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结直肠癌
- 格式:pptx
- 大小:4.94 MB
- 文档页数:32
2015年第1版,05/04/15 © 2015 NCCN Inc. (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版权所有。
未经NCCN 书面授权许可,不可将这些指南和解释部分以任何形式复制。
翻译:丁培荣,姜武,孔令亨,刘国臣,唐京华注:除非特别指出,NCCN 对所有建议均达成2A 类共识。
临床试验:NCCN 认为任何肿瘤患者都可以在临床试验中得到最佳处理,因此特别鼓励患者参加临床试验研究。
前 言相较于已被临床工作者广泛接受的《结肠癌/直肠癌NCCN 临床实践指南》,NCCN 旗下另一本经典刊物《遗传性结直肠癌实践指南》尚未为大家所熟识。
此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组织一线临床医生,将2015年第1版翻译成册供大家学习研究。
与《结肠癌/直肠癌NCCN 临床实践指南》不同,《遗传性结直肠癌实践指南》除了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更强调防治结合,注重对遗传性/家族性疾病的筛查发现和监测随访。
可以说,它是我们当下精准医疗时代防治结合的经典读物。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历来重视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诊治工作。
从2011年起,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针对所有新发结直肠癌患者的MMR 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和Lynch 综合征普筛,目前已检测病例近3000例,筛查出疑似Lynch 综合征200多例,使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获得及时精准的治疗。
2014年,中心成为卫计委公布的肿瘤领域第二代基因测序20家试点单位之一,也是华南地区唯一获得试点资格的医院实验室;其推出的“遗传性肿瘤、肿瘤个体化治疗基因检测”检测项目,特别是“遗传性结直肠癌14基因突变检测”为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进一步筛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在结直肠科主任潘志忠教授的倡导下,科室于2014年成立了遗传性结直肠癌工作小组,由结直肠科、病理科、分子诊断科和内镜科的相关医务人员组成,定期开展学术讲座、科普宣传和疑难病例讨论。
2015年,以工作小组成员为主要班底的遗传性结直肠癌咨询门诊正式设立,依托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强大的检测平台和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专业的遗传咨询和诊治建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癌诊疗常规病史记录(一)临床表现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1.排便习惯改变;2.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3.腹痛或腹部不适;4.腹部肿块;5.肠梗阻相关症状;6.贫血及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低热等。
(二)疾病史和家族史1.结直肠癌发病可能与以下疾病相关: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息肉、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血吸虫病等,应详细询问患者相关病史。
2.遗传性结直肠癌发病率约占总体结直肠癌发病率的6%左右,应详细询问患者相关家族史: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等。
(三)体格检查1.一般状况评价、全身浅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及锁骨上淋巴结的情况。
2.腹部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腹部叩诊及听诊检查了解有无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异常。
3.直肠指检:凡疑似结直肠癌者必须常规作肛门直肠指检。
了解直肠肿瘤大小、大体形状、质地、占肠壁周径的范围、基底部活动度、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肿瘤向肠外浸润状况、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无盆底种植等,同时观察有否指套血染。
(四)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
2.尿常规:观察有无血尿,结合泌尿系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侵犯泌尿系统。
3.大便常规:注意有无红细胞、白细胞。
4.粪便隐血试验:针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5.生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
6.结直肠癌患者在诊断、治疗前、评价疗效、随访时必须检测CEA、CA19-9;有肝转移患者建议检测AFP;疑有腹膜、卵巢转移患者建议检测CA125。
(五)内窥镜检查所有疑似结直肠癌患者均推荐全结肠镜检查,但以下情况除外:1.一般状况不佳,难以耐受;2.急性腹膜炎、肠穿孔、腹腔内广泛粘连;3.肛周或严重肠道感染;内窥镜检查报告必须包括:进镜深度、肿物大小、距肛缘位置、形态、局部浸润的范围,对可疑病变必须行病理学活组织检查。
遗传性癌症综合征有哪些?据研究显示,一些基因变异或突变,可以由父母传给孩子,增加后代的患癌风险,称为遗传性癌症综合征。
那么,遗传性癌症综合征都有哪些呢?下面盘点8种常见的遗传性癌症综合征。
1.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综合征遗传性乳腺癌最常见的类型是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综合征(HBOC)。
HBOC是由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引起的。
携带BRCA基因遗传突变的女性一生中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比不携带突变的女性要高。
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就是因此选择了乳腺和卵巢预防性切除。
携带BRCA基因遗传突变的男性一生中患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几率也更高。
此外,这类突变也会增加罹患胰腺癌、黑色素瘤和其他癌症的几率。
2.考登综合征考登综合征(CowdenSyndrome)与PTEN基因突变有关,其特点是多发肿瘤样增生以及患某些癌症的风险增加。
大多数患者会在皮肤和粘膜上出现小的、非癌性的增生,或错构瘤,这些增生也可能发生在肠道或大脑中。
此类患者患乳腺、子宫和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风险也会增加。
3.遗传性非息肉病结直肠癌综合征HNPCC或林奇综合征(LynchSyndrome)的特点是,患者在很年轻时就发生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子宫癌)以及其他结肠外肿瘤。
林奇综合征是由DNA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或PMS2)突变引起的。
一种叫做缪尔–托瑞综合征(MuirTorreSyndrome)的变体与某些皮肤肿瘤风险的增加有关;另一种称为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TurcotSyndrome)的变体,与某些脑肿瘤有关。
4.遗传性白血病和血液恶性肿瘤综合征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十几种可导致白血病和相关血液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骨髓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遗传基因突变。
虽然对白血病患者的大规模研究尚未完成,但医生估计,约有5-10%的白血病病例是遗传的。
有白血病家族史的患者应考虑进行基因检测,以了解他们的疾病是否具有遗传成分。
结肠癌的病因
结肠癌的病因
结肠癌,又称大肠癌或结直肠癌,是结肠或直肠的癌症。
它是全球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与治疗至关重要。
而对于结肠癌的
预防,了解其病因则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结肠癌的多种
潜在病因。
**遗传与家族史**
科学研究已证明,遗传因素在结肠癌的发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患
有家族遗传性的结直肠癌综合症的个体,如Lynch综合症,其罹患结
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此外,那些有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患有结
肠癌的人也存在更高的风险。
**饮食习惯**
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也可能是导致结肠癌的因素之一。
过度摄入红肉、加工肉,如香肠和培根,以及高脂肪食物,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反之,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被认为可以降低结
肠癌的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
除了饮食之外,其他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与结肠癌有关。
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和超重或肥胖都与增加患病风险有关。
**慢性结肠炎**
患有慢性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或Crohn病,可能增加患有结肠癌的风险。
虽然大多数。
家族癌症遗传案例家族癌症遗传是指某一种或多种癌症在家族中以遗传方式传递的现象。
家族中如果有成员患有某种癌症,那么其他家庭成员也有较高的患病风险。
下面是一些关于家族癌症遗传的案例。
1. 张先生是一家人中唯一的癌症患者,他患有乳腺癌。
经过基因检测发现,他的母亲和两个姐姐也携带有乳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说明乳腺癌在他的家族中有遗传倾向。
2. 王女士的父亲患有结肠癌,而她的两个兄弟也相继被诊断出结肠癌。
经过家族遗传性癌症基因检测,发现他们家族携带有结肠癌相关基因突变,这解释了为什么多个家庭成员都患有相同类型的癌症。
3. 李先生的外祖父、母亲和姑姑都患有胃癌。
经过基因检测,发现他们家族携带有胃癌相关基因突变,这说明家族中胃癌的遗传风险较高。
4. 赵女士的家族中多个成员患有乳腺癌和卵巢癌。
经过基因检测,发现他们携带有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这是乳腺癌和卵巢癌最常见的遗传突变,也解释了为什么家族中多人患有这两种癌症。
5. 马先生的父亲和两个姐姐都患有肺癌。
他们家族经过基因检测,发现携带有肺癌相关基因突变,这说明肺癌在他们家族中有遗传倾向。
6. 陈女士的父亲和两个姑姑都患有乳腺癌。
经过基因检测,发现他们家族携带有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这解释了为什么多个家庭成员都患有乳腺癌。
7. 刘先生的家族中多个成员患有结直肠癌。
基因检测显示,他们家族携带有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突变,这说明结直肠癌在他们家族中有较高的遗传风险。
8. 孙女士的家族中多人患有甲状腺癌。
经过基因检测,发现他们家族携带有甲状腺癌相关基因突变,这解释了为什么多个家庭成员都患有甲状腺癌。
9. 杨女士的父亲和两个哥哥都患有前列腺癌。
经过基因检测,发现他们家族携带有前列腺癌相关基因突变,这说明前列腺癌在他们家族中有遗传倾向。
10. 郭女士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姨妈都患有子宫内膜癌。
经过基因检测,发现他们家族携带有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突变,这解释了为什么多个家庭成员都患有子宫内膜癌。
家族癌症史研究深入了解其遗传性家族癌症史研究 - 深入了解其遗传性家族癌症史是指在一个或多个家族成员中已经发现了癌症病例。
这种形式的癌症更倾向于在家族成员之间遗传,并且具有较高的患病风险。
通过深入了解家族癌症史的遗传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与癌症相关的风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
本文将探讨家族癌症遗传性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几种常见的遗传性癌症疾病的例子。
家族癌症史通常是由遗传突变或DNA变异引起的。
这些变异可以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基因传递,在家族中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癌症遗传性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如果一个人具有家族癌症史,那么他们患某种形式癌症的概率要比普通人高得多。
通过研究这些遗传突变,我们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帮助人们更早地检测到患癌症的风险,并及早实施治疗。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与家族癌症史相关的遗传性癌症疾病:1. 乳腺癌(BRCA1和BRCA2突变):这两种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女性携带这些突变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而男性携带这些突变则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2. 结直肠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这种癌症是由于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常常会在较年轻的年龄阶段出现。
家族中有患者的人更容易感染结直肠癌,因此密切关注家族病史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3. 皮肤癌(黑色素瘤):大多数黑色素瘤是由于基因中的突变而引起的,并且在家族中也有明显的遗传性。
通过检测这些突变,可以及早检测到患黑色素瘤的风险,并采取进一步的预防措施。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遗传性癌症疾病,如卵巢癌、胃癌、前列腺癌等,都与家族癌症史有关。
这些癌症在遗传易感性上可能存在一些相似的突变或变异,因此与家族病史相关的遗传咨询变得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人有家族癌症史,他们可以考虑进行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是一种专门的咨询服务,帮助个人了解他们的遗传风险以及相关的预防和治疗选择。
在遗传咨询过程中,医生或遗传学家会对个人和家族的病史进行详细讨论,并进行遗传测试,以确定患病的风险。
直肠癌会遗传吗它的遗传特点是怎样的?直肠癌是一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肛肠癌症疾病,大多数的癌症的治疗都主要依靠及早发现,及时获得有效治疗从而获得治愈。
在我们关心直肠癌能否治愈的同时,很多的患者也会非常关心,直肠癌在治愈后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一、肠癌的遗传机率是多大?大肠癌中有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没有明确的遗传背景,这类大肠癌被称为散发性大肠癌,剩下大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有大肠癌家族史,具有家族聚集倾向,称为遗传相关大肠癌。
家族史是遗传因素最直接的体现,患癌的危险度同家族史密切相关。
而且危险度的强度与家族史中大肠癌亲属的数量、是否一级亲属、发病年龄相关。
具体表现为:家庭成员中有三人以上患有结直肠癌,其中两人以上为同一代;至少相近的两代人均有发病;其中至少有一人是在50岁以前诊断为结直肠癌。
二、直肠癌有哪些遗传特点?遗传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中是一重要因素。
临床上有两类病人遗传因素表现较为突出:一类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另一类则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又包括部位特异的结直肠癌和癌家族综合征。
除这两类病员外,就都称为散发性病例。
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外显率,其子女有一半得病的几率,此病如不治疗,最终必将癌变。
结肠镜检的资料显示:结肠癌病员的第一代亲属具有2倍得腺瘤性息肉的危险性。
如果结肠癌患者作出诊断时年龄<55岁或具有多发性肿瘤,则其家族患结肠癌的危险性就增加,甚至好几代都患结肠癌。
从这些亲属的研究显示:家族危险性的增高是由于轻度至中度的遗传易感性。
这种易感性存在于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的患者。
直肠癌不是遗传病,但是存在家族遗传倾向。
只能说直肠癌和遗传因素有关,但也并不是说肯定会遗传给下一代。
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一些相关的健康知识,同时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定期做好防癌体检即可。
三、如何有效地降低患直肠癌的机率?1、多吃蔬果:长期吃蔬果能将患癌机会减少50%或更高。
《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是由我国结直肠癌临床诊治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的一份指南,旨在为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和家系管理提供准确、规范的指导。
下面将从要点的角度介绍该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一、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定义与分类共识明确了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定义,即在没有明显环境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由一种或多种突变所致的肿瘤。
根据突变所在的基因和传递方式,遗传性结直肠癌被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结直肠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结直肠癌和X-连锁遗传性结直肠癌。
二、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诊断和筛查共识提出了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诊断和筛查的具体指导原则。
在家族中有2例或以上结直肠癌病例,或者有1例结直肠癌病例伴有其他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时,应进行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筛查。
筛查包括家族史采集、基因突变筛查、肿瘤相关标志物检测以及结肠镜检查等。
三、遗传性结直肠癌的治疗共识详细介绍了遗传性结直肠癌的治疗原则和方案。
在手术治疗中,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局部切除、结直肠切除、淋巴结清扫和中远期预防等。
对于晚期或转移性遗传性结直肠癌,还提供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
四、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家系管理共识强调了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家系管理的重要性。
家系管理包括家族史采集、突变筛查、预防性筛查和教育指导等方面。
对于突变阳性的家族成员,需要进行定期的肿瘤筛查,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
五、其他相关问题综上所述,《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是一份权威且实用的指南,为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和家系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内容涵盖了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定义、诊断筛查、治疗方案和家系管理等方面,对于提高遗传性结直肠癌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遗传性结直肠癌基因检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规范化问题姜烈君;陆晓旭;黄华艺【摘要】遗传性结直肠癌是一类多因素遗传特征家族性疾病,包括Lynch综合征、家族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MYH相关性息肉,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5%.Lynch综合征(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是因无效的错误配对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而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一系列相关癌症,常由MMR基因(MLH1、MSH2、MSH6和PMS2)突变引起.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APC基因突变引起的广泛性结肠息肉病.而MUTYH基因突变可引起MYH相关性息肉(MYH-associated polyposis,MAP).为了规范对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分子诊断技术流程,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会制定检测大纲以供各相关实验室参考.本文对该大纲进行归纳并结合我国的大纲进行讨论.【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年(卷),期】2016(008)002【总页数】7页(P135-141)【关键词】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Lynch综合征;MYH相关性息肉;基因检测【作者】姜烈君;陆晓旭;黄华艺【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南宁530021;美国罗斯威尔帕克癌症研究所肿瘤外科,纽约,布法罗14263【正文语种】中文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可分为散发性、家族性或遗传性几种特征。
约20%~30% CRC为多因素遗传特征家族性疾病,因遗传获得的高度外显率单基因突变约占所有CRC的5%。
Lynch综合征、家族结直肠腺瘤性息肉(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和MYH相关性息肉(MYH⁃associated polyposis,MAP)为3种常见遗传性CRC,约占所有CRC的5%。
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家族遗传性结直肠癌一、L ynch 综合征Lynch 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综合征,约占所有肠癌的2%~4%,其病因是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变异导致患者结直肠癌及其他多种Lynch 综合征相关肿瘤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1. 风险评估及基因检测(1)风险评估及适检人群:Lynch 综合征的诊断早期通过各种临床遗传标准(如阿姆斯特丹标准Ⅰ、Ⅱ 及各国的修正标准);后期则以分子指标检测为主。
由于阿姆斯特丹标准过于严格,若单纯按照该标准诊断有68% 的Lynch 综合征患者会被漏诊。
针对此缺点,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提出了Bethesda 准,在临床参数初筛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微卫星不稳定状态(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进行复筛。
此策略有针对性地扩大筛查人群,显著降低漏诊率,富集了最终需要测序的人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本效益。
随后,研究者提出对新发肠癌患者进行MMR 蛋白或MSI 状态检测作为Lynch 综合征的非选择性(系统性)筛查策略。
尽管研究数据显示非选择性筛查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诊断率,但也显著增加了经济成本。
另一个策略是根据年龄,灵活采用非选择性与选择性筛查结合,即对<70 岁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非选择性筛查,而≥70 岁则仅对符合Bethesda 标准的患者行进一步筛查。
该策略的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95.5%;虽然会漏诊4.9% 的Lynch 综合征患者,但是能使接受MMR 蛋白或MSI 状态检测的患者减少35%,接受胚系变异检测的患者同样减少29%,兼顾了筛查的敏感性和经济成本。
(2)检测基因Lynch 综合征的致病原因是4 个MMR 基因(MLH1、MSH2、MSH6 和PMS2)之一发生胚系变异。
此外,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adhesion molecule,EPCAM)基因的大片段缺失通过使MSH2 启动子甲基化导致基因沉默,也可致病。
遗传性结直肠癌诊疗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024摘要近年来随着对遗传出绪直肠癌的研究不断加深,新发患者的诊断率逐年上升。
但是某些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并且趋向年轻化,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甚至被当成散发型结直肠癌,从而延误患者的治疗。
熟悉和掌握遗传性结直肠癌的鉴别和诊断方法有利千识别潜在或高危遗传性结直肠癌患者。
本文主要对遗传性结直肠癌中Lynch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癌风险、漏诊、误诊、手术选择及家系管理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以启示临床工作者要重视遗传出绪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遗传性结直肠癌(he reditary colorectal cancer, HCR C)占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5%~6%,这其中又以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 LS) 和家族阳捩瘤性息肉病(family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多见[, 21近年来临床上HCR C比例上升,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并且趋千年轻化,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现象。
临床医师应熟悉并掌握HCR C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及时发现潜在或高危患者,对确诊家系进行科学管理,早诊断、早治疗。
然而,HCR C在临床上仍存在诸多棘手问题,如漏诊、误诊、手术方式与时机选择以及家系管理等。
本文主要对HCR C中L S和FAP的患癌风险、涌诊、误诊、手术选择及家系管理进行归纳总结,以提供临床医师进行诊疗参考。
—、HCR C相关的肿瘤发生风险高1.L S患癌的风险:LS是由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及EPCAM等发生胚系突变引起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 R)蛋白缺失或失活,错配修复系统失控导致微卫星(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 y, MSI)不稳定的一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LS患者可累及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与其相关的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尿路上皮癌,膀胱癌、胃癌、小肠癌、胰腺癌、胆管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脑癌等[3],其中结直肠癌的患癌风险最高,L S患者一生罹患结直肠癌的概率可达40%~80%,到80岁时根据突变基因不同,累积风险分别是MLH1(46%~61%� MSH2(33%~52% � MSH6(10%~44%入PMS2 (8.7%~20%),一般风险人群一生发病率为4.2%[ 41LS是最常见的HCR C,占所有结直肠癌的2%~4%,按中国2016年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数40.8万估算,2016年新发8160~16320例[51 -项Meta研究发现147个LS家族(6342人)中确诊结直肠癌628例,其中68.3%的男性患者和56.6%的女性患者在50岁之前诊断出结直肠癌,其发病年龄远低千一般风险人群[61其次,在女性L S患者中,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也高,为25%~60%[ 4 ], 80岁的累积风险分别为M L H1 (34%~54%)、MSH2(21 %~57%)、MSH6(16%~49%)、PMS2 (13%~26%),一般风险人群一生发病率仅为3.1%。
遗传性直肠癌怎么治疗临床上依据有无多发性息肉病,可将遗传性大肠癌分为遗传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两大类。
遗传性息肉病又可细分遗传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错构瘤性息肉病,前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Turcot综合征等,后者包括Peutz-Jeghers综合征、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Cowden综合征、Bannayan-Ruvalcaba-Riley综合征等。
两类遗传性直肠癌的遗传方式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西医治疗直肠癌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及放射治疗,对早期直肠癌尚有局部切除及电凝等治疗方法,中医则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
1、根治性手术直肠癌早期选择根治性手术,效果还是很好的,不少患者并没再发病,但家庭性直肠癌患者再次发病的机率较普通患者高。
2、姑息性手术如肿瘤局部浸润严重或转移无法根治时,为解除梗阻,减少痛苦,可行姑息手术,如直肠肿瘤尚可切除,应争取将肿瘤切除,这是目前认为最好的姑息性手术。
在直肠肿瘤无法切除时,则可考虑行结肠造口术。
3、局部电凝法电凝法的运用,并不否定腹会阴切除术对直肠癌的治疗作用,但应强调根据病变所在部位、大小和移动性来选择作何种手术,过去此法多年只用于拒绝腹会阴切除的病人,或作为不能手术的病人的姑息性措施。
1960年开始电凝法才成为治疗可手术的直肠癌的首选方法,任何部位癌肿的预后,与是否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有关,电凝法治疗直肠癌的主要缺点是对淋巴有否转移缺乏了解。
4、局部切除,辅助放射治疗对于病变小,不固定的病例,可以行局部切除,再行盆腔外放射及直肠腔内放射的方法,也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5、化学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可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及给药方式。
6、中药治疗中医对直肠癌的治疗主要是辨证施治,中西结合病人的生存质量会明显提高。
人参皂苷Rh2治疗肠癌大肠癌为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总称,大肠癌是指大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
大肠癌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结直肠癌遗传变异相关基因初步鉴定报告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遗传变异被认为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结直肠癌遗传变异的相关基因,我们进行了初步的鉴定研究。
本报告将对我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介绍。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了一组结直肠癌患者和一组健康对照组。
通过对这些样本进行次代测序,我们获得了大量的遗传信息。
我们首先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和预处理,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
随后,我们将数据与已知的遗传变异数据库进行比对。
我们鉴定出了一系列与结直肠癌遗传变异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以被进一步分为两类: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
在致病基因方面,我们发现突变状态频率较高的基因包括APC、KRAS、TP53和SMAD4。
这些基因的突变状态已经在许多研究中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APC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最为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这一结果与现有的研究结果一致。
此外,KRAS、TP53和SMAD4基因的突变也与结直肠癌的预后和治疗反应有关。
在易感基因方面,我们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包括MLH1、MSH2、MSH6和PMS2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增加个体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我们的结果与现有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上述已知的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新的潜在相关基因。
这些基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它们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联。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这些新的基因有望为我们揭示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线索。
总结起来,我们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遗传数据进行初步鉴定,发现了一系列与结直肠癌遗传变异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以被进一步分为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
在致病基因方面,我们鉴定出了APC、KRAS、TP53和SMAD4等已知的重要基因。
在易感基因方面,我们发现了MLH1、MSH2、MSH6和PMS2等可能增加结直肠癌风险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