了妻子。
他的妻子王弗极贤慧有淑德,其敏而静的气质有如神光天香笼罩着他们夫妻谐睦温馨的家庭生活。
王弗去世,苏轼黯然神伤,哀思绵延。
十年之后,苏轼对亡妻仍是一往情深,难以释怀。
其《江城子》词正是当时追思亡妻感强烈凝聚的结晶。
全词哀情外显而激烈,泼墨如水,大开大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夫妻间的深情厚意。
仅从词的上片便可明显地看出这一特色。
词作“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开头就营造出一种凄惨悲凉的哀痛气氛,将感情的琴弦拉到极度哀伤之中。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既感慨夫妻生离死别之日久,又直抒追思亡妻之情深。
在时间长河里,十年不过是弹指一瞬,对词人来说,却恍若隔世。
词人日思夜梦,不知有多少心事要向情侣倾诉!“不思量,自难忘”,正是极度相思痛苦之情的强烈爆发。
接着,词人大笔挥洒,从死者与生者两方面将这种相思痛苦之情加以淋漓尽致的抒写。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凄凉冷漠尚可忍,最难耐苦楚无人说!唠叨死者孤坟的寂寞凄凉,既是疲于奔波他乡,疏于祭扫妻坟的自责,更是伤惋怀妻痛情的流露。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从生者处境的险恶坦露对亡妻的复杂情感。
一方面,甜蜜的夫妻情爱令词人对死别十年的妻子依然痴情灼烈,深陷于仅在梦中相见的无奈里;另一方面,生活际遇的飘泊不定,生活处境的凶险恶劣,令词人心身疲倦,鬓发过早地变得霜白。
【前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
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纵使:即使。
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顾:看。
料得:料想,想来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千里孤坟:作者妻子的坟墓。
肠断:一做断肠。
【翻译】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鉴赏】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
2015.10语文学刊[作者简介]张妍苹,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诗经》艺术风格。
论苏东坡的女性词研究○张妍苹(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25)[摘要] 苏东坡在悼亡、寄内词作,体现出作者文学思维掌控的独特性,并且为其许久提倡的诗词自由书写理论提供足够丰富的实践验证经验。
因此,笔者决定针对苏东坡这类文人墨客独特的女性词作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当中女性形象塑造、情感综合表达、历史背景陈述等工艺精华要点都完整地呈现出来,希望借此能够为广大诗词爱好者开放便利的人文素质过渡改造类引导平台。
[关键词] 苏东坡;女性词作;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研究细节中图分类号:I 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0-0056-02结合特定文学史料观察验证,发现苏东坡当时创作的女性词作品,按照内容形式具体可以划分为闺怨、赠妓、悼亡、寄内等类型。
上述结构规划模式几乎完全挣脱晚唐、北宋初年女性词作众多烦琐规则的限制效应,同时潜在的文学成就地位更是捕获日后各界文学领域的广泛认可和钦佩向往之情。
针对这部分优质化词作加以深刻剖析,可以为后续苏东坡对传统词风继承、突破成就的科学鉴定与评估工作,提供更为丰富的指导线索。
一、苏东坡女性词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一)才貌出众歌妓形象要素分析此条首要一点就是描写女性体貌之美,在《南歌子》中,深刻描绘了舞女曼妙身姿与红扑扑的小脸以及纤细的美女腰身等,贯穿了女性的体态轻盈之美,读者自然会对文中女性形象遐想。
另外提到的一点为装扮之盛,因为苏东坡词里的歌妓普遍情况下皆为盛装扮相,譬如“绪给双蟠髻,云歌小堰巾”一句中将舞女装束类型的别致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歌妓技艺精湛是苏东坡女性词内的一大妙笔,此类女性形象都具备较高的才艺,最为常见的一句词则为“妙舞骗趾,掌上身轻意态妍”,深刻描写了歌妓轻飘舞姿和高超的舞技。
我们从苏东坡笔下可以看到歌妓的歌喉惊人以及舞技精湛。
宋代两首悼亡词的文化意蕴比较——苏轼《江城子》与贺铸《鹧鸪天》探微张勋宗;张起【摘要】苏轼的《江城子》扣贺铸的《鹧鸪天》两首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被誉为“词坛悼亡双绝”.它们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方面都结合得天衣无缝,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宋代诸多文士以戏谑的文笔乐此不疲地描述怨妇、弃妇和青楼女子时,作者却饱含深情、细腻地追忆了他们过往家庭的温馨生活场景,深情地表达了他们不因岁月流逝而消减对亡妻浓浓的相思情愫.可以说这两首词体现了人性的深度,是最具有悲剧情怀的悼亡词.【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5页(P92-96)【关键词】两宋词;悼亡词;《江城子》;《鹧鸪天》【作者】张勋宗;张起【作者单位】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宋词大都是以抒写作者个人情感为主题的诗词,其中虽然不乏虚情的矫饰,但情真意切、真挚感人的华章佳句还是非常多,其中尤以悼亡词为最。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四大悼亡诗是: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悼亡诗三首(之一)》、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元稹的《离思》、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北宋词人贺铸的《鹧鸪天·半死桐》。
其中被誉为“词坛悼亡双绝”的两首词: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贺铸的《鹧鸪天·半死桐》最具代表性,细细品读原作,作者哀音满篇,悼亡情深,催人泪下。
在宋代漫长的词史上,以悼亡词称绝的仅此二首,其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都结合得天衣无缝、十分成功,兹引二词如下: 其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1]其二: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浅谈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之差异——以《江城子》与《金缕曲》为例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一曲《江城子》是悼亡词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而纳兰性德则是文学史上写作悼亡词最多的作家。
二者写的都是悼亡词,但风格却各有不同。
一、苏轼、纳兰性德之生平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为苏洵的次子,字子瞻,又字仲和。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父子三人都是大文豪,而苏轼成就尤高。
十九岁时,苏轼与同郡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结婚。
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
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也全赖王弗提醒。
更难得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在王弗离世后,苏轼思念亡妻创作了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纳兰性德,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母爱新觉罗氏,父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
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补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康熙爱其才,所以被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
纳兰性德 20 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浮生萦云,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不幸亡故。
纳兰性德思念亡妻,创作了大量悼亡词,其代表作为《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二、艺术特色比较苏轼的妻子去世十年之际,他在密州太守任上梦见王弗,从而写下了悼念亡妻的绝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而纳兰性德则是在妻子卢氏弃世三年作《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二者均是由于幽明永隔,人鬼殊途,而只能寄希望于梦境相会,可见两位词人用情至深。
他们的作品虽然都是以情入词,但通篇均未见一个情字。
苏轼词中只有“小轩窗,正梳妆”这样的一个生活剪影,而纳兰性德词中更是连生活场景都未涉及,只余一个“钗钿约,竟抛弃”的联想意境。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诗词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诗词赏析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
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苏轼悼亡词研究作者:杨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0期摘要:悼亡诗词是我国诗歌史上极具特色的一个类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邶风·绿衣》和《唐风·葛生》。
后世人们延续了写悼亡诗歌的写作传统。
晋朝文学家潘安的《悼亡诗》,唐朝诗人元稹《遗悲怀》等作品都是悼亡诗歌中的代表作。
而苏轼是最早创作悼亡词的词人,开启了文人以词悼亡的先河,此外苏轼的悼亡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思想情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苏轼;悼亡词;题材;艺术手法[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2悼亡诗在古代中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真正完全意义上的用词写悼亡,首创者是苏轼。
在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的发展史上,苏轼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并对悼亡词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苏轼一生中为他的两位夫人以及恩师写过悼亡词。
在此后的悼亡诗词中,我们都能看到苏轼的影响。
本文意在通过对苏轼悼亡诗词的分析,发掘出其中的特点和蕴含着的真挚情感与人性的美。
一、题材选取悼亡词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类型。
狭义的悼亡词专指为悼念亡妻或亡夫而作的诗词;广义的悼亡词除了为亡夫亡妻所作的词之外还包括对其他人的凭吊和对先人的凭吊的诗词。
根据《苏轼词全集》[1]记载,苏轼悼亡词可考的有4首[2],分别为《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雨中花慢》(嫩脸羞蛾)、《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从这四首词加以分析,根据作者悼念对象的不同,苏轼悼亡词题材选取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别:(一)悼亡妻《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苏轼时知密州悼念妻子王弗所作。
王文诰《苏诗总案》卷一三:“词注谓公悼亡之作,考通义君卒于治平二年乙巳(1065),至是熙宁八年乙卯正十年也。
”苏轼妻王弗,眉州青神人,治平二年五月卒于京师,时年二十七岁。
悼亡文学产生之初,就是用于悼念妻子的,诗经中的《邶风·绿衣》和潘安所作的《悼亡诗》都属于此类作品。
后世的悼亡文学中也以此类作品最多。
王氏十六岁嫁与苏轼,育有长子迈,感情深厚,然不幸早逝,苏轼再为王氏写下《亡妻王氏墓志铭》外还写下了这一首《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
(二)悼亡妾在苏轼所作的四首悼亡词中,有两首都是为了悼念亡妾王朝云所作,分别为《雨中花慢》(嫩脸羞蛾)、《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高培华《苏轼是悼朝云》认为,词开篇“巫山云雨”典,符合朝云是侍妾而非正室的身份;“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也符合风华正茂的朝云三十四岁死去的实际。
王文诰《苏诗总案》卷四十云:“绍圣三年丙子,十月梅开作《西江月》。
”《西江月》又为朝云所作。
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云:“(东坡)又作梅花词曰‘玉骨那愁瘴雾’者,其寓意为朝云作也。
”“东坡《蝶恋花》词云:‘花褪残红青杏小……’东坡渡海,惟朝云王氏随行,日诵‘枝上柳绵’二句,为之流泪。
病极,犹不释口。
东坡作《西江月》悼之。
” [4]朝云王氏跟在苏轼身边二十三年,忠敬若一,而且在苏轼连遭政治打击变着岭南最困难的境遇之中时,“家中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唯有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行”,故朝云的死,给苏轼带来了万千精神创伤,使他落到“但有寒灯古枕,皓月空床”和“枕前珠泪,万点千行”的境地。
(三)悼亡师《西江月》(平山堂下)乃是苏轼为纪念恩师欧阳修所作。
平山堂位于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
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当时任扬州太守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
孔凡礼《苏轼年谱》编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赶赴汝州时,谓十月“第三次过平山堂,赋《西江月》,怀欧阳修”。
欧阳修与苏轼是北宋文坛两颗耀眼的明珠。
苏轼幼年时一直视欧阳修为偶像,读其文,诵其诗,想见其为人,私以为师。
嘉祐二年礼部试,欧阳修慧眼识苏文,提拔为进士第二名,虽引起一场风波,但令科场风气大变。
欧、苏年龄相差三十岁,结为忘年交,两代文宗相继完成了北宋诗文革新,联手创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
[5]“三过平山堂下”实质上浓缩了苏轼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此时四十二岁的苏轼,顿生弹指之间,半生倏忽已过的感慨。
近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岁月,尊敬的恩师欧阳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
二、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夸大了词的意境,苏词以豪放居多,风格大气雄浑,显示了其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气度。
然而苏轼的悼亡词与其豪放词大不相同,情感细腻,真挚动人。
(一)虚实结合,以虚写实苏轼的悼亡词作常常将梦境与现实、想象与实际结合起来,做到一虚一实,虚实相衬,从而把词人的心境写得淋漓尽致。
《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其成功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代表之作。
上阕写了对亡妻难忘之情并设想天人永隔纵然相遇也应该不相识,以写实为主实中有虚。
下阕忽然折到梦境,轩窗梳妆,犹是十年以前的景象,夜梦回乡见到妻子的情景,梦醒后步至亡妻之坟的伤心断肠,以写虚为主,虚中有实。
全诗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此外他还将个人身世写进词作,“尘满面。
鬓如霜”“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这样讲现实与悼亡结合,不仅写得有沉郁感,而且深化了悼亡的主题。
《雨中花慢》(嫩脸羞蛾)整篇是从词人自身的角度展开,由实写如今的永别、虚写过去的美好,最后再回到现实的顺序一一呈现,实——虚——实的镜头转化带来无限的哀思和悲痛。
(二)以小见大,情韵悠长苏轼的悼亡词擅长通过对亡者日常生活的细节或亡者遗留下的东西加以回忆性描述,来表达一种“斯人长逝,温情不再”之憾,营造出一种黯然伤怀的郁塞之感。
有些生活细事表面上微不足道,但渗入感情,写进词作中就能打动人心,收到平中见奇,小中见大的艺术特效。
如《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独梳妆”一句,妻子梳妆乃是平常琐事,但此时这种温馨的场景,因再也寻不见而成为憾恨。
连平常的琐事都不能再看到,何况是非平常的场景,这种憾恨因而更加厚重,也更加能打动人心,使人感同身受。
《雨中花慢》(嫩脸羞蛾)下片主要写词人的睹物思人之情。
“丹青易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肠”,词人由于思人而愁肠百结,怀着惆怅之情,又在不经意间看见了爱妾的衣襟,襟袖上还遗有“残黛”和“余香”,这更加触发了词人的以小见大、睹物思人之情。
《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则因过平山堂看见欧阳修在此书写的“璧山龙蛇”心生感慨,怀念恩师而作。
(三)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苏轼悼亡词讲究情景交融,好以景结情。
如《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句,“料得”两句,结出“断肠”之意。
“明月”“松冈”,即“千里孤坟”之所在地。
以景结情,则能使情融入景,景是宏阔的,所以情能因景无限。
再如《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两句,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
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四)象征手法,巧妙用典苏轼的词作中大部分都使用了象征的手法,直接运用典故或是化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此举不但丰富了词作的艺术性,而且也增强了词作的文学性。
苏轼的悼亡词也不例外,他的四首悼亡词均用有这一特点。
《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句是出自孟棨《本事诗·征异第五》记开元中张姓幽州衙将,妻生五子,不幸去世。
“复娶妻李氏,悍怒狠戾,虐遇五子,日鞭箠之。
五子不堪其苦,哭于其葬,母忽出于冢中,抚其子,悲恸久之,因以白布巾题诗赠张,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
”化用自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 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雨中花慢》(嫩脸羞蛾)中“嫩脸羞蛾”出自孙宪光《思帝乡》“永日水塘帘下,敛羞蛾。
”“却返巫阳”则是化用了宋玉《高唐赋》“巫山云雨”的典故。
“便学鸾凰”则是象征朝云如同凤凰一般美好高贵。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整首词借梅花的“玉骨”“冰姿”来象征朝云的高洁与深情。
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他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
下阕通过赞美梅花艳丽多姿、不施粉黛而自然光彩照人来写朝云天生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
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
并点明悼亡之旨。
全词咏梅,又怀人。
咏梅中能注意突出岭南特色,并以绿羽禽来增强作品浪漫色彩。
立意超拔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
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
结论:苏轼的悼亡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他首创以词写悼亡的先例,拓宽了悼亡词写作的题材和领域,深化了悼亡词的主题,丰富了悼亡词的写作手法,创作了许多千古传承、感人至深的篇什,在悼亡文学特别是悼亡词领域有着卓越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他也用悼亡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词“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创作理念,从而开拓了词的内容,提升了词的境界,为后世悼亡词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注释:[1]谭新红.苏轼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8月第二版.[2]一说《江神子》(银涛无际卷蓬瀛)乃是叶梦得所作,具体不可考,因此本文不做研究.[3]又题作“乙卯正月二十日梦记”,“江神子”可调作《江城子》.[4]见《历代诗余》卷一一五及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下引.[5]引自《论欧阳修与苏轼的师生关系》刘学智.参考文献:[1]谭新红.苏轼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8月第二版.[2]林语堂.苏东坡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3]王文诰.苏诗总案[M].巴蜀书社,1985版.[4]孔凡礼.刘尚荣选注.苏轼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5]孔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5月.[6]杨昇.浅议苏轼的悼亡诗词[J].克拉玛依学刊,2005,8(3):109-112.[7]谭玉良.苏轼悼亡词的情思境界[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10(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