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讲述活动讲解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13
幼儿讲述活动教案
活动:探索自然
目标:
1. 帮助幼儿发展对自然的兴趣和理解。
2. 提供机会,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探索来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
1. 自然材料:树叶、花朵、小石子等。
2. 放大镜。
3. 活动区域:室内或者室外。
活动步骤:
步骤一: 导入 (5分钟)
1. 与幼儿一起讨论什么是自然,例如树木、花朵、草地等。
2. 引导幼儿谈谈自己对自然的想法和观察。
步骤二: 观察 (10分钟)
1. 将自然材料放置在中央,并鼓励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它们。
2. 提问幼儿一些问题,例如:“你觉得这片叶子是什么颜色的?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他们的
观察结果。
步骤三: 探索 (15分钟)
1. 给予幼儿一些提示,如“看看你能找到什么样的树叶?”或者
“你能找到不同类型的花朵吗?”
2. 鼓励幼儿到室外或者室内的自然环境中探索更多有趣的自然材料。
步骤四: 分享 (10分钟)
1. 邀请每个幼儿分享他们发现的自然物品,并描述他们的特点和颜色。
2. 鼓励其他幼儿提问和分享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步骤五: 结束 (5分钟)
1. 回顾活动的重点和目标。
2. 向幼儿提问:“你最喜欢这个活动的哪个部分?你学到了什么关于自然的新知识?”
备注: 教案中的标题已经删除,重点放在描述活动的每个步骤上,以便清晰理解和按步骤操作。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教案第一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概述活动目标1. 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内涵及特点,熟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语言领域的目标、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
2. 掌握0-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3. 增强专业认识,提高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活动准备课件PPT活动过程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儿童对语言的获得包括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理解与表达;语言还是一种交际工具,儿童语言获得还应包括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获得。
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对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的综合习得。
一般以儿童说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为界,将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分为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前语言发展儿童的前语言阶段,是一个语音核心敏感期,围绕语音,儿童发展三个方面的能力:1. 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辨音水平→辨调水平→辨义水平2. 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单音发声阶段→音节发声阶段→前语词发声阶段3. 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产生交际倾向→学习交际“规则”→扩展交际功能语言发展语言的发展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即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用技能。
语言形式是指儿童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儿童对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了对语言和语法的获得。
1.语言形式的获得语音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语音发展可以从语音的辨别、发音能力的发展和语言意识的产生3个方面来考察。
A、语音辨别能力的发展。
一般而言,这一时期儿童语音辨别主要表现在对母语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的获得方面。
B、发音能力的发展。
儿童正确发音一般比准确辨别音位要困难,发音能力的发展也晚于辨音能力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汉语儿童到4岁时,基本掌握母语的全部语音。
C、语音意识的产生。
语音意识是指儿童自觉地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地模仿正确发音,并自觉地纠正错误的发音的一种能力。
这种语音意识主要表现在:能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指出和纠正别人的发音错误;能够有意识并自觉调节自己的发音。
第六章幼儿园说明讲述活动指导1.说明性讲述的基本概念;2.幼儿说明性讲述核心经验的构成内容;3.如何有效开展说明性讲述教育活动。
第一节幼儿说明性讲述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一、说明性讲述与儿童发展(一)说明性讲述的概念说明性讲述是独立讲述的其中一种类型,是用简洁明了、规范准确的独白语言,说明与解释事物的形状、特征、功用或操作过程的讲述形式。
这种讲述较少使用生动形象的形容词,不需要丰富的感情色彩,而是从客观的角度表述明白事物状态,交代清楚它的特点、来源或操作过程。
(王津,2014)说明性讲述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说明性讲述使用的是独白性的语言。
它需要讲述者独立构思和表达对某一内容的完整认识,要求讲述者按照这种讲述类型独特的内容组织方式和语言特点来进行讲述。
说明性讲述与其他口头语言类型如:叙事性讲述、谈话都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它的难度更高。
比如:叙事性讲述的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较为接近,儿童接触的机会也较多;谈话因为有对方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等情境线索而比较容易理解与表达。
说明性讲述这种语言类型使用的场合较少,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机会也较少,而且讲述者往往很少依赖情境线索,因此难度较大。
其次,说明性讲述的语言讲求客观、简洁、规范、准确。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说明性讲述语言的特点,下面通过两个例句来说明。
例句一:小蝌蚪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妈妈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呢?例句二:蝌蚪是青蛙的幼虫,不过它们的外形差别很大。
例句一使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例句二则使用了简洁明了、规范准确以及客观平实的词句。
例句一是叙事性语言,常见于叙事性的书面语言或讲述语言中;例句二是说明性语言,常用于说明性的书面语言或讲述语言中。
在说明性讲述中所用的语言就与例句二的特点相同。
(二)说明性讲述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任何语言形式在人一生的发展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说明性讲述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然而,由于这种语言类型较少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与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也差别迥异,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要逐渐获得这种语言的核心经验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较易被忽略。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教案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教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学前儿童讲述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展示能力,教育孩子们内心的世界,满足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增进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及情感素质。
二、活动环境
学前教室、室内游戏区,还可以在户外进行。
三、活动人数
适宜6-8人
四、活动内容
1. 准备几个小故事,将它们分别讲给孩子们听,提示他们流畅地讲出来,并给他们时间练习反复叙述。
2.每个孩子都可以想出一个故事,用动词、形容词等来表达,可以用动作、朗读等来表演,一旦讲述成功,其余孩子可以尝试重复叙述,让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传达出来。
3. 可以让孩子们一起做讲述活动,可以用三人讲述、四人讲述等活动形式,让孩子们学会分工合作,增进默契,也可以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让孩子们学会竞争。
4. 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用口头或书写的形式来点评,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对讲述有更大的渴望。
五、活动收获
能够让孩子们做到言传身教,提高他们的讲述表达能力,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增进孩子们互相的感情,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教案
【课题】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
【主要目标】
1.教会孩子能够运用叙事的方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培养孩子语言的技巧,以及他们的表达能力;
3.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4.增强孩子间的友谊,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典型的故事,事先做一定的指导;
2.让孩子们把各自的故事分享给小伙伴们;
3.准备一些奖励,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
【教学内容】
1.先让孩子们观赏有关的故事,分析故事中的主题;
2.普及社会知识,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学知识,构思自己的故事;
3.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口头讲述故事,鼓励他们勇于表达;
4.鼓励孩子们在故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5.督促孩子们给某些地方重复讲述,增强记忆效果和表达力;
【评价方式】
1.让孩子们根据小组成员的表演,发表评价意见;
2.指导孩子们进行,形成正面的、建设性的评价;
3.根据参与孩子们的积极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给予合理的评价;
4.给予能够激励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奖励;。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讲述活动的重要作用;
2、掌握讲述活动的方法;
3、掌握讲述活动的内容;
4、通过讲述活动培养孩子的言语与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课堂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课件,故事书,录音机;
2、家庭准备:掌握讲述活动的重要作用,准备相关的故事,录音机,乐器等。
三、讲述活动的重要作用:
1、锻炼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
2、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
3、增加孩子的认知水平;
4、增强孩子的想象力;
5、增进了解孩子习惯和情绪状态;
6、帮助孩子认识社会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价值观念。
四、讲述活动的内容:
1、以诗、歌、故事、传说等文言文为主;
2、可以涉及节日、自然、历史等;
3、可以结合社会现实,让孩子理解社会现实、认识他人;
4、大量使用录像、录音、影像等新技术,激发孩子的情感;
5、把孩子赋予自主权,让他们用自己的口头述说,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五、讲述活动的方法:
1、让孩子尽量做到真实,可以通过询问、教学启发等措施调动孩子的情绪;
2、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孩子的情绪;
3、以看、倾听、表演的方式,使孩子感受到讲述的乐趣;
4、用耐心的指导方式,使孩子更加深入、认真地去理解和应用;
5、增强孩子自信心,培养孩子感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