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前臂双骨折的手术入路 精品
- 格式:ppt
- 大小:7.99 MB
- 文档页数:50
前臂骨折的固定方式与手术入路骨科基础进行夹板和臂夹板等外固定可以保护患肢,避免进一步的软组织损伤。
存在开放骨折时,清洗伤口,进行X线检查,无菌敷料包扎直至患者手术。
多种损伤机制都可以造成前臂骨折。
对于不同人群和损伤类型,治疗方式各不相同。
成人骨骼无重塑能力,且其前臂功能上更像是一个关节,所以治疗的目的是达到解剖复位和固定,使残留畸形和功能受损最小化。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除前臂单骨完全无移位骨折以外的所有骨折。
应用拉力螺钉和中和钢板或加压钢板获得绝对稳定可以实现直接骨愈合。
软组织情况和骨折类型无法实现绝对稳定时,可以考虑应用桥接钢板。
临时外架固定常会导致功能不良,可以作为二线治疗方式。
手法复位和石膏制动手法复位和石膏制动不能用于治疗承认前臂损伤。
成年人骨膜较薄,骨折手法复位后难以保持前臂双骨折的位置。
石膏制动只能用于无位移和轻微肿胀的患者。
对这类患者需要经常随访,他们可能会有轻度功能不良,有位置丢失或不愈合手术干预的风险。
1钢板钢板是固定的一种类型,而不是固定的模式或愈合的类型。
在前臂骨折中,钢板有很多种使用方式,在治疗前明确钢板使用的目的非常重要。
对成人移位骨折的常规处理是进行绝对稳定固定。
对斜形骨折可以使用拉力螺钉和钢板获得绝对稳定固定。
横向骨折时需要使用加压钢板。
术前计划很重要,外科医师在手术前应决定钢板的类型和使用方法。
在正常前臂骨折中,传统螺钉足以胜任。
应该使用标准的加压钢板。
比之轻1/3的管型钢板不能应用于成人前臂骨干骨折,可以应用于小儿骨折。
以上述方式使用加压钢板可以取得良好的骨折愈合率,在成人和儿童中并发症的风险很低。
对前臂广泛粉碎性骨折和(或)软组织损伤可以应用桥接钢板。
这种情况下试图取得绝对稳定会破坏骨块血运,引起骨折不愈合。
虽然无法实行解剖复位,但对桡骨和尺骨整体的解剖排列很有必要,可以避免旋前旋后功能不良。
应用桥接钢板时,手术医师在试图维持骨块血运、促进骨折愈合时要接受一定程度上的功能不良。
骨科基础图文详解:桡骨前侧入路桡骨前侧入路可以良好而安全地显露桡骨全长,显露桡骨近端1/3有损伤骨间后神经的危险。
但前路可以骨膜下剥离旋后肌,并用其来保护该神经,避免危险的发生。
同样,术中注意放置拉钩的位置,避免向后放置拉钩将神经直接压在桡骨上,因为骨间后神经可能在桡骨颈远端的桡骨粗隆对侧水平与骨直接接触。
这一入路首先为Henry所描述,故名Henry切口。
桡骨前侧入路的适应证如下:•1. 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
•2. 桡骨骨不连的植骨和固定术。
•3. 桡骨截骨术。
•4. 桡骨骨肿瘤的活检和治疗。
•5. 桡骨慢性骨髓炎的死骨摘除。
•6. 桡骨粗隆的前侧显露。
本节介绍一种显露桡骨全长的手术入路,通常仅根据需要而显露一部分。
患者体位患者仰卧,患肢置于上肢手术台上。
上臂上气性止血带、充气前不要完全驱血,保留一些静脉血在前臂内可使血管更容易辨认。
最后将前臂旋后(图4-1 )。
图4-1 桡骨前侧入路的患者体位。
体表标志与切口# 体表标志肽二头肌腱该腱长而紧张,位于肘前肱桡肌内侧。
肱桡肌它是一块丰满的肌肉,与桡侧腕长、短伸肌共同起于肱骨外上银。
这3块肌肉构成“三合一活动块”、向下走行于旋后的前臂外侧。
桡骨茎突当手在解剖(旋后)位时,它位于桡骨外侧的最远端。
# 切口自肱二头肌腱外侧的肘屈侧皮肤横纹、向下直至桡骨茎突,作一直切口,切口长度视手术需要显露的程度而定(图4-2 )。
图4-2前臂前侧行一直切口,自肱二头肌外侧屈侧皮褶向下至桡骨茎突。
神经间平面远端神经间平面位于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前者为桡神经支配,后者为正中神经支配(图4-3 )。
近端神经间平面位于肱桡肌和旋前圆肌之间,前者为桡神经支配,后者为正中神经支配。
图4-3 神经间平面。
此平面位于肱桡肌(桡神经)和桡侧腕屈肌(止中神经)之间。
浅层显露沿皮肤切口切开前臂深筋膜,找到下行的肱桡肌的内侧缘.在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打股平。
仕近端、这一平面位于旋前圆肌和肱桡肌之间(图4-4)。
早读创伤骨科最常用的手术入路大汇总,图示操作记忆更牢靠!(1)肩部前方入路1)前侧入路(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1.切口:肩关节前方入路有两种切口。
•前方切口:沿三角肌胸大肌间隙10-15cm的切口,从喙突上方延长直达三角肌粗隆。
•腋路切口:起自腋前壁中点,朝后向腋后襞方向延长8-10cm,向上、外侧牵开皮瓣,显露三角肌胸大肌间沟。
2.神经界面:三角肌由腋神经支配;胸大肌由胸内、外神经支配。
3.注意事项:腋动脉由臂丛神经束包绕,位于胸小肌后方,喙突周围手术操作时,需内收上肢,以避免血管神经损伤。
肌皮神经在喙肱肌内侧,喙突下4-5cm进入并支配该肌,过度牵拉可引起肌皮神经麻痹。
显露并切开肩胛下肌时外旋手臂可增加肩胛下肌和腋神经距离,以保护腋神经。
2)肩锁关节和喙突入路(Roberts)切口:沿肩峰前上缘和锁骨外侧1/4作一弧形切口,再弯转向下沿三角肌胸大肌间沟下3-4cm。
3)肩关节前内侧入路(Thompson,Henry)适应症:关节盂前缘骨折合并肩锁关节周围的骨折脱位。
体位及术前准备:同前。
切口:始于肩锁关节的前上方,沿锁骨外1/2前缘向内侧走形,随后沿三角肌前缘向远端延伸,到该肌起点至止点的2/3处。
4)单纯喙突骨折的前侧微创入路切口:喙突外侧1cm作垂直切口,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进入或直接劈开喙突表面的三角肌纤维(2)后方入路1)后方入路(Judet入路)1.切口:始于肩峰尖的外侧,沿肩峰边缘向内后方延伸,弧形向远端走至肩胛下角2.神经界面:小圆肌(腋神经支配);冈下肌(肩胛上神经支配)之间3.注意事项•牵拉翻转三角肌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支配三角肌的腋神经(经四边孔支配小圆肌和三角肌)。
•在冈下肌和小圆肌之间分离后,将冈下肌向上牵开,注意保护肩胛上神经(经肩胛上切迹从冈上窝进入冈下窝,在冈下肌深面走形,支配冈下肌)2)简化的后方入路(King入路)1.切口:肩关节外展90°,在肩峰后方做垂直切口,并向下延伸10cm。
精彩继续一文详解桡骨前侧入路(HENRY入路)桡骨前侧入路桡骨前侧人路可以良好而安全地显露桡骨全长、显露桡骨近端1/3有损伤骨间后神经的危险。
但前路可以骨膜下剥离旋后肌,并用其来保护该神经,避免危险的发生。
同样,术中注意放置拉钩的位置,避免向后放置拉钩将神经直接压在烧骨上,因为骨间后神经可能在桡骨颈远端的烧骨粗隆对侧水平与骨直接接触。
这一人路首先为Henry所描述,故名Henry 切口。
桡骨前侧入路的适应证如下:1.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
2,桡骨骨不连的植骨和固定术。
3.桡骨截骨术。
4.桡骨骨肿瘤的活检和治疗。
5,桡骨慢性骨髓炎的死骨摘除。
6,桡骨粗隆的前侧显露。
The biceps brachii is a muscle in the upper arm. It is locat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humerus and is part of the muscle network in the arm along with muscles such as the brachialis and brachioradialis. The biceps brachii is a compound muscle made up of two heads: the long head and the short head. They originate from the upper and lower heads of the humerus, respectively, and end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humerus.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biceps brachii is to flex and rotate the elbow joint, whether the elbow is extended or flexed. It also helps to support and stabilize the wrist. Damage or strain to the biceps brachii can limit elbow movement and affect hand function. Physical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can help to restore muscle function.biceps brachii(肱二头肌)是人体上肱部的一种肌肉。
新技术—掌侧入路治疗前臂双骨折,更快捷,更安全!01前言目前前臂骨折多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本研究笔者介绍了一种改良前臂掌侧入路。
采用掌侧单切口显露2个操作窗口来显露前臂的内外侧腔室。
不仅能够避免骨间膜异位骨化的发生,而且对周围的血管神经损伤较小。
该入路主要适用于复杂的桡骨远端骨折和尺骨干骨折。
02入路介绍患者仰卧位,神经丛阻滞麻醉,上止血带。
选择掌侧入路,腕横纹近端1cm切开,术中根据骨折部位可平行掌长肌向近端延伸扩大切口。
依次切开皮下和筋膜,于FCR(桡侧腕屈肌腱)和PL(掌长肌)间隙进入,通过单一切口双窗口显露尺桡骨(内侧尺骨窗,外侧桡骨窗)。
术中需要综合考虑前臂、肘关节和尺桡关节,前臂双骨骨折需要解剖复位,以免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虽然大多数长骨骨干骨折可以选择弹性髓内钉固定,但笔者建议选择加压钢板螺钉进行坚强固定,可以获得直接愈合。
对于前臂粉碎性骨折最好选择弹性固定,缺点是间接愈合会有骨痂形成,导致前臂旋转受限。
选择掌侧或背侧钢板尚存在争议,有报道认为背侧钢板会引起肌腱炎,甚至导致伸肌腱断裂。
而掌侧钢板可能会引起撞击综合征。
依据我们的经验将钢板置于尺桡骨掌侧,可以获得良好的软组织覆盖。
术中首先处理简单骨折,以恢复长度和力线,避免旋转受限。
01 外侧(桡骨)窗将FCR、桡动脉和肱桡肌向桡侧牵开,指浅屈肌腱(FDS)、拇长屈肌腱向尺侧牵开以保护正中神经(见图2所示)。
随后切开旋前方肌显露桡骨近端。
前臂近端骨折显露时,可以将前臂置于旋前位,显露并掀起旋前圆肌,以便更好地显露桡骨近端。
图1所示。
A和B. 前臂双骨折正侧位片。
C和D. 术中透视显示骨折复位和内固定情况。
E. 术后3个月手术瘢痕。
图2所示。
桡侧窗:桡肱肌(a)、桡动脉(b)、桡骨(c)、拇长屈肌(d)、桡侧腕屈肌(e)、掌长肌(f)。
02 内侧(尺骨)窗由尺侧腕屈肌腱FCU(尺神经支配)和指浅屈肌腱(FDS)(正中神经支配)肌间隙进入。
前臂骨折固定的方法
前臂骨折的固定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石膏固定:将患者的手、前臂和上臂固定在一定的角度内,使用石膏进行包扎,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
2. 内固定手术:通过手术将骨折片用钢板、钢钉或螺钉等内部支架进行固定。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骨折或骨折不稳定的情况。
3. 外固定手术:通过手术将骨折片用金属外固定支架固定在肌肉或骨骼的外部。
外固定可以在等待手术或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提供骨折的稳定性。
4. 曲轴桡骨夹:适用于桡骨和尺骨同时骨折的情况。
通过使用曲轴桡骨夹将桡骨和尺骨固定在一起。
以上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骨折类型、复杂性、骨折稳定性等因素,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评估和决定。
前臂双骨折诊疗常规【概述】此种骨折在前臂骨折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可发生侧方移位、重叠、旋转、成角畸形,治疗较为复杂。
按AO分型分为A、B、C三型,A型为简单骨折;B型为楔形骨折;C型为复杂骨折。
治疗上应根据骨折类型、移位程度等诸多因素决定最佳治疗方案。
对保守治疗无法达到或维持功能复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诊断标准】1、有外伤病史,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可触及骨檫音和异常活动。
2、X片示存在骨折征象和移位。
【纳入标准】简单骨折(AO分型中A型骨折)。
【排除标准】1、尺桡骨干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陈旧性骨折,病理性骨折。
2、伴有内科疾病或严重骨质疏松症。
3、局部皮肤及软组织挫伤严重;肢体肿胀严重;骨筋膜室综合症形成。
4、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或其它外伤。
5、小儿尺桡骨干骨折(≤14岁)。
6、术区有明显感染灶者。
【治疗常规】1、手术(1)手术指征:手法复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简单骨折(AO分型中A型骨折)。
(2)麻醉方式:臂丛神经阻滞或全麻。
(3)术后换药拆线:术后第一天拍DR X线片,术后第1、3、5、10天各换一次药,术后第10-14天拆线,更换石膏。
2、药物(1)术前:术前0.5-2小时至术后3日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术后:应用活血化淤及促进骨折愈合药物。
3、检查(1)术前:血、尿、粪常规,肝功、肾功、凝血四项、电解质、血糖、血脂、全导心电图、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胸部正位及骨折部位正、侧位(DR)X 线片。
(2)术中:C臂X光机透视。
(3)术后:血常规、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骨折部位正、侧位(DR)X线片。
【出院标准】1、切口Ⅰ/甲愈合。
2、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物牢靠。
3、体温正常、血象正常。
【质量标准】1、平均住院日:17天。
2、疗效标准:治愈率≥99%,病死率<1%。
3、切口感染率<0.5%。
前臂双骨折临床路径编码:S82.204 疾病名称:前臂双骨折适用对象:前臂双骨折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预期住院天数:17 天/实际住院天数:天预期术前住院天数:2 天/实际术前住院天数:天。
尺桡骨干双骨折手术入路尺桡骨干双骨折手术入路?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复杂,别着急,咱们一点一点地说清楚。
想象一下你不小心摔倒了,摔得可不轻,手腕一疼,直觉告诉你:哎呦,这下完了,怕是骨头都断了。
去了医院,医生一看,果然,骨折了。
特别是尺桡骨,虽然名字听着很吓人,但其实这俩骨头就在咱们的前臂里,平时用得最多的就是这两根,拿东西、刷牙、玩手机,基本都靠它们。
要是骨折了,治疗的方法有很多种。
有的直接石膏一裹,就算了;有的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
手术?嘿,别急,手术可不像咱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医生可不能马虎。
尤其是尺桡骨折,还是双骨折,那就更得小心了。
好在技术越来越好,手术进展也很快,基本上都能恢复得很好。
先来说说,手术做哪儿去?就是“入路”问题了,入路,顾名思义,就是医生如何进入骨折部位进行修复。
尺桡骨的双骨折,想想看,手术得从哪里动刀?是不是特别犹豫?医生是有技术的,不会乱来。
最常见的入路就是通过前臂的皮肤做一个切口,别看这个切口小小的,修复起来可是费劲的活。
要是骨折的地方不复杂,医生就会选择做最简单的“前臂正中”入路。
这种方法,就是从手腕的位置开始,轻轻一切,能很方便地到达尺桡骨的位置,把骨头摆正。
然后进行固定,钉上小钉子或者钢板,没错,钢板!有点像你看过的那些电影里的钢铁侠的装备,别小看它,给骨头打个钉子,固定好了,骨折就不容易再乱动了。
不过呢,这种手术方法适合于那些骨折不太严重,或者位置比较固定的情况。
要是碰到骨折比较复杂,或者有些小碎片,那医生可得考虑其他的入路。
比如“前臂外侧入路”。
这就有点不同了,医生从手臂外侧进入,切口稍微大一些,但能更好地看到骨头的情况。
别看切口大点,这方法其实挺稳妥的,因为它能够让医生更精准地操作,避免损伤到其他重要的组织,像肌肉、神经什么的,万一碰到了,可就麻烦了。
但说到这个“入路”,其实它并不单纯是个技术活,更多时候它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骨折后,如果不及时手术修复,骨头可能会愈合得不太好,甚至留下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