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地位规划述略
- 格式:pdf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5
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性逐渐显现。
作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交流交融和国家智库建设的工作,语言文字事业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探讨语言文字事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加强国际交流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步扩大。
作为一个文化大国,语言文字的繁荣昌盛,能够有效地为国家增加软实力,促进国家文化的扩张和影响力的提高。
现代汉语的普及和推广,汉语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完善,都是推进国际交流和沟通的重要保障。
二、维护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好语言文字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全国范围内,我们需要切实保护汉字的地位和汉字文化,为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三、推动科技创新语言文字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种科技进步,涉及到信息传输、人机交互、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语言文字处理技术、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广泛的前景和应用价值。
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推动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为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四、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语言文字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方面,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管理可以帮助规范社会公共秩序,减少谩骂辱骂等不文明言论的发生。
另一方面,语言文字也可以为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生活背景的人提供更多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认同。
总之,语言文字事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拥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要加强语言文字事业的规划和建设,推进语言文字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文字事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凸显。
汉语汉字在未来世界语文格局中的战略定位1张马沙2【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语言全球化、文字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也迅速蔓延,势不可挡。
笔者通过对这一趋势的分析,指出汉语汉字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重大机遇,提出要避免汉语汉字被弱化、被淘汰就必须首先优化汉字,必须明确汉语汉字在未来世界语文格局中的目标定位并为之努力奋斗。
【关键词】:语言文字全球化盛世修文汉语汉字做优做大做强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globalizing trend of human-beings’ written and spoken language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are irresistibly spreading rapidly. The author analyzed on this trend in this essa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hinese languag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re confronting a serious challenge and a great opportunity as well.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o avoid the shrinking and elimin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we must find a way to optimize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s, must determine a position for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future world and a clear strategic goal to make Chinese language be acceptable and popular to the world.Key words:language globalization, better to modify a language when prosperous, to optimize Chinese and make it more popular and stronger.一、问题的提起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汉语汉字问题”越来越不可回避地摆到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当然更是摆在了国家决策者们的面前。
试论中国政府做好语言规划、提升汉语地位的几点建议作者:侯占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2期摘要:目前,汉语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地,汉语言的使用环境日趋恶化。
政府必须正视汉语面临的尴尬境地,在大力推广和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做好语言规划工作,认真探讨保护汉语的相关对策,及时推出相关举措,提升汉语地位。
从政府的角度就如何进一步做好语言规划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政府;语言规划;措施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281-02一、语言规划的必要性一个国家的语言状况通常与政府的语言政策密不可分,政府的语言政策往往决定一个国家的语言状况。
目前,中国存在诸多因素导致的汉语生存状况堪忧的现状,政府必须正视汉语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大力推广和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真探讨保护汉语的相关对策,做好语言规划工作,及时推出相关举措,提升汉语地位,促进国家语言和文化稳定发展。
二、中国政府进一步做好语言规划提升汉语地位的具体举措(一)进一步完善立法权1.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问题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地位,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使用做出规定,并进行管理,对违反规定的进行处罚,以便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因此,制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已成为国家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
2.关于外文使用的问题科学地分析外文使用的社会需求、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语文生活的影响,制定国家关于外文使用的宏观战略政策,对外文的使用进行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应尽快研究制定《外国语言文字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对外国语言文字的使用加以规范引导。
以已有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规范标准以及有关政策规定为基本依据,制定《外国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
主要包括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外国语言文字使用的总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使用要求、国家在外语使用方面的职责;规定哪些场合不能单独使用外文,哪些场合需要经过批准才能使用,哪些场合不得使用外文,以及使用要求,对有关行业系统和领域的外文使用做出规定;规定外文管理的主管部门职责和处罚规定。
中国语言地位规划述略地位规划是语言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三个时期为纲来对中国语言地位规划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在肯定我国语言地位规划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足,并对语言地位规划的未来作了展望。
标签:语言规划地位规划共同语民族语文政策区域通用语一、关于地位规划语言规划(LanguagePlanning)作为一个学术术语,由语言学家威因里希首先提出。
1958年,豪根将其引入学术界,并从规范语言学的意义上进行定义。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其性质、内涵等进行了广泛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语言规划由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构成。
语言地位规划是指语言规划时,为语言文字确定应有的、合适的地位,即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协调各种语言关系。
这种规划通常要借助于政治、立法、行政力量来进行,否则是难以完成的。
主要内容有:配合政府制定语言政策;选择、确定标准语、共同语或者官方方言;创造、改革文字;协调语言关系等。
(陈章太,2005)二、中国语言地位规划中国具有悠久的语言规划史,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如吴静(2004)、孟万春(2005)、苏培成(2005)等。
桑哲(2006)对1949年后中国的语言规划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通过他们的阐述,我们也看到了过去的语言规划非常重视本体规划,在本体规划的过程中出台了大量的标准、规范,较之本体规划,对地位规划却重视不够。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地位规划要比本体规划更重要,李宇明先生(2003)提出了汉语的“固本强体”问题。
因为“更能影响一种语言前途的是语言地位规划”(郭熙,2006),因而本文主要对中国语言地位规划进行综述研究。
文章主要分三个阶段来研究:建国以前的地位规划研究;建国后至改革开放的地位规划研究;改革开放至今的地位规划研究。
(一)建国前的地位规划研究1.共同语的选择共同语的选择是语言地位规划的重要内容。
共同语自古存在,其选择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运作过程。
中国古代语言规划研究作者:张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1期摘要:语言规划一直是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论文重点研究中国古代语言规划并分析中国古代语言规划的具体特点。
关键词:中国古代语言规划;语言地位规划;语言本体规划[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2中国语言规划的历史十分悠久,语言规划的范围非常广泛。
许多学者都对中国的语言规划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成果显著。
根据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把中国的语言规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古代的语言规划、中国近代的语言规划、建国初期的语言规划和改革开放至今的语言规划。
本文重点对中国古代语言规划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
一、中国古代语言地位规划研究(一)共同语的地位规划中国古代许多朝代都有共同语。
雅言是春秋时期的共同语,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
据史料记载,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通用语、共同语。
《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钱穆、程昌明、杨伯峻等都把上文理解为孔子用当时的普通话——雅言讲解知识、礼仪。
到了汉代,“通语”成为当时的民族共同语,也叫“凡语”、“凡通语”或“通名”。
“通语”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杨雄编著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指的就是当时西汉的民族共同语。
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
“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
(二)文字的地位规划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各种文字系统中绝无仅有的表意系统的文字。
夏朝、商朝、周朝主要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篆字)。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发展自己的书写方式。
到了秦朝,文字书写方式得到统一,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
后来人们创造出了隶书,用于对小篆的简化书写。
中国言语文字说略
中国言语文字说略
中国言语文字是中国居民使用的主要文字,占据着整个中国地域语言文字中的重要地位,其形成格局和发展史也是极其独特的。
中国语言文字发源于古汉语,是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字体系,基本包括汉语普通话,以及汉语方言。
在普通话方面,早期的汉语大多以白话文为主,也曾发展出一定的书面体系,但后来渐受统一的官方书面语的支配,形成了明清时期的文言文书面语,以及近现代普通话书面语,直至今天的普通话体系。
汉语方言多达十几种,包括东北话、豫西话、东北话、西北话等,其中有些方言也有属于它们自身的文字体系,但大多数仍以汉字作为书写符号。
在今天,汉字仍然占据着中国文字体系的核心地位,虽然现代有拼音文字和国际音标文字两种文字存在,但仍只有汉字能够将历史和文化保存下来,可以说,汉字在中国是被完美继承过去发展到今天的象征。
最后,中国言语文字的形成格局和发展史,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也代表着中国的精神世界,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因此,中国言语文字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和热爱。
汉语在国际地位中的发展趋势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汉语也不断发展。
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日趋增加,在国际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真可谓国强语盛。
目前汉语成为国际强势交流语言已成趋势,但真正让汉语成为国际强势交流语言,还有很远的距离。
为此,我们必须研究了解汉语目前所处国际地位,与强势交流语言英语相比较,客观分析汉语的优势与劣势,完善和发展汉语言文化,在完善和发展汉语言文化的基初上逐步加快汉语国际化进程,争取将来汉语能在国际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国际影响国际地位强势母语语言是交际工具。
汉语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除汉语外,还有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国际上代表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全世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有10亿左右,几乎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
汉语在国际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但距离能像英语那样成为全世界强势交流语言还很遥远,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
一、汉语的发展汉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它是随着汉民族的形成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并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文化的传播起过巨大的作用。
汉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汉语的历史也是悠久的,不论古代汉民族的语言,还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都是汉语。
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上非常具有影响力。
汉语在东方文化史上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东亚、东南亚邻邦的语言和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汉语和汉字曾随着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一起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一直到现在,汉语词汇在这些国家的语言里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构成了这些语言的基本词汇里非常大的一部分。
这些国家的古代历史文献大多是用汉字记载下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日渐提高。
1973年,联合国大会把汉语列为联合国的6种法定工作语言之一。
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汉语热。
近年来,这种势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至于不少人开始把汉语看成一种强势语言。
[收稿日期]2004-12-07[作者简介]侯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主要研究语言规划、语言信息处理、语料库语言学等。
*本文许多想法是在与刘海涛教授讨论时形成,吴为章、冯志伟和郭熙等先生也对本文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谨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有关我国语言地位规划的一些思考*侯 敏(中国传媒大学应用语言学系 北京 100024)[摘要]我国是一个语言问题比较复杂的国家,因此涉及语言地位规划的问题比较多。
本文主要论述了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并从文化的承载、文化的多样性等角度论证了保护方言的必要及在该问题上我们应采取以双言分层治之的对策;又从外语教育与母语教育的位置、外语教育与国际关系中的语言平等等角度论证了外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地位规划;共同语;方言;外语教育;语言平等[中图分类号]H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5397(2005)04 0002 06Some Thoughts on the Language S tatus Planning in ChinaHou MinAbstract :As language issues are very complicated in our c ountry,there are variousproblems concerning language status planning.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relationbetween dialects and the com mon language,and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protecting thedialects from the angles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the multiformity of culture.In order tosolve this problem,we should adopt the policy of bidialectism.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problems of the posi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mother tongue education,foreignlangua ge education and the linguistic equal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 and so on.Key words :language status planning;common language;dialect;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linguistic equality语言规划是人类对语言发展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活动。
关于我国手语语言地位规划问题的思考作者:魏丹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年第04期[摘要]手语作为听力残疾人使用的语言,需要对其进行语言规划。
根据语言规划理论,对手语的语言地位规划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手语立法是手语语言地位规划的重要问题,通过介绍国内外手语立法情况,分析我国手语立法中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手语是不是语言,手语的规范化问题,国家通用手语的语言地位等,进而提出手语语言立法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立法途径。
[关键词]手语;语言;语言规划;语言立法;语言地位[中图分类号]H 02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22)04-0067-06Reflection on the Status Planning of Sign Language in ChinaWEI Dan(Department of Language Application Manage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Sign language, as a language used by people with hearing disability, needs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language planning, this paper addresses some problems involved in the language status planning of sign language. Sign language legisl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its status plann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egislation of sign languag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es some main problems involved in sign language legislation in China,including whether sign language is a languag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ign language, and thelanguage status of national sign language. Moreover, it puts forward some legislative approaches to tackle the problems in the sign language.Keywords: Sign language;Language status;Language planning1语言规划语言規划(Language planning)是政府以政策、法律法规和规划以及规范性文件形式对语言文字的社会使用进行管理[1]。
论中国当代语言规划摘要:简述语言规划的定义、规划的方向,包括我国语言文字规划的发展历程和目前语言文字的使用现状,提出语言规划的必要性和在规划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展望未来,在进行语言规划时要确立语言和谐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语言规划语言地位规划语言本体规划引言语言规划(Language P1anning)作为一个学术术语,由语言学家威因里希首先提出。
1958年,豪根将其引入学术界,并从规范语言学的意义上进行定义。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其性质、内涵等进行了广泛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语言规划由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构成。
一、语言规划何为语言规划,从字面上来看,语言规划应有两种含义:一种指国家制定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全面而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名词性的,属于事物范畴,反映了语言文字的形式、功能、发展演变以及人们针对语言文字所做的各种工作的成果,其中包括各种规范、标准、方针、政策等,反映令人人们对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是人们得以进行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凭借与保障;另一种指国家制定语言文字方面的全面而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动词性的,属于社会范畴。
(郭龙生)语言规划是人们对语言的规划管理。
传统上把语言规划分为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
地位规划是政府制定语言政策以强化和提高某种语言的使用地位;语言本体规划是通过语言政策和法规来增强语言的所指能力,完善其系统的精密度和提高其现代化程度。
1、语言地位规划进行语言规划的一个主要原因同语言本身的传播、维持和衰败等有关。
据研究,弱势语言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每个人估计的消失的语言的数目不尽相同,但许多人都认为21世纪末世界上现有的6千多种语言将有一半会没人使用,相当于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
也就是说,许多语言都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在中国,语言的地位规划又包括两种:汉字和汉语的地位规划。
中国的国家通用语是普通话,这是受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
中国现代的语言规划——附论汉字的未来李 宇 明一、历史的回顾中国现代的语言文字运动,或曰“语文现代化”运动,是从1892年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问世开始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新思潮风起云涌,国家内忧外患,许多志士仁人“思入风云变态中”①,为了富国强民,发展教育,力倡“言文一致”,“国语统一”②。
白话文运动使汉语的文体发生了巨大变化;国语运动确定了汉语的语音标准,对当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切音字运动、汉字拉丁化运动、手头字运动等,为现行汉字和汉语拼音工具的形成在舆论上、学术上、实践上进行了不可缺少的准备。
但是,那一时期,中国内忧重重,外患连绵,局势动荡不安,政府软弱无力,不可能对民间的语言文字呼声给以积极的反应,不可能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中国的语言文字问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语言文字工作受到国家的空前重视,国家最高领导层亲自过问,语言学大家身体力行,广大人民群众热烈响应,出现了中国语言文字工作第一个“黄金时期”。
当时语言文字工作有三大任务:1.简化汉字;2.推广普通话;3.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③并且首次提出了现代汉语的规范问题,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定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④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语言文字工作停滞下来。
20世纪的后20几年,中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语言文字工作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期”。
在此期间,分别于1986年、1997年召开了两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期和跨世纪的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将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到法制的轨道,这预示着中国的语言文字生活和语言文字工作将发生巨大的进步。
汉语在国际地位中的发展趋势语言总是属于一定的社会或民族的,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
汉民族的语言就是汉语,它是随着汉民族的形成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并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文化的传播起过巨大的作用。
汉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汉语的历史也是悠久的,不论古代汉民族的语言,还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都是汉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语言。
由于使用汉语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所以汉语成了国内各民族之间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也是国际上代表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在世界上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汉语在东方文化史上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东亚、东南亚邻邦的语言和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汉语和汉字曾随着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一起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一直到现在,汉语词汇在这些国家的语言里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构成了这些语言的基本词汇里非常大的一部分。
这些国家的古代历史文献大多是用汉字记载下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日渐提高。
1973年,联合国大会把汉语列为联合国的6种法定工作语言之一(其他5种分别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要求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有“汉语托福”之称的“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汉语拼音缩写形式。
它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标准化考试,可以说是外国留学生进入中国高校学习的“敲门砖”。
HSK于1991年正式推向海外,最初第一次对外公开招考只有39人参加,而今年刚刚结束的HSK,在中国40多个城市举行,共有3.5万名外国考生参加,人数创历史新高,“汉语热”由此可见一斑。
过去,学习汉语的法国人大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古老、悠久、高雅的文化,学中文仅仅是凭兴趣;而现在,许多人不仅出于对东方古老文化的好奇,也为了自己将来就业、事业的发展等原因开始学习汉语。
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一语言规划长期以来,在讨论语言规划(languageplanning)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在理论上对于语言规划的内容和性质的理解往往见仁见智,造成学术交流的混乱和困难。
本文试图针对这个问题,结合国内外语言规划工作的实践,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从本质上说,语言学是一门描写性的科学,而不是一门限定性的学科。
在语言学的研究史上,从限定主义(prescriptivism)到描写主义(descriptivism)是一个根本性的进步。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语言学,其基本特征就是限定主义。
语言规划的基本特征也是限定主义,不过,这种限定主义是对现代语言学描写主义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古希腊的限定主义,而是要在对语言现象描写的基础之上来制定语言限定的规范,因此,语言规划不是单纯的限定,而是在描写的基础上的限定,语言规划的限定往往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因此,语言规划的限定主义绝对不同于古希腊的限定主义,而是对古希腊限定主义的否定之否定。
语言规划就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进行的各种工作和活动的统称。
它是语言政策的具体体现。
根据对语言规划的这种界说,我们认为,语言规划具有如下的性质:第一,社会性语言规划首先应该是政府或社会团体的行为,一般不能是个人的行为。
尽管有时私人的或半私人的组织、著名人士、作家、出版商对语言规划也能起某些作用,不一定非得要有政府的参与,但政府或社会团体的权力的作用比个人的作用大得多。
因此,语言规划又叫语言计划,通常由政府或其中某一个部门来制定,通过这样的计划,官方的语言政策可以得到确立或执行。
语言政策体现了政府或社会团体对语言的根本态度。
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社会性。
第二,权威性语言规划的社会性同时也体现了它的权威性。
国内外在语言规划中的许多重大决策,往往都有国家领导人亲自参与,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当然,具有权威性的政府和社会集团不应当滥用权威,不应当用权术来控制学术或者压制学术,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加强中国语言文字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地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语言体系。
中国的汉字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工具,其表达方式、韵律及意境特点,深受许多国家人民喜爱。
为了加强中国语言文字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地位,我们应该更积极地推广和传播汉字文化,为推进“汉字经济”和中文教育全面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一、推动汉字文化走向世界推广汉字文化是增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部分。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学习和运用汉字,一些国际友人不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汉字文化,我们可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促进中文教育全面发展。
中文教育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载体。
我们应当通过举办中文教师培训、举办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增加中文交流与合作等措施,为华文教师和华文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好的学习资源,提升中文教育的质量。
2、加大汉字文化的推广力度。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推广、举办各种汉字文化展等活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汉字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和特点,让汉字成为世界绘社会文化独特的符码之一。
3、倡导异国汉字学习风尚。
鼓励和推动国外学子、学者积极学习汉字,并培养他们汉字使用的习惯,不仅能有效提高汉字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还能促进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民心相通。
二、创新汉字创意产业汉字除了传统的文化性使用,也具有创意性使用的特点,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也能够产生创意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1、推动汉字经济发展。
可以针对汉字文化,开发汉字商标、汉字文化衍生品、中文网络语言、汉字动画及游戏、文化旅游以及文化展览等商业化产品,打造一个全新的汉字经济体系,从而扩大汉字的经济价值。
2、发展汉字数字化技术。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发展,汉字数字化具有重要的市场潜力,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汉字智能化应用—如汉字输入法,智能汉字识别,以及汉字互联网爆款表情包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应用。
汉语的国际地位及发展趋势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当前,汉语正以迅猛之势发展,其国际化的规模和速度已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汉语的主体走向更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之一。
当然,汉语无论从使用范围、国际声望还是经济实力来看,它在世界上尚算不上是强势语言。
在此笔者就汉语的国际地位及其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汉语正日趋国际化,正由一个弱势语言向强势语言转变汉语早已走出国门。
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积弱贫穷,汉语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国际化进程缓慢。
随着我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伴随而来的则是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汉语国际化进程才开始全面加速并取得重大进展。
尤其是近几年,汉语的国际化进程骤然加速,成为仅次于英语的新的强势语言。
经济强弱决定语言强弱。
英语能成为国际通用语言是与欧洲工业革命分不开的,没有工业革命也就造就不了昔日的“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也就没有了英语顺利地成为一种国际语言。
昔日英国推行的殖民主义使得国与国之间更加依赖;推动了当时相关国家技术交流、交通运输、通讯和商业主要语言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因素在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战后,美国迅速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军事超级大国,奠定了美国的语言——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方的基础。
英语,更确切说是美语的流行与美国的经济强势分不开。
近数十年来,中国GDP 国际排名稳步上升,汉语的地位也在稳步上升。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在经济上始终处国际经济的前列,美国在经济上也是牢牢掌握着霸主的地位。
而其他相对强势语言,如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其所使用国均有国家家GDP 均处于国际前列。
如下图,这正说明:经济的发达和活跃能够激活语言、促使语言传播。
无论从理论上403530252015105 英语 37 法语 23 西班牙语 20 俄语 16 阿拉伯语 14 汉语 13 德语 12 日语 10 巴西 葡萄牙语 10 印地语 9占比讲,还是从客观事实上讲,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能持续保持高水平的发展。
汉语在世界语言位置上处于什么地位?汉语的地位究竟有多高?看完不要太失望,影响力不仅仅是低于英语而已!我们都知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因为中国人是最多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甚至有些人认为,汉语的影响力,甚至是超越了英语,真相究竟如何呢?关于汉语汉语是世界上作为第一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大部分人也是说汉语,包括一些少数民族也在使用汉语,比如满族跟回族,我们这边一些彝族也都说汉语了,因为汉语的强大影响力,我们都不会说彝话了但是汉语又分为标准语言以及方言,一些省份的方言虽然听得懂,但是跟标准语言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标准语言就是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普通话的推广是很有必要的,能够方便全国人民的交流,否则的话,一些方言根本让人听不懂,普通话就通俗易懂了在台湾、香港等地区,还把普通话称之为国语,汉语除了普通话之外,还有很多的地方语言,比如粤方言、吴方言、闽方言、赣方言、湘方言等等全世界有75.9亿人口,使用汉语的人数大约在15亿左右,占到了全球的1/5,除了中国之外,新加坡也在使用汉语,包括日本、韩国等地也使用汉字,走在日本的街头,随处可见写着汉字的广告牌汉语也是新加坡的四大官方语言之一,同时也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有许多的华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汉语vs英语虽然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是国际上最通用的还是英语,英语是最广泛,影响力也是最大的汉语的历史特别的悠久,从起源到现在,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了,但是古老的汉字实在是太难写了,很多人都不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把汉字简化了,而且还研究出了汉语拼音,这样人民的识字率就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15年的努力之下,全国15岁以上的文盲率从80%,下降到了52%,如今的文盲是越来越少,大部分人都能读到初中毕业,80、90后,很少有人不识字了英语目前是影响力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为了维持发展下去,所以会不停地创造新的词汇,英语的最基本组成形态就是单词,所以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需要新的单词,来帮助人们的日常交流,或者识别某个物体或者某种现象,每年会增加几百个词汇词汇太多了,人们一时半会也学不完,所以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甚至是阻碍,英语现在有一两百万的词汇量,又有多少人能够记全呢?汉语跟英语就完全不同了,因为每一个汉字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人类的文明和事物在不断发展,但是字与字之间,组合在一起就会变成不同的意思,从而来表达出对事物的看法所以通过这样的对比,就能很直观地反应出英语跟汉语的差距,汉语虽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但是只要用心还是能够学会的而且汉语不像英语单词那样,每年都要创造新的词汇,只需要用不同的汉字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新的词语了,所以汉语没必要不断的创造新字可能汉字也会在增长,但不会像英语那样爆发式的增长,这就反应出英语不增长新单词的话就不够用了,汉字发展了几千年,现在的数量大约有8万多个,对于日常用字来说,3000多个就足够了,平时的交流300多个就可以了哪怕是读到大学毕业,也只需要掌握3500多个汉字就够,汉字的数量虽然也很多,但是有一些字,我们永远都用不到,甚至都没有见过这些汉字虽然只有3000多个,但是字与字之间,都是可以无限制地组合在一起,组成的词语能够达到几百万乃至上千万,而且除了二字或者三字词语,也可以组成四个字的成语,而且我们在取名字的时候,汉字也是可以随便组合的,你想使用什么字来作为名字都可以,没有限制汉语可以组成2900个声音,唱出来的歌声非常的美妙动听,所以汉语在表达意思的时候,远没有英语那么费劲,还有我们发现一段长长的英文,只需要用一段简短的汉字就能概括,所以利用汉语来交流和工作的话效率会更高,虽然英语比汉语好学,但也有很多方面是比不过汉语的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许多语言的意思可能会变化,但是汉语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所以,通过阅读一些古代的史书或者文献,就能了解过去所发生的历史,因为意思都是大同小异,但是古代的英语跟现代的英语,意思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汉语在国际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可以说,如今汉语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大,很多国家都在学习汉语,甚至开办了孔子学院,如今在国际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可以说,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人在说着汉语,还有一些人嫁到了非洲,也教非洲人学习汉语,如今汉语的地位,是要比以前高了很多,毕竟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所以国家的强盛,关乎到自己的文化输出但是我们也要正确地认识到,汉语跟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很多国家都把英语作为了必修课,包括我们国家英语也是必学科目,但是在外国汉语只是作为一种爱好去教学,不会强迫人们去学习到外国去旅游,很多国家的国民都会讲英语,很多非英语国家来的人,都是通过英语来交流的,很少有人用汉语来交流,所以这也能反应出汉语跟英语的差距,我们只有正视差距才能迎头赶上写在最后世界上除了自己的母语之外,被学习最多的就是英语,大部分的国家都在学英语,甚至成为了他们的第二大语言,虽然汉语是联合国的六大官方语言之一,但是在国际事务中,使用最多的依然是英语,汉语只占1%不到,英语却占到了80%英语是世界上除了母语之外被学习的第一大语言,排在它后面的也不是汉语,而是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等等总而言之,汉语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影响力没有我们想象的大,甚至跟法语、德语都还不是一个级别的,使用人数多,只因为我们中国人多,不过,汉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的扩大,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
odern chineseM2008.07一、关于地位规划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作为一个学术术语,由语言学家威因里希首先提出。
1958年,豪根将其引入学术界,并从规范语言学的意义上进行定义。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其性质、内涵等进行了广泛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语言规划由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构成。
语言地位规划是指语言规划时,为语言文字确定应有的、合适的地位,即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协调各种语言关系。
这种规划通常要借助于政治、立法、行政力量来进行,否则是难以完成的。
主要内容有:配合政府制定语言政策;选择、确定标准语、共同语或者官方方言;创造、改革文字;协调语言关系等。
(陈章太,2005)二、中国语言地位规划中国具有悠久的语言规划史,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如吴静(2004)、孟万春(2005)、苏培成(2005)等。
桑哲(2006)对1949年后中国的语言规划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通过他们的阐述,我们也看到了过去的语言规划非常重视本体规划,在本体规划的过程中出台了大量的标准、规范,较之本体规划,对地位规划却重视不够。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地位规划要比本体规划更重要,李宇明先生(2003)提出了汉语的“固本强体”问题。
因为“更能影响一种语言前途的是语言地位规划”(郭熙,2006),因而本文主要对中国语言地位规划进行综述研究。
文章主要分三个阶段来研究:建国以前的地位规划研究;建国后至改革开放的地位规划研究;改革开放至今的地位规划研究。
(一)建国前的地位规划研究1.共同语的选择共同语的选择是语言地位规划的重要内容。
共同语自古存在,其选择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运作过选择哪一种方言作为语言基础,决定于方言所承载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等各种因素。
(桑哲,2006)汉语社团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共同语,春秋时期的“雅言”、唐宋以来的“正音”、元代的“中原之音”、明代的“中原雅音”、清代的“官话”或“官音”、辛亥革命以后所提倡的“国语”或“国音”、1913年规定人为的“老国音”、1924年改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新国音”,实际上都是当时社会的共同语。
2.文字的地位规划早在部落联盟时,文字表达就存在混乱和分歧的现象。
“黄帝正名百物以明名共财。
”(《礼记》)郑玄注曰:“古曰名,今曰字。
”“正名”即正字,说明当时的语言文字不统一,于是黄帝就派史官仓颉始“作书”,整理统一文字,这也可以看作是我国语言规划的滥觞。
周代在文字上推行铜器铭文与籀文大篆,并且出现了根据西周王室使用的文字编纂的规范字典《史籀篇》。
秦始皇行“书同文”之制,废百体而独存小篆。
汉魏时期朝廷专设“书学博士”,负责汉字书写的规范化。
唐朝建立不久,李渊即令严师古勘正五经文字,制作“字样”,作为国家标准,颁行天下。
明朝《洪武韵书》兼有正音和正字的双重功能。
清代康熙皇帝敕修的《康熙字典》是集大成的文字范本。
(孟万春,2005)清代的切音字运动标志着我国语文现代化的开端,为后来的文字改革工作奠定了初步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语言规划史上,汉语和汉字凭借其绝对优势始终成为语言选择和地位确定的终极目标,历代的统治者对民族共同语和主流文字都有一种历史认同感。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语言地位规划的过程中,特别是清末以来,由于旧中国饱受内忧外患,加上政局动荡不安,政府对此基本上无暇顾及,也无力顾及。
因此,这时语言规划的领导力量是一批有志于此的专家学者,由他们发起、组织和领导,政府方面只是在形势逼迫下才做了一些工作。
中国语言地位规划述略□资中勇 王文娟摘 要:地位规划是语言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三个时期为纲来对中国语言地位规划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在肯定我国语言地位规划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足,并对语言地位规划的未来作了展望。
关键词:语言规划 地位规划 共同语 民族语文政策 区域通用语odern chinese M5XIANDAI YUWEN2008.07(二)建国后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地位规划研究1.民族共同语的选择和确定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语言规划又进入到一个崭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国家空前统一,百废待兴,人际间在思想交流方面的需要一下子就显得异常突出。
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有些语言学家、语文工作者认识到在汉语方言纷杂的情况下要确立全国统一的规范标准,首先就要对早已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的内涵加以科学的界定。
学术界对久已存在着汉民族共同语这一事实并无异议,但是关于共同语的标准有两种主要主张:一是以北京话为标准,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
王力主张以北京话为标准,他否认普通话可以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甚至怀疑普通话的客观存在。
(吕冀平、戴昭铭,1990)普通话获得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和较为明确的内涵,是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随后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
这两次会议明确了普通话定义中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1956年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又增补了“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奠定了科学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加完善而周密。
2.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之间的和谐问题一般说来,政府为了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会大力提倡和推广标准语。
但是,推广标准语是否意味着要消灭方言?如何处理好标准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这些也是国家要通过语言规划来解决的问题。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形式,是国家通用语言。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性表现形式,在它的服务范围内能够很好地发挥日常交际和感情沟通的功能。
方言还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珍贵财富。
推广普通话要求人们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工作语言、宣传语言和交际语言的同时,并不反对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
同时还要保护和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以方言为基础的戏曲、曲艺等民族传统艺术。
随着社会进步、教育普及和推广普通话的不断深入,各地方言也在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普通话也不断地从方言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
那种不加分析地贬低、排斥方言的言论和行为都会伤害方言区人民的感情,对推广普通话都是不利的。
3.民族语文政策(1)少数民族的语言现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有多少种,目前还没有公认的说法。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一书(1994)认为有80种以上,戴庆厦(2000)认为有92种,另外还有120多种之说。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也非常复杂。
有的民族转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如回族、满族等大多转用汉语,许多俄罗斯族人转用维吾尔语;有的民族使用1种以上的语言,如瑶族使用3种语言;不少民族的语言是跨境语言,如蒙古语是中国和蒙古国的蒙古族共同使用的语言。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共有33种少数民族文字(戴庆厦等,2000),有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使用其他民族的文字,有的民族有1种以上的文字,如傣族、苗族使用4种文字。
(陈章太,2005)(2)民族语文政策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55个。
中国为了保护、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权利,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语言政策,其核心是实行语言平等,禁止语言歧视,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权利,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并用法律的形式对民族语言政策加以肯定。
中国现行的有关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法规,大都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如:1956年10月31日通过了《苗族文字方案(草案)》;同年11月4日通过了《布依族文字方案(草案)》,同年12月18日通过了《凉山彝族拼音文字方案(草案)》。
1957年通过了《黎族方案(草案)》、通过了哈尼、傈僳、景颇等拼音文字方案(草案)。
1958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华民族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少数民族语文科学研讨会,确定了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原则。
会议认为,在创制、改革或选择文字时,必须坚持有利于本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也就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团结、统一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原则。
国家已经帮助壮、布依、苗、彝、侗、哈尼、傈僳、佧佤、黎和纳西十个民族创制了拼音文字,帮助傣、景颇、拉祜三个民族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改革了文字。
国内不少学者都意识到少数民族的语言政策问题也是语言地位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至伟(2000)认为: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一定要包括语言平等在内。
因为语言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使用同一语言的民族成员都有一种特殊的民族感情,在他们看来,使用本族语言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没有语言平等就意味着没有民族平等。
客观而论,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具体体现。
道布(1998)、胡明勇(2005)介绍了我国政府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改进也进行了论述。
胡叔津(1997)、于洪志(2002)、周庆生(2005)、周炜(2005)等对新疆、西藏、彝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政策也作了一些阐述。
孙宏开(2005)简要分析了近10年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划出现的新情况,民族语文工作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路。
我国所制定的民族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都是以丰富和发展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的,它们也曾经为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胡书津、罗聿言,2001)相信这些民族语言规划政策还会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至今的地位规划研究1.语言法规政策的制定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现代化迅速发展,社会空前进步,为语言文字立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陈章太,2005)针对语言立法的必要性这一个问题,许多学者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如仲哲明(1994)、孟万春(2005)等都认为:一方面我国语言情况极为复杂,某些指令性的规定更不可缺少;另一方面,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情况并不都是规范的、正确的,因而它需要规范,在政府的权威性政令进一步加强的同时,也要逐步转入法制化轨道,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保障语言规划成为一项长期的常抓不懈的工作。
其实质是指出了语言法规政策制定的必要性。
2000年10月31日产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语言文字的专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这部法律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由国家主席发布,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陈章太(2005)、魏丹(2005)、姚亚平(2006)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指导思想、主要解决的问题、特点等进行了说明。
总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行有利于确立和巩固普通话规范汉字事实上的“全国通用”地位,增进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