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化曲线的测量
- 格式:ppt
- 大小:267.00 KB
- 文档页数:17
极化曲线测量方法
《极化曲线测量方法》
嘿,你知道吗,极化曲线可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呢!那什么是极化曲线呀?简单来说,它就是描述电极电位与电流密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要测量极化曲线,得先准备好实验装置。
有个能稳定供电的电源,还有一个能精确测量电位和电流的仪器,这可不能马虎。
然后呢,把要研究的电极放到合适的溶液里。
这就好像给电极找了个“家”,让它在里面“活动”。
接着就开始测量啦!慢慢改变电流密度,同时记录下对应的电极电位。
这就像给电极做了一次“体检”,把它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都记录下来。
在测量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些细节哦。
比如,溶液的温度要保持稳定,不然会影响测量结果。
还有,电极表面要干净,不能有杂质,不然也会干扰测量。
测量完了,就得到了一条极化曲线。
从这条曲线里,我们能看出很多东西呢。
比如电极的活性、反应的难易程度等等。
我觉得极化曲线测量真的很有意思,它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电极的行为和反应,对于研究各种电化学过程非常有帮助。
极化曲线的测试与分析一.实验目的:掌握测定金属极化曲线的方法;二.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1.电化学测量系统(PS-268A型)1台2.计算机1台3.三电极系统(研究电极:试样;参比电极:甘汞;辅助电极;铂)1套4. 低碳钢电化学试样1个5.碳钢挂片试样4个6.过饱和KCl、蒸馏水、丙酮、脱脂棉、砂纸等若干7.量尺、分析天平、量杯、烧杯、毛刷等。
三.实验原理1、电化学腐蚀原理金属腐蚀按腐蚀机理可分为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两类。
电化学腐蚀是指金属表面与电解质溶液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引起的破坏。
其特点是反应过程中金属构成电极,整个系统有阳极失去电子和阴极获得电子及电子流动的产生。
电化学腐蚀服从电化学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当金属浸入电解质溶液时,由于水分子极性的静电作用,或由于金属电子的吸附作用。
在两相界面的两侧将形成由电子层与正离子层组成的双电层。
由于双电层的存在而产生的电位差称为金属―溶液体系的电极电位。
不同的金属在不同的溶液体系中有不同的电极电位。
至今还没有可靠的方法可以测定金属电极电位的绝对值,但可以求其相对值。
通常是指定某一电位稳定的电极为基准电极也叫参比电极或参考电极,人为规定其电位值;再把它与被研究电极组成原电池;测定出原电池的电动势,则被研究电极的电极电位就被测出。
通常采用的参比电极是标准氢电极,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更方便、更结实的参比电极,如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等。
实际上,金属大多是含有杂质的或者以合金的形态存在。
因此,金属浸入电解质溶液后,其界面不是存在单一电极而是存在着几个电极,测得的电位也是其混合值,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一定时间后,达到的稳定电位值称为该金属在该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电位或自然腐蚀电位,又叫开路电位或混合电位。
腐蚀电位决定于金属材料的成分,金相组织结构,表面状态以及电解质溶液的成分,浓度,温度和PH值等。
腐蚀电位的大小与金属腐蚀速度之间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但其可以大致指出金属的耐腐蚀性。
电化学实验教学中极化曲线的测量与应用收稿日期:2016-09-01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QD20150320)作者简介:杨余芳(1967-),女,湖南邵东人,教授,博士,从事材料与应用电化学研究。
一、前言电化学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大。
通过实验,可加深学生对电化学理论的理解、熟练基本操作、掌握基本方法,培养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动手能力。
电化学研究方法较多,而极化曲线的测定是研究电极过程的基本方法[1]。
本文以Cr 3+的电沉积为例,设计了线性扫描伏安法实验,采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测量。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加深学生对线性扫描法的特点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极化曲线的定量分析和线性扫描伏安法实验技巧。
二、基本原理1.极化曲线。
电流密度与电势的关系曲线即极化曲线,通过极化曲线可求得某一电流密度下的超电势,了解电势随电流密度的变化规律,反映电极电位与电化学反应速度的关系。
通过极化率Δφ/Δi 可衡量极化的程度、判断电极反应的难易。
极化率越小,电极反应越容易进行。
通过极化曲线的数据处理,可获得重要的动力学参数,比如交换电流密度、电子传递系数、电化学反应级数和活化能等。
在电化学工业生产中,通过对稳态极化曲线的测定,可确定电镀液的最佳配方、最佳工艺条件及添加剂的适宜浓度。
测量极化曲线,需在电极上施加一个随时间发生线性变化的动电位,电极电位随时间发生连续的线性变化,用线性方程表示为:φ=φi +V ·t 其中φ—扫描电位;φi —初始电位t —扫描时间;V —扫描速度2.活化能。
通过活化能可判断电极反应是属于扩散控制还是电化学反应控制。
当电化学反应受扩散步骤控制时,反应速度的温度系数较小,活化能较低,为12~16kJ/mol ;当电化学反应为控制步骤时,电化学反应速度的温度系数较大,活化能较大,通常大于40kJ/mol 。
电化学反应活化能用Arrhenius 公式计算:i (η)=Bexp (-E (η)RT )(1)i 为电流密度,E (η)为活化能,T 为热力学温度,R 为气态常数,B 为指前因子。
实验一极化曲线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三电极”法测定不同金属的极化曲线。
2.了解极化曲线的意义和应用。
3.讨论极化曲线在金属腐蚀与防护中的应用。
二、实验概述为了探索电极过程的机理及影响电极过程的各种因素,必须对电极过程进行研究,而在该研究过程中极化曲线的测定乂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研究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池反应时电极上儿乎没有电流通过,每个电极或电池反应都是在无限接近平衡下进行的,因此每个电极反应是可逆的。
当有电流通过电池时,则电极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此时电极反应处于不可逆状态,随着电极上电流密度的增加,电极反应的不可逆程度也随之增大。
在有电流通过电极时,III于电极反应的不可逆而使电极电位偏离平衡值的现象称作电极的极化。
根据实验测出的数据来描述电流密度与电极电位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作极化曲线,如图1所示。
A E F图一金属的极化曲线金属的阳极过程是指金属作为阳极,在一定的外电势下发生的阳极溶解过程, 如下式所示:n+~M?M+ne此过程只有电极电位大于其热力学电位时才能发生。
阳极的溶解速度随着电极电位变正而逐渐增大。
这是正常的阳极溶解,但当阳极电位正到某一数值时,其溶解速度达到最大值。
此后阳极溶解速度随着电位变正,反而大幅度的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金属的钝化现象。
从A点到B点的电位范围称为金属活性溶解区。
此区域内的AB线段是金属的正常溶解。
A点称为金属的自然腐蚀电位。
从B点到E点称为钝化过渡区。
BE线是山活化态到钝化态的转变过程,B点所对应的电位称为致钝电位,其对应的电流密度I称为致钝电流密度。
从E点到F点的电位范围称为钝化区。
在此区域内由于金属表面状态发生了变化,使金属的溶解速度降低到最小值,与之对应的电流密度很小,基本上不随电位的变化而变化。
此时的电流密度称为维持钝化的电流密度,其数值儿乎与电位变化无关。
FC段的电位范围称为过钝化区,在此区域,阳极电流密度乂重新随电位增大而增大,金属的溶解速度乂开始增大。
实验九极化曲线的测定【目的要求】1. 掌握稳态恒电位法测定金属极化曲线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2. 了解极化曲线的意义和应用.3. 掌握恒电位仪的使用方法.【实验原理】1. 极化现象与极化曲线为了探索电极过程机理及影响电极过程的各种因素,必须对电极过程进行研究,其中极化曲线的测定是重要方法之一.我们知道在研究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池反应时,电极上几乎没有电流通过,每个电极反应都是在接近于平衡状态下进行的,因此电极反应是可逆的.但当有电流明显地通过电池时,电极的平衡状态被破坏,电极电势偏离平衡值,电极反应处于不可逆状态,而且随着电极上电流密度的增加,电极反应的不可逆程度也随之增大.由于电流通过电极而导致电极电势偏离平衡值的现象称为电极的极化,描述电流密度与电极电势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作极化曲线,如图2-19-1所示.图2-19-1 极化曲线A-B:活性溶解区;B:临界钝化点B-C:过渡钝化区;C-D:稳定钝化区D-E:超(过)钝化区金属的阳极过程是指金属作为阳极时在一定的外电势下发生的阳极溶解过程,如下式所示:M→Mn++ne此过程只有在电极电势正于其热力学电势时才能发生.阳极的溶解速度随电位变正而逐渐增大,这是正常的阳极溶出,但当阳极电势正到某一数值时,其溶解速度达到最大值,此后阳极溶解速度随电势变正反而大幅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金属的钝化现象.图2-19-1中曲线表明,从A点开始,随着电位向正方向移动,电流密度也随之增加,电势超过B点后,电流密度随电势增加迅速减至最小,这是因为在金属表面生产了一层电阻高,耐腐蚀的钝化膜.B点对应的电势称为临界钝化电势,对应的电流称为临界钝化电流.电势到达C点以后,随着电势的继续增加,电流却保持在一个基本不变的很小的数值上,该电流称为维钝电流,直到电势升到D点,电流才有随着电势的上升而增大,表示阳极又发生了氧化过程,可能是高价金属离子产生也可能是水分子放电析出氧气,DE段称为过钝化区.2. 极化曲线的测定(1) 恒电位法恒电位法就是将研究电极依次恒定在不同的数值上,然后测量对应于各电位下的电流.极化曲线的测量应尽可能接近体系稳态.稳态体系指被研究体系的极化电流,电极电势,电极表面状态等基本上不随时间而改变.在实际测量中,常用的控制电位测量方法有以下两种:静态法:将电极电势恒定在某一数值,测定相应的稳定电流值,如此逐点地测量一系列各个电极电势下的稳定电流值,以获得完整的极化曲线.对某些体系,达到稳态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为节省时间,提高测量重现性,往往人们自行规定每次电势恒定的时间.动态法:控制电极电势以较慢的速度连续地改变(扫描),并测量对应电位下的瞬时电流值,以瞬时电流与对应的电极电势作图,获得整个的极化曲线.一般来说,电极表面建立稳态的速度愈慢,则电位扫描速度也应愈慢.因此对不同的电极体系,扫描速度也不相同.为测得稳态极化曲线,人们通常依次减小扫描速度测定若干条极化曲线,当测至极化曲线不再明显变化时,可确定此扫描速度下测得的极化曲线即为稳态极化曲线.同样,为节省时间,对于那些只是为了比较不同因素对电极过程影响的极化曲线,则选取适当的扫描速度绘制准稳态极化曲线就可以了.上述两种方法都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动态法,由于可以自动测绘,扫描速度可控制一定,因而测量结果重现性好,特别适用于对比实验.(2) 恒电流法恒电流法就是控制研究电极上的电流密度依次恒定在不同的数值下,同时测定相应的稳定电极电势值.采用恒电流法测定极化曲线时,由于种种原因,给定电流后,电极电势往往不能立即达到稳态,不同的体系,电势趋于稳态所需要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测量时一般电势接近稳定(如1min~3min内无大的变化)即可读值,或人为自行规定每次电流恒定的时间.【仪器试剂】恒电位仪一台;饱和甘汞电极1支;碳钢电极1支;铂电极1支;三室电解槽1只(见图2-19-2)2 mol·dm-3 (NH4)2CO3溶液;0.5 mol·dm-3H2SO4溶液;丙酮溶液【实验步骤】1. 碳钢预处理:用金相砂纸将碳钢研究电极打磨至镜面光亮,用石蜡蜡封,留出1cm2面积,如蜡封多可用小刀去除多余的石蜡,保持切面整齐.然后在丙酮中除油,在0.5M的硫酸溶液中去除氧化层,浸泡时间分别不低于10S.图2-19-2三室电解槽1.研究电极;2.参比电极;3.辅助电极2. 恒电位法测定极化曲线的步骤:A 准备工作仪器开启前,"工作电源"置于"关","电位量程"置于"20V","补偿衰减"置于"0","补偿增益"置于"2","电流量程"置于"200mA","工作选择"置于"恒电位","电位测量选择"置于"参比".B 通电插上电源,"工作电源"置于"自然"档,指示灯亮,电流显示为0,电位表显示的电位为"研究电极"相对于"参比电极"的稳定电位,称为自腐电位,其绝对值大于0.8V可以开始下面的操作,否则需要重新处理电极.C "电位测量选择"置于"给定",仪器预热5-15min.电位表指示的给定电位为预设定的"研究电极"相对于"参比电极"的电位.D 调节"恒电位粗调"和"恒电位细调"使电位表指示的给定电位为自腐电位,"工作电源"置于"极化".F 阴极极化调节"恒电位粗调"和"恒电位细调"每次减少10mV,直到减少200mV,每减少一次,测定1min后的电流值.测完后,将给定电位调回自腐电位值.G 阳极极化将"工作电源"置于"自然","电位测量选择"置于"参比",等待电位逐渐恢复到自腐电位±5mV,否则需要重新处理电极.重复C,D,F步骤,F步骤中给定电位每次增加10mV,直到做出完整的极化曲线.提示,到达极化曲线的平台区,给定电位可每次增加100mV.H 实验完成,"电位测量选择"置于"参比","工作电源"置于"关".【注意事项】按照实验要求,严格进行电极处理.将研究电极置于电解槽时,要注意与鲁金毛细管之间的距离每次应保持一致.研究电极与鲁金毛细管应尽量靠近,但管口离电极表面的距离不能小于毛细管本身的直径.每次做完测试后,应在确认恒电位仪或电化学综合测试系统在非工作的状态下,关闭电源,取出电极.【数据处理】1. 对静态法测试的数据应列出表格.自腐电位-0.805V阴极极化数据:电位(V)电流(mA)电位(V)电流(mA)阳极极化数据:电位(V)电流(mA)电位(V)电流(mA)电位(V)电流(mA)电位(V)电流(mA)电位(V)电流(mA)电位(V)电流(mA)电位(V)电流(mA)2. 以电流密度为纵坐标,电极电势(相对饱和甘汞)为横坐标,绘制极化曲线.3. 讨论所得实验结果及曲线的意义,指出钝化曲线中的活性溶解区,过渡钝化区,稳定钝化区,过钝化区,并标出临界钝化电流密度(电势),维钝电流密度等数值.活性溶解区:过渡钝化区:稳定钝化区:;过钝化区:临界钝化电流密度(电势):维钝电流密度:思考题1. 比较恒电流法和恒电位法测定极化曲线有何异同,并说明原因.恒电流法是恒定电流测定相应的电极电势,恒电位法是很定电位测定相应的电流,对于阴极极化来说,两种方法测得的曲线相同,对于阳极极化来说,由于电流和电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得到不同的曲线.2. 测定阳极钝化曲线为何要用恒电位法用恒电位法能得到完整的极化曲线,用恒电流法只能得到ABEF曲线,即得到活化区以及过钝化区的一部分,得不到完整的几乎曲线.3. 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有哪些电极的处理;研究电极与鲁金毛细管的距离;甘汞电极的误差;电位的每次改变值;溶液中杂质离子的存在等等【讨论】1. 电化学稳态的含义指定的时间内,被研究的电化学系统的参量,包括电极电势,极化电流,电极表面状态,电极周围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分布等,随时间变化甚微,该状态通常被称为电化学稳态.电化学稳态不是电化学平衡态.实际上,真正的稳态并不存在,稳态只具有相对的含义.到达稳态之前的状态被称为暂态.在稳态极化曲线的测试中,由于要达到稳态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不同的测试者对稳态的认定标准也不相同,因此人们通常人为界定电极电势的恒定时间或扫描速度,此法尤其适用于考察不同因素对极化曲线的影响时.2. 三电极体系极化曲线描述的是电极电势与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被研究电极过程的电极被称为研究电极或工作电极.与工作电极构成电流回路,以形成对研究电极极化的电极称为辅助电极,也叫对电极.其面积通常要较研究电极为大,以降低该电极上的极化.参比电极是测量研究电极电势的比较标准,与研究电极组成测量电池.参比电极应是一个电极电势已知且稳定的可逆电极,该电极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要好.为减少电极电势测试过程中的溶液电位降,通常两者之间以鲁金毛细管相连.鲁金毛细管应尽量但也不能无限制靠近研究电极表面,以防对研究电极表面的电力线分布造成屏蔽效应.3. 影响金属钝化过程的几个因素金属的钝化现象是常见的,人们已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影响金属钝化过程及钝化性质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溶液的组成.溶液中存在的H+,卤素离子以及某些具有氧化性的的阴离子,对金属的钝化现象起着颇为显著的影响.在中性溶液中,金属一般比较容易钝化,而在酸性或某些碱性的溶液中,钝化则困难得多,这与阳极产物的溶解度有关系.卤素离子,特别是氯离子的存在,则明显地阻滞了金属的钝化过程,已经钝化了的金属也容易被它破坏(活化),而使金属的阳极溶解速度重新增大.溶液中存在的某些具有氧化性的阴离子(如CrO2-4)则可以促进金属的钝化.(2) 金属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各种纯金属的钝化性能不尽相同,以铁,镍,铬三种金属为例,铬最容易钝化,镍次之,铁较差些.因此添加铬,镍可以提高钢铁的钝化能力及钝化的稳定性.(3) 外界因素(如温度,搅拌等).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以及搅拌加剧,可以推迟或防止钝化过程的发生,这显然与离子的扩散有关实验十二铁的极化和钝化曲线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测定铁在不同pH溶液中的极化曲线。
极化曲线的测定与分析极化曲线是指在电化学反应中,电极电势随着电流密度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规律,是研究电极反应动力学和电化学测量的基础。
极化曲线的测定和分析是电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测定方法1. 构建电化学池:将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用电极线连接起来,并将它们放置在电解液中,形成电化学池。
2. 测量参比电极的电位:使用电位计对参比电极进行电位测量,并将参比电极作为电位的基准来测量工作电极的电势差。
3. 测量工作电极的电势差:在电极上施加一个小的电压,然后通过电位计测量电极上的电势差,以确定电势差和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
在测量中应尽量控制电极的电流密度,因为过大的电流密度会使电极受到极化和电化学反应速率增加,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4. 计算电极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在测定的极化曲线中,可以根据电极电势的变化来计算电极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如电极动力学参数、反应速率常数等。
这些参数对于优化电化学反应条件、设计电化学反应器和研究电化学反应机理都有重要的实际应用。
分析方法1. 极化曲线分析法:将极化曲线按照电势和电流密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判断电极反应的状态,包括电极未极化状态、极化状态和过极化状态。
在极化状态下,电极电势始终低于理论电势,电极表面存在大量的无法逆反应的电荷,电极反应速率与电流密度成非线性关系。
2. 填充曲线分析法:在填充曲线中,电极电位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上升,然后在某一电流密度上达到峰值,再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通过分析填充曲线,可以确定电极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如电极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电位、反应速率常数、传递系数等。
3. 动力学分析法:动力学分析法是通过测量电极电势与时间的变化来研究电极反应的速率和机制。
在实验中,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电极的表面积和温度等条件,探究电极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确定电极反应的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机理等。
极化曲线求自腐蚀电流密度1. 引言自腐蚀电流密度是表征金属在自腐蚀环境中的腐蚀性能的重要参数。
通过测量极化曲线,可以获得金属在自腐蚀条件下的电流密度,进而评估其腐蚀倾向和腐蚀速率。
本文将介绍极化曲线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详细探讨如何通过极化曲线求得自腐蚀电流密度。
2. 极化曲线的概念极化曲线是描述金属在电化学腐蚀条件下的电流密度与电位之间关系的曲线。
它是通过在不同电位下测量金属电流密度的变化来得到的。
一般来说,极化曲线可以分为两个区域:阳极极化区和阴极极化区。
在阳极极化区,金属电流密度随着电位的增加而增加;在阴极极化区,金属电流密度随着电位的增加而减小。
3. 极化曲线的测量方法测量极化曲线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三电极法和双电极法。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3.1 三电极法三电极法是通过在被测金属表面插入一个参比电极和一个工作电极,通过控制参比电极和工作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来测量金属的电流密度。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电解质溶液。
2.将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使其与溶液充分接触。
3.通过外部电源控制参比电极和工作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并测量工作电极的电流响应。
4.通过改变电位差,测量不同电位下的电流密度。
5.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极化曲线。
3.2 双电极法双电极法是通过在被测金属表面插入一个工作电极和一个参比电极,通过改变工作电极的电位来测量金属的电流密度。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电解质溶液。
2.将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使其与溶液充分接触。
3.通过外部电源控制工作电极的电位,并测量工作电极的电流响应。
4.通过改变工作电极的电位,测量不同电位下的电流密度。
5.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极化曲线。
4. 极化曲线求自腐蚀电流密度的方法通过测量得到的极化曲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求得金属的自腐蚀电流密度。
4.1 Tafel斜率法Tafel斜率法是通过极化曲线的斜率来求得自腐蚀电流密度的方法。
应用电化学实验本课程安排4个综合实验,每个实验4个学时,共16个学时,按照10人一组分别进行。
自编实验讲义。
实验仪器有:分析天平;直流稳压稳流电源;电化学工作站;恒温水浴;饱和甘汞电极;鲁金毛细管;H 型电解槽;Pt 电极;电解槽;赫尔槽;电力搅拌器、磁力搅拌器;pH 计。
实验1:极化曲线的测定实验内容:测定Ni 2+离子、Co 2+离子单金属电沉积、以及Ni-Co 合金共电沉积的稳态阴极极化曲线。
一、 实验目的1.掌握三电极体系装置和电化学工作站的应用。
2.掌握用线性电位扫描法测量极化曲线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学会从极化曲线上分析电极过程特征。
2.测定金属电沉积的阴极极化曲线。
3.学会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二、 实验原理研究电极过程的基本方法是测定极化曲线。
电极上电势随电流密度变化的关系曲线称为极化曲线。
极化曲线表示了电极电位与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从极化曲线上可以求得任一电流密度下的过电势(超电势),看出不同电流密度时电势变化的趋势,直观地反映了电极反应速度与电极电势的关系。
在某一电流密度下极化曲线的斜率i ∆∆ϕ称为极化度(极化率),极化度的大小可以衡量极化的程度,判断电极过程的难易。
极化度小,电极过程容易进行;极化度大,电极过程受到较大阻碍而难以进行。
从极化曲线还可求电极过程动力学参数,如交换电流密度i 0、电子传递系数α、标准速度常数、以及扩散系数;还可以测定反应级数、电化学反应活化能等。
被控制的变量电极电位是随时间连续线性变化的。
随时间连续线性变化的电位可用线性方程表示:Vt i +=ϕϕ;其中:ϕ——扫描电位,t ——扫描时间,V ——扫描速度,i ϕ——扫描起点电位。
常以研究电极相对于参比电极的开路电位作为扫描的起点电位。
扫描电位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电位与时间的关系三、实验仪器、测量线路及试剂1. 实验主要仪器:电化学工作站、计算机、H电解槽,铜丝电极(研究电极),箔片(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参比电极)、Luggin毛细管。
实验一极化曲线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1掌握用“三电极”法测定金属沉积过程的电极电势。
1.2 通过对镍在玻碳电极上的沉积电势的测量加深理解过电位和极化曲线的概念。
1.3 了解控制电位法测量极化曲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2.1当把金属插入其盐溶液中时,金属表面上的正离子受到极性水分子的作用,有变成溶剂化离子进入溶液而将电子留在金属表面的倾向。
与此同时,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也有从溶液中沉积到金属表面的倾向。
当这种溶解与沉积达到平衡时,形成了双电层,在金属/溶液界面上建立起一个不变的电位差值,这个电位差值就是金属的平衡电位,E R表示。
当有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电势偏离平衡电极电势,成为不可逆电极电势,用E IR表示;电极的电极电势偏离平衡电极电势的现象称为电极的极化。
通常把某一电流密度下的电势E R与E IR 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称为超电势,即:η=│E IR-E R│。
影响超电势的因素很多,如电极材料,电极的表面状态,电流密度,温度,电解质的性质、浓度及溶液中的杂质等。
测定镍沉积超电势实际上就是测定电极在不同外电流下所对应的极化电极电势,以电流对电极电势作图I~E(阴极),所得曲线称为极化曲线。
2.2研究电极超电势通常采用三电极法,其装置如图示。
图1 三电极装置图辅助电极的作用是与研究电极构成回路,通过电流,借以改变研究电极的电势。
参比电极与研究电极组成电池,恒电位仪测定其电势差并显示以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的研究电极的电极电势值。
2.3测量极化曲线有两种方法:控制电流法与控制电势法(也称恒电流法与恒电势法)。
控制电势法是通过改变研究电极的电极电势,然后测量一系列对应于某一电势下的电流值。
由于电极表面状态在未建立稳定状态前,电流会随时间改变,故一般测出的曲线为“暂态”极化曲线。
本实验采用控制电势法测量极化曲线:控制电极电势以较慢的速度连续改变,并测量对应该电势下的瞬时电流值,以瞬时电流对电极电势作图得极化曲线。
图2 阴极极化曲线三仪器与试剂LK98A微机电化学分析系统一台;甘汞电极一枝;铂电极一枝;玻碳电极一枝;100ml 烧杯3个,500ml烧杯1个;瓦特型镀镍液50ml;稀硝酸50ml;乙醇50ml;蒸馏水5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