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
- 格式:docx
- 大小:16.05 KB
- 文档页数:2
朱光潜《论美》赏析摘要:一、朱光潜简介及《论美》背景二、本书特点与价值三、书中的核心观点四、美的实践与应用五、总结与启示正文:一、朱光潜简介及《论美》背景朱光潜(1897-1986),原名朱光,字孟实,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在美学领域,朱光潜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广泛的影响。
而《论美》则是他在1932年留学期间完成的一部著作。
这本书以轻松愉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释了美的本质、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内容。
二、本书特点与价值《论美》作为朱光潜美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以下特点:1.口语化:朱光潜运用了一种类似朋友间畅谈的口吻,使得抽象的美学理论变得生动易懂。
2.实例丰富: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例子,既有文学作品的分析,也有日常生活的观察,使得美学理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3.深入浅出:朱光潜将复杂的美学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逐步剖析,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理解美的内涵。
4.实践性强:书中不仅探讨了美的理论,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审美方法和艺术创作建议。
三、书中的核心观点1.美的本质:朱光潜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审美评价。
2.审美观念:不同文化和历史阶段的审美观念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3.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应遵循自然规律,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4.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美的实践与应用在《论美》一书中,朱光潜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审美方法和创作建议,如:1.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之美,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
2.学习传统文化:借鉴古典艺术的精华,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
3.注重情感表达:在创作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4.注重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形式美与内容美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作品的价值。
五、总结与启示《论美》作为朱光潜美学思想的重要篇章,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既有理论指导作用,又有实践应用价值。
高尔泰:《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一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表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这一充满现代精神的见解,为我们的美学研究,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正因为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离开了人,就没有美。
所以研究美,归根结底,也就是研究人。
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一个部分,是人的哲学的深层结构,它的一切前提都是从人的哲学引伸出来的。
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的本质是自由;所以美是自由的象征。
这一自上而下的三段论式,恰好表述了一个我们自下而上地得到的信念。
兹试为论说,以就正于先进。
自由是认识和把握了的必然性。
它首先是一种认识,一种意向,一种包含着目的、意识、趋向在内的主体性心理结构。
没有意向的自由是不可思议的,假如我不知道拿自己的自由怎么办,我就等于没有由由。
其次它是一种手段。
“目的通过手段和客观性相结合,并在客观性中和自由相结合。
”这种结合,也就是实践地对必然性的把握与驾驭。
所谓“必然性”,也就是客观的规律性。
在人类的自由中,它是一个被扬弃的环节。
作为一个个不断被扬弃的环节,它又是构成人类自由的要素。
所以必然性并不是自由的对立面,而是包含在自由之中。
自由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统一的中介,就是人类的实践,即“手段”。
手段不是一个静止的事实,而是一种不息地运动着的力。
所以自由也不是一个静止的事实,而是一种不息地运动着的力。
这不是一种盲目的力,而是一种自觉的和有意识的力。
它所运行的方向性,也就是作为动力主体的人的目的性。
这是它与一切任何其他自然力的根本区别。
相对于这种力来说,其他的力都是必然性。
认识和把握这外在的必然性,使之成为自身运动和发展的环节,这是自由通过手段所要实现的目的。
事物的价值,根源于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根源于人从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过程自始至终包含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之中,表现为实践的方向性和认识的目的性。
在这个意义上,目的是被意识到了的人的需要,是主体对于价值的自觉的追求。
《论美》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论美》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论美》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记住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积累量,培养表达能力。
3、讨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章中有关“美”的论述。
2、体会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明确: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
作者认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生讨论)明确: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像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
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中作了回答。
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
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虽然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
最后,总结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积累名言警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找出课文的名言警句)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把美德比作宝石非常形象。
这句话很有哲理,说明不要用一些华丽的无用的东西淹没了宝石的光辉。
《论美》原文作者:培根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
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
”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注:培根,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
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培根《论美》的美学原则及其哲学基础解读
伯特兰·培根的论文《论美》被视为文艺复兴以来最重要的美学论著,向后世的文艺审美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原则。
伯特兰·培根认为,美被视为伤害他人的行为,并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三个美学原则来指导文艺创作。
第一,美表现为“同一”,即把不同看起来、有不同寓意或者创作背景的作品结合到一起,互相补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伯特兰·培根认为,要在作品中创造出美的感受,就需要紧密结合着各种不同的感官以及心理上和精神方面的内容,彼此相互作用,从而营造出一种全新的感受体验。
第二,美表现为“奇偶对比”,即我们通过对作品中的相反成分、形式或元素进行比较,使它们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比,呈现出美的魅力。
培根认为,文艺创作应该以相互补充和强烈对比的方式相结合,以营造出美的感受。
第三,美表现为“隐喻”,即令观众在阅读作品时,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感受到作品所具有的深远的哲学意义。
伯特兰·培根认为,作家的精神思维应当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以便美的智性与情感在作品中内在联系起来。
总之,伯特兰·培根认为,美学原则是高于理性观念的,旨在突破自身界限,以便将文艺审美融入到人们的真实生活情景中。
伯特兰·培根的美学原则和哲学基础不仅赋予了文艺的深刻思考,也激发了许多人从事文艺审美探索的勇气和热情,它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美学审美的发展历史。
《论美》读后感《论美》是一本关于美的哲学著作,作者从不同角度对美的本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作者精妙的论述所吸引,同时也对美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首先,作者在书中对美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他从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等多个方面入手,探讨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他揭示了自然美的纯净和和谐,认为自然美是一种无所留恋的美,它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源自于自然的秩序和规律。
在艺术美方面,作者指出了艺术的独特魅力,艺术的创造源于对生活的发现、表达和理解,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于生活的热情和追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活的美。
最后,在道德美方面,作者认为道德美是一种超越个体的价值,它强调了善良、正义和公平的追求,是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基础。
其次,作者在书中对美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美是人类精神的高度表现,是心灵的滋养和升华。
通过对美的追求,我们可以得到心灵的寄托和净化,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和力量。
同时,美也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标志和推动力量。
通过对美的追求,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各个领域的进步都离不开美的启迪和指导。
美不仅仅是短暂的感官享受,更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价值。
最后,读完《论美》让我对美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美是丰富多彩的,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只需要打开心灵的窗户,用心去感受和从中体味,就能够发现美的存在。
同时,美也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也是不同的。
理解美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领悟和把握美的本质和意义。
总之,《论美》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哲学著作,它以清新的语言和独特的观点向我们展示了美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深化,我更加明白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示例:如周总理,居里夫人,任长霞,刘翔等
2、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 示例:为身患绝症的同学捐款。
乐于帮助同学解决难题。
五、完成补充习题
1、课文中“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一句中“吝啬”怎么理解?“此”和“彼”分别指什么?
吝啬——过分爱惜,不大方的意思,这样写显得幽默风趣。
此——指形体美;彼——指内在美。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不能。
用“并不”限制“都有”,说理就实事求是,很有分寸。
(2)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不能。
“恐怕”表猜测,并非排除“画家本人”以外的人也会喜欢,这样就避免了说理绝对化。
3、文中说:“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
美是整体的、和谐的、不可分割的。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美德最美。
在文章的开头用一个比喻、一个实例表明这个主要观点。
5、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你就某一论证方法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有两种类型,其一具体式举例,如“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典型地论证了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其二是概括式举例,如以“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为例,说明不要只去追求华贵的外表,美德最美。
6、从课文中摘抄你欣赏的比喻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这里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
8、研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
(1)这两段文字中培根侧重强调了什么?
侧重强调美德最美。
(2)第2段中开头的“美”和末句中的“美”是同一概念吗?为什么?
不是。
开头的“美”是指形貌美,句末的“美”是指形貌、德行结合的美。
六、布置作业。
收集美的名言警句、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