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环境教育第十三课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掌握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
理解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和特点。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酸雨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大气污染?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展示图片和数据: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典型的大气污染事件及其影响。
小组讨论: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具体影响是什么?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描述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
填空题:学生能够填写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
问题解答:学生能够解释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传输2.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传输途径。
掌握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
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
2.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如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农业活动等)。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途径(如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等)。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及其影响。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范围。
2.3 教学活动展示图片和数据: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排放量。
实验演示: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
小组讨论:不同来源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模拟游戏: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控制。
2.4 教学评估填空题:学生能够填写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
问题解答:学生能够解释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
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分析不同来源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第三章:大气污染的监测和评估3.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指标。
掌握大气污染评估的原理和技术。
理解大气污染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3.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如采样、分析、监测仪器等)。
大气污染指标(如PM2.5、NOx、SO2等)及其意义。
大气污染评估的原理和技术(如空气质量指数、污染等级划分等)。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和技术。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的定义与来源:讲解大气污染的概念,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农业活动等。
2. 大气污染的危害:阐述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3. 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介绍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
4.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现状与挑战: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探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5. 学生实践活动: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减少大气污染,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严重性。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减少大气污染,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要求的教材,如《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
2. 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3. 视频资料:收集与大气污染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环保宣传等,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的最新动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的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第5-8课时:介绍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和技术。
第9-12课时: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现状与挑战。
第13-16课时: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减少大气污染,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七年级环境教育第十三课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七年级环境教育第十三课: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大气如同一件无形的披风,环绕着地球,为生命提供着不可或缺的保护和支持。
然而,如今大气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气污染。
这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威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未来。
大气污染,简单来说,就是空气中混入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害的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的来源多种多样。
比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工厂里的烟囱不停地向外吐出浓烟,里面包含着大量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
汽车尾气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也在不断地累积。
还有农业活动中焚烧秸秆产生的烟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取暖、烹饪等所排放的废气。
这些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首先,它们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直接的危害。
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身体还在发育阶段,更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的伤害。
其次,大气污染会影响气候。
一些污染物能够阻挡阳光,导致地面温度降低,而另一些则会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的温度升高,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等。
此外,大气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治大气污染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必须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安装废气处理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政府也应该加强监管,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对违规排放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
在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可以大大减少尾气排放。
同时,优化城市交通规划,鼓励人们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出行,也能有效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
农业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采用科学的秸秆处理方式,而不是随意焚烧。
可以通过秸秆还田、秸秆发电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讲义一、大气污染的概念与现状(一)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指的是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大气中某些物质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环境所能容纳的限度,从而对人类、生态系统和物质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二)大气污染的现状当前,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峻问题。
在许多城市和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空气质量指数时常超标。
工业排放、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等人类活动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以我国为例,一些工业密集地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量大,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等问题。
同时,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也成为了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二、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一)常见的大气污染物1、颗粒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等。
它们可以来自工业生产中的粉尘排放、建筑工地的扬尘、道路扬尘以及燃烧过程等。
2、二氧化硫(SO2)主要来源于燃煤发电厂、工业锅炉以及含硫燃料的燃烧。
3、氮氧化物(NOx)如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工业炉窑的燃烧以及硝酸生产等过程。
4、一氧化碳(CO)通常产生于不完全燃烧,如机动车尾气、工业生产和家庭炉灶等。
5、挥发性有机物(VOCs)来自有机溶剂的使用、石油化工、涂料涂装等行业。
(二)大气污染物的来源1、工业污染源包括钢铁、化工、电力、水泥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2、交通污染源主要是汽车、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燃烧燃料所排放的尾气。
3、能源污染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4、农业污染源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喷洒、秸秆焚烧等活动也会对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可以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引起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多种健康问题。
例如,PM25 能够深入肺部,导致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加重;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掌握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理解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大气污染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展示实际的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深入分析其原因、危害和防治方法。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气污染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城市雾霾天气的视频,展示大气污染的直观景象。
提问学生对这种天气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2、知识讲解(20 分钟)大气污染的概念简单介绍大气污染的定义,即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和时间,危害人体健康、生态环境或影响大气物理化学性质的现象。
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详细讲解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等。
分别介绍这些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如工业排放、交通运输、能源燃烧、农业活动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致癌。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损害植物生长、影响生态平衡、导致土壤酸化等。
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加剧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2.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农业排放、生活排放等。
2. 大气污染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3.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法律法规、技术改进、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
4.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治理成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理解和实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大气污染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大气污染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大气污染的关注。
2. 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来源、危害,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严重性。
3. 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现状,让学生了解国家面临的环保压力。
4. 讲解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让学生了解环保政策和行动。
5.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实践。
6. 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污染防治策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
六、大气污染监测与评估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气污染监测的意义和方法。
掌握大气污染评估的基本原理和工具。
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监测的方法和设备。
大气污染物浓度的评估和解读。
大气污染指数(AQI)的计算和意义。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大气污染评估方法。
教学难点:大气污染指数的计算和应用。
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模拟大气污染监测活动。
5.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大气污染监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