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惊厥论文脑电图论文:260例热性惊厥儿童脑电图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热性惊厥的脑电图表现摘要:热性惊厥在小儿时期很常见,热性惊厥的脑电图异常率自2%—86%不等,脑电图异常与热性惊厥复发之间有一定关系,脑电图异常可作为预防治疗的一个指标。
本文主要阐述热性惊厥的脑电图表现。
关键词:热性惊厥;脑电图Abstract febrile convulsion is very common in childhood. The abnormal rate of EEG in febrile convulsion ranges from 2% to 86%. EEG abnormality is related to the recurrence of febrile convulsion. EEG abnormality can be used as an index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he EEG manifestation of febrile convulsion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Keywords:febrile convulsion electroencephalogram热性惊厥在小儿时期很常见,占5岁以下小儿的2.3—4.5%,起病年龄多在6个月—5岁之间,发热的病因中需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每一次热性惊厥本身是一次癫痫发作,因为其具有年龄相关的自限性趋势,以后很少发展为反复的无热惊厥,故在癫痫综合征分类中将其作为不需诊断为癫痫的癫痫发作。
热性惊厥的脑电图表现在各种报道中,热性惊厥的脑电图异常率自2%—86%不等,引起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与患儿年龄,脑电图描计时机,描计时间长短以及判断标准不同有关。
为消除发热和惊厥后改变对脑电图的影响,应在热退后10天至2周以后进行脑电图描计。
热性惊厥患儿可见以下脑电图改变:1. 背景活动热性惊厥当天记录88%有慢波增多,33%在发作后3-7天内清醒期仍可见数量不等的慢波活动,枕区突出或部位不固定,多位于后头部,常为双侧性但可左右不对称。
热性惊厥患儿469例的脑电图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热性惊厥脑电图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指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的发热38 ℃以上引起的全身性抽搐,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常见的急症之一。
笔者对2003~2006年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就治的469例FC患儿进行了脑电图检查。
通过对脑电图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小儿FC对其脑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69例FC患儿,男318例,女151例;汉族399例,少数民族70例(包括维、哈等民族)。
年龄:3个月~1岁98例,1~3岁201例,3~6岁152例,>6岁18例,既往有惊厥史者252例。
发热原因:上呼吸道感染438例,消化道感染28例,泌尿系感染3例。
按左启华临床分型的诊断标准[1],分为单纯性FC 388例,复杂性FC 81例。
1.2 方法采用日本光电4418K型18导脑电图仪,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进行单极、双极导联描记,常规进行过度换气,声、光刺激及睁闭眼试验。
对3岁以下不能合作的患儿,采用自然睡眠或个别进行10%水合氯醛(0.5 ml/kg)口服或灌肠催眠后进行检查,脑电图描记时间均≥20 min。
脑电图评价参照福山幸夫标准[2],并已考虑到年龄因素。
2 结果本组所有病例FC发作时均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发作次数1~8次,发作持续时间:15 s~20 min,第一次脑电图检查均在惊厥发作1周内进行。
其中正常276例,异常193例,异常脑电图中174例为非特异性改变,表现为慢波明显增多,分布于各导联,但以枕部为明显,有时可以两侧不对称。
5例表现为背景节律慢化,伴有突出背景、中-高幅慢波、夹杂棘波、尖波发放。
14例脑电图表现为背景节律慢化伴有局限性尖波、棘波。
2周后对95例非特异性改变和19例有痫样波的异常患儿进行跟踪复查,其中95例恢复正常。
热性惊厥儿童的脑电图分析作者:王梅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热性惊厥儿童的脑电图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以本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以及脑电图诊断的影像学资料,分析脑电图异常与患儿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在120例患儿中脑电图检测结果正常80例,占比为66.67%;检测结果异常40例,占比为33.33%。
患儿的脑电图异常情况同患儿的年龄、发作次数、体温及家族史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对于热性惊厥儿童的脑电图检查分析能够为诊断、干预及预后效果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热性惊厥;儿童;脑电图【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3--01热性惊厥是儿科急诊常见病症之一,是一种因非中枢神经性感染引起的发热所诱发的惊厥症状,发病人群多为6岁以下儿童。
该病反复发作可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损伤,容易引起智力低下、行为异常及癫痫等后遗症,严重影响到患儿的成长发育。
由于热性惊厥可导致脑细胞出现大量的异常放电现象,因而脑电图为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检查手段,通过对于脑电图异常征象的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
本文以本院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脑电图检查的特征以及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大部分患儿因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发病,均符合热性惊厥的临床诊断标准,一次惊厥的发生持续时间≥30min,惊厥反复多次发作且发作期间患儿的意识无法恢复。
排除患儿中合并有脑部发育不良、合并有中枢神经感染的情况。
患儿中男91例,女29例;年龄0.5—6岁,平均年龄(3.5±1.1)岁;年龄1.2 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受详细的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在发生热性惊厥后的20d内进行脑电图监测,为避免因发热、惊厥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次研究中的脑电图监测均在患儿退热后12d左右进行。
200例小儿高热惊厥脑电图分析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FC)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脑电图的关系。
方法对200例FC患儿随访病例的临床及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00例FC 患儿首发中,EEG异常62例,占31% ,转为癫痫5例,占2.5%。
结论EEG 对FC 患者是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临床医生通过对FC 患者的脑电图严格进行动态观察,实施早期有效干预治疗,防止复发,从而减少癫痫的发生率。
标签:小儿高热惊厥临床脑电图分析热性惊厥(FC)是儿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引起脑电异常变化,可以利用脑电图进行协助诊断。
目前,作为小儿高热惊厥的常规检查,脑电图(EEG)在小儿高热惊厥病症中的应用日益被重视。
EEG和FC 的临床特征,异常EEG和热性惊厥的癫痫(EP)发作,FC多次发作及其预防性治疗等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内在关系。
由于FC的反复发作会对小儿脑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甚至可移行为癫痫,引发智力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大脑发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现将我院200例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特点及脑电图改变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随访的200例,首次FC患儿中,男133例,女67例,年龄6月至1岁16例,6岁5例。
FC分单纯型(SFC)和复杂型(CFC)。
SFC诊断标准[1]:①首发年龄为6个月至6岁;②发作呈左右对称性,发作持续时间多为数分钟,最长不超过20min;③发作后无持续性意识障碍、偏瘫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和体征;④无短期内频繁发作;⑤无围产期异常和其他造成脑功能障碍原因的疾病。
CFC诊断标准指至少具有下述表现者:①首发年龄6岁;②惊厥发作持续15min以上;③限局性发作;④T>38. 5℃时出现惊厥;⑤一次热程中惊厥发作1次以上,及发热24h后出现惊厥者。
排除标准: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②严重的代谢异常如低钙血症等;③既往有过癫痫发作史。
儿童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与脑电图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热性惊厥临床表现特征与脑电图检测结果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97例热性惊厥患儿,回顾性分析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检测结果。
结果:首发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为30.23%明显低于复发患儿的59.23%。
同时体温38℃-38.5℃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为18.18%,体温38.5℃-40℃为40.35%,体温>40℃为72.41%;且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为26.98%低于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的79.41%,比较差异明显(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儿童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与脑电图检测结果存在一定规律性,为早期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关键词】儿童;热性惊厥;特征;脑电图【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068-02本文将97例热性惊厥确诊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征与脑电图检测结果之间关系,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97例热性惊厥患儿,男女比例34:28,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1.56±0.35)岁,体温38℃-38.5℃11(11.34%)例,体温38.5℃-40℃57(58.76%)例,体温>40℃29(29.89%)例,首次发作患儿43(44.32%)例,发作次数≥2次54(55.67%)例,其中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63(64.94%)例,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34(35.05%)例。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全部符合小儿热性惊厥临床诊断标准;②病症发作体温>38℃;③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1]。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小儿热性惊厥诊断标准;②神经系统感染及脑发育不良者。
1.3实验仪器脑电图仪采用国际10/20系统,16导联电脑仪(生产于日本光电,EEG4317)。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4期热性惊厥是3个月~5岁儿童发生惊厥事件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儿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我国儿童的发病率2%~5%,18~22个月为发病高发期。
热性惊厥预后良好,但6岁以前发病率高、复发率也高,首次发作后约1/3的儿童有再发风险,伴有高危因素的复发率更高,可达75%[1-2]。
如果不能给予患儿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有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进而影响长期预后[3]。
脑电图是临床诊断脑细胞异常放电的有效方法,可用作热性惊厥疾病的监测手段,具有高度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小儿热性惊厥患者287例。
纳入标准:发热原因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患儿均行脑电图检测,且患儿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通过。
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
正常组男103例,女92例;年龄1~9岁,<3岁27例,≥3岁168例;体温37.5~42℃,<38.5℃20例,≥38.5℃175例;首次发作177例,有家族史30例;持续时间2~16min。
异常组男48例,女44例,年龄1~8岁,<3岁41例,≥3岁51例;体温37.5~41℃,<38.5℃32例,≥38.5℃60例;首次发作55例,有家族史28例;持续时间2~18min。
方法:采用动态脑电监测仪,电极安置参考国际10/20系统,固定电极后,套上医用网状头套,交代注意事项,并记录项目。
设定高频率波60Hz,时间常数0.3s ,纸速30mm/s,灵敏度1mm=10μV,监测时间18~24h,将脑电信号回收后,结合患儿的基础资料加以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相关性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热性惊厥论文脑电图论文:260例热性惊厥儿童脑电图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 .fs)的脑电图(eeg)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对260 例fs 患儿eeg检查分析。
结果 eeg总体异常率30.7%。
eeg异常与fs的再发次数和年龄密切相关,>3岁,<1岁的患儿中,其eeg异常率高达48.8%。
其中5例随访2—3年,最后诊断为癫痫。
结论 eeg检查可评价fs患儿脑功能损害及恢复程度,eeg异常率与fs再发、年龄有明显关系,部分反复fs 发作且eeg多次明显异常的fs可发展为癫痫(ep)。
【关键词】热性惊厥脑电图癫痫
脑电图(eeg)检查在儿童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 .fs)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已作为热性惊厥(fs)的常规检查项目,本文试图从eeg与fs再发、以及日后演变为癫痫(ep)及预防治疗的关系做些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年1月—2009年6月,在本院儿科门诊、住院的3月—5周岁fs患儿260例,均进行eeg检查,其中男150例,女110例。
发病年龄2月—3周岁内174例,3—5周岁86例,惊厥发作前后体检无异常,且均未服用抗癫痫药物,头颅ct检查均无异常改变。
1.2 热性惊厥诊断标准目前对fs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世界抗癫痫协会(1993年)将fs定义为:发病前没有
无热惊厥且大于1个月的患儿出现的与热性疾病相关的惊厥,排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和电解质紊乱。
现多数学者采用定义是:首次发病年龄在3个月—5岁,体温38摄氏度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通常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排除颅内感染和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和代谢性疾病,既往无热性惊厥史。
1.3 癫痫诊断标准发作前无发热表现,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痫性发作,其痫性发作主要以全身性运动发作,表现为突发性全身骨骼肌伸肌或屈肌强直性收缩伴意志丧失、紫绀、全身反复短促的抽动。
eeg发作期或间歇期出现高、极高幅棘、尖波或棘慢、尖慢复合波。
1.4检查方法于fs后1天-3周内的间歇期进行,使用上海诺诚nation-9128型16导脑电图仪,按国际10-20
系统放置16个电极,双耳放置参考电极,单、双导描记20分钟。
对于<3岁不合作患儿做药物睡眠(口服10%水合氯醛)描记,时间不少于30分钟。
监测eeg的基本频率及波形、生理睡眠波、痫性放电。
结果判断参照《临床脑电图学》
[1]的诊断标准。
2 结果
260例fs中,男150例(占58%)女110例(占42%),首次eeg正常180例,异常80例,总异常率30.7%,其中非特异性异常(弥漫或局限性活动)30例(占37.5%),发作
性异常(高、极高幅棘、尖波及棘慢、尖慢复合波)50例(占62.5%)。
在260例fs患儿中3个月—3岁内174例(占67%),eeg异常38例,异常率22%。
3岁上患儿86例(占33%),eeg异常42例,异常率48.8%。
首次eeg检查20例异常fs患儿中有17例在退热后1-2周复查eeg恢复正常背景脑电活动。
有5例患儿多次eeg检查出现发作性极高幅棘、尖波及棘(尖)慢复合波,随访3-5年,最后结合临床诊断为癫痫。
3 讨论
本资料发现,fs发生和eeg的异常有明显年龄依存性,70%左右发病在3岁前,男多于女,三岁后发病率明显降低。
fs首次发病年龄越小,发热再发次数越多,eeg异常率越高。
其原因是年龄越小,神经系统发育越不成熟,髓鞘形成越不完善,对缺氧、缺血、酸中毒等损害因素越敏感,越容易造成脑损伤,并可增加大脑对再次惊厥的易感性。
[2]三岁以上患儿eeg的异常率达48.8%,有明显随年龄增大eeg 异常率明显增高的趋势,eeg异常随年龄变化是否也与脑发育或遗传因素相关尚不清楚。
尽管eeg异常率很高,但它不能预示惊厥以后是否还会复发。
热性惊厥患儿eeg检查多在2周后恢复正常。
本组资料有80%以上患儿在发病当日至一周内eeg检查异常,两周复
查eeg恢复正常脑电活动,说明fs发作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脑损伤,但有自限性趋势。
为消除发热和惊厥后改变对eeg 的影响,应在退热1-2周后进行eeg描记。
关于fs预后近年来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eeg研究曾有人推测发热与癫痫可能有共同的遗传基因。
虽然仅有fs和eeg的痫性放电是否能诊断为ep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但反复的fs发作和eeg出现痫性放电的5例患儿,随访3-5年,结合临床最后诊断为癫痫。
本资料说明部分反复fs发作和eeg出现痫性放电的fs可发展为癫痫。
eeg的异常对治疗有指导作用,因此可将发作性eeg异常作为间歇预防的一个指标。
总之,对fs反复发作者应多次复查eeg动态观察,从而来评价脑功能损伤及恢复程度为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黄运桂,吴声伶.临床脑电图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6:153.
[2]蒋莉,蔡方成,张晓萍.大鼠不同成熟期大脑对持续惊厥的耐受性[j].中华儿科杂志,2004,40(7)
429-433./dube.c,chen k,eghbal-ahmadi m,et
al.prolonged febrile seizres in the immature rat mode enhance hippocampal excitability long term[j].ann neurol,2000,47(3)33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