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创新杯说课大赛公共艺术类一等奖作品:《月亮代表我的心》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12
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信息
化教学设计比赛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学生为主体”的小组教学策略,运用讲解、案例、任务教学方法:
1、制作视频课件。
2、翻转课堂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法。
3、小组合作:6人一组,组长一名,组员5名。
4、教师布置设计任务。
5、学生完成任务并进行互评。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配备9组工作台,每组工作台有6张A4的白纸、马克笔一盒、彩铅一盒。
有多媒体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
备投
影
屏
幕。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月亮代表我的心——探究解读古诗词中“月”的意蕴》教学设计浠水县清泉镇中心中学蔡丽平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诗意盎然的年龄,他们虽经一至八年级的学习,但在古诗词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
如果只是枯燥罗列诗词的意象,学生难以深刻地理解和迁移运用。
因此,在积累与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月” 的意蕴,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以及对诗词中典型意象所蕴情感的领悟。
故设计此课,尝试以“月”的意蕴探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日后以“月”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打下基础。
课前准备借中秋节这一契机,让学生课外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并利用每节课课前五分钟由学生依学号讲解一首诗。
课堂教学内容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意象的营构是教学的重点。
在古诗词中,“月”的意象是学生熟悉的,其内涵也是丰富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并从情感方面来分类。
借助中秋节这一契机,让学生积累一些古诗词,并在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月”的意境构思和语言运用上获得启发,古为今用,加深对“月”意蕴的把握。
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解读其在诗歌等作品中所创造的优美意境和丰富意蕴;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结合古诗词教学的模式,大胆创新,创造气氛,剖析示例;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月”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中秋节开始,同学们利用网络和书本,搜集整理了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词,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走近月亮,探究解读古诗词中“月”的意蕴。
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看看同学们的头脑中积累了多少有关月的诗句。
全国“创新杯”语文类说课大赛课件等奖作品:荷塘月色教学课件 (一)本文将对“全国‘创新杯’语文类说课大赛课件等奖作品:荷塘月色教学课件”进行分析。
一、课件简介该教学课件是由广东清远双才实验学校的谢雅婷老师制作,以鲁迅的小说《荷塘月色》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
二、案例分析1.教学目标该课件的教学目标明确精准,涵盖了主要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包括阅读、理解、分析、评价等,同时注重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人生真谛,提高人文关怀能力。
2.课程设置该课件按照阅读分析、文本鉴赏、文化体验三个环节进行设置,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小说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3.教材分析该课件对小说的作者、背景、主题、结构、情感表现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提高阅读水平。
4.教学方法该课件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讲解、解读、讨论、比较等,既注重师生互动,也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5.教学过程该课件的教学过程合理有序,既注意了知识点的层次性与系统性,也注意了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与迭代性升级,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6.教学反思该课件对教学反思进行了详细总结,分析了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这对教育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之一。
三、总结评价该教学课件在严谨性、系统性、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是一份值得教育者借鉴的好作品。
在当今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与人性关怀的教育背景下,这份课件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与素养,更能让学生在深入阅读小说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人文关怀能力。
2014 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公共艺术课“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
教学设计
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 黄鹏
公音五
共
艺术·乐篇 主编:
刘
华
《创编音乐剧》教学设计
小组展示在没有创编经验情况下的音乐剧片段。
对刚刚的表演先不给予评价,留下悬念。
)这些课程与音乐剧有哪些相通之处呢?
答:音乐课——音乐元素;舞蹈课——舞蹈元素;美术课——舞台美术;讲故事——戏剧元素。
职业情境:园长安排师姐给小朋友排演音乐剧片段,你能帮帮忙吗?
提问:你能为这个音乐剧片段选择合适的道具吗?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与排演。
教师到学生中进行逐步指导。
展示与模仿。
月亮代表我的心——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吴艳教学目标:1、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探寻诗人的情感。
2、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感情。
教学方法1 情境启发式。
2 学生竞赛法。
3 问题诱导法。
4 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课件以歌唱月亮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以历代诗人吟咏月亮的诗句图片为主要画面。
2 学生准备:搜寻有关月亮的诗句,可以在高中课本里找,还可以在《诗词鉴赏词典》里找;还可以在网上、图书馆里找。
并把诗句按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引入情境。
月亮本无悲欢离合,只有阴晴圆缺;只因人有了悲欢离合,月亮也有了悲欢离合。
月亮,悬挂于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历代诗人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
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让我们一起穿越古今去追寻月亮的足迹吧!二、同学们可知道月亮有哪些别称吗?婵娟玉弓桂殿团扇玉桂银台广寒蟾蜍玉蟾霜蟾素蟾冰蟾银蟾瑶蟾蟾宫皓蟾金魄圆蟾金蟾蟾魄素魄圆魄冰魄桂魄瑶魄玉盘金盘银盘圆盘霜盘水晶盘白玉盘金镜玉镜圆镜寒镜秦镜瑶镜金轮银轮玉轮圆轮冰轮霜轮孤轮斜轮玉兔玉钩银钩垂钩悬钩金兔白兔圆兔蛾眉悬弓妲蛾素娥丹桂广寒宫太阴三、你知道多少关于月亮的诗句呢?让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吧。
第一组1.,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野旷天低树,。
(孟浩然《宿建德江》)3.,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4.,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5.,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6.,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第二组1、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3、,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4、,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5、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6、,西北望,射天狼。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我爱这土地》意象分析课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1 课程背景《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广东流行歌曲,以深情的歌词描述了广东省的美丽和多样性。
通过分析这首歌曲中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广东省乡村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理解。
1.2 课程目标•理解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表达方式;•分析和解读《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并理解其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广东省乡村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赏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2.1 教学内容1.意象的概念和作用;2.《我爱这土地》歌曲的背景和主题;3.分析歌曲中的意象,并解读其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
2.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导(5分钟)•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并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些歌曲?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是否有一些特殊的描述,给人以直观感受?步骤二:讲授意象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通过例子和图片,介绍意象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细节,理解意象在传递思想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步骤三:介绍《我爱这土地》歌曲的背景和主题(10分钟)•播放《我爱这土地》歌曲,让学生聆听;•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对广东省乡村文化和自然景观产生兴趣。
步骤四:分析歌曲中的意象(20分钟)•指导学生仔细听歌,记录歌词中的意象词语;•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所听到的意象词语,并解释其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
步骤五:解读意象的思想和情感(1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所分享的意象词语,并解读其在歌曲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对广东省的文化和自然景观有何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意象分析对于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教学手段:PPT演示、播放歌曲、小组讨论。
四、教学评估4.1 自我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教师收集学生的听课反馈。
《聆听与感悟——音乐表现形式》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内容使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刘五华主编《公共艺术.音乐篇》:基础模块第一单元《聆听与感悟》。
教学内容本节课共分为四个知识点展开教学。
1.了解音乐表现形式有两大类:声乐与器乐。
2.理解乐音与噪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3.了解中国民族五声调式4.合作创编音乐,感知音乐魅力,提升艺术修养。
本教学内容是公共艺术.音乐课程基础模块的第一单元,是音乐教学的启蒙篇,开启了学生对音乐最初的认知和感受力,在全课程中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知目标):初步了解音乐的表现形式,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中国民族五声调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2.能力目标:通过聆听、欣赏,感受音乐作品,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在欣赏和创编中表达与体验内心情感,感悟人生,得到愉悦的精神享受。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欣赏,感受声乐、器乐两种音乐表现形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1、通过聆听、欣赏,感受音乐的表现形式,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
2、了解中国民族五声调式,通过创编来感受与理解音乐。
四、教法学法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采用微视频、网络直播等信息化手段,运用启发引导法、视听法、活动探究法、音乐感知与情感实践法来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共分为课前准备、授课过程、课后反馈三部分,教学时数分配是1课时。
(一)、课前准备通过微信群发布微课和课前作业,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达到主动预习教学内容的目的。
微课《生活“交响乐”》,讲解知识点“音乐来源于生活”。
课前作业是《音乐作业直播》。
具体要求是:1、预习音乐的表现形式、乐音与噪音的关系,寻找并利用生活中的音乐元素,进行初步的音乐创编。
2、在网络直播平台即时分享音乐创编作品,供同学、老师欣赏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