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患儿腹泻原因分析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措施摘要】小儿腹泻是临床医学中的常见病症之一,多发于2 岁以下的婴幼儿。
由于婴幼儿自身的免疫系统脆弱、自身的抵抗力差,常会出现腹泻,其严重的威胁着婴幼儿的身体健康。
本文中,笔者以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为中心进行研究,旨在提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日后小儿腹泻护理给与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措施小儿腹泻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该病症具有多病原和多因素引发的特点,是一种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出现腹泻的小儿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的现象,同时还伴有发热、呕吐、腹痛及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症状。
小儿腹泻主要是2 岁以下的婴幼儿的常见病症,病原是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或是寄生虫引起的,此外,肠道外感染或是由于滥用抗生素进而导致的肠道真菌紊乱、过敏或是家长喂养不当、气候等都会引起小儿腹泻。
1.小儿腹泻的起因小儿腹泻的起因可以分为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两种。
1.1 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肠道内感染是引发小儿腹泻的原因之一,其可能是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或是寄生虫导致的,从临床医学来看,其中由于病毒和细菌而引发的小儿腹泻的比率最高。
①细菌感染导致小儿出现腹泻的细菌主要是致腹泻的大肠杆菌、弯曲菌以及其他细菌。
致腹泻的大肠杆菌涉及到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以及粘附-聚集性的大肠杆菌;与肠炎相关的弯曲菌则包括空肠型、结肠型及胎儿型三种;其他的常见细菌有耶尔森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糖菌及变形杆菌等等。
受到这些细菌的感染都会是小儿出现腹泻的症状。
②真菌致使小儿腹泻的真菌只要有念珠菌、曲菌以及毛霉菌,而引发小儿腹泻的主要是白色念球菌。
③寄生虫寄生虫也是引发小儿腹泻的罪魁祸首之一,常见的寄生虫为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以及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④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主要是多发于寒冷季节,此时小儿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出现腹泻的症状。
致使小儿腹泻的病毒主要是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及冠状病毒等。
小儿腹泻的预防及护理【关键词】小儿腹泻;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82-02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它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目前对小儿腹泻的治疗主要是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药物治疗。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小儿疾病 [1]。
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
发病季节以夏秋季节为主,其致病菌以细菌和病毒感染为主,也有部分是因为喂养不当、气温变化等因素引起的[2]。
本人对我院近几年对小儿腹泻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小儿腹泻大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其每日大便次数多在10次以下,少数病例可达十几次,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可混有少量粘液。
一般无发热或发热不高,伴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无明显的全身症状,精神尚好,无脱水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随着病情的加重,患儿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腹泻的频次增多,粪质的改变以及脱水症状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1 病情观察1.1 脱水程度的判断:观察患儿的脱水症状,如面色,意识,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尿液及尿液的色、质、量的变化等。
1.2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如低血钾、低血钙等。
1.3 监测四大生命体征的变化。
1.4 大便次数、性状及量。
1.5 观察是否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如发热、烦躁、精神萎靡、嗜睡等。
1.6 如有呕吐者,观察呕吐物的色、质和量并做好记录。
2 合理喂养,调整饮食合理喂养、调整饮食是对因治疗的重要措施,应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调整饮食和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但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应该对母亲的饮食实施健康教育,如避免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避免高脂肪,油腻之品,在饮食的过程中注意卫生,鼓励母亲多饮水。
小儿秋季腹泻相关因素及护理分析目的:分析小儿秋季腹泻相关因素及护理效果。
方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的同时分别采用护理干预和常规方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整体治疗效果,以及患儿家长对治疗和护理效果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为86.7%;观察组患儿家长总满意率为98.4%,对照组为86.7%;观察组患儿治疗和护理后总体效果明显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小儿秋季腹泻相关因素进行合理分析并对症严格治疗,同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整体治疗效果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小儿;腹泻;相关因素;护理小儿秋季腹泻是儿科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由轮状病毒引发,临床一般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呈现为蛋花汤以及水样,并常伴有腹胀、腹痛、血便、发热、呕吐等症状,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相对更高。
发病急且病情进展快,腹痛剧烈,部分小儿难以耐受,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严重者会出现脱水以及心肌炎等症状,甚至并发肠出血、肺炎以及脑炎等严重的疾病,直接对患儿的生命造成威胁[1]。
如能在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同步进行全面有效的护理,对于改善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的临床作用。
笔者所在医院即对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92例秋季腹泻患儿在治疗的同时进行了有效护理,临床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5月-201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92例秋季腹泻患儿,均在治疗的同时给予相应护理。
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62例患儿采用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男34例,女28例;年龄5个月~3岁,平均(1.7±0.2)岁。
对照组30例患儿采用常规方式护理;男17例,女13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1.8±0.4)岁。
所有患儿中,70例出现呕吐;31例出现发热;83例出现脱水,7例重度脱水,58例中度脱水,18例轻度脱水。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护士护理腹泻患儿应反思的内容包括(最新版4篇)目录(篇1)1.腹泻患儿的护理现状2.护士在护理腹泻患儿中存在的问题3.对护士护理腹泻患儿的反思4.改进措施和建议正文(篇1)在医疗行业中,护士作为重要的一环,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
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病症之一,对腹泻患儿的护理是护士工作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在护理腹泻患儿时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了解腹泻患儿的护理现状。
腹泻患儿的护理包括饮食、液体补充、药物治疗和病情观察等方面。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其次,分析护士在护理腹泻患儿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护理知识不足:部分护士对腹泻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疏漏。
2.沟通不畅:护士与患儿家长之间的沟通不畅,可能导致家长对护理措施产生疑虑,从而影响护理效果。
3.护理记录不完善:护理记录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依据,部分护士在记录腹泻患儿的护理过程时,可能存在遗漏、错误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对护士护理腹泻患儿进行反思。
如何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加强护理质量,是每个医疗机构需要关注的问题。
为了改进护士护理腹泻患儿的工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培训:组织护士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她们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2.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护士与患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增进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3.完善护理记录:加强对护士护理记录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护理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优化护理流程:根据腹泻患儿的护理需求,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和资源,提高护理效率。
总之,护士在护理腹泻患儿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努力提高护理质量,为患儿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录(篇2)1.腹泻患儿的护理现状2.护理腹泻患儿中存在的问题3.反思护理腹泻患儿的方法和策略4.总结正文(篇2)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腹泻患儿的护理一直是个难题。
浅谈小儿腹泻的几点体会摘要:小儿腹泻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发病率以夏秋季最高。
小儿脱水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常危及患儿生命,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笔者根据在罗甸县沫阳镇中心卫生院的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儿腹泻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儿腹泻发病率预防治疗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及多种病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死亡率很高。
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腹泻所导致的身体脱水和体内电解质紊乱。
本文笔者分析了小儿腹泻的成因及一些措施,并分析了本院的一些案例,以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一、小儿腹泻的成因分析小儿腹泻容易发生,究其自身原因,主要是小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的防御抗病能力差,故而在外来因素刺激或者机体内部功能发生变化时,容易直接或间接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的紊乱,导致腹泻。
具体弓}起小儿腹泻的病因复杂多样,目前还有许多病因尚未明确。
对于夏季小儿腹泻的治疗,遵循治疗原则主要有提早预防脱水、纠正体液不足及电解质失衡、提倡不禁食、合理使用药物。
具体包括针对病因的治疗、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自身调节治疗等。
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腹泻的原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由于婴幼儿体内的各种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消化酶和消化液分泌较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大量的营养物质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3]。
临床表现为粪便呈稀水样便,有酸味,患儿无体温升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无升高,粪便培养和轮状病毒结果均呈阴性。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0~≤3岁小儿腹泻以非感染性腹泻为主,占69.7%(包括菌群失调所致腹泻),对于这类腹泻只要按其形成原因对症治疗,适当给予助消化药物即可,无需使用抗菌剂。
二、家庭中的护理在家里,如果有小儿腹泻,而家离医院又远时,这时可以在家里进行简单的护理,以缓解小儿病情。
可用补液用米汤电解质口服液或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
①米汤电解质口服液:用磨碎的大米(或炒米粉)25克(半两),食盐1.75克(啤酒瓶半瓶盖),水500毫升(1斤),煮沸约8分钟,放凉后少量多次饮用。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年8月第11卷第4期Journal of Bethune Military Medical College.Vo1.11,No.4,August,2013 ・383・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月来我院就 诊需肾活检患者92例,其中男65例,女27例;年龄l8—54 岁,平均39.22岁。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 照组34例,两组术后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观察组由 专业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设定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 术后检查、治疗、用药、护理、饮食、活动、健康宣教、出院指导 等进行合理规定,取得患者及家属配合,根据患者具体需要、 文化程度、接受程度等进行护理宣教,特殊情况可由医护人 员共同商议后制定解决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对护理工作满 意率等。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 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见表1。观察组 术后恢复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 表1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 (i±s) 2.2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见表2。观察组患者并发症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和对护理工 作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 表2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例(%)]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在肾活检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实施,减少了 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和住院费用,既节约了医疗资源,也为患 者减轻了经济负担。临床护理路径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做了 术后护理计划,使其护理具有针对性,帮助医护人员科学、合 理地对患者进行用药、检查、治疗等。通过表1可以看出,观 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缩短,缓解了医院床位 紧张的状况,同时也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提高了医疗机 构的社会效益和护理效率。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健康宣教的效 果。临床护理路径针对每位患者的特殊情况,为患者量身定 做了健康宣教计划,使得患者更加清楚明朗,对健康知识的 掌握更加牢固 j。同时,有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健康宣教情况 的反馈,医护人员也会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提高 护理质量。 对。肾活检术后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改善护 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临床护理路径为患 者制定了每日的护理计划,帮助患者清楚自己每日的护理情 况及康复计划,可以有效避免护理工作的疏漏、差错等,有效 改善了护患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对护 理工作的满意度 J。 临床护理路径是科学、合理、高效、节约的护理模式,其 在肾活检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实施,提高了医疗机构的社会效 益,降低了医疗成本,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I参考文献】 [1]张连云,和青松,郭明好,等.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1200例并 发症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22(8):708- 710. [2] 谢恩斯,邹翘璇,陈静金.临床护理路径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 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0B):22-24. [3] 黄亚娟.情景模拟健康教育效果与患者文化程度相关性探讨 [J].广东医学,2009,30(11):1718—1719. (2013-05—16收稿2013-07-21修回) (本文编辑刘喜元)
小儿腹泻病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儿科学》中关于“小儿腹泻病”的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小儿腹泻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重点掌握腹泻病的发病机制、临床分类、治疗原则及护理要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儿腹泻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2. 掌握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3. 培养学生关爱儿童健康,提高对小儿腹泻病防治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儿腹泻病的发病机制、临床分类及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小儿腹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护理要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等;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小儿腹泻患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儿腹泻病,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理论讲解:(1)小儿腹泻病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2)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病例,分析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病例,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小儿腹泻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2. 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3. 重点、难点内容突出显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小儿腹泻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列举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3)论述小儿腹泻病的治疗原则及护理要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小儿腹泻病的相关知识。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小儿腹泻病的新进展、新治疗方法等,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同时,关注儿童健康问题,提高对小儿腹泻病防治的认识。
幼患儿腹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摘要】目的对小儿腹泻的原因进行分析,临床中对腹泻患儿的预防护理加以总结,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入院治疗的43例腹泻患儿积极治疗的同时,给予精心的相关的预防护理。
结果 43例患儿均康复出院,家长满意率100%。
结论正确的治疗方法与科学的预防护理,对小儿腹泻患者的疗效良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小儿腹泻;原因;护理
在我国儿童中除了呼吸道感染之外,小儿腹泻是第二类常见的多发病,是儿科最常见疾病之一。
小儿腹泻属于一种肠道疾病,多发病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其中1岁以内的幼儿大约半数以上。
临床主要明显的表现就是排便次数增多,且粪便呈现稀糊状或者呈黏液状。
小儿腹泻发病原因大多是因为细菌病毒的感染而导致的腹泻。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发病率最高是在夏秋两季。
该病会导致小儿营养不良,对年龄小,抵抗力低的孩童,伤害很大,甚至会阻碍其生长发育[1]。
因而一旦发病要及时治疗,同时要注意治疗期间的预防护理。
下面就我院科对治疗小儿腹泻过程中的预防护理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共收治43例腹泻患儿入院治疗。
其中,男孩26例,女孩17例;2岁~3岁7
例;13个月至2岁15例,0~1岁21例;大便有黏液占8%;白细胞占8%,脂肪球占7%,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占37%,低钾血症占37%,前囟凹陷占24%,wbc升高占7%,lym升高占53%,均未感染沙门杆菌。
均符合1992年全国腹泻病协作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之腹泻病诊断标准。
1.2 发病原因
1.2.1 非感染性原因①对孩子喂养不恰当。
如突然换奶或增加奶量,过多的在奶内加糖,日常对辅食增加不当,没有遵循:“从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
②生理性腹泻。
多在6个月内的小婴儿发病。
小儿不能消化所给与的营养成分发生腹泻。
③外在物理因素刺激。
小儿吃了生冷食物或者腹部受凉等。
④消化道以外的其他疾病引起。
一些非消化道疾病如:感冒、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都会直接影响消化道功能,使食物不易吸收而造成小儿腹泻。
1.2.2 感染性原因①细菌感染,以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为主,在夏季多见。
由于夏季炎热,会抑制小儿消化酶的产生,如果此时污染从口而起,小儿饮食不卫生,加之身体抵抗力低,就很容易造成小儿腹泻。
②病毒感染 5月至9月最易发生的是肠道病毒感染,秋冬季节容易发生的是轮状病毒感染,两种病毒感染均是由消化道的传染而来,导致小儿腹泻。
2 方法
2.1 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当孩子来医院住院时,护理人员协助父母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尽快
适应病房居住,向患儿家属解释清楚检查过程目的,消除患儿家长的不安和忧虑不良情绪,与医生积极配合进行检查和治疗。
2.2 及时补充体液
一些孩子由于长时间腹泻和呕吐,丧失体液,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喝开水,缓解脱水,让孩子的身体水电解平衡。
在液体补充时,应当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依尿补钾、见惊补钙,临时调整,因人而异”的原则。
患儿疾病容易重复发作且病情变化快,因为孩子小不能表达正确清晰的表述病情感受,因此,在添加液体过程中,要格外谨慎,对孩子是否有呕吐、四肢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异常立刻报告给医生,调整治疗。
2.3 加强饮食护理
除了严重的呕吐孩子需要4~5 h禁止进食,其他孩子可以正常饮食。
饮食要是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禁忌吃生冷、油腻的食物。
同时护理人员要将患者的尿频率和数量及呕吐频率记录清楚,对排出量和性质也要做详细记录,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临床的饮食护理发现,孩子吃东西越早,越有利于恢复体力。
对于免疫力下降,腹泻时间久治不愈的孩子,更要鼓励多进食。
2.4 注意观察大便
详细的记录患儿大便的颜色、形状、次数等,进行标本培养,详细的观察患儿全身的症状,若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2.5 加强基础护理
加强病房内的卫生护理,防止交叉感染发生在病房内。
病房应保
持良好的通风,定期消毒,护理人员为孩子换尿布,应清洁消毒手,本着“一次洁净手照顾一个孩子”的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生病的孩子为防止发生鹅口疮,应该喝含有碳酸氢钠的温开水。
一旦出现,可涂抹制霉菌素药膏。
3 结果
经积极妥善的治疗和精心科学的护理,43例患儿均康复出院,家长满意率为100%。
4 讨论
小儿腹泻是不容忽视的一种疾病。
要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在治疗过程中,科学的护理干预既促使患儿的早日康复,又提高了家长的满意率,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晓丽.小儿腹泻护理体会.中国医学创新,2012,1(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