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构成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6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立体构成》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既属于基础造型课,又属于专业设计课,国际上称为构成学。
通过理论教学,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立体构成以及各类立体形态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加强抽象的造型构思能力,从而促进专业的设计水平,建立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
此课程需要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用纯粹抽象的形去考虑问题,摆脱物象化思维的纠缠。
另外,要注意生活中的各类造型,不妨以之作为切入点去抽象出形与造形的规律,根据形态所包含的各种性质,如材料形态质感结构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能帮助我们在理性的层次上去认识形态构成的问题。
二、课程任务:1.了解三维空间,有一定的空间造型感。
2.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
3.熟悉不同的材料,掌握其制作加工方法。
4.能够根据不同的设计,运用合适的材料加工制作完成。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1.教学内容:(1)立体构成的概念(2)构成设计理论的发展(3)立体构成的对象(4)立体构成的学习方法2.基本要求:了解立体构成的一些基本特点及方法。
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1.教学内容(1)形态(2)构成要素(点、线、面、体块的构成)(3)点、线、面、体、块的综合材质构成(4)半立体构成2.基本要求:了解二维空间平面与三维空间立体的联系与区别,如何转化。
了解掌握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特点及材料的加工表现,通过训练使学生对立体形态的量感,空间感,肌理感有感性上的认识。
第二章构成材料式及制作技术1.教学内容(1)材料的分类(2)常用材料及工艺(3)材料力学(4)材料的应用2.基本要求: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及表现技法,能够根据设计选用合适的材料并进行加工。
第三章造型艺术的美学规则和形式法则1.教学内容(1)简单与单纯(2)变化与统一(3)对称与均衡(4)对比与调和(5)节奏与韵律(6)比例与分割(7)主次与意境2.教学要求:了解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造型规律和法则,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设计制作。
形态构成Ⅰ教案⼤纲《形态构成Ⅰ》教学⼤纲⼀、课程的基本描述1、课程名称:形态构成ⅠForm ConstructionⅠ2、周学时/学分:2/23、总学时: 364、授课对象:艺术设计12-1、12-2、12-3、12-45、使⽤教材:形态构成相关教材(对应不同章节考虑教材或媒介)⼆、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形态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形态设计、美学基本原理、形象与⾊彩关系的学习,使学⽣全⾯地了解造型观念和基本造型规律,并从各⽅⾯去研究形象、⾊彩特征、空间表现和美的形式规则,掌握如何创造形象及把握组合⽅式。
⼒求在开阔学⽣视野的同时,丰富他们的表现⼿段,最终使其融⼊到现代设计中,让学⽣通过学习学会运⽤视觉语⾔和各种表现⽅法来表达⾃⼰的宪法,以提⾼创作能⼒。
其中,形态构成Ⅰ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是平⾯构成,⼆是⾊彩构成。
平⾯构成是⼀门具有共性的设计语⾔,主要围绕形、形体、形态进⾏研究。
它既有应⽤设计的构成部分,⼜有其基础设计的训练内容。
通过学习平⾯构成,旨在培养学⽣的⼆维造型能⼒,将⾃然界中的现象、规律经过理性的概括、抽象、归纳转化为点、线、⾯等构成语⾔。
通过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创造出美的造型。
⾊彩构成主要是系统地讲授⾊彩的物理、⽣理、⼼理、美学⽅⾯的知识及⾊彩要素的搭配,让学⽣更好的把握⾊彩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和技法。
通过⾊彩构成的学习,将理性的⾊彩知识容于感性的⾊彩实践中,使学⽣对⾊彩的感觉由个⼈的喜好升华到更宽⼴,更科学,更具普遍意义的⾊彩美境界,以培养学⽣的创造思维能⼒,最终达到灵活运⽤⾊彩,⾃由表现⾊彩的⽬的。
三、课程教学⽬标(⼀)能⼒培养⽬标通过本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习作实践练习训练,完成这门课程以后,学⽣应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灵活地掌握平⾯构成的理论和严格的表现技法,能运⽤理性和逻辑推理的⽅法来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的关系、编排。
2、掌握艺术设计中⾊彩⽅⾯的基本原理、规律、法则。
《产品形态设计》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产品形态设计(Form and Product Design)课程编号:20704500课程学分/学时:1.5学分/24学时先修课程: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造型设计基础、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实体造型技术、设计方法学、设计素描与速写、设计色彩、工业设计概论、机械原理基础开课学院:机电学院(07)开课学期:春季课程教学目的:产品形态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产品形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的产品形态设计技能,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对产品形态的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及创造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及设计训练使学生掌握产品形态设计中相关的技术知识,掌握形态与功能、材料、构造及工艺等方面的关系,逐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平衡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素质,为产品设计实务、产品造型与创新设计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提要:第一章产品形态概述(2学时)了解产品形态设计的作用和分类,明确自然形态、概念设计、人工形态的定义;了解产品形态设计发展历程和变迁,明确产品形态设计的主要方向;掌握产品形态设计的主要原则。
第二章产品形态设计基本规律(4学时)了解形成产品形态的点、线、面、体各种元素的特性和所表达的语义,掌握点、线、面、体在产品形态设计中常用的构成方法、在平面和三维空间的构成法则,熟练掌握点、线、面、体构成的手绘和计算机表达技巧,了解点、线、面、体在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第三章单元空间的产品形态构成(2学时)掌握工业产品构成分类方法,能对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工业产品进行分类;了解一般产品构成形式,(2学能根据产品功能、人与环境要求、结构要求、材料等条件确定产品的构成形式。
第四章功能及技术与产品形态 了解形式追随功能学说产生的原因和意义,理解产品功能的客观性和艺术的完美性的辨证关系, 正确认识多元认识论下功能和形式的改变及发展;熟悉多种连接构件形式,能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部 件的连接形式,了解产品构成形式与产品的造型关系。
《形态构成之平面构成教学大纲》作者:李健一、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形态构成作为设计基础是电脑美术专业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它以形态造型训练为主线,着眼于学生的智能训练,采取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合的构思方法,开拓创造思路,培养学生形态的抽象思维和抽象的表现并紧密结合本专业,使学生了解形态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构成的造型及组织规律,了解构成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技能培养目标1. 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
2. 了解掌握二维、三维形态的创造与形态的组织规律。
3、能进行平面形态的创造和组合构成。
5、能运用平面的基本变化规律进行各种表现的构成。
6、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2、职业素质目标1. 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3. 注重设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
4、总学时 34学时,按每周3学时,每学期17周,一学期完成。
二、教学内容要求模块一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一、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概述。
包括概念、内容、材料及用具等。
2.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包括点、线、面等。
3.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
包括几何形、自然形(动物、植物、人物)、偶然形等。
4.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包括重复、渐变、对比、特异、发射、密集、空间、肌理等,5. 平面构成的应用。
包括在服装、包装、室内陈设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要求1. 掌握基本概念及原理。
2. 熟练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3. 将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3、教学重点1、掌握平面构成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2、在形式美的法则下,训练学生设计和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4、教学难点(1)认识和理解形态构成的本质,掌握抽象的表现语汇,(2)思维的创新设计。
模块二——技能训练三、教学建议1、开设时间:高一下期每周3学时,开设一学期。
2、理论课与实作课的课时分配约为:1:5。
建筑形态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建筑形态构成基础/ Form Combination Basics课程代码:05232079课程类型:拓展/选修总学时数:48(理论学时:40,实践学时:8)学分:3.0先修课程:视觉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开课单位:建工学院适用专业:建筑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选修专业基础课程,本课全面介绍如何获得艺术形态构思灵感;怎样进行空间艺术创造性思维;排列组合数之秩序美的形式;以及由此产生和谐的艺术形态视觉心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多种材料与技术操作承载空间艺术思维和美学。
为建筑形态构成奠定基础。
从自然、抽象、人文形态中获得灵感与构思;进行空间艺术创造性思维;运用形式美法则排列组合数之秩序美的形式;表现和谐的艺术形态视觉心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多种材料与技术操作承载空间艺术思维和美学,抽象思维与具象表达是本课的任务和目的。
二、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重点与难点1.自然形态的形成:(自然生态设计):(课内2学时+课外2学时)(1)不同物种的生存环境设计:(2)物种多样性与设计的多样(3)物种形态语言的多样性与设计语言的多样化(4)自然形态的设计规律与人文形态设计的规律(5)自然形态的对立统一与人文形态设计对比统一(6)自然形态设计的突变与人文形态设计的变异(7)自然形态的艺术、结构、生长规律与人文形态艺术的结构、功能、形态构成规律。
了解不同物种的生存环境设计;物种多样性与设计的多样;理解物种形态语言的多样性与设计语言的多样化;自然形态的设计规律与人文形态设计的规律;掌握自然形态的对立统一与人文形态设计对比统一;自然形态设计的突变与人文形态设计的变异。
2.平面形态构成:(课内2学时+课外2学时)(1)图与底关系(2)形与形关系(3)基本形与单元形(4)平面形态的形成(骨格与基本形、作用性骨格与非作用性骨格、网格构成、座标纸)(5)平面形态的组织(统一中求变化与变化中求统一)(6)肌理形态的构成了解图与底关系,形与形关系;理解基本形与单元形;平面形态的形成;掌握平面形态的组织。
《构成》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环艺设计课程编号:总课时:96大纲执笔人:毕宇娟大纲审核人:一、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1、课程性质:构成是现代艺术的基础,是现代艺术设计诸多领域中应用极为广泛,是美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学习形式美的法则,培养创造新型的基本方法,从形态的知觉和心理立场出发,探讨研究造型和构图基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意识和构成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图形想象和创意能力。
3、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突出抽象表现的训练手法。
培养其构思、设计能力。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先修的课程先修课程:素描、色彩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建议学时分配(一)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内容:1、第一章平面构成的构成要素构成的分类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点、线、面的情感特征2、第二章重复构成重复构成的概念基本形的组合关系特殊重复重复构成的形式3、第三章渐变构成渐变构成的分类渐变构成的特征渐变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联想渐变构成4、第四章特异构成特异构成的含义特异构成的形式特异构成运用5、第五章对比构成形状对比大小对比色彩对比质感对比位置对比曲直对比6、第六章材料与肌理肌理的概念肌理的分类视觉肌理的形式触觉肌理的形式材料的特点肌理训练的方法7、第七章空间构成空间的概念平面空间表达方法空间的构成形式二维空间的空间表现8、第八章色彩的三要素色与光色相明度纯度色彩与视觉生理色彩的混合色彩构成在设计的运用9、第九章色彩的心理色彩的感觉色彩的联想积极色彩与消极色彩10、第十章色彩对比与调和(一)色彩对比的含义同时对比连续对比明度对比色调11、第十一章色彩对比与调和(二)色相对比色调纯度对比色调面积对比色调冷暖对比色调空间混合的目的及要求12、第十二章线立体形态构成立体构成的研究方向立体构成的形态概念立体构成的基本要求线材构成13、第十三章面与块立体构成(一)面材构成的材料应用面材的含义面材构成的加工手段面材的基本折屈练习14、第十四章面与块立体构成(二)面材构成的特点仿生结构的种类仿生结构的内容与加工方法15、第十五章综合立体形态构成(一)块材的特点块材的性能与性质块材的形提塑造方式16、第十六章综合立体形态构成(二)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点材、线材、面材的组合形式教学要求:了解:1)构成的概述与分类2)平面构成的基础要素(点、线、面)3)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分割与比例)4)色彩的构成要素(光与色、色彩的属性及种类)5)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对比形式、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6)立体构成的造型要素(点元素、线元素、面元素、体元素)理解:1)必须理解点、线、面的情感特征2)必须理解色彩构成三要素的应用3)必须理解立体构成的加工方法4)必须理解构成知识在设计中的运用掌握:1)掌握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感。
《设计形态》课程教学大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学会观察与发现事物的特征与内在逻辑关系。
2 .科学运用构成要素中点、线、面,尝试对日常事物进行图像化抽象概括。
3 .掌握构成的拼贴方法并灵活应用与相关图形表现。
4 .掌握构成的空间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多维度的空间意识思维与想象力。
5 .掌握叙事空间的实现方法,尝试发现与编导图形的剧情关系
6 .掌握图形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并通过这些形式的训练应用于环境设计相关设计门类,并加以整合应用。
7 .语言阐述自己设计及设计特点。
1.建议教材
1 .郭烈炎.《设计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2 .主要参考书
1 .纳吉.《运动中的视觉》.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2 .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3 .黄厚石.《设计原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形态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对象:三年制、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
总学时:48 讲授学时:16课内实践学时:32其他:0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
形态构成学是艺术设计的专业必修课,是设计者
掌握设计艺术的基础。
是设计专业学生最终成为
一名平面设计师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熟悉设计艺术的基本形式规律。
具有良好的视觉表达能力
具有较强的信息图形设计能力
具有较强的形态创造能力
2.课程的任务
①本课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所承担的任务:向
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形态构成学的形态构成规律和
基本技巧,使学生熟悉各种形态构成原理,最终达到能
以此学科知识独立完成平面形态构成设计的基本运
用、为包装设计、海报设计、版式设计打下基础。
②本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
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在形态构成学习上须结合素描
基础、色彩基础课程作练习。
③本课程相关的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素描、
色彩;后续课书籍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1.基本理论要求:理论上学生要掌握形态构成学的基
本知识,适用范围及与其它学科的接轨的基本知识;
2.基本技能要求:在实践操作上学生要能掌握形态构
成的基本原理,包括色彩、平面、立体及材料方面的
设计构成知识等,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的作
品。
3.职业素质要求:课程要求学生最终能独立运用形态
构成原理做基本的平面、色彩、立体、空间造型设计。
二、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概论
主要教学内容
本章讲述了形态构成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教学要求
认识形态构成学,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
形态构成学在设计中的基础作用的印象。
了解形态构
成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根本目的。
(二)平面设计构成
主要教学内容
本章讲述了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基本形的构成及
形式法则,相关知识的思考与练习。
主要教学要求
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要素,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
形式要素之间的转化关系。
通过教学示范及实例分
析,指导学生在实践把握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关
系
(三)色彩设计构成
主要教学内容
本章讲述了色彩的属性,色彩构成训练,相关知识点
的思考与练习
教学要求
通过授课使学生对色彩和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色彩
构成与色彩心理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对
色彩的属性、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心理效应、
色彩的借鉴和创意的多组作业练习,掌握色彩的配色
方法、组织形式和表现技巧,培养学生的色彩设计基
础造型能力和色彩创造想象能力。
(四)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
本章主要讲述欣赏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
主要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欣赏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学习、了解
构成在设计作品: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空间设计、
版式设计、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要求
会分析设计作品所运用的手段。
能够综合利用构成理
论完成作品设计,培养设计创造力。
设计一张有构成
美感的海报作业。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实践教学
(一)课内实践项目1
1.实践项目的名称:平面构成练习
2.内容:重复构成联系、点构成、变异构成等
3.目的要求:平面构成知识的应用熟悉。
4.课时数:4学时
(二)课内实践项目2
1.实践项目的名称:深圳的未来
2.内容:主题性配色练习,通过色彩的描述表现深
圳的未来主题
3.目的要求:熟悉主题性配色基本特点
4.课时数:4学时
(三)课内实践项目3
1.实践项目的名称:色彩对比
2.内容:对比配色练习,通过色彩的表现进行色彩
对比练习。
3.目的要求:熟悉对比配色基本特点
4.课时数:4学时
(四)课内实践项目4
1.实践项目的名称:色调配置
2.内容:色调练习,通过色彩的表现进行色彩色调
练习。
3.目的要求:熟悉色调配色基本特点
4.课时数:4学时
五、必要说明
(一)课程开设的基本条件
实训室、电脑、投影仪、白板。
对学生的基础条件无特别要求。
(二)建议使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设计构成》,ISBN 978-7-301-15593-6/J 0248,文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参考书:《形态构成学》,辛华泉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年,第1版。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及形式
方式:考查;形式:单元作业
2.总评成绩的组成及评定标准
平时:60%主要来源于平时作业完成情况50%考
勤情况10%)期末:40%
(四)其他说明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能力,可适当调整学时分配。
本课程需加强学生对实际项目的设计制
作。
允许计划与实际授课有2学时的出入。
大纲编订部门:执笔人:
大纲审订部门:审订部门负责人:
编订日期:修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