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叶复烤工艺技术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5.43 MB
- 文档页数:56
第三章打叶复烤工艺第一节打叶复烤工艺任务、影响原因及控制手段世界上首先对打叶复烤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并推了使用旳国家是美国, 我国正式投产旳第一条打叶复烤生产线建在云南楚雄卷烟厂。
打叶复烤厂旳独立设置以及工艺技术使整个烟草行业旳加工工艺深入合理化, 具有许多长处。
其中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方面:1. 可以减少烟叶碎损打叶是一种剧烈旳机械作用过程, 复烤过旳烟叶由于在烤机中通过温度干燥, 脆性增长, 因此, 复烤前打叶必然比复烤后打叶碎损少些。
在打叶复烤厂是单一等级打叶, 烟叶物理性旳差异较小, 有条件根据烟叶旳特点加工, 使梗叶分离旳效果更理想。
2. 可以向烟厂提供规格化旳原料打叶复烤厂提供旳是叶片与烟梗分离得比较彻底、叶片尺寸分布也比较协调稳定旳原料, 这对新式吸风式卷烟机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前者可以保证烟丝有较高旳纯洁度, 后者可以使长短丝之间保持稳定旳比例。
这些都是保证卷烟机正常工作旳基本条件, 住卷烟厂既有条件下是难以处理好旳。
3. 改善烟厂环境、节省费用采用打叶复烤后来, 砂土、杂物等在复烤生产过程中能在原地排除, 而不进入卷烟厂, 使卷烟厂旳环境明显改观, 此外还可以节省相似比例旳包装、运送和管理费用。
4. 可使加工工艺合理化打叶复烤厂打叶可以使打叶复烤厂得到主线改造, 使卷烟厂缩短制丝工艺, 使整个烟丝车间旳工艺及设备布局更合理。
打叶复烤生产过程由原烟投入开始到成品入库终止。
根据各阶段旳任务, 可将整个过程分为原料准备、烟叶预回潮、(铺叶、切尖)解把, 一次润叶、筛砂分选、定量喂料、二次润叶、梗叶分离、复烤、包装和烟梗碎烟处理等工序。
各工序又可根据详细旳加工目旳和技术分设多种环节。
各工序环节互为前提, 互相制约, 以抵达最终身产目旳。
我国目前打叶复烤技术重要采用两种工艺流程: 全叶打叶工艺流程和切尖打叶工艺流程。
本文根据打叶复烤工艺流程任务, 将工艺流程分为六个工序:预处理工序、叶梗分离工序、叶片复烤工序、叶片包装工序、烟梗处理及包装工序、碎叶处理及包装工序。
一、打叶复烤技术概述1.打叶复烤技术基本理论随着卷烟企业研究发展“中式卷烟”,实施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战略,卷烟生产追求高品质、精细化。
随着卷烟工业企业开展特色工艺研究,配方打叶技术成为卷烟工业企业对打叶复烤企业的设备、工艺、产品质量、管理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过程统计控制能力,提高信息反馈速度,适用不同产区烟叶理化特征的加工工艺成为复烤企业新一轮设备技术改造的重点,如工艺流程设计要满足配方打叶工艺,通过配备在线烟叶化学成分检测装置和在线成品烟箱水分仪等装置加强过程控制能力,加强复烤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改进车间中控系统,增加除杂设备,提高复烤对非烟杂物的控制能力,采用节能环保技术等。
根据卷烟特色生产工艺新的技术特点,卷烟生产的部分工序(如原料叶组的一级配方、叶组初级加料等)需要前移到打叶复烤工艺环节来完成,打叶复烤工艺要适应卷烟特色生产工艺的要求。
近几年国内打叶复烤厂新建已基本完成,由于国家局工商分离的政策影响,许多复烤厂面临合并、关闭等局面,一些生产线在6000kg/h 的复烤厂需对设备进行改造,将生产能力提高至9000kg/h 以上,另外国内大部分加工设备是十年前进口或国产设备,到2007 原设备新增已年基本上已到更换或大修期,所以2007 年将是打叶复烤设备更换或大修的高峰期。
现对打叶复烤工艺及设备的发展趋势阐述如下:(1)、预处理段液压式翻箱机(或切尖解把机)→喂料机→控制型电子皮带秤(进行流量控制)→滚筒式热风润叶机(一润)→辊式筛砂机(滚筒筛砂机)→选叶台→储仓式喂料机→电子皮带秤(进行流量控制)→滚筒式热风润叶机(二润)(带闭环控制加水系统)→金属剔除。
进入打叶复烤生产线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原烟满足生产水分后,先在挑选房内人工解把、挑选、分级并装入烟叶推车,经翻箱喂料机进入生产线;第二种:原烟满足生产水分后经在线进行人工铺叶、挑选工序后经切尖解把机进入生产线。
一润前设置喂料机和控制型电子皮带秤,对进入生产线的物料进行计量和控制。
切尖打叶复烤工艺流程
切尖打叶复烤是一种茶叶加工工艺,通常用于绿茶的生产。
下
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解释这个工艺流程。
首先,切尖打叶复烤工艺的第一步是采摘。
茶叶一般在清晨采摘,这时茶叶的鲜嫩度最佳。
采摘时要注意选择嫩叶,避免采摘老叶,这样可以保证茶叶的质量。
接下来是切割。
采摘回来的茶叶需要进行初步的加工,包括切
割成适当的长度。
这个过程需要使用刀具或机械设备进行,以确保
茶叶的均匀度和长度符合要求。
然后是打捻。
在切割之后,茶叶需要进行打捻,这个过程可以
帮助茶叶释放出更多的汁液,有利于后续的发酵和烘焙。
接着是复烤。
复烤是指将茶叶放入烘干机中进行加热处理,这
个过程有助于茶叶的干燥和杀青,同时也能改善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最后是包装。
经过复烤处理的茶叶需要进行包装,通常是将茶
叶装入茶包或者散装包装,以便于储存和销售。
总的来说,切尖打叶复烤工艺流程涉及到采摘、切割、打捻、复烤和包装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这种工艺流程对茶叶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是茶叶加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章打叶复烤工艺第一节打叶复烤工艺任务、影响因素及控制手段世界上首先对打叶复烤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并推了使用的国家是美国,我国正式投产的第一条打叶复烤生产线建在云南楚雄卷烟厂。
打叶复烤厂的独立设置以及工艺技术使整个烟草行业的加工工艺进一步合理化,具有许多优点。
其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减少烟叶碎损打叶是一个剧烈的机械作用过程,复烤过的烟叶由于在烤机中经过温度干燥,脆性增加,因此,复烤前打叶必然比复烤后打叶碎损少些。
在打叶复烤厂是单一等级打叶,烟叶物理性的差异较小,有条件依照烟叶的特点加工,使梗叶分离的效果更理想。
2.可以向烟厂提供规格化的原料打叶复烤厂提供的是叶片与烟梗分离得比较彻底、叶片尺寸分布也比较协调稳定的原料,这对新式吸风式卷烟机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前者可以保证烟丝有较高的纯洁度,后者可以使长短丝之间保持稳定的比例。
这些都是保证卷烟机正常工作的基本条件,住卷烟厂现有条件下是难以解决好的。
3.改善烟厂环境、节约费用采用打叶复烤以后,砂土、杂物等在复烤生产过程中能在原地排除,而不进入卷烟厂,使卷烟厂的环境明显改观,另外还可以节约相同比例的包装、运输和管理费用。
4.可使加工工艺合理化打叶复烤厂打叶可以使打叶复烤厂得到根本改造,使卷烟厂缩短制丝工艺,使整个烟丝车间的工艺及设备布局更合理。
打叶复烤生产过程由原烟投入开始到成品入库终止。
根据各阶段的任务,可将整个过程分为原料准备、烟叶预回潮、(铺叶、切尖)解把,一次润叶、筛砂分选、定量喂料、二次润叶、梗叶分离、复烤、包装和烟梗碎烟处理等工序。
各工序又可根据具体的加工目的和技术分设多个环节。
各工序环节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以达到最终生产目的。
我国目前打叶复烤技术主要采用两种工艺流程:全叶打叶工艺流程和切尖打叶工艺流程。
本文根据打叶复烤工艺流程任务,将工艺流程分为六个工序:预处理工序、叶梗分离工序、叶片复烤工序、叶片包装工序、烟梗处理及包装工序、碎叶处理及包装工序。
打叶复烤工艺技术讲义汪海生2010年6月15日第一部分:新版打叶复烤工艺行业标准制修订情况第二部分:打叶复烤工艺技术研究与分析第三部分:打叶复烤各工序的工艺控制第四部分:国外打叶复烤工艺技术简介第五部分:国内打叶复烤工艺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第一部分:新版打叶复烤工艺行业标准制修订情况一、新版YC/T146与YC/T147标准的立项与启动本项目于2005年由国家烟草专卖局下达,下达计划为国烟科(2005)539号。
背景:《烟叶打叶复烤工艺规程》(YC/T146-2001)和《打叶烟叶质量检验》(YC/T147-2001)自2001年4月颁布实施以来,对明确打叶复烤技术改造方向、指导企业生产、规范加工工艺、减少工商双方交接矛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叶复烤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卷烟加工工艺技术和打叶复烤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打叶复烤工艺管理和质量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标准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工艺流程配置、工艺技术要求与过程控制指标、产品质量检测的先进性与可操作性等方面:主要工作过程:2005年接到国家局下达的项目计划,并于当年10月订立项目工作合同2006年-2007年,以函调形式要求打叶复烤企业和卷烟工业企业对《烟叶打叶复烤工艺规程》(YC/T146-2001)、《打叶烟叶质量检验》(YC/T147-2001)标准的修订意见,汇总分析形成初稿;2008年7月,召开项目研讨会,部署工业验证工作;2008年8月-2009年1月,开展工业验证并进行试验和数据分析;2009年2月,召开标准修订项目验证报告审定会,讨论验证结果,并形成征求意见稿。
2009年3月-2009年12月,以函调形式征求打叶复烤企业和卷烟工业企业对修订标准的意见,并汇总分析;2010年1月,召开项目研讨会,研讨并确定标准文本的技术内容2010年3月,形成标准送审稿。
二、新版YC/T146和YC/T147标准的技术特点1、标准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得到提高,对打叶复烤工艺发展起着引导作用。
为了实现国家局提出的均质化加工要求,打叶复烤企业作为均质化加工的重要环节,打叶复烤工艺及管理的改进是适应烟草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标准在工艺和管理上进行了改进:一是增加了配方打叶烟碱波动程度的评价,引入了烟碱CV值的评价方法,为卷烟工业企业和打叶复烤企业衡量与评价烟叶加工的均匀性、稳定性、一致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增加了各项检验指标的判定准则,科学设置指标的层次,增强了打叶复烤企业成品交接的合理性;三是增加了工艺流程示意图,并在工艺环节明确了打叶复烤工艺的必设工序、可选工序和推荐工序,为打叶复烤企业的设备技改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并能提高综合能耗的可比性。
四是突出了“人机结合”的杂物控制模式,既有人工挑选除杂又有设备除杂,有效地克服了人的随意性和设备的不灵活性,两者有机结合会大大提高杂物的控制水平。
(1)拟推荐的工艺流程图拟推荐的工艺流程图2、标准的符合性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有效指导打叶复烤企业实际生产加工。
从具体质量指标符合方面看,新标准的技术要求比原标准的技术要求符合程度高。
(如叶中含梗率由过去的2.5%下降到2.0%,梗中含叶率由1.5%下降到1.2%,2.36mm以下的叶片率由0.5%上升到0.8%)从加工工艺任务和过程要求方面看,新标准工艺描述能够涵盖验证企业的基本工艺过程,且对各工序的工艺任务和过程要求的描述比较准确,指导性较强。
从质量检测过程和方法方面看,标准结构性较好,质检方法和要求符合企业生产实际(增加指标分类、指标判定规则)。
3、标准适应性得到明显提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
为了适应卷烟工业企业的需求,打叶复烤企业在生产工艺上不断的改进,原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指导打叶复烤工艺的需要,因此在新标准中增加相应的工艺或检测环节并明确其工艺质量要求。
如增加了定量与喂料、贮叶配叶、设备除杂和晾包等工艺环节,在质量监控方式上增加了原烟的检测项目,加强了来料的监督检查。
通过改进,新标准的适应性有所提高,灵活性得到增强,体现了与时俱进。
4、新标准的可操作性明显增强,有助于新标准的有效贯彻。
标准贯彻力度如何,关键在于标准的可操作性。
随着卷烟工业企业对打叶复烤企业过程管理日益重视,打叶复烤加工工艺过程中的检测项目需要增加,检测方法需要明确,原标准都无法适应这种形式的发展,因此新标准增加了原烟含梗率检测、回透率检测、解散把率检测等项目的检测方法、修改并完善了工艺流程和质量要求、修改并完善了在线质量检测技术要求和检测频次,在复烤环节冷房左右含水率和机尾左中右含水率的工艺评价中引入了极差的评价方法,将SD的评价方法引入到包装环节进行含水率波动程度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5、标准的采标程度得到提高。
规范性引用相关国标行标等文件由过去的7个增加到11个,增加了国际标准YC/T 236、国家标准GB/T 21137和GB/T 21136、行业标准YC/T 162等的引用,提高了新标准的质量。
三、主要修订内容的诠释(一)YC/T146部分1、增加了“仓储能力要求”:原烟仓库的仓储能力应达到生产线年加工设计能力的1/2以上。
解释:原因在于每年部分烟叶因保管不善导致霉变,最终失去使用价值,保管不善的主要因素是打叶复烤企业的仓库条件简陋,有大量的烟叶存放在露天货垛。
该标准的目的在于强化打叶复烤企业加强仓库建设的意识。
(2009年已有仓储面积362万平方米,外租及露天329万平方米)2、真空回潮、一润、二润质量指标的确定引入了“设计值”的概念。
以真空回潮为例,见下表:表1 真空回潮后烟叶质量指标解释:委托加工客户或者打叶复烤企业在指标设定时,根据加工烟叶的特性,含水率和温度从上表指标设计值范围内选取指标中值,对于某个具体等级温度允差不超过5%,含水率允差不超过1%。
比如某烟厂加工某地区C1F,根据其烟厂的需要以及烟叶的来料水分等情况,选取温度指标中值为50℃,含水率中值为16%,那么该等级的温度范围最大为45-55℃,含水率最大范围为15-17%,当然小于此范围也是可以的。
该标准提高了温度和含水率控制的灵活性,但对于某个具体等级其范围并没有增大。
3、“表3打叶去梗后叶片结构的质量要求”进行了调整P.M.(菲莫)标准筛网与CORESTA(克雷斯塔)标准筛网净空尺寸的比较解释: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与ISO12194:1995 “烟叶叶片大小的测定”(已等同采用为GB/T 21137-2007)规定的筛网尺寸一致,将测定打叶去梗后叶片结构的筛网由YC/T 146-2001规定的“菲莫”规格筛网改为“ISO12194:1995”规格筛网,其筛网规格的不同在于1英寸、1/2英寸、1/4英寸筛网尺寸均不含丝径,根据理论计算和打叶复烤企业的生产经验,对相应的叶片率指标做了调整,调整前后上等烟叶片率指标见下表:说明:因1/8"筛网规格两者相同,故不作比较;P.M.标准为原行业标准的参照标准。
理论分析如下:对菲莫筛网尺寸(面积)与叶片率做模拟曲线,在该模拟曲线上标注ISO 筛网尺寸(面积)对应的叶片率,模拟曲线去见下图:中等烟和下低等烟叶片率的确定:根据YC/T 146-2001中规定的中等烟、下低等烟与上等烟叶片率的差值及表1中确定的上等烟叶片率,计算出本版本标准中中等烟和下低等烟的叶片率,见下表:4、增加了贮叶配叶工艺任务及其质量要求,其质量要求为“贮叶配叶后,烟碱变异系数(即烟碱标准偏差/平均值×100%)小于10%”解释:变异系数反映的是一组数值偏离均值的程度,计算公式为SD/A VE×100%SD表示标准偏差AVE表示均值衡量的对象为成品叶片计算方法:先计算该等级烟碱检测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偏差,然后套入公式计算即可该标准增加的目的是加强对烟叶加工化学成份均匀性的控制。
其中变异系数是个统计学概念,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率”、“离散系数”,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另一个统计量。
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变异系数,记为 C.V。
变异系数可以消除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
用公式表示为:CV=σ/μ作用:反映单位均值上的离散程度,常用在两个总体均值不等的离散程度的比较上。
若两个总体的均值相等,则比较标准差系数与比较标准差是等价的。
各企业在计算某一等级烟叶的化学成分变异系数时可采用EXCEL表格计算标准偏差和平均值,然后就可以计算出变异系数。
举例:5、对复烤后叶片含水率的标准偏差使用进行了调整。
原标准规定了烤机机尾左中右含水率的标准偏差≤0.5%,调整后分两块,一是冷房左右含水率极差≤1%,烤机机尾左中右含水率极差≤1%;二是包装含水率标准偏差≤0.5%。
解释:烤机机尾含水率左中右含水率共三个数据,计算标准偏差不具有统计意义,因此对于冷房左右和烤机机尾左中右含水率根据其数据偏少的特点采用极差来控制较适宜,而对于一个批次的包装含水率因其数据量大且比较有意义则可以采用标准偏差来衡量。
极差: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在统计中常用极差来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以及表示,R=Xmax-Xmin。
又称全距或范围误差。
反映的是变量分布的变异范围和离散幅度,在总体中任何两个单位的标准值之差都不能超过极差。
同时,它能体现一组数据波动的范围。
如12 12 13 14 16 21这组数的极差就是21-12=9标准偏差:标准偏差(Std Dev,StandardDeviation) -统计学名词。
一种量度数据分布的分散程度之标准,用以衡量数据值偏离算术平均值的程度。
标准偏差越小,这些值偏离平均值就越少,反之亦然。
标准偏差的大小可通过标准偏差与平均值的倍率关系来衡量。
标准偏差公式:S = Sqr(Σ(xn-x拨)^2 /(n-1))公式中Σ代表总和,x拨代表x的算术平均值,^2代表二次方,Sqr代表平方根。
例:有一组数字分别是200、50、100、200,求它们的标准偏差。
x拨= (200+50+100+200)/4 = 550/4 =137.5S^2 = [(200-137.5)^2+(50-137.5)^2+(100-137.5)^2+(200-137.5)^2]/(4-1)标准偏差S = Sqr(S^2)6、在线质量检测中增加了“原烟含梗率检测”,内容为:7.1.2原烟含梗率的测定7.1.2.1 取样随机抽取4包原烟烟叶,每包随机抽取1把烟叶,混合为一个样品,每等级检测一次。
7.1.2.2检测方法7.1.2.2.1检测仪器和设备电子秤,感量1g。
7.1.2.2.2操作及计算记录样品质量(重量),收集直径大于1.5mm的烟梗,梗上不应带烟片,称量、记录烟梗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