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装饰纹样_窃曲纹的构成及形式美研究_祝瑜
- 格式:pdf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3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青铜器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构图精细,寓意深刻。
首先,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大多是人物和动物纹样。
其中人物纹样主要是以王侯、祭司、士兵和平民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为主要描绘对象。
这些人物的身上装饰着各种首饰,如饰钮、肩章、耳环、腕环、项链等,这些装饰物的种类和形式都彰显出同时期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崇尚奢华的文化氛围。
动物纹样则包括了各种动物的形象,如龙、虎、象、鸟、兽等,它们以各种姿态表现出神秘、神圣的形象,传达着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
其次,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还包括了各种天然图案和几何图案。
天然图案主要是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象和景观,如太阳、月亮、山水、云彩、水流等,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
几何图案则以各种线条、圆形、方形、菱形等形状为基础,通过繁复的重复和组合表现出抽象的美感。
最后,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还包括了文字和符号纹样。
商代的文字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甲骨文风格,它们以各种线条、点画组合构成,而这些文字的出现使得青铜器变得更加文化化和历史化。
符号纹样则诠释了祭祀和仪式所用的符号和标记。
这些符号和标记一方面代表了商代文化中对神灵和鬼神信仰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商代人对商朝的政治和经济实力的表现。
总之,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文化代表。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关于纹饰)————青铜器中常见的纹饰与其特点极其文化内涵纹饰是青铜器皿上的装饰纹样,雕或浮雕铸成,题材广泛,各类纹饰的发展演变情况也提供了重要依据。
按纹饰的种类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建筑纹五大类。
几何纹:是指以点、线、圈组合成的图案纹样,它包括凹凸弦线、线纹、网纹、方格纹、圈带纹、雷纹、乳钉纹、瓦纹、贝纹等。
弦纹,系指轮旋而成的铸纹,它包括凹纹弦纹和凸弦纹两种,一般在器表饰凹弦纹或凸弦纹一至三道,有的单独使用,有的与其他纹饰为伍。
多见施饰于鼎、盉、鬲、甗与腹外表,流行于商周,沿用至两汉。
乳钉纹,系指凸出器表呈乳钉状的纹饰。
有的排列单行,有的布成方正,有的置于方格内,多见施饰于鼎、簋、盂等腹外表。
始见于商代,盛行于周代。
直线纹,系指以连续的直线条或长短有序平行排列而成的几何形纹饰。
除了条文粗细有别外,没有多大变化。
此外,也有将线条凸起或凹陷者,旧称沟纹。
斜线纹,系指以短线均匀地平行排列呈八字形构图或向左右展开构图的几何纹饰。
常见施饰于鬲、壶上。
通行于西周中期和春秋晚期。
云雷纹,系指以连续的回旋线条勾勒而成的集合图纹。
有的作圆形,有的作方形。
常见施饰于器皿的颈,足表,也有作地纹的。
流行于商周,沿用至春秋战国。
勾连雷纹,系指以近似“T”形勾连成的图案,其地填以雷纹。
始见于商,盛行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
乳钉雷纹,系指以倒置的三角形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的纹样。
此纹从商代一直延续至战国。
目纹,系指以圆形或方框内中部加一点或一横为晴,构成的目形纹,或为两边斜角的几何纹,中间点缀突出的晴。
流行于商中晚期至周初。
涡纹(又名火纹),系指在一圆圈内沿施饰等距分布呈旋转状的短弧线,圆圈内中央又点缀一小圆圈。
始出现于商代早期,且为单个连续排列,到中晚期至春秋战国,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
多见施饰于罍、鼎、斝、瓿的肩部和腹部。
此类纹盛行于商周。
绳纹(又名陶纹),系指由两条以上波纹交错扭结构而成的绳索状纹。
浅析传统青铜器装饰纹样在当代中国视觉传达中的应用作者:韩雅怡卜蒙蒙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西周窃曲纹为例,研究青铜器纹样在当代中国视觉传达中的应用,提出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选择青铜器纹样作为设计元素与设计语言相结合的同时,在创作过程当中不茫然不盲目不盲从,在对设计元素进行高度提炼之后,把握住视觉平衡,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
关键词:窃曲纹;设计;青铜器装饰纹样;视觉传达1 前言当我们感知这个世界,感受光,感受色彩,感受纹理,感知,感想。
当人的眼睛经过视觉刺激后,传递到人类大脑接收、分析、辨识的过程,其过程包括视觉刺激获取,对视觉讯息进行组织以及作出最终反应。
这些直观传达到眼睛并被大脑感知的过程便是视知觉。
我们直观的用视觉接受事物,将其传达到心理领域,感知、分析、理解,从而完成视觉传达的过程。
我国先秦时期,在当时并没有具备关于视觉传达如此完备的理论体系,他们懵懂的认识这个世界,懵懂的理解这个世界,不停地为这个世界书写新的篇章。
这个时期创造出的众多装饰纹样,开启了我国装饰时代,本文将主要以西周后期发展的窃曲纹为例,感受我国先秦时代对那个当下的视觉认知。
2 窃曲渊源《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多数学者认为窃曲纹是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部分学者分析窃曲纹纹饰表明,其中甲类为兽面纹(即饕餮纹)、乙类为象鼻龙纹演变而成。
种类多样,变化丰富。
对窃曲纹进行深入观察,不难发现窃曲纹在当时西周盛行的缘由。
纵观窃曲纹发展渊源,回归在商朝早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可见由来于当时成熟的饕餮纹样,无论从构图、工艺以及主要所用器皿来看,此时的饕餮纹具有惊魂动魄的视觉冲击力。
在那个当下,饕餮纹代表的奴隶主的赫赫威严,它的狰狞,神秘代表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无法撼动的地位。
此时的图案装饰也代表了当时人类对视觉的认知,视觉带给心理的影响,充斥着每一个角落。
窃曲纹是流行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的主要青铜器纹饰之一。
容庚[1]、陈梦家[2]、马承源[3]、朱凤瀚、陈公柔和张长寿、彭裕商等学者都对此有过研究。
其中后四位学者做过详细的考古类型学研究,使我们对窃曲纹的认识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朱凤瀚先生根据窃曲纹的整体外形进行分类,共分为S形窃曲纹,C形窃曲纹,S、C形结合窃曲纹、L形窃曲纹和分解式窃曲纹[4]。
陈公柔、张长寿先生鉴于窃曲纹是从动物纹省变而来,遂据有无目纹将窃曲纹分为二型十式[5]。
彭裕商先生根据窃曲纹的来源,则划分为饕餮窃曲纹和龙纹窃曲纹二型十八式[6]。
研究结果表明,窃曲纹主要呈现为S形和C形,是动物纹的简省和变形。
至于其来源,则仁智互见,朱凤瀚先生认为窃曲纹取形于龙纹,构造、布局则更取诸饕餮纹、长尾鸟纹[7]。
陈公柔、张长寿先生认为当来源于象鼻龙纹和长尾鸟纹[8]。
彭裕商先生则认为分解饕餮纹和象鼻龙纹是窃曲纹的来源[9]。
这些意见在象鼻龙纹是窃曲纹的重要来源这一点上达成共识,至于长尾鸟纹或分解饕餮纹是否是窃曲纹的来源,则发生了分歧。
因此,对窃曲纹有加以再研究的必要。
作为断定窃曲纹的依据,学者均指出过具有动物属性的目纹和上下卷曲的几何形态。
如陈公柔、张长寿先生根据目纹的有无和目纹的位置进行类型学研究;而彭裕商先生亦据一类窃曲纹的目纹在中间,断定其来源于分解饕餮纹。
陈芳妹先生指出窃曲纹这种铜器纹饰,既具有上下皆曲的几何形态,又有眼睛及羽纹以表示动物属性[10]。
笔者认为羽纹是构成窃曲纹的要素之一。
仔细观察,发现窃曲纹主要由比较确定的几种羽纹和目纹按照一定构成方式组合而成,它既不是从分解饕餮纹发展而来,也不是从分尾鸟纹而来,也不是从龙纹发展而来。
试论证如下。
比较典型的一种窃曲纹,如1975年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窖藏所出训颈部的纹饰,可以分为两部分(有兽目的部分称为A,没有兽目的部分称为B)。
这种典型的窃曲纹是由A和B组成的,其中A部分由两条C形环绕目纹组成;B部分由C形羽饰和刀形羽饰组成(图一∶1)。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马纹、兔纹、雷纹、冏纹、窃曲纹1.马纹夏商周三代,中国本土的马并不如大象或秦汉与后朝由外国引进的马那般优雅与美丽,反而是矮小、粗颈、大耳的动物。
尽管如此,由于其速度、力量与活力以及其在战争中的重要性,马依旧被中国人高度重视,在活力上经常与龙比较。
马纹在早期的青铜器上并不十分常见,但是中国过去80年间出土的商代与西周青铜器却有若干青铜马纹器物。
1955年出土了一件西周中期青铜马尊(陕西眉县),尊上还铸有极长的铭文,目前保存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马饰,商代,殷墟时期2.兔纹由于其温和的本性、灵活的动作以及生殖能力,在古代中国人眼中,野兔或兔子成为温和、高贵与多产的象征。
虽然不常见,野兔或兔子有时以辅助装饰图案的角色出现在商代与西周的青铜器上。
一件特别吸引人的实例是1971年在河南洛阳发掘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觯,器身中央饰有带状的生动兔子侧面。
立体兔形的青铜器非常罕见,已知的有一件为1992年在山西曲沃晋侯墓出土的、写实性极强的兔尊。
3.雷纹雷纹是从商代到西周的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辅助纹饰。
雷纹指的是铸成圆形或方形类似指纹的螺旋纹,通常作为填补主要纹饰周围的空间之用。
4.冏纹冏纹,又称为火光纹,或是涡纹,是从早商的二里岗时期一直到西周时期都十分普遍的纹饰。
根据中国青铜器专家马承源的看法,囧纹或火光纹是火神的象征。
火神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诸神之一,在夏商周三代作为火源而广泛受到祭祀崇拜,火是上天赐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之一。
囧纹这个词在《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公元前5世纪)当中有记载,定义囧纹为圆形的旋涡状火焰。
青铜斝之囧纹,商代,二里岗晚期与殷墟早期,玫茵堂收藏5.窃曲纹青铜簋之重环纹,西周晚期(约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玫茵堂收藏窃曲,其形状略为类似倒下的倾斜”S”字母,其内部中心的圆形部位宛若一只眼睛或是带着光芒的太阳。
用来描述这种图案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青铜器纹饰的形式美法则中国青铜器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其间青铜器的风格从庄严的艺术风格转向了朴实、简洁、明快风格,同时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也从祭祀用的礼器逐渐转变成实用器具。
青铜器的纹饰则由庄重的饕餮纹、夔纹到富有韵律的窃曲纹、环带纹,再发展为清新的蟠螭纹、宴乐、攻战纹等,其间动物纹饰狰狞的超自然魔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
一、我认为青铜器纹饰艺术构成法则大致分成以下几类:1、对称与共形对称,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象,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一个整体的方法。
对称是青铜器纹饰主要的构图方式。
对称具有庄重、高贵、安定、朴素、简单、条理等情感特征,使得器物具有威严感和静态感这也是大多数青铜器带给我们的感受。
青铜器纹饰以兽面纹图为主(如下图),而兽面纹充分体现了对称的形式美,以中间鼻环柱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兽面纹鼎)牛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古父己卣)外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戊服卣)内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斝)梁为基准线,两边为对称的目纹,目上往往有眉,其侧有耳,下部两侧为兽口和兽腮,上部为额,额两侧有凸出的兽角。
在兽面纹的两有一段向上弯曲的体躯,体躯下部往往有兽足。
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脱离不了这个格局〕这种对称的形式无疑加强了青铜器的雄沉神秘之感。
不仅兽面纹是用这种方法,就是描绘鸟类也是如此,商代的鸟纹多以对称的直立或倒立的形式,素朴简洁,灵秀典雅,一般作主花纹的陪衬。
值得注意的是,兽面纹的对称布置有时并非安排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安放在方形转角处,兽面纹的鼻形构成鼎的边角起伏状,加强了鼎的厚重感,而四方形的正面或侧面只能看到半个兽面,却转化成一只变形的虎形了,只有观赏者在角上看到两边时,才能看到完整的兽面纹。
在青铜器纹饰中,伴随对称出现的还有共用形的现象。
共用形是两个或多个形态存在共用部分。
常表现为形态作并列叠置,造成其中一部分形为两个或多个并列形所共有。
因为同一区域既属于甲,也属于乙,而显得自相矛盾,并失去了明确性,使事物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1. 引言1.1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是中国考古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商代青铜器作为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代表,其装饰纹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商代社会的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进一步揭示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精神面貌。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商代社会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还可以为后世的艺术设计、文化传承提供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分类、特点、象征意义、传承与演变以及技术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充分挖掘商代青铜器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为推动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和传承做出重要贡献。
2. 正文2.1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分类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分类主要可以按照不同的形式、图案和风格进行划分。
根据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器物表面纹饰和器物上部纹饰两大类。
器物表面纹饰是指装饰纹样分布在器物整个表面的一种装饰方式,而器物上部纹饰则是指装饰纹样主要集中在器物的上部,如口沿、耳部等位置。
根据图案的不同,可以分为几何纹样、动植物纹样和人物纹样等。
几何纹样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主要包括直线、弧线、圆形、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组合变化。
动植物纹样则是以各种动物和植物形象为主题进行装饰,如龙纹、鸟纹、鱼纹、蝙蝠纹等。
人物纹样则是以人物形象为主题进行装饰,如人物头像、舞蹈姿势、战争场景等。
而根据风格的不同,可以分为简约风格、夸张风格、写实风格等。
简约风格注重线条简洁明快,夸张风格强调形象变形夸张,写实风格则力求形象逼真细腻。
通过对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分类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商代青铜器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2.2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特点一、图案繁复多样:商代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呈现出繁复多样的特点,包括人物、动物、几何图案等各种元素,展现了当时人们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
二、线条流畅优美: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线条流畅优美,通过巧妙的线条设计表现出动态的美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的技艺。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引言商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它们不仅在工艺技术上具有高超水平,而且在装饰纹样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对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一、商代青铜器常见装饰纹样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包括几何纹样、动植物纹样和人物纹样。
几何纹样是最为常见的,它包括直线、曲线、阴文、阳文等图案,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动植物纹样则是以商代当时的自然环境为题材,展现出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人物纹样则主要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对神灵的崇拜和祭祀等内容。
这些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反映了商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特点。
二、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特点1. 线条流畅华丽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线条流畅、勾勒清晰,具有华丽的艺术风格。
这些线条既简洁又富有变化,展现出了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力。
这些线条也体现了商代艺术家对青铜器表面的精心雕琢和细致处理,使得整个器物显得更加华丽瑰丽。
2. 象征意义浓厚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几何纹样中的直线和曲线代表了天地之间的一切,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动植物纹样则展现了商代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神灵的信仰和礼敬;人物纹样则反映了商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场景,同时也表现出对神灵的崇拜和祭祀等内容。
这些纹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
3. 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
商代时期的中国处于文化交融、交流频繁的阶段,从中亚地区传入的一些文化元素也在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中有所体现。
这些文化元素加入了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中,使得它显得更加多姿多彩、富有魅力,展现了商代时期特有的文化氛围。
三、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意义1. 彰显时代特征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一、青铜器的种类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
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为甑,可放食物。
下部为鬲,盛水。
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
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
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
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张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
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
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
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
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
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照脸。
乐器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
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兵器戈一种有尖有刃的兵器,安以长木柄,可供勾杀之用。
钺古代兵器或刑具,安装长柄,可供砍杀之用。
矛可用刺杀的兵器,头尖,身有锋刃,安装长木柄,作战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剑短兵器,双刃,可以手执或佩带。
商周青铜器主要器型图例二、青铜器的装饰纹样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多分布于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等部位,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几何纹及人事活动等几类。
古代青铜器上的绝密纹饰解读!图文并茂!人与人的相遇,相识,相知都是缘份,缘分让我们聚在一起。
但通过茶而结成的缘份,多少带了点“道”的韵味。
无论相识与否,无论交往如何,凡聚在一起便坐而品茶。
茶友会人与人的相遇,相识,相知都是缘份,缘分让我们聚在一起。
但通过茶而结成的缘份,多少带了点“道”的韵味。
无论相识与否,无论交往如何,凡聚在一起便坐而品茶。
公众号点击上方名片添加关注我们在茶友会等你中国青铜器从4700年前开始出现,到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跨越了约3000年的历史长河,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曾作为我国古代帝王贵族身份、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是威震一方的重器,是等级分明的至尊礼器;其形制庄重典雅、纹饰精美威严,其铭文承载的历史文献,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学术研究价值。
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下青铜器上面庄重典雅的纹饰吧。
1,饕(tāo)餮(tiè)纹饕餮,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相传为上古四大凶兽之一2,夔(kuí)龙纹夔(kuí)龙:《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3,凤鸟纹4,蟠螭(chi)纹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
5,蟠虺(huǐ)纹蟠虺: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传说中亦为一种毒蛇。
6,云雷纹7,乳钉纹8,涡纹9,重环纹10,窃曲纹11,蝉纹12,蚕纹13,象纹14,鱼纹15,龟纹16,勾连雷纹人与人的相遇,相识,相知都是缘份,缘分让我们聚在一起。
但通过茶而结成的缘份,多少带了点“道”的韵味。
无论相识与否,无论交往如何,凡聚在一起便坐而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