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结核杆菌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9.11 KB
- 文档页数:2
维生素D缺乏与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研究唐亮;鲍玉成;高瑞霄;韩臣富;孙晓晨;张文龙;冯世庆【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susceptibility to spinal tuberculosis. Methods A total of 163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spinal tuberculosis in Tianjin Haihe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from June 2013 to May 2016. A total of 170 individuals participated in health examination program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enroll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serum level of 25-hydroxyvitamin D [25(OH)D] was measur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he 25(OH)D grading included serious deficiency group (<25 nmol/L), deficiency group (≥25 nmol/L and <50 nmol/L), insufficiency group (≥50 nmol/L and <75 nmol/L) and sufficiency group (≥75 nmol/L). Histopathological classi fication was confirmed by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Results The serum level of 25(OH)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 group [23.99(20.55,29.54)nmol/L]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42.94(35.68,51.04) nmol/L] (P<0.01), and which was also significantly lower in four seasons than that of controls (P<0.05). The serum levels of 25(OH)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ummer group than those of winter group in both patient and control groups (P<0.008 3).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serious deficiency of 25(OH)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pring and winter groups in patient group,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summer group (P<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tients with serious deficiency of 25(OH)D between fourseasons (P<0.01). For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higher proportion of cases with deficiency of 25(OH)D in four seasons,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easons (P>0.05). In patient group, there were 107 cases of caseous necrosis type, 56 cases of hyperplasia type, and the proportion of caseous necrosis typ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evere deficiency group (79.17%, 76/96) than that of deficiency group (46.27%, 31/67, P<0.01). Conclusion Excluding the effect of season, vitamin D deficiency is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spinal tuberculosis and histopathologic classification.%目的:研究维生素D 缺乏对脊柱结核易感性及病理发展的影响。
结核杆菌耐药实验工作总结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然而,由于结核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加,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针对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实验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结核杆菌耐药实验工作时,首先需要收集不同来源的结核杆菌菌株,包括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
然后,需要利用各种抗生素对这些菌株进行药敏实验,以确定它们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情况。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更好地了解结核杆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除了药敏实验,还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结核杆菌的耐药性进行研究。
例如,可以通过测序技术分析结核杆菌的基因组,找出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结核杆菌的耐药机制,还可以为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
另外,针对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实验工作也需要加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只有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结核杆菌耐药实验工作对于掌握结核病的防治规律、提高结核病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最终控制和消灭结核病。
专家论坛必须重视结核病患者的营养治疗张胜康童照威唐寒梅颜觅袁聃唐细良沈生荣【摘要】营养不良是影响结核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目前,随着糖尿病、H IV感染等患者并发结核 病及耐药结核病逐渐增多,使得营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关注。
多项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在结核病患者治疗期 间应用某些营养物质或免疫增强剂能够提高结核病患者的免疫力,促进结核病灶的钙化和修复,减少并发肺部其 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降低结核病的死亡率。
临床营养的地位也已从营养支持逐渐向营养治疗转变。
【关键词】结核;营养不良;营养疗法;结果与过程评价(卫生保健)Must value nutritional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patients ZHANG Sheng-kang*,TONG Zha(hwei,TANG H an-m ei,YA N M i, YU AN D an, TANG X i-liang, SH EN Sheng-rong.*Department o f N utrition, H unan Chest Hospital, Changsha 410013,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TANG X i-1iang,Email: 2897513()l@qq. com【Abstract】Malnutri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and prognosis of tuberculosis. At pres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diabetes, HIV infection patients getting tuberculosis and 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 nutrition issue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ttention. Evidence from multiple clinical studies shows that using certain nutrients or immune enhancers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can improve the immunity of patients, promote calcification and repair of tuberculosis lesion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complications such as lung infections, lower death rate. Clinical nutrition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nutritional support to nutritional therapy.【Keywords】Tuberculosis; Malnutrition;Nutrition therapy;Outcome and process assessment (health care)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 性疾病,可以发生在人体除毛发、指甲和牙齿外的所 有器官和组织,其中以肺部发病最常见。
结核病人血清TB-IgG水平检测与PPD阳性者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导致数以百万计的死亡。
结核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传播,患者咳嗽时,排出的结核菌素被健康人吸入,随后导致感染。
目前,在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如早期诊断困难和治疗效果监测不足等。
在结核病的筛查和诊断中,血清TB-IgG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研究表明,结核病患者体内的TB-IgG水平往往较高,通过检测TB-IgG水平可以辅助诊断结核病。
PPD皮肤试验是常用的结核病诊断方法之一,阳性结果表明患者曾接触过结核菌素,但并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结核病。
本研究旨在探讨结核病患者血清TB-IgG水平与PPD阳性结果的关联,为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分析TB-IgG水平检测方法、PPD阳性者特征以及TB-IgG水平与PPD阳性结果的关联,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结核病病情,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结核病人血清TB-IgG水平检测与PPD 阳性者之间的关系,为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参考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TB-IgG水平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探讨其在结核病筛查中的应用潜力;2. 探究PPD阳性者的特征和病情严重程度,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参考;3. 探讨TB-IgG水平与PPD阳性结果之间的关联程度,寻找可能的相关性并加以解释;4. 探讨研究结果可能带来的临床意义和启示,为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为结核病的诊断和筛查提供更加精准和科学的方法,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和帮助。
2. 正文2.1 TB-IgG水平检测方法收集患者血清标本,选取符合条件的结核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进行实验。
采用特定的检测试剂盒,根据厂家提供的操作说明,进行血清中TB-IgG的定量检测。
结核病与微量元素关系研究现状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金属微量元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与病理的影响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探讨肺结核与微量元素的关系,笔者对近期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并作简单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作准备。
结核病患者发中微量元素研究柴氏等选择1997年4月~1998年4月就诊的肺结核病人130例,作为发病组;对照组选自某公司正常人体检,共130例,男97例,女33例,经体检、化验、拍片,无心、肝、肾等疾病者。
用ggx-1型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发病组患者发中微量元素锌、铁、镁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与肺结核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而钙、铜、锰含量与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与肺结核的发生和发展关系不大[1]。
刘氏等对96例肺结核患者和119例正常人发中cu、zn、ca、fe的含量进行测定,认为肺结核患者发中zn、fe 含量降低,而cu含量明显增高[2]。
结核病与胸水血清与微量元素相关研究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faas)检测了58例肺癌、细菌性胸膜炎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清中铜、锌含量,检测了30例三组患者胸水中铜锌含量。
结果显示,血清和胸水中铜含量与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均升高,且以肺癌组最明显,血清和胸水中铜变化呈平行关系,但以胸水的变化为大。
血清和胸水中锌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3]。
胡氏为了探讨血清和胸水铜、锌、铁与结核性、癌性胸水的关系,对21例结核性胸水和21例癌性胸水者分别进行血清和胸水铜、锌、铁测定。
结果表明,癌性胸水组血清和胸水铜含量和铅锌比值显著高于结核性胸水组,而血清和胸水锌含量明显下降;癌性胸水组血清铁显著下降,而胸水铁含量显著高于结核性胸水组。
研究者认为,血清和胸水微量元素测定,是一种新的胸水鉴别诊断方法[4]。
焦氏等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faas)检测了32例结核性胸水和32例癌性胸水患者血清及胸水铜、锌、铁水平,结果显示癌性胸水组血清和胸水铜含量及铜锌比值显著高于结核性胸水组,而血清和胸水锌含量显著降低,癌性胸水组血清铁含量显著降低,而胸水铁含量显著高于结核性胸水组。
DOI:10.16662/ki.1674-0742.2023.07.144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含贝达喹啉联合治疗方案的效果分析赵珊,耿建,高春景徐州市传染病医院结核科,江苏徐州221000[摘要]目的分析观察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含贝达喹啉联合治疗方案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徐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7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方案治疗,研究组则接受常规治疗联合贝达喹啉治疗,对比两组病灶吸收有效率、痰菌转阴率、血清学指标、不良反应。
结果研究组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94.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1%、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3、7.652,P=0.009、0.006)。
相比于治疗前,两组治疗24周时的IL-17水平明显下降,而IFN-γ水平则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研究组治疗24周时的IL-1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FN-γ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QT间期延长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含贝达喹啉联合治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能取得显著疗效,不但能提升血清IFN-γ水平,降低血清IL-17水平,而且药物不良反应轻微。
[关键词]耐多药肺结核;贝达喹啉;联合治疗方案;效果[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3(a)-0144-05Effect Analysis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Bedaquilin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ulti-drug 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 ZHAO Shan, GENG Jian, GAO ChunjingDepartment of Tuberculosis, Xuzhou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221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observe the effect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Bedaquiline in patients with multi-drug 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ethods Seventy patients with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admitted to Xuzhou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from March 2020 to May 2021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Beda quino‐line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lesion absorption, sputum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serological indicators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putum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focus absorp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91.43% and 94.29%,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5.71% and 68.57%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6.873, 7.652, P= 0.009, 0.006).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IL-17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le IFN-γ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two groups at 24 weeks of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t 24 weeks of treatment, the level of IL-17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level of IFN-γ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QT interval prolonga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作者简介] 赵珊(1985-),女,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肺结核、肺外结核、耐药结核。
血清结核抗体检测对临床上诊断结核病的意义研究一、血清结核抗体检测的原理对结核病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查找其中是否存在特异性结核抗体,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分析(RIA)、免疫荧光分析(IFA)等。
这些检测均是利用免疫学原理,对结核杆菌特异性蛋白或糖脂进行结构或功能部分的体外重组或组装,抑或是从结核杆菌酸乳糖-脂质复合物中分离得到的结构或功能部分,然后与受检血清中结核抗体结合,检测出其中的结核抗体水平,从而判断是否感染结核杆菌。
1.快速、简单:血清结核抗体检测可以在数小时内完成,与传统的分枝杆菌涂片显微镜检测相比,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
2.无创伤:血清结核抗体检测不需要痰样本等有创性检测,对患者身体没有不良反应,对医务工作者亦较为安全。
3.可靠性高:研究表明,血清结核抗体检测敏感性较高,结核抗体阳性的患者,80%以上属于结核感染或结核病患者,而不是结核感染后未患病者。
1.特异性不高:由于存在多种非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他杆菌,因此结核抗体检测阳性并不能确定患者一定是结核病患者,而是具有结核菌接触史、结核感染等特点的人群,同时也不能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传染性。
2.敏感性较差:血清结核抗体检测在结核病的早期和轻微感染时有时不能检测到结核抗体,因此仅仅依靠血清结核抗体检测,不能完全替代其它的结核病诊断方法。
血清结核抗体检测是临床上既有价值的诊断技术之一。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除了严格控制传染源外,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血清结核抗体检测具有快速、无创、简单等优点,与其它检测方法相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优点,尤其是对于不易获得结核痰液样本的患者,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也必须强调,结核抗体阳性不能代表患者一定已感染或患有结核病,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实验室检测结果来综合判断。
在未来,血清结核抗体检测将更加普及和行之有效,收集更多的检测数据,不断完善其技术特点,加强其与主要诊断方法的互补关系,为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VA和VD对结核病患者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实验研究刘向群;胡迎芬;汪求真;周伟杰;马爱国【期刊名称】《中国食物与营养》【年(卷),期】2013(019)003【摘要】目的:评价维生素A (VA)和维生素D(VD)对结核杆菌的抑茵活性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2-5月期间就诊于某胸科医院的118例痰培养结果为阳性的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从痰液中分离并培养出阳性菌株,采用绝对浓度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将不同浓度VA和VD添加到改良罗氏培养基中,制成实验培养基,并以单纯的改良罗氏培养基为对照接种实验菌株,培养3-4周后,观察菌落生长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00IU/mL (VAl)、1 000IU/mL (VA2)和2000IU/mL(ⅥA3)维生素A的各剂量组培养基上的结核杆菌生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菌落生长结果为阳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2.37%、81.36%和86.44%,均低于对照组的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添加25IU/mL(VD1组)、50IU/mL(VD2组)、75IU/mL(VD3组)和100IU/mL(VD4组)维生素D的各剂量组茵落生长结果为阳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4.07%、93.22%、94.92%和91.5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VA剂量的增加,VA2组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比例为18.64%,高于VA1组的7.63%,而阳性(2+)和阳性(3+)的比例分别为58.47%和2.54%,均低于VA1组的66.10%和6.87%,抑菌效果有所提高(P <0.0167);而VA3组与VA2组相比,抑茵效果增加不明显(P>0.016 7).VD各剂量组相比,抑菌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 VA与VD的抑菌效果相比,VA2组及VA3组的抑茵效果优于VD组(P<0.05);结合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发现维生素AD对结核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与菌株耐药性无关(P>0.05).结论:适宜剂量的VA(1 000IU/mL)和VD(25IU/mL)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且与结核杆菌的耐药性无关.【总页数】5页(P75-79)【作者】刘向群;胡迎芬;汪求真;周伟杰;马爱国【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营养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21;青岛大学医学院营养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21;青岛大学医学院营养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21;青岛市胸科医院,山东青岛266021;青岛大学医学院营养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2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结核杆菌Pup-蛋白酶体系统与耐药结核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 [J], 何丽;张玉清;王钊;庄睿;李文娟;梁晨;樊超;张万江;雷英;吴芳;章乐;吴江东;曹旭东;朱彬;邬博;李瑞山2.120例肺结核患者的痰涂片检测及结核杆菌耐药性分析 [J], 樊丽娜3.2009~2018年青岛市黄岛区肺结核流行趋势及结核杆菌耐药性分析 [J], 翟秀红; 吴玉龙4.2009~2018 年青岛市黄岛区肺结核流行趋势及结核杆菌耐药性分析 [J], 翟秀红; 吴玉龙5.肺结核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miRNA-431、Notch2表达与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关系 [J], 王光辉;张红霞;许俊丽;祁元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维生素D与结核病发病及其辅助治疗作用的研究肺结核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是伴随人类历史最长、造成人类死亡最多的慢性传染病。
自从1940年以来,化学治疗一直是治疗结核病的主要手段。
结核病化学治疗虽取得很大成功,却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包括疗程长,药物不良反应多,患者依从性差,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药等,近40年来仅有贝达喹啉和德拉马尼两种抗结核新药上市,耐药及耐多药结核病增多而抗结核新药研发困难,无疑增大了化学治疗的难度,因而,开发一些辅助结核病治疗措施,在提高疗效、缩短痰菌阴转时间及(或)缩短疗程方面显得尤为急切。
回顾结核病的历史,在1840年使用的鱼肝油[1],1890年至1950年间使用的光照疗法[2-6],二十世纪初期的日光浴[7-8],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口服维生素D[9-12]以及同时代使用的注射维生素D[13]的方法都曾被单独用于治疗结核病,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得到证实。
2006年发表的关于维生素D的里程碑式的研究[14],描述了维生素作为类固醇激素通过调节基因转录,刺激白细胞产生天然抗菌素从而发挥杀灭结核菌的作用。
随后维生素D受到广泛关注,有望成为辅助治疗结核病的药物之一。
近年来很多基础研究报道了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产物1,25-二羟维生素D能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15-18],它能刺激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的分化,促进巨噬细胞的成熟,增强巨噬细胞的抗菌肽的表达从而增强其杀灭MTB活性;它还能调节T细胞的增殖,介导免疫耐受。
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广泛分布于各种细胞[19-20]内并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有报道显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关系密切[21]。
然而,目前临床研究中有关维生素D辅助治疗结核病的疗效报道结果却不尽一致[22-26],2015年印度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2]显示补充维生素D不能改变临床治疗结局。
由此可见有关维生素D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结果之间还有着一定的差异,本研究探讨了人体维生素D水平与结核病的相关性,进而设立了动物试验探索维生素D在豚鼠结核病模型中的辅助治疗作用,为维生素D用于临床辅助治疗结核病提供理论依据。
护理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学位论文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主要侵犯肺部,但也可侵犯其他器官。
肺结核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每年有数百万人感染,其中许多人死亡。
肺结核的治疗需要长期的抗生素治疗,并且需要密切监测和护理。
二】针对肺结核患者的护理需要采取整体化的方式,包括医生和护士的联合治疗。
针对患者不同的疾病状态,我们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适当的心理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三】整体化护理对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抗结核治疗后,患者的痰菌阴转率和肺部病灶吸收率均有良好的表现。
此外,患者对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医患和护患关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整体化护理不仅提高了治疗的速度和程度,还有效地处理了结核病的合并症和并发症。
四】总之,对于肺结核患者的护理,我们需要采取整体化的方式,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这样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速度,同时改善医患和护患关系,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肺结核是最常见的类型,但它也可能影响全身多个器官。
其病理特征是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和空洞形成。
临床上,病情呈慢性过程,少数情况下可能急性发作,常伴有低热、盗汗、乏力、咳嗽和咯血等症状。
结核杆菌分为人型和牛型,人型结核杆菌感染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上所指的结核病多由这两种类型引起。
结核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能通过消化道感染或皮肤伤口感染。
肺结核病人,特别是空洞型肺结核病人,通过呼吸道排出大量带菌微滴,吸入这些带菌微滴就会感染。
微滴直径小于5μm的微滴能到达肺泡,因此致病性最强。
到达肺泡的结核杆菌会被巨噬细胞吞噬,但在有效细胞免疫建立之前,巨噬细胞杀灭结核杆菌的能力很有限。
因此,结核杆菌在细胞内繁殖,一方面引起局部炎症,另一方面发生全身性血源性播散,成为以后肺外结核病发生的根源。
机体对结核杆菌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需要30-50天时间,这种特异的细胞免疫在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