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包包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491.00 KB
- 文档页数:5
辨识与象征:云南佤族筒帕装饰艺术探究①任 敏 崔荣荣(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徐慧极(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8)[ 摘 要 ]筒帕即云南佤族挎包,其装饰艺术民族特色鲜明,承载着佤族的传统精神信仰。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述双重证据法对筒帕进行系统分类,总结凝练典型纹饰类型与装饰艺术特征,释读其辨识功能和象征意蕴。
佤族筒帕的纹饰象征与民族信仰、族群认同紧密联系,实用为需与民族文化、民族审美决定其纹饰艺术的特质,亦使其可与众少数民族及佤族各支系筒帕进行辨识。
[ 关键词 ]佤族筒帕;纹饰;辨识;象征[ 中图分类号 ]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1)01-0095-04收稿日期:2020-09-27作者简介:任 敏(1983-),女,江苏南通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纺织产品设计与文化。
①基金项目:江南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生态文化视域下传统服饰技艺的传承创新研究”(Z2019103009907)。
佤族筒帕是我国西南地区佤族挎包的统称,其形制为方形包身加长条形挎带。
佤族服饰特色鲜明,但对筒帕这样的典型民族“配件”关注甚少。
符合美用一体造物原则的筒帕现今仍为佤族男女老少的服饰必备品,满足日常生活与节俗活动之用。
佤族筒帕起源于生产劳动实用之需,其实用功能突出,凝练了佤族典型的民族艺术特色。
筒帕上丰富的纹饰明显区别于同一地域的其他民族,除了体现民族审美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
本文从筒帕装饰艺术的辨识性、象征性着眼,经由深入佤族村寨调研、探访,收集研究样本,归纳出佤族筒帕艺术蕴藏的辨识特征和象征意义。
一、云南佤族筒帕装饰艺术的辨识特征共同的文化特点是识别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1]佤族跨境而居,我国境内有六个支系:佤奴姆、布饶、佤崩、佤固德、佤、腊人。
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云南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云南少数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为其首饰设计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元素。
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既展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又为首饰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配饰,也是展示个人品味和风格的重要标志。
在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首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云南少数民族的首饰设计通常以其特有的风格和工艺技巧著称,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云南少数民族的首饰设计中,常见的元素包括花鸟、云纹、龙凤、山水和动植物等。
这些元素通常被运用于各类首饰的设计中,如项链、手链、耳环、戒指等。
这些元素不仅具有装饰功能,更是表达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仅是简单地加以装饰和点缀,更体现了设计师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在首饰设计中,常常可以看到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技巧,如银饰的打造、彩石的镶嵌等。
这些工艺技巧注入了首饰设计的个性和艺术魅力,使其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
除了传统工艺技巧,云南少数民族元素还体现在首饰的造型上。
云南少数民族的首饰常常采用大胆的造型设计,如融合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吊坠,以及带有动物形象的耳环等。
这些独特的造型设计使得云南少数民族的首饰在众多首饰中脱颖而出,成为闪耀于人们身上的艺术品。
云南少数民族元素的应用不仅体现在首饰的设计和造型中,更体现在首饰的象征意义上。
云南少数民族的首饰常常承载着世代相传的祝福和祈福之意,如象征着幸福和吉祥的龙凤图案,以及象征着健康和长寿的花鸟图案等。
这些象征意义的首饰不仅仅是一种配饰,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
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云南地处我国南方边陲地带,素有“民族博物馆”的美誉,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开始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在珠宝首饰设计中,云南的少数民族元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设计更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
下面就来谈谈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布依族、傣族、哈尼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最为显著。
这些民族在千百年的生活和传承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俗和艺术形式,其中珠宝首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布依族的珠宝首饰以银质为主,设计简约而华贵,采用细密、精致的贝雕、银丝绣和雕花工艺,体现了这个少数民族优美的艺术风格和民间文化。
傣族的珠宝首饰以银质和玉石为主,设计以神话传说和图腾为主题,善用雕刻和大面积镶嵌等手法,造型优美奇特,寓意深刻。
哈尼族的珠宝首饰以红铜和贝壳为主,注重色彩和形状的搭配,以动植物和自然风光为主题,造型别致、生动。
彝族的珠宝首饰以银质和珠子为主,设计造型独具,体现了这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民间传说。
苗族的珠宝首饰以银质和玛瑙为主,设计风格花纹饱满,善于运用中西融合的手法,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技艺。
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珠宝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涵盖了多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形式和特色,能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民族文化。
同时,这种传承和融合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渐渐地,这些少数民族的珠宝首饰也成为了主流社会中的时尚潮流,不仅在云南地区,在全国甚至全球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追捧。
总之,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珠宝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既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又开展了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近年来,在提倡文化多样性的大趋势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创新更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服饰和首饰风格。
这些首饰不仅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还是流传了数百年的文化遗产。
云南的少数民族首饰设计中常常运用到丰富的元素,包括图案、颜色和材质等方面。
图案是云南首饰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这些图案通常是当地民族的传统纹饰,包括花朵、动物、云彩等。
这些图案往往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强烈的民族风格,使得云南的首饰与其他地区的首饰有所区别。
这些图案通常也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愿望。
颜色在云南的首饰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云南的少数民族首饰通常采用明丽的色彩,如红色、绿色、橙色等。
这些颜色不仅能给人带来愉悦和喜悦的感觉,还能彰显民族的独特魅力。
云南的少数民族首饰中也常常运用到金属材质,如银、铜、金等,赋予首饰更加华丽和富有质感的外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也与当地的习俗、传统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在云南的彝族文化中,人们通常会佩戴象征幸福和友谊的银饰,如银手镯、银耳环等。
而在白族文化中,人们喜欢佩戴蓝色的首饰,象征着安定和祥和。
这些首饰设计不仅可以让人们展示自己的身份和文化特色,还可以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民族传统。
云南的少数民族首饰设计中的应用非常丰富多样。
通过图案、颜色和材质等元素的运用,这些首饰不仅能够装饰人们的外表,还能传达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这些首饰也成为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欣赏和收集。
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云南是我国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各种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艺术。
其中,少数民族饰品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观和独特的风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云南首饰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以云南少数民族饰品为例,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与历史内涵,并分析其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运用。
一、云南少数民族饰品的文化内涵1、多样的材料云南少数民族饰品的制作材料通常具有各民族特色,如苗族饰品用的是银,傣族则使用象牙、骨头等材料,彝族则用铜、石头等。
这些材料大都来源于本地自然资源,具有文化和地域特色。
2、传统意义云南少数民族饰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基本的美观和华丽,还承载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标志、神话传说、世代相传的历史、信仰和仪式等方面的信息,在当地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和节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文化传承少数民族手工饰品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那就是民间艺术中的口传手艺,没有固定的制作图纸,也没有规范的尺寸标准。
即使同一种类型的饰品,不同的制作者也能制作出不同的样式。
1、各民族特色相融合在现代首饰设计中,可以将云南少数民族饰品中的各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风格。
例如利用苗族银饰中的特点,制作出明亮的几何形式的吊坠,将它们与其他材料一起组合,就可以制作出现代化的首饰设计。
2、保留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云南少数民族饰品传统的文化元素,保留它们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元素,同时也可以注意到不同民族的风格差异,充分利用这些差异来设计不同类型的作品。
3、提高文化认识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加深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借鉴和创新,充分利用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优秀元素、传承历史和文化的符号和意义。
从而为现代首饰设计注入更多个性化、多元化、文化化的元素,增强首饰的艺术价值。
三、结语总之,云南少数民族饰品是云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其中包含了浓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产,各种族特色的材料和制作过程充满了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民俗包包设计方案1. 简介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民俗包包已逐渐成为时尚潮流的一种。
这类包包以其独具特色的设计和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民俗包包设计方案,包括设计思路、材料选取、造型设计和细节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2. 设计思路民俗包包是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时尚包包,因此在设计上需要融入一定的文化因素。
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设计思路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2.1 民族风格民族风格的民俗包包以各民族的传统元素为设计灵感,如绣花、刺绣、布艺、皮革纹样等。
其中,不同民族的元素有着独特的特色和风格,如彝族的花纹、苗族的绣花、壮族的马褂等。
2.2 故乡情怀故乡情怀的民俗包包以故乡的传统文化为设计主题,如故乡的建筑、山水、美食等。
设计师可以通过图案、图像、文字等元素,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包包设计中,展现出故乡的韵味。
2.3 民俗节日民俗节日是人们传统的重要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民俗包包的设计可以借鉴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和特色,以此为灵感,设计出富有节日气息的包包。
3. 材料选取在材料上,民俗包包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方面需要体现出传统文化元素的特色,另一方面也需要满足包包的实用功能。
3.1 布艺布艺是民俗包包常使用的材料之一,主要因为其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和透气性。
设计师可以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纹样和图案进行印花或刺绣,使民俗包包更具有地域特色。
同时,可以加强包包的实用性,加入一些实用的口袋和隔层。
3.2 皮革皮革材料也是民俗包包常用的材料之一,因为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耐用性,而且使用寿命较长。
设计师可以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皮革,如马褂皮、羊皮、牛皮等,同时描绘出相应的图案和纹样,使之更具有民族特色。
3.3 其他材料除了上述常用的材料,还可以使用其他具有传统特色的材料,如草编、竹编、藤编等。
这些材料具有天然的美感和手工艺品特色,也可以展现传统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
4. 造型设计除了材料的选择,设计民俗包包的造型也是非常关键的。
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多元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少数民族的首饰设计尤为引人注目,其融合了民族传统、手工艺术和现代时尚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从云南少数民族首饰的历史背景、传统工艺技术以及现代设计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能够全面展现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一、云南少数民族首饰的历史背景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拥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哈尼族聚居地——元阳梯田和世界上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大理。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首饰文化。
少数民族的首饰在古代就已经出现,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社会,首饰不仅是少数民族人民的日常饰品,更是一种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不同少数民族的首饰在材质、工艺技术、图案和款式上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展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少数民族首饰的传统和文化价值逐渐受到冲击和威胁。
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让少数民族的首饰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了云南少数民族首饰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
云南少数民族的首饰设计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工艺技术而闻名于世。
银饰是云南少数民族首饰的主要类型之一。
少数民族的银饰常常以手工铸造、镶嵌和纯银手工打造等工艺技术制作而成,呈现出精湛的工艺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在银饰的图案和款式设计中,常常融入了当地山水、植物、动物等元素,如腰坠、耳环、手镯等,展现出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的绣花首饰也是云南少数民族首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绣花首饰以其精湛的手工绣制工艺和绚丽多彩的图案风格而著称,常常被用于装饰女性的头饰、颈饰、胸饰等,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哈尼族和彝族的绣花首饰,更是被誉为“东方织锦艺术精品”,成为了云南少数民族首饰中的一大亮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现代设计师们开始将云南少数民族的元素融入到首饰设计中,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了时尚领域中的亮眼之作。
从彝族三角包看旅游产品设计的发展【摘要】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现代旅游产品日益成为设计师关心的话题。
本文以彝族三角包作为切入点,希望为我们今后研究旅游产品设计的发展提供些许指导。
【关键词】彝族;三角包;图纹;现代;旅游产品设计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与之增长的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
原始且无设计感的旅游产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如何寻求现代旅游产品设计新的突破口则是设计师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鲁迅先生的名言似乎为我们找到了出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一、彝族三角包的类型和特点彝族女性多在腰际配挂三角形荷包,用于装零钱、针线或烟叶等杂物。
彝族女装一般衣裙上都无口袋,一些必需随身携带的小物件就可以装在三角包里,外出时佩在腰间,同时可作为腰部装饰物随百褶裙裙摆一起飘荡,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角包包面精心装饰着各种纹样,尤以蕨菜纹为多。
并且下端缀以各式工艺复杂精细的彩色飘带,而各地区三角包的图案、纹饰、飘带的形状等各有特点。
(一)布托三角包。
布拖县属于“所地”方言区。
当地彝族女性盛装时三角包上会镶有寓意力量的牛眼纹,下端缀五彩飘带。
飘带的条数喜单数,一般是五个、七个或是九个。
三角包上的纹饰与身上所穿的衣服是保持一致的。
(二)普格三角包。
普格与布拖同属于“所地”方言区。
普格三角包与他们的上衣一样也喜欢用拼贴镶嵌绣工艺制作,纹样比其他方言区的要大而突出。
(三)美姑三角包。
“依诺”方言区以为代表。
以盘绣工艺为主,喜欢在红色底布上锁绣黑底黄边的蕨菜纹等。
特别需要说明一下独具特色的美姑柳洪三角包。
柳洪不但服装风格别具一格,连三角包图案的设计与创意和缝制工艺也独特而新颖。
主要采用了剪贴图案,然后将纹样边缘折回缝好而完成。
(四)昭觉三角包。
昭觉隶属于“依诺”方言区。
其三角包以拼贴工艺为主,喜欢用红色底布,上配黑色图案,用黄线锁绣。
(五)永仁三角包。
中豪·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集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也是全省旅游大巴的集散地,来到云南旅游,如果你觉得玩的还不够尽兴,想买的还没有买够,对各种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仍然意犹未尽,那么你就不得不来中豪·螺蛳湾逛逛。
中豪·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一期3楼E区3街、二期15区5楼有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
这里各种外形迥异的民族饰品琳琅满目,让你眼睛为之一亮。
现在就让小螺号带你走进中豪·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去寻找好看好玩的小东西,带你走近少数民族工艺品,了解云南最神秘的少数民族工艺品文化,体验少数民族风情,让会说话的民族工艺品带你去探寻他们背后的文化故事。
小螺号重点向大家介绍位于二期15区5楼3街的木渣工艺,木渣工艺主要经营纳西族民族工艺品。
纳西族是最古老神秘的少数民族之一,因信奉东巴教,有独特的东巴文化。
其中,东巴文字被称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
因此纳西族工艺品上都会刻着东巴文字,寓意传承东巴文化。
东巴挂毯是纳西族民族工艺品之一,采用优质细羊毛精编细织而成,以古老的东巴字画和寓意吉祥美好的图案构成。
深藏纳西东巴文化的东巴挂毯精致耐用,极具民族特色,既可做收藏也可做家居装饰,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工艺品。
吞口是一种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盛行的辟邪物,他们相信将吞口置于门上或玄关处可以起到吞邪镇恶,保护家庭平安和主人康乐的作用。
吞口有“井字吞口”、“东巴吞口”、“丽江吞口”、“邪神”,不同的民族吞口有不同的样式。
其中,纳西族的吞口叫东巴吞口,不同模样东巴吞口代表不同寓意,合家欢乐吞口寓意家庭和睦幸福、喜怒哀乐吞口寓意真实感情的流露、招财辟邪吞口寓意富贵安康、情侣吞口寓意爱情美满、婚姻幸福……同时,为满足消费者的大众化需求,又衍生出吞口笔筒,既实用又美观。
东巴文化中各种挂饰品更是品种繁多、应有尽有,有草帽铜钱福娃、皮帽风神人、铜钱福娃、大头福娃、东巴挂铃等,每一挂件都会让你爱不释手。
云南裹背在我们云南,裹背是常见的,但却不是常听说的。
因为一般的云南人把它叫做小背。
其形态可以多种多样,但大体上可以看成是个方形。
在两个侧边中间的略上方各有一条三指宽的布带,那布带又运用到镂空技术,抠出各式各样的图形,而且大部分都是纯手工制作的。
由于它有点像是布鞋那千层底的制作方法,针线一道压一道,所以整个小背就显得特别牢,即使是大人也轻易别想破开它的一丝一毫。
云南小背不仅牢靠,而且制作精美,完全有能力在众多工艺品中站住脚。
小背的背景颜色多为红色或蓝色,有心的妈妈们还会亲自用针线在其上方点出一串狗牙,然后再用另一块方布,绣上图案,多数为花,寓意花开富贵。
当然其中也不乏有绣其他的。
还有一块布向上延伸去,主要就是为小孩遮光,可以将小家伙们的整个头都盖住,所以即使是在白日下,娃娃们都可以睡得很香。
这次回老家,我就得幸见到小背了。
大嫂有了小宝宝,而且已经开始学走路了。
多么可爱的小人啊,左脸亲亲右脸亲亲,总也觉得亲不够。
大嫂是要做活的,只能让我来带着孩子了。
我抱着他玩,在大嫂离开他视线后。
小家伙立即不安分了,争些儿要去抱着妈妈的大腿才舒服。
云南小背就是在这时大派用场了。
把小家伙抱到妈妈的背上趴着,将小背铺上去。
花朝外,把那两个布条从肩顺势交叉往后,在娃娃的屁股下面点就再绕回来,兜住小家伙的屁屁。
这样就可以在前面打上个结了,无论小家伙们怎么动,都不可能翻出去。
要是小家伙们睡时娇气,也可以在内层加些棉。
这————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样勤劳的妈妈们就能既顾活儿,又顾娃了。
为此,也有网友亲切地将之称为哄睡神器——“背兜”。
我当年也是这么睡过来的,趴在母亲的背上,时刻感受着母亲的气息和阵阵体温,觉得妈妈的背很柔软但是又充满了安全感。
也许有时睡着睡着会含到几丝妈妈的头发,一根根地黏在脸上好可爱。
除了小背,也有苗族是用竹篮的。
但那篮子毕竟隔绝了母子之间温度的传递,显得有些冰冷生硬,看起来就没那么亲切了。
便也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有以下:1、怒族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怒江、迪庆一带。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妇女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轻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
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的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
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
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
裹麻布腿。
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
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2、水族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以及云南省富源县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鱼是水族的图腾,饭稻羹鱼是水族的重要社会习俗。
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
他们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相反,他们喜欢色彩浅淡素雅,认为这才是美的。
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单一的服饰审美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
水族喜好白色、青色和蓝色,服装一般以青色和蓝色为主色,以白色作为装饰点缀。
近些年来墨绿色也成了水族服饰的主色。
水族男子服饰变化较大,清朝强制改装前,水族男子长发绾髻,穿无领无扣长衣,系腰带。
3、藏族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在云南主要居住在香格里拉一带。
约略而言,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历史的不同,藏族服饰异常丰富多彩,差异颇多,不胜枚举,有些地区,县于县、乡与乡之间都有较大区别。
已发现的服饰类型已有200多种,居中国少数民族之首。
藏族的服饰还主要表现在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上。
节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
在等级差异方面,贵族藏袍与民间藏袍的结构并没有根本区别。
差异主要表现在质地和花纹上。
贵族服饰质地精细,花纹讲究。
一般有蟒缎袍,由黄、红、蓝、绿、白、紫等色作基调,上面有"间希"纹祥(龙、水、鱼、云等纹)。
云南的非遗文化一、云南非遗文化的背景介绍1. 云南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
2. 云南非遗文化的定义•非遗文化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3. 云南非遗文化的丰富性•云南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二、云南非遗文化的代表性项目1. 东巴文化•东巴文化是云南藏族的宗教文化,包括文字、绘画、雕刻等方面。
2. 哈尼梯田•哈尼梯田是云南哈尼族的农耕文化遗产,被誉为“活化石”。
3. 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是云南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的燃烧和舞蹈表演为特色。
4. 傣族水灯节•傣族水灯节是云南傣族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河流或水塘中放置灯笼,象征驱邪祈福。
1. 政府的保护政策•云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法规。
2. 社会组织的参与•许多非遗文化项目得到了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教育与培训•云南开展了非遗文化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和研究人员。
4. 旅游与推广•云南通过旅游和推广的方式,将非遗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增加了非遗文化的曝光度。
四、云南非遗文化对当地经济的影响1. 旅游业的繁荣•云南的非遗文化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2. 手工艺品的产业化•云南的非遗文化中的手工艺品,如织锦、木雕等,经过产业化加工,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产业。
3. 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云南的非遗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4. 文化遗产的保护•云南的非遗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1. 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云南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2. 国内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云南的非遗文化可以通过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发展空间。
傈僳族布挎包背后的故事
傈僳族布挎包是中国南方贵州、云南和四川等地傈僳族群众日常
生活中使用的一种传统的手工织物。
这种挎包采用傈僳族特有的千年
织布技艺制作,采用优质的当地天然棉麻纤维,手工编织而成,其制
作工序繁琐,需要多次重复的织布,麻绳编织,以及手工缝合等工艺。
由于其坚实耐用,方便实用,因此广泛应用于傈僳族的日常生活中。
傈僳族布挎包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文化背景。
这种挎
包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物品,更是傈僳族人重要的身份象征。
在传统傈
僳族社会中,它是傈僳族人家喻户晓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代表了
傈僳族人民勤劳的精神和聪明的才智。
同时,这种挎包也是展示傈僳
族文化的重要物品之一,体现了傈僳族团结友爱、勤俭节约、自力更
生的优良传统。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访傈僳族地区,
傈僳族布挎包也逐渐走进全国各地。
它不仅作为一件实用的生活用品,也成为旅游地区的文化、纪念品。
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傈僳族布挎包
的保护和推广,鼓励年轻一代传承傈僳族的手工艺文化。
总之,傈僳族布挎包不仅仅是一件实用的物品,更是一个传承傈
僳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它见证了傈僳族人民的劳动和创造,也体现了
傈僳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云南民族包装点云南版的“波西米亚”「关键字」云南民族包「摘要」背着这类型的包,再穿着相配的服饰,好像是“波西米亚”风格的云南版。
今天的民族包不单是村野农舍的常见物品,在昆明城区互也经常看到摩登女郎身背民族包,这是都市文化的多元文化的特点,随意、出新、出怪、另类,引人注目。
包是人类最早发明的载物工具之一,直到今天人类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包。
根据专业功能的不同,甚至是审美的需要,包的家族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包是现代都市了人的时尚用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需要的包,有的在同一功能作用的包中都有不同的花色和式样,这是根据穿什么款式和颜色的服装的需要而搭配的,完全是审美的需要或是时尚的要求,或是一种潮流的追赶,在都市的时尚潮流中,不乏也有民族包的身影出现,或是民族风格的包或是有民族设计原素的开性包,背着这类型的包,再穿着相配的服饰,好像是“波西米亚”风格的云南版。
今天的民族包不单是村野农舍的常见物品,在昆明城区互也经常看到摩登女郎身背民族包,这是都市文化的多元文化的特点,随意、出新、出怪、另类,引人注目。
云南民族包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她多姿的造型,多彩的颜色和纹样,众多的民族服饰与之相随,从茂密的丛林到高寒的山岭,从低热的河谷到平缓的坝子。
从田间地头到村寨城市,到处都有各民族身背挎包的身影,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云南民族包与都市人的“小皮包”一样是一种流行物,是一种时尚品,只不过它们所在的位置和“主人”不同而已罢了。
当今都市人小皮包的造型风格和审美取向是简洁、明快和平滑,而云南民族包在原来的基础上却越来越趋于纷繁、艳丽、多缀、多饰。
这两者有不同的文化方向,代表着不同的文明,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标准,但是它们有两点却是共同的:一是实用装饰物,一是显美装饰。
在早期阶段它们一样是纯粹实用品,只是在各自的发展阶段受到了不同的文化影响,另外自然环境和制作材料的选择也影响了各自的发展。
就拿云南民族包来说,它与相随的服饰一样因地制服(包)、随俗更衣(包),当地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都影响着它们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当今由于现代材料的大量、方便、便易的进人,比较容易获取,都直接影响着各族民族包的造型风格,比如开司米毛线和玻璃料珠、化纤制成的金银线,银饰的替代物(铜、铝、锡)等这些商店里能随意买到的材料,在制作的时候轻易的施加在包上,原来的土布、土线、土味现在变“洋”了许多。
大理丽江的民族风包包调研报告
1. 市场需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民族风包包已经成为了许多游客和文艺青年的时尚宠儿。
尤其是在大理、丽江等地,由于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浓厚的民族风情,许多游客都会选择购买民族风包包来作为纪念品或者礼物。
2. 设计特点:民族风包包的设计通常会融合当地的文化元素和手工艺术,比如云南的花鸟画和蝴蝶结、藏区的图案和流苏,这些元素都会被巧妙地运用到包包的设计中,打造出独特的民族风格。
此外,一些小众文化元素和手工艺术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比如彝族古文化中的绣花和普米族的刺绣等。
3. 材料和工艺:民族风包包通常采用天然材料,如棉麻、毛织、真丝等,以保证原始风格。
同时制作过程中也注重手工艺术,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手工完成,因此这些包包的制作周期较长,但其品质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众多爱好者的青睐。
4. 品牌和销售渠道:在大理丽江等地区,已有一批以本土文化为特色的手工民间品牌,如“大理步步高手工刺绣”,“丽江红山手工绣”等,这些品牌的产品在当地店铺、旅游景区、特产店等多个渠道销售。
同时,这些民族风包包也在互联网上销售,并且已逐渐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总之,民族风包包已经成为了一种热门文化产品,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手工艺吸引了大量爱好者。
在未来,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产品也会继续受到市场的关注。
云南民族挎包的传统图案文化
陈婧
【期刊名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13)006
【摘要】云南民族挎包中的传统图案,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含义而极富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通过阐述古代先民的自然信仰、宗教信仰、云南独特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富有浓郁特色的民俗等.诠释了云南民族挎包中传统图案设计所透射出的美学价值.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陈婧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2.8
【相关文献】
1.云南民族文化的魅力——忆参与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二三事 [J], 王正芳
2.地方高校介入云南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模式研究——以文山学院"云南民族文化专题"课程为个案 [J], 李树翠
3."互联网+"背景下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思考——基于云南民族文化博览馆建设的考察 [J], 段从宇
4."互联网+"背景下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思考——基于云南民族文化博览馆建
设的考察 [J], 段从宇
5.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添砖加瓦——写在《云南民族文化大观丛书》、《云岭欢歌》、《民族政策法规与云南民族知识》出版之际 [J], 段金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在傈僳族包包里的艺术
和冬梅;余燕芬;张燕
【期刊名称】《早期教育:艺术教育》
【年(卷),期】2022()6
【摘要】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居住着勤劳美丽的傈僳族人民。
花腊裱(花包包)是傈僳族文化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当地幼儿在日常生活、节日活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因此,幼儿园开展装饰花腊裱的美术活动,可以引导幼儿了解和学习傈僳族优秀文化,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归属感。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和冬梅;余燕芬;张燕
【作者单位】迪庆州维西县幼儿园;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
【相关文献】
1.基督教在传承傈僳语言艺术中所起的作用——以傈僳族对偶艺术为例
2.以后你买的Louis Vuitton包包可能诞生在这个德州乡下的村子里
3.藏在骨子里的沧桑——爵士乐女歌手比莉·荷里黛
4.京珐表:藏在时光里的奢华艺术
5.藏在故事里的小小博物馆:住在耳朵里的小小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民族包介绍
【关键字】云南民族包
【摘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26个民族在这块美丽、丰富、神奇的上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形成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只要走在云南的城镇村寨、山川河谷,随处可见各种不同的民族包,即便是本民族服装已消失或“汉化”,他哪代表本民族的包还背在主人的身上,他那艳丽夺目的色彩随时会映人们的眼帘。
她背着收获、背着希望、背着幸福……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26个民族在这块美丽、丰富、神奇的上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形成了多样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亚洲最精彩的文化聚集地之一。
这里有各种形态的服饰,千姿百态的各民族服饰在这里争奇斗艳,这里还有百态千姿的
各民族挎包,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只要走在云南的城镇村寨、山川河谷,随处可见各种
不同的民族包,即便是本民族服装已消失或“汉化”,他哪代表本民族的包还背在主人的身上,他那艳丽夺目的色彩随时会映人们的眼帘。
由于云南多山多河多丛林,立体的气候和交
通的不便,阻碍了人们传达信息,联络感情以及文化的交流,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民族或部落,即便是同一种民族也有很多不同的支系,这就形成了服饰穿戴的纷繁多样,因为地区和环境等的不同,对天地万物起源的解释就有所不同,各种有关本民族的文化就会以以不同的形式
在服饰上或挎包上“物化”为不同的象征符号,并显示出不同的表述方式和思维方式。
因地
制服,随俗更衣,或因当士也材料而择衣。
挎包也与服饰一样,形成了纷繁的式样,有些聚居民族虽在一个地区,但由于散落的村寨不同就有着不同的包,数量可达十多种,甚至数十种。
云南民族包是云南各民族挎包的总称,它分别称:挎包、包、花包、香包、手袋、背袋、筒帕等,各民族对包都有不同的称谓。
其中“筒帕”是傣族、景颇族等民族对包的谓。
而哈少己族则变称为“帕筒”,有的民族就称为“筒”,还又的民族也是以“筒帕”这两个字来翻译的,以德昂族为例,是以“筒帕”来翻译成德昂语“勒夏”的,其中“勒”就“筒”,“夏”就是“帕”,而傈僳族也称包为“花勒夏”,另很多民族都是以“挎包”两字翻译成本民族语言的,本书各种称谓统称为“云南民族包”或“挎包”。
云南民族包是一种实用工艺品,有实用与装饰两个作用。
包是人类最早用习于装载物品的重要工具,一直伴着人类从远古走到现在。
人类早期的很多二巨具在今天已不用了,而包作为一种原始的工具至今仍然在使用,只是材和表面的装饰在不断地变化着。
云南民族包作为一种实用的生产工具至今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而作为一种装饰它甚至出了实用的作用,它在服饰中也是一件重要的饰品,有些数民族服饰只有配上一个包才是一套完整的穿戴,我们也不妨称之为“包饰”。
云南民族包本身既可与服装搭配使用形成完整的服饰,又可独立于服饰之外而单独作为生产工具,还可作为传情递信的礼物馈赠情人、亲人和朋友。
当然云南民族包不仅只是一件实用_工艺品,它还有很多的民俗功能和文化内涵。
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产物在云南各民族中被广泛地使用,在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里它是一称独特的文化现象,西南几个省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和周边几个国家的民族都有各自的包,但没有像在云南最广泛地使用,这是它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生产生活习俗所至,这是一种文化的生命力诉诸社会后塑造出来的民族精神,它以多样的形式,丰富的造型发展到极致,我们才会看到如此大量形制及各类图案纹样。
“好五色、重文采、勤缝绣”,几乎是云南所有民族古今一致的俗尚。
云南的各族妇女们,几乎把她们的智慧倾注在服饰的制作上,在她们人生的很多时间些里,纺线织布,挑花刺绣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身为一个女人,从未成年时就要学会针线活,四、五岁就拿针走线,十来岁就开始为自己的嫁妆挑绣,一直到老都得不停地忙着。
“无物不饰”,“无布不绣(挑)”这是老祖辈教她们做的事,就连一个简单的包,也倾注着她们的心血,一尺见方的挎包,有本民族历史的记载,寄托着她们的情思,是她们文化的结晶。
“姑娘不会绣花,地里就长不出庄稼”,这一类的谚语,还有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就是她们为此终身忙碌的动力。
云南民族包:
是一本书,她记录着没有文字记载的一切。
是一件工具,她背着男人的力量(枪、烟),她背着女人的美丽(针线、妆盒)。
是一首歌,她是恋人之间柔美的乐谱。
是一句教诲,她是父母对儿子的嘱托,对女儿的安慰。
是一段忠告,她是朋友间互相的信任。
是一种流行,她在山水间,在城乡间流动。
她背着收获、背着希望、背着幸福……
点击浏览更多"云南民族包"的相关产品>>云南民族包包批发专区
(文章来源:古道响铃饰品批发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