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源头在浙江还是在景德镇
- 格式:pdf
- 大小:508.51 KB
- 文档页数:3
详解景德镇的四大名瓷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
青花瓷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
青花瓷始于唐宋,是以钴为着色剂,直接在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约1300°C的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相间的彩瓷,其主要产地在江西景德镇。
因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故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
其特点: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纹饰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永不退色,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
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
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
相传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可见它的珍贵。
青花瓷是应用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蓝色花纹,幽倩美观,明净素雅,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
清代龚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瓷是元代时期景德镇瓷工的创造发明,当时烧制就已经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而负盛名。
清代唐、雍、、乾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成就更加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青花器皿由过去的单件为主,发展成以配套为主,画面更加精美。
粉彩瓷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
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亦称“软彩”。
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900度高温烘烤而成。
其彩绘方法: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后用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
玻璃白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而形成一系列不同色调,给人以粉润柔和之感。
湘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12. 青花瓷》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12. 青花瓷》是湘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以我国传统的青花瓷为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青花瓷的独特魅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了青花瓷的历史、制作工艺以及艺术特点。
教材还提供了多个青花瓷作品的实例,以便学生观察和分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青花瓷有所接触,但对青花瓷的历史、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青花瓷的各个方面,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花瓷的历史、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学会欣赏青花瓷的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青花瓷的历史、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欣赏青花瓷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绘画工具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段关于青花瓷的短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介绍青花瓷的历史、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青花瓷的美。
3.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青花瓷作品,分析其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青花瓷的美。
4.实践:让学生动手绘制青花瓷图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5.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绘制心得,互相学习、交流。
6.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提高自信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青花瓷的历史、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等内容,以关键词和图示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景德镇瓷冷知识
以下是关于景德镇瓷的六个不为人知的冷知识:
1. 手工拉胚的技艺:在景德镇,仍然有一些熟练的手工拉胚师傅,他们可以凭借高超的技艺,将黏土拉成各种形状的器物。
这种技艺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经验积累,是现代机械所无法替代的。
2. 青花瓷的起源:许多人认为青花瓷起源于波斯或中东地区,但实际上,青花瓷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到了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 釉下彩绘的独特之处:景德镇的釉下彩绘技术是中国独有的,这种技术是在釉下进行彩绘,使得颜色更加鲜艳、亮丽,且不易磨损。
4. 瓷器的“胎质”奥秘:景德镇瓷器的胎质是由高岭土、黏土、长石等多种原料混合而成,不同的配方和比例,会形成不同的胎质效果。
例如,高岭土的含量越高,胎质就越细腻。
5. 瓷器上的“落款”之谜:许多古董瓷器上都有落款或印章,这些标识不仅代表了作者的姓名或标志,还可能隐藏着一些特殊的含义或故事。
6. 景德镇瓷器的“仿古”之谜:由于景德镇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因此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仿古瓷器。
鉴别仿古瓷器的方法有很多,如观察胎质、釉色、造型等方面,但最关键的是要了解真品的特征和鉴别要点。
希望这些冷知识能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景德镇瓷。
世界各地元青花瓷的发现与收藏大维德花瓶大英博物馆中国从距今3000多年前出现原始瓷器以来,一直以青瓷为主。
景德镇青花瓷生产以后,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青花瓷才逐渐取代青瓷在中国瓷器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
距今半个世纪以来,在各个博物馆和收藏家的藏品以及世界各地遗址和中国国内窖藏、墓葬资料陆续发表后,对于元青花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研究主要集中在元青花的起源、所用钴料的产地、元青花瓷的类别、是否承认唐青花瓷和宋青花瓷的存在、元青花瓷的不同销售市场、元青花瓷的器型和图案内容以及元青花瓷和伊斯兰文化的相互影响等等。
世界各地的元青花收藏完整的典型元青花瓷(即所谓的至正型元青花),应指纯净的透明釉和青花色泽鲜艳,图案花纹精细,不包括青白釉釉下青花及销售东南亚市场的那批青花色泽比较灰暗、图案较组的小罐之类和国内市场的一批小型日用器。
最主要的公、私收藏大约如下:土耳其托普卡比特博物收藏的元代青花瓷1. 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的收藏。
目前已发表了40件, 无论从数量上说或从质量上看都是全世界第一大收藏。
青地白花凤凰穿花纹菱口盘(伊朗国家博物馆藏)2. 原伊朗阿特别尔寺(现在德黑兰)的收藏, 合计达32件。
这是全世界中典型元青花瓷第二大收藏。
3. 中国大陆收藏的情况:a. 1980年江西省高安市元代窖藏出土元青花瓷19件, 现藏高安市博物馆, 这可以说是全世界典型元青花瓷的第三大收藏, 其中高达47厘米的带盖龙纹高颈罐l件、带荷叶盖龙纹罐2件以及带盖梅瓶6件, 都是元青花瓷中不多见的1980年江西高安出土元青花龙纹兽耳盖罐b. 1954年河北省保定市发现元青花、青花釉里红瓷和蓝釉金彩器9件,现分别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
c.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京元大都遗址陆续出土了一批青花器, 其中包括较多破残标本,现藏首都博物馆。
d. 近40年间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不少元代窖藏和零星元青花, 其中不乏佳器, 如1985年江苏省句容市城东房家坝元代窖藏出土的一对龙纹梅瓶和一件龙纹纹饰特别大的带荷叶盖罐是比较难得的。
青花瓷烧制的主要窑⼝及特点 唐、宋以来,以钴蓝为着⾊剂的陶瓷产品,从⼴义说,都可算得上是青花,中国古代青花瓷烧制以江西景德镇为主要⽣产地,我国其它地⽅也发现不少烧制青花的窑场。
青花瓷的烧制地点主要介绍如下。
唐代河南巩县有原始的青花瓷产品,宋代浙江也有零星的青花的烧制,元代以来景德镇⼀直是青花⽣产的基地。
此外云南、浙江、福建、⼴东、湖南等地均⽣产青花瓷。
云南称为“⾦属王国”,有极为丰富的⾦属矿藏,其中含量很⾼的钴⼟矿⼏遍及全省。
五⼗年代在昆明、⼤理、剑川、下关、鹤庆等处出⼟元代青花荷叶盖⼤罐、青花蕉叶⽟壶春瓶、明代的青花碗、盘等。
这些器物带有元、明同期产品的装饰特征,但胎、釉、青花与景德镇窑产品完全不同。
直⾄六⼗年代在云南建⽔,⽟溪发现了窑址后,才确定以上出⼟物是云南产品。
建⽔窑青花烧制较⽟溪窑为早,建⽔青花造型有盖罐、⽟壶春瓶及⽇⽤的碗、盘等。
纹饰以鱼藻纹、蕉叶纹、折枝花果纹为主,风格粗犷,线条富于变化。
青花发⾊灰暗,外罩青⽩釉。
⽟溪青花以盘碗为主,纹饰简单粗率,纹饰采⽤涂抹⼿法,青花含有杂质⽽发⾊暗淡,外罩灰青⾊釉。
浙江江⼭北宋时已⽣产青花,其产品在龙泉县⾦沙塔基有出⼟。
基本特征是胎⼟粗糙,胎⾊灰⽩,青花呈灰褐⾊,纹饰简约,青灰⾊釉。
浙江云和青花以盘、碗、罐等为多,胎⾻粗松,呈灰⾊,不修胎,底⼼有突起乳丁,釉层薄,呈灰青⾊。
半露胎。
青料⽤当地⼟青,呈灰青⾊。
云和青花⾃明初明末均在⽣产,晚明⽣产的器物上见“⾬⾹斋”款。
福建安溪青花始见于明代嘉靖,⾄清代前期有⼤量⽣产。
器物有炉、罐、灯和碗盘等⽣活⽤具。
胎质琉松,制作粗糙,青花⼤多暗淡灰⿊,幽替明亮的较少。
⽽其纹饰丰畜,有⼭⽔⼈物、花卉⾛兽、图案梵⽂等,风格以写意为主。
器物多题铭⽂为其特⾊,有仿宣德、成化的年号款,有⽟堂佳器、万古长青、福寿、吉⽟、泉⽟、元⽟、春、夏、秋、冬等吉语,另有恒源、协盛、扶珍等窑名,也有的画兔⼦等图形。
福建德化窑⾃明嘉靖起⽣产青花瓷,以⽣活⽤器为多,胎⼟细腻,胎⾊⽩,瓷化程度好。
关于中国青花瓷的介绍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瓷器,最早出现于唐代,到元代时已
有成熟的青花瓷出现,明代时发展到顶峰。
其工艺与装饰结合了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形式,达到了中国瓷器的巅峰。
青花瓷是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其外观
呈蓝色,有灰蓝、葱绿、翠蓝等色,纹饰部分俗称“青花”。
因
其色彩浓艳,故又称“青花”。
中国青花瓷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最早生产青花瓷的是江西省景德镇的湖田窑。
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使用钴料在白釉上进行彩绘装饰的原始青花瓷器。
到了元代景德镇湖田窑继续烧造青花瓷器。
此时出现了以氧
化钴为原料、用氧化焰烧成的一种蓝彩瓷器(即常说的“回青”),纹饰以花鸟为主。
明代初期出现了使用氧化钴为原料、用还原焰烧成的青花瓷。
—— 1 —1 —。
中国古代四大名瓷产地排行榜1、瓷都景德镇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真宗赵恒下旨,在浮梁县昌南镇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
这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而且已有多彩施釉和各种彩绘。
当时彭器资《送许屯田诗》曾有这样的评价:“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
”到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于世。
青花瓷茶具,淡雅滋润,不仅为国内所共珍,而且还远销国外。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景德镇在生产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先后创造了各种彩瓷,产品造型小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生动,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被视同拱璧。
明代刘侗、于奕正着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有“成杯一双,值十万钱”之说。
清代各地制瓷名手云集景德镇,制瓷技术又有不少创新。
到雍正时,珐琅彩瓷茶具胎质洁白,通体透明,薄如蛋壳,已达到了纯乎见釉,不见胎骨的完美程度。
这种瓷器对着光可以从背面看到胎面上的彩绘花纹图,有如“透轻云望明月”,“隔淡雾看青山”。
制作之巧,令人惊叹。
景德镇向来重视瓷釉色彩,这里的颜色釉瓷器很早以前就十分著名。
我国瓷器为色釉装饰,大约起源于商代陶器。
东汉时期出现了青釉瓷器,唐代创造了黄、紫、绿三彩,称为唐三彩,宋代有影青、粉青、定红、紫钧、黑釉等。
据史籍记载,宋、元时期,景德镇瓷窑已有300多座,颜色釉瓷已占很大比重。
到了明、清时代,景德镇的颜色釉取众窑之长,“尽人工之巧”,承前启后造诣极高,创造了钧红、祭红和郎窑红等名贵色釉。
钧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宋朝时为河南钧州禹县烧造,从明朝开始,景德镇大量生产钧红瓷。
明代永宣年间,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创造了祭红。
祭红娇而不艳,红中透紫,色泽深沉而安定。
古代皇室用这种红釉瓷做祭器,因而得名祭红。
因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很低,所以身价特高。
古人在制作祭红瓷时,很名贵的原料如珊瑚、玛瑙、玉石、珍珠、黄金等都在所不惜。
郎窑红又叫宝石红,色调鲜艳夺目,绚丽多彩,亦很受人喜爱。
青花瓷基本介绍一、青花瓷起源于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二、青花瓷的主要特征是?A. 以红色为主色调B. 以黑色花纹装饰C. 以蓝白相间为特色D. 以金色勾勒轮廓(答案)C三、青花瓷的烧制过程中,关键的着色剂是什么?A. 铁元素B. 钴元素C. 铜元素D. 锰元素(答案)B(注:传统青花瓷以氧化钴为着色剂,但现代也有使用其他蓝色颜料的情况)四、下列哪个地区不是青花瓷的重要产地?A. 江西景德镇B. 浙江龙泉C. 河南汝州D. 福建德化(答案)C(注:汝州以汝窑著名,非青花瓷主要产地)五、青花瓷上常见的图案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莲花B. 鱼藻C. 山水D. 蝴蝶与蝙蝠的结合体(答案)D(注:虽然蝙蝠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但与蝴蝶结合作为图案在青花瓷上较为罕见)六、青花瓷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提升与哪个历史事件密切相关?A. 丝绸之路的开辟B. 郑和下西洋C. 马可·波罗的东行D.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答案)A(注: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包括青花瓷在内的中国瓷器因此闻名于世)七、青花瓷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特点是?A. 色彩逐渐丰富,不再局限于蓝白B. 技艺衰退,产量大幅下降C. 图案更加精细,工艺达到巅峰D. 主要作为外销产品,国内市场少见(答案)C八、关于青花瓷的鉴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观察釉色是否均匀透亮是鉴别真伪的一方面B. 青花瓷的胎质越重,说明其质量越好C. 图案的绘制工艺能反映制作年代和水平D. 敲击青花瓷发出的声音清脆,是鉴别其质量的一个方法(答案)B(注:青花瓷的胎质轻重并非判断其质量的唯一标准,还需结合其他因素如胎土成分、烧制技术等综合考虑)。
元青花窑址在北京目前对元青花的窑址大多倾向于在景德镇,我认为依据不足,窑址在北京(元大都)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一、历史线索据元史记载,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大都宫殿告成。
十三年,包括太庙、社稷在内的元大都皇宫建筑全部落成。
同年设立“平则门窑场,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给从六品印”。
在皇宫建筑都已完成的时候设置一最高级别的窑场,显然烧制瓷器的可能性大于琉璃砖瓦。
皇城完工,忽必烈要举行祭祀及大享,正需要大量瓷质祭礼餐器,此时设立的平则门窑场,烧造何物便显而易见了。
反观景德镇至元十五年才成立“浮梁瓷局,秩正九品,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等级上比平则门窑低近三级,并要做许多不相干的军匠后勤。
即使至元二十五年设立的光熙门窑场,也设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给从八品印,比浮梁瓷局高。
元帝不可能将进口青料、皇家画师工匠等下派到遥远的低级别的窑场烧造元青花,自损皇家尊严。
事实上,终元一代,景德镇始终是元帝下属枢密院及后来的太禧宗堙院控制的窑场,烧制产品为枢府瓷即卵白釉及青白瓷产品。
元青花令国内外专家学者迷惑不解的现象之一,是为什么有那么多西域图案及器形的产品。
元黄仲文《大都赋》中描写“平则门为西贾之派”、“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不息”。
在西域商人使节,其实当时多数为官商合一,聚集的地方的窑场,生产出许多适合赏赐西域商人兼使节需求的青花器也就顺理成章了。
元青花所使用的青料苏麻离或苏勃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叙述为斯波的阿姆,产自今阿富汗喀布尔(马可波罗游记中译科比尔姆),是一种治眼病的药物,也可做颜料,制作过程游记中有详细叙述。
苏勃泥与斯波的即古今汉语的不同音译。
元青花另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是其不存在幼稚期,一出现就成熟精美。
这一现象只有通过全面了解元代社会状况才能得到解释。
成吉思汗历次西征,杀人无数,唯工匠不杀,全部虏回,为自己服务。
这其中就有许多西域雕刻绘画、制瓷工匠等等。
中国七大瓷都的介绍哎,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咱们国家的七大瓷都,那可是瓷器界的“七仙女”,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绝活儿。
你们知道吗?这七座城市,自古以来就是瓷器的摇篮,每一座都像是瓷器王国里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先说景德镇吧,那可是瓷器的老祖宗,一提起来,人们脑子里立马浮现出青花瓷那清新脱俗的模样。
景德镇的瓷器,那叫一个精美绝伦,青花瓷上面的图案,跟画儿似的,细腻得让人想伸手摸一摸。
老人们常说,“景德镇的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走在景德镇的街头巷尾,仿佛置身于一个瓷器博物馆,处处都是艺术的气息。
再聊聊福建的德化,那里的白瓷,白得跟雪似的,温润如玉,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
德化的白瓷,轻巧又结实,据说还能泡茶,茶香四溢,味道醇厚。
你说神奇不神奇?难怪有人说,“德化瓷,白如雪,润如玉,泡茶香,人间一绝”。
湖南的醴陵,那也是个了不起的地方。
醴陵的釉下五彩瓷,色彩斑斓,跟画儿一样漂亮。
这种瓷器,不仅好看,还结实耐用,真是“内外兼修”。
醴陵人做瓷器,那是真下功夫,每一件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河北的唐山,也是个瓷器重镇。
唐山的骨质瓷,轻巧又透明,看着就高档。
骨质瓷的质地,跟骨头似的,既硬又韧,还不容易碎。
你说这唐山瓷,是不是“硬气”得很?浙江的龙泉,那可是青瓷的故乡。
龙泉青瓷,颜色青翠欲滴,看着就让人心情舒畅。
龙泉的青瓷,不仅颜色好看,造型也独特,每一件都像是大自然的馈赠,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龙泉的瓷匠们,真是“匠心独运”,把青瓷做得跟艺术品一样。
江苏的宜兴,也是个瓷器的好地方。
宜兴的紫砂陶,那可是茶具中的精品。
紫砂陶的色泽,跟泥土似的,但却透着一股子古朴和雅致。
宜兴的紫砂陶,泡茶最好,茶香浓郁,味道醇厚。
你说这宜兴的紫砂陶,是不是“泥土中的贵族”?最后说说广东的潮州,那里的瓷器,也是一绝。
潮州的朱泥壶,小巧精致,看着就让人喜欢。
朱泥壶的质地,细腻又结实,泡茶更是没得说。
潮州人做瓷器,讲究的是“精益求精”,每一件都是心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