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一个误读的启示:晚唐诗词界限的糢糊性
- 格式:pdf
- 大小:369.71 KB
- 文档页数:3
高三语文常被误读的诗句(2021最新版)作者:______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误读: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有三首,都为名篇。
其一:“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贫困生活固然有诸多不顺心,然而,从诗中所说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诗人重在叙衷肠而不是说道理。
夫妻死别人所不免,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谓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误读:横眉冷对敌人的指责与攻击。
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诗作于1932年10月。
领导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高度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931年2月4日,鲁迅《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
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
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是说流言猛于虎。
而当时鲁迅景况窘迫,“运交华盖”“、破帽遮颜”,似乎,“千夫”应该理解为“敌人”。
其实这里的“千夫”应该理解为“群众”。
《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里的“千人”就是“群众”的意思。
另外,从词性方面来说,“千夫指”对“孺子牛”,才能使对联显得工整,这是一首七律,鲁迅应该不会犯这个小错误。
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尤适用于现在的反腐。
朱门酒肉臭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这两句的含义是:达官贵族的家中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而路边还有冻死的骨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
专题九古代诗歌客观题常见的五类错误一、曲解词语,望文生义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客观题命题,在错项的设置上往往着眼于词语理解。
命题者故意利用考生对词语可能产生的曲解,以望文生义的方式来设置选项,迷惑考生。
考生答题时只有在正确理解诗句中词语语境意义的基,准确理解,才有可能“拨开云雾见日出”,做出准确的判断。
(2017年全国Ⅰ卷第14题B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士兵口中横衔着枚(状如短筷),防止说话,以免被敌人发觉。
此处形容人人肃静。
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考的情形,而非“奋勇争先、一往无前”。
命题者故意曲解“衔枚”的意思,把“衔枚”曲解为“奋勇争先、一往无前”。
考生如能洞悉命题者的这一(2017年北京卷第15题C项):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项是对诗句“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的解说。
命题者故意曲解“万井”的意思,“万井”之“井”是“市井”“村落”而不是“井然”的意思,“万井”在诗中的原意应该是“千家万户”。
唐代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庆,万井相欢。
”宋代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中秋》词:“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
”明代尹凤岐《送兄广东参政应奎》诗:“青连橄榄千家雨,黄触桄榔万井烟。
”《花月痕》第八回:“阁(吕仙阁)分三层……远则四围山石,万井人烟。
”这些语句中的“万井”都指“千家万户”。
C项中命题者故意望文生义,把“万井”拆分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
考生如能洞悉命题者的这一设错陷阱,就能准确选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错置时令,张冠李戴诗词中的很多叙述和描写往往关涉时序等环境因素,如朝暾、夕月、日暮、归鸟、黄昏、归舟、春花、秋月、东风、西风、霜雪等。
命题者往往涉笔诗词中带有古代文化常识的领域,错置时序等环境因素,考生如,就可能做出错误判断。
(2016年北京卷第15题A项):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易错题24古代诗歌阅读之评论题——未审清题干内涵目录01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古代诗歌阅读之评论题易错原因——不明白题干中“诗论评语”含义;不知道如何阐释解读“诗论评语”。
02易错题例析03易错题攻略【攻略一】分析“题干评论”类型,明确“题干评论”的内涵范围。
【攻略二】抓住评论关键词,联系诗歌,对“题干评论”进行阐释或论证。
04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古代诗歌阅读之评论题新高考古代诗歌评论题,属引证式评论。
考题在题干中已对诗歌进行了“评论”,要求考生对这一“评论”进行“再评论”。
大多数的诗评是摘引古代名家的诗话,诗话言简意赅。
对这些诗话进行“再评论”时,一定要审准诗评语句内涵,进而抓住评论的角度、内容与范围。
★易错原因——1.不明白题干中“诗论评语”含义。
2.不知道如何阐释论证题干中的“诗论评语”。
1.(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藻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解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著名的"境界"论时指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2024届高三9月抽查调研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
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广东一模2024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三一模)广东省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
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
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
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
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
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
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
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中,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道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
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籍。
古典诗词鉴赏网课答案第一篇:古典诗词鉴赏网课答案古典诗词鉴赏网课答案1.1 绪言(上)1【单选题】坚信上帝的全德是信仰的根本性的()。
C A、宗旨 B、标准 C、基点 D、内涵2【单选题】《论语》的核心概念是()。
A A、仁 B、义 C、礼 D、德3【单选题】“仁者,其言也訒”出自()。
B A、《论语·雍也》B、《论语·颜渊》 C、《论语·先进》 D、《论语·里仁》4【判断题】清晰地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助于理解该民族的社会和历史。
()对5【判断题】罗素认为人生命的意义是跟神的力量是联系在一起的。
()对绪言(中)1【单选题】《忏悔录》是()启蒙思想家的一部作品。
C A、英国 B、意大利 C、法国 D、希腊2【单选题】“飞扬跋扈为谁雄”该句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
D A、杜甫 B、白居易 C、王维 D、李白3【判断题】巴金的《随想录》是写于文革期间一部作品。
()对4【判断题】阮籍是三国时期蜀国诗人。
()X 5【判断题】冈村繁先生认为李白和陶渊明皆是潇洒之人,与庸俗的普通人不同。
()X 1.3 绪言(下)1【单选题】理解语言的趣味,在授课老师看来是读诗的第()个阶段。
B A、一 B、二 C、三 D、四2【单选题】《陌上桑》是()时期的一首作品。
A A、汉代 B、隋代C、唐代 D、宋代3【判断题】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特质体现得最透彻的状态。
()对1.4 1【单选题】“《关雎》,后妃之德也”是()的一种解释。
D A、先秦道家 B、法家君学 C、儒家心学 D、汉代经学2【单选题】元典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
A A、特质 B、象征 C、源头 D、内涵 3【单选题】关于《诗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被古人看作一部史集B、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元典C、原称“诗”或“诗三百” D、收录有300 余篇诗歌4【判断题】《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类所属集部。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四)(北京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诗史”一词从晚唐《本事诗》开始正式成为文学批评概念。
何为“诗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普遍的看法认为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除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描写外,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杜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其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
因此,杜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史书未载的史实,可以补史之阙。
于是,众多的学者开始走上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不归之路”。
晚唐李肇《唐国史补》、郑处诲《明皇杂录》等书多引杜诗以证史。
近代的陈寅恪先生将以诗证史的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半个世纪以来,诗史互证已成为学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诚然,杜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论者从杜诗中可以寻绎出天文史、地理史、民俗史等丰富的相关史料。
但归根结底,以诗证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一些研究者只看到了诗史的史料价值,却忽略了诗史在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
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大抵自诗史之说兴,而注杜者多附会史实之论。
于是杜诗之真面目、真精神反变得不易理解了。
”从根本上说,诗歌是诗人具有独特魅力之情感的凝结与投射,它与客观、理性见长的历史著作之间有不可混淆的区别。
黑格尔指出:“最完美的历史著作毕竟不属于自由的艺术,甚至用诗的辞藻和韵律来写成历史著作,也不因此就变成诗。
”诗史是诗而不是史,是诗史之诗,是诗人以仁者心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从而创作的具有天下意识、忧患意识及其相应艺术特征的诗歌,故不能仅仅把诗歌看成以诗证史的材料。
对诗史的误解之二是将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
在封建时代,众多学者认定杜甫是忠君的典范。
为了证明杜甫每饭不忘君,一些古代学者在阐释杜甫诗史性作品时,往往肆意歪曲,削足适履。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学者认为杜甫是“为人民请命的人”,给他戴上“人民诗人”的桂冠,其诗被视为“时代的镜子”。
从表面看,“忠君说”与“人民诗人说”针锋相对,其实二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要求文学自觉“服务”于政教。
中考古诗欣赏选择题的陷阱千年古诗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中考中,古诗欣赏选择题是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许多考生在这一部分常常会掉入陷阱。
本文将就中考古诗欣赏选择题的陷阱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字面意义的误导1.诗句直接描述的词语误导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语具有多义性,容易导致考生对诗歌含义的误解。
例如,“河落虚空广,云生结织稠。
”这句诗中的“河落”并非指实际的河流下降,而是指天空与大地相交的地方;“云生”也并非指云彩的生成,而是指山间云雾的产生。
因此,从字面意义出发理解诗歌往往会误导考生。
2.借景抒情的误导古诗经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这也容易导致考生在理解时受到误导。
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句诗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会认为作者是在描述一座远离城市的山间别墅,实际上这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作者对闲适宁静生活的向往。
解决方法:考生在阅读古诗时,应当将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拘泥于字面意义。
通过将情感与诗歌的背景、主题相联系,能够更好地把握其含义。
二、语言表达方式的误导1.句法结构的误导古诗中的句法结构常常是灵活多变的,这样的特点也会给考生带来困扰。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使用了“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的倒装语序,如果只根据常规语法理解,会错过句子的真实意义。
2.修辞手法的误导古诗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也是有可能误导考生的原因之一。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句诗中使用了“千山鸟飞绝”和“万径人踪灭”,如果只从字面理解,会以为山中真的没有鸟,径中真的没有人,而实际上是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寂静与荒凉之意。
解决方法: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仔细研读句子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分析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揣摩作者的意图,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三、文化背景的误导古诗中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考生没有充分了解这些背景常常会陷入误导。
2024届重庆市名校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的是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
但由于郭茂倩依据了丰富的音乐文献,且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其界定的具体依据,今天我们是无从得知的,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困扰,比如,哪些作品曾经是唐代的新歌曲?《乐府诗集》收录的新乐府并不完整,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补辑,一直处在争论之中。
早在1995年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一文,对新乐府应该如何界定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她对“唐世之新歌”予以绝对的认可,据此进一步提出新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行”“怨”“词”“曲”为主的新题歌诗。
狭义的新乐府指广义的新乐府中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的部分歌诗。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有些乐府并不具有典型的歌辞性标题,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绝大部分就不是这类题目,所以若以此衡量恐怕会遗漏一批新乐府辞;有些诗题虽带有“歌”“行”“曲”等标志,但未必就是乐府诗,如刘禹锡的《城西行》就不在其乐府卷中。
因此,此标准仍然有待完善。
其后,人们纷纷尝试制订更为具体的判定标准。
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
采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追求理想政治,也是中国古代士人艺术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
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拟定的标准或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都不能完美诠释唐代新乐府,这里就给研究者留下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模块二古代诗歌鉴赏的四大失误点失误点1 形象概括有偏差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的四大失误点1 形象概括有偏差课件. 上传者:wang1319363968 )相关课件: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该课件整合了近几年高考语文自选模块的各类题型及解题技巧和方法,选例精炼,有针对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失为高考复习的好帮手。
. 上传者:libins 「下载次数:394」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这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基础模块的下册的导读,每个单元的目录导视。
在新学期开课之时应用较好. 上传者:张丽华198688 「下载次数:354」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
「下载次数:460」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模块教学是近年来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新模式,本说课课件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上传者:jsjjzrj 邮箱:***************「下载次数:264」课件简介:ppt制作,转发课件,人教版选修教材与选修模块教学,学习资料,能帮助教师少选修课。
. 上传者:maoyugui 邮箱:****************「下载次数:280」上传者:617754868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转发课件,)“传记与新闻”在试卷中比例《访钢琴演奏家傅聪》(2007高考广东卷),《梦碎雅典》(2007高考山东卷),《叶圣陶在四川》(2007高考宁海卷),《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2008高考宁海卷),《晚清学人杨守敬》(2008高考江苏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2008高考山东卷),《绝妙的错误》(2008高考广东卷),《黄侃先生二三事》(2009高考广东卷),《寻找教育的曙光》(2009高考宁海卷),《画家黄永厚》(2009高考江苏卷),“杨澜采访余光中”(2009高考山东卷),《寂静钱钟书》(2009高考福建卷)。
唐诗经典MOOC课程第五讲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辞》
主讲教师:胡可先
一、一个误读的启示:晚唐诗词界限的模糊性
唐诗的发展,经过盛唐的极盛与中唐的新变,其阃域已开拓殆尽,继之而来者是词的兴起与繁荣。
晚唐诗日趋词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而诗与词的交融,在诗词兼长的温庭筠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诗所产生的环境,所表现的情景,所抒发的情怀,所开拓的境界,都与词有相通的地方。
尽管前人与时贤曾经措意于此1,然而这一问题是词体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关节,不少现象需要合理的解释,诸多问题需要深入的挖掘,故而选取典型的个案进行剖析与阐释,仍然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温庭筠的《新添声杨柳枝辞》二首,形式是乐府体七言绝句2,但其表现手法和蕴涵情调,以及产生环境和声诗演唱等方面,则是体现诗词互渗与交融的重要篇章。
本章即以《新添声杨柳枝辞》为集中关注的对象,从诗词界限的模糊性、产生环境的一致性、名物意象的内涵、表现手法的互通诸方面,对晚唐时期诗词兼融的现象作多层面的审视。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辞》二首云:
1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有《诗词风气相循》条云:“诗词风气,正自相循,贞观、开元之诗,多尚淡远,大历、元和后,温、李、韦、杜,渐入香奁,遂启词端。
”(《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52页)夏承焘、任半塘、袁行霈、余恕诚、董希平、叶帮义等学者都有专文专书论述或涉及这一现象。
2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一将《杨柳枝》归入《近代曲辞》类,并云:“《本事诗》曰:白尚书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乃作《杨柳枝》辞以托意曰:‘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辞,帝问谁辞,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
……薛能曰:《杨柳枝》者,古题所谓《折杨柳》也。
乾符五年,能为许州刺史,饮酣,令部妓少女作《杨柳枝》健舞,复赋其辞为《杨柳枝》新声云。
”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42-1143页。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这两首诗就题目与形式看,是乐府体的七言绝句,但在流传过程中,却被当成词来看待。
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四四收录,题作《南歌子词二首》。
《全唐诗》卷五八三因之作《南歌子词二首》,然题下又注:“一作《添声杨柳枝辞》。
”尽管这是误读,但也可见洪迈是将这两首诗当作词看待的,而且以《南歌子》词调以实之。
诗的本事,见于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下《温裴黜》条:
裴郎中諴,晋国公次弟子也。
足情调,举子温歧为友,好作歌曲,迄今饮席,多是其词焉。
裴君既入台,而为三院所谑曰:“能为浮艳之歌,有异清洁之士也。
”裴君《南歌子》词云:“不是厨中串,争知炙里心。
井边银钏落,辗转恨还深。
”又曰:“不信长相忆,抬头问取天。
风吹荷叶动,无夜不摇莲。
”又曰:“簳䗶为红烛,情知不自由。
细丝斜结网,争奈眼相钩。
”二人又为《新添声杨柳枝辞》,饮筵竞唱其词而打令也。
词云:“思量大是恶因缘,只得相看不得怜。
愿作琵琶槽郍畔,美人长抱在胸前。
”又曰:“独房莲子没人看,偷折莲时命也拚。
若有所由来借问,但道偷莲是下官。
”温歧曰:“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又曰:“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湖州崔郎中刍
言,初为越副戎,宴席中有周德华。
德华者,乃刘采春女也。
虽罗唝之歌,不及其母,而《杨柳枝》词,采春难及。
崔副车宠爱之异,将至京洛。
后豪门女弟子从其学者众矣。
温裴所称歌曲,请德华一陈音韵,以为浮艳之美,德华终不取焉。
二君深有愧色。
所唱者七八篇,乃近日名流之咏也。
3
曾昭岷等所编《全唐五代词》收此二首,题作《新添声杨柳枝》,末注:“此首及下首《万首唐人绝句》卷四四作《南歌子》,非。
盖未审《云溪友议》而误。
《南歌子》亦无七言四句体。
《花草粹编》卷一作《添声杨柳枝》,王辑本《金荃词》作《杨柳枝》。
”4清人曾益等注《温飞卿诗集》,于题下注:“一作《南歌子》。
”5盖亦源于《万首唐人绝句》。
刘学锴则从《南歌子》之字数、词律、词调等方面判断洪迈所收之误,在于误读《云溪友议》,并将裴、温二人之《新添声杨柳枝》亦误视为《南歌子词》。
6
温庭筠这两首诗产生误读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洪迈误读《云溪友议》之文,将《杨柳枝》误连为上文之《南歌子》;二是到洪迈的时代,人们从音乐和歌唱的角度理解《新添声杨柳枝辞》,情调已经与词无异。
3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5-66页。
4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6页。
5 [清]曾益等:《温飞卿诗集笺注》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
6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九,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75-8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