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池》1
- 格式:pdf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16
12 古诗二首《小池》教案设计【课程类型】新授加拓展积累【教材分析】《小池》是部编版六年制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主要讲的是有关夏天的课文。
其主题是“快乐夏天”,内容丰富,既有写夏天美景的,又有写夏天情趣的,还有写夏天的气象知识的。
这些课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夏天的美好,感受夏天的情趣。
通过学习这些课文,激发学生对夏天的向往。
《小池》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
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对“细流”、“树荫”、“水面”、“小荷”、“蜻蜓”等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的勾画出一幅初夏风景画。
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古诗中初步的感受夏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夏天有了自己的认识,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
有些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只是流于背诵。
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诵读,结合诗句想象画面,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
但个别学生缺乏自信,学习主动意识不够,表达能力不强,需加强。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
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
通过朗读、听音乐、音频、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音频、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同时,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仗工整,适合学生吟诵积累。
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泉、流、爱、柔、露、角”7个生字,会写“无、树、爱、尖、角”5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部编版⼀年级下册语⽂《古诗⼆⾸(池上/⼩池)》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 教科书分析: 1.课⽂的两⾸古诗,分别是唐代⽩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的《⼩池》。
《池上》叙述的是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个可爱的顽童形象;《⼩池》则描绘夏⽇的⼀处由泉眼、流⽔、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景,富有夏天⽣活情趣。
诗歌语⾔浅显易懂,朗朗上⼝,有利于学⽣诵读理解。
2.课⽂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中华传统⽂化的熏陶,⼜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结合了解诗句内容。
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道开”表现得不够,⽽且没有“开”;《⼩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显得“⼩池”不⼩。
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由两⾸古诗组成,但⼀篇课⽂相对⽽⾔是⼀个整体,从优化的⾓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等。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前,学⽣已经通过课⽂和语⽂园地,学习了10⾸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是不容易理解,甚⾄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具体情况采⽤不同的策略⽅法进⾏教学。
教学⽬标: 1.借助汉语拼⾳,能正确朗读课⽂,背诵课⽂。
2.图⽂结合和结合⽣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孩顽⽪、天真的形象以及⼩池夏⽇美景。
3.能正确认读“⾸”等12个⽣字新词,正确读记“泉⽔”等8个词语。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2《古诗二首》《小池》教学反思(两篇)第一篇:《小池》是一首内容比较浅显的古诗,上课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
”“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
”“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
”“不一定没开呀。
”“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
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
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第二篇:《小池》评课稿一、以读为本,读通读熟。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
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因此,在学习这首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把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
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采用带拼音读、打乱顺序读,去掉拼音读,个别读、领读等多种形式来读准字音后,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古诗,把古诗读熟,读得琅琅上口。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池》课文原文及赏析
《小池》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课文原文: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初夏小池塘的生动画面。
首句“泉眼无声惜细流”,诗人通过对泉眼的描绘,展现出泉水悄无声息地流淌的情景,表达了泉水对生命的珍视和呵护。
接着,“树阴照水爱晴柔”,诗人通过描绘树阴映照在水面上的景象,展现了夏日阳光的柔和与温暖,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以小荷和蜻蜓为切入点,生动描绘了初夏时节的生命活力。
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立在上面,这既表现了生命的快速生长和变化,也寓含了生命的互动和和谐。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富有诗意和哲理。
诗人通过对小池塘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同时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爱护自然,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小池体裁:诗题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作者:名字:杨万里年代:宋代描述: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翻译:原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原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公元1175年夏天,48岁的杨万里到常州任职。
一天他来到池塘边,只见一汪清泉分出细细的水流汇入池塘,杨柳拂水、影映碧波,小荷刚刚钻出水面,几只蜻蜓或站或飞,虽没有粉红色荷花的点缀,倒也清新可爱。
杨万里诗兴高涨,即成小诗一首。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诗。
整首诗富有情意,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
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
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生活中一个细节也能写出幽情逸趣。
且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
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赏析四:语言赏析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
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使得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
诗人加了一个“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
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
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
《小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第二册《小池》。
二、教材分析《小池》是第四单元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主要讲的是有关夏的课文,其主题是“快乐夏天”,内容丰富,既有写夏天美景的,又有写夏天情趣的,还有些夏天的气象知识的。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下的美好,感受夏天的情趣。
通过这组课文,激发对夏天的向往。
《小池》作者杨万里,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
《小池》的大意是:细细的泉水从泉眼里悄然无声地流出来,好像泉眼很爱惜它们,舍不得让它们多流一点。
浓密的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这晴天里柔和而美丽的风光。
嫩荷叶那尖尖的角刚刚露出水面,马上就有蜻蜓落在上面了。
这首七言绝句《小池》从小处入手把大自然中的及平常的细小事物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
诗句捕捉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景物稍纵即逝的变化,极富情趣。
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在这首诗里,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喜爱。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夏天有了自己的认识,也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想法。
有的学生生不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有蚊子;也有的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吃西瓜游泳等。
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还很有限,农村的孩子有的甚至不认识荷花,理解诗句内容有一定难度。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而且,能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理解诗句内容和想象诗歌美景上提出简单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先让学生反复读诗句,在语言环境中有所感悟,然后让学生自读质疑、释疑,理解古诗内容。
最后在优美的画面欣赏和动情的音乐渲染中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四、学习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低年级三维标准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小池》。
古诗《小池》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读记“无、树、爱、角、尖”5个生字,理解“惜、爱、露、立、泉眼、树荫”在诗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情感目标:初浅理解《小池》的内容,感受诗中美丽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初浅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加深对词的识记。
2、在多形式诵读古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并积累课外诗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一、课题导入。
出示小池图片,师问:图上画了什么?生随机答。
师述:小池里满满的都是绿绿的荷叶,在这绿绿的荷叶丛中,开出了一朵朵美丽的荷花,就像是在池上沐浴的仙女,这样的图画你们喜欢吗?古时候宋代的诗人杨万里也喜欢,并写了一首古诗《小池》。
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趣味识字。
1、出示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自由朗读诗文。
(师述:喜欢读诗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读出来。
)找生朗读。
2、出示词语,开火车学习词语。
xīquán róu qíng lùyīn chí可惜泉眼温柔晴天露出阴天小池孩子们,发现了吗?这些都是这课要认的词语,现在我们拼一拼,先读准字音,再把诗歌连起来读一读。
3、出示生字,点兵点将认生字。
wúshùài jiǎo jiān无树爱角尖①这些字的读音要注意些什么?②怎么记住这些字?猜谜法:“又”住进了村子里;笔画法:“元”伸出了长尾巴。
加减法:小+大=尖③爱的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区别。
繁体字有一个心,心是告诉我们要用心去爱他人,秃宝盖就是把手伸开,拥抱朋友,让朋友住进来。
我们应该从小学会爱,用心爱。
练习书写“爱”字。
强调写字姿势。
④现在快速认读生字,有把握吗?4、记牢生字,现在谁来读读这首诗?(出示不含拼音的古诗)。
5、出示节奏古诗。
(引导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赏读)(1)教师范读(牵引示范)(2)个别读(集体评议)(3)男女分组读(读出个性)(4)再次个别朗读(尝试品读)(5)拍手掌读(情感共鸣)(适时表扬)三.译诗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说课稿及反思(一)(池上、小池)【说教材】《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
《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
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
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首、踪、迹”等生字,会写“首、采、无”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2.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里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
(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3.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揭示诗题)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
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12课古诗《小池》教材分析:本课选了两首古诗,《小池》是第二首,大概意思是:泉眼珍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倒映在水面的浓密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小角刚露出水面,就有蜻蜓飞来落在上头。
这首诗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初夏美丽情景。
学情分析:古诗教学中,情景的设置很重要。
在教学中,用课件图片、语言等方法设置情景。
,让学生浸入情景中,在情景中感受古诗的美。
1.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通过课文和语文园地,学习了1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本课要认“泉、流”等7个生字词。
会写“无、树、爱、尖”5个字。
3.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要认生字词。
会写“无、树、爱、尖、角”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1.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草》和《春晓》。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
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
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大自然的美图让学生欣赏)4.导入新课,揭题。
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
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