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章节知识点第八章
- 格式:docx
- 大小:58.82 KB
- 文档页数:1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分类:财会经济中级经济师主题:2022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基础知识)考试题库科目:经济基础知识类型:章节练习一、单选题1、在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中,制造业订货单指数属于()。
A.滞后指标B.一致指标C.先行指标D.同步指标【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在实际经济分析工作中,可以把一系列经济指标划分为一致指标、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
先行指标也称为领先指标,这些指标可以预测总体经济运行的轨迹,如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和广义货币M2。
2、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
A.可持续发展B.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C.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D.以人为本【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此题考查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当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时,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应采用()。
A.不变价格B.现行价格C.平均价格D.预期价格【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此题考查经济增长的含义中GDP的计算方式。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4、假设某国在2017-2018年期间,GDP增长6%,资本存量增长5%,劳动力增长1%。
如果资本在GDP增长中所占的份额为40%,劳动力所占的份额为60%,那么该国这一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
A.3.4%B.1.4%C.2.6%D.4.2%【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经济增长的三因素分解法计算经济增长率的公式为: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通常此考点的计算是已知经济增长率,求全要素生产率,即计算技术进步程度在经济增长率中所占份额或比重。
按照公式GA=GY-αGL-βGK=6%-60%×1%-40%×5%=3.4%。
2022中级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第8章-经典讲义试题解析1.【多选题】下列关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当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时,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应采用现行价格B: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C: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D:经济增长率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E: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结构优化、制度变迁、本题纠错正确答案:EB我的答案:未作答试题难度:中等统计:47.30%共有148人答过,平均正确率参考解析:【考查知识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解析】(1)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通常用经济增长率表示。
计算GDP时可以用现价计算,也可以用不变价格计算。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用不变价格计算的算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GDP可以用来计相关问题:1个我要提问D为什么不对?老师回复:学员您好,您的问题回复如下: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但只是一个衡量总产出的概念,并不包含伴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祝您学习愉快!2.【多选题】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
A:净出口B:政府支出C:生产要素的投入量D:生产要素的效率E:投资需求本题纠错正确答案:DC我的答案:未作答试题难度:中等统计:55.41%共有148人答过,平均正确率参考解析:【考查知识点】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解析】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劳动的投入数量和劳动生产率、资本投入数量和资本效率。
劳动及资本均属于生产要素,故素的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的效率。
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生产要暂无相关问题我要提问3.【单选题】如果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劳动增长率为2%,资本增长率为4%,如果资本在GDP增长中的份额为25%,劳动力为75%,,根据索洛的余值法,在8%的经济增长率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约为()。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章节必备考点在经济师中级考试中,《经济基础》是一门至关重要的科目,涵盖了广泛的经济领域知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以下将为您梳理各章节的必备考点。
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章节中,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
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方式。
第二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是必须牢记的要点。
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要区分清楚,同样,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也不能混淆。
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弹性的计算和应用是常见的考点。
比如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要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概念分析实际经济问题。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是重点。
要明白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以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与联系也要搞清楚,掌握各种成本曲线的形状和特征。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结构的类型,如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各自的特点和条件要牢记。
价格歧视的类型和应用也是常考的内容。
此外,不同市场结构中企业的产量和价格决策方法也需要掌握。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特点,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供给曲线要熟悉。
理解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在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方面的应用。
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市场失灵的原因,如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要深入理解。
掌握政府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的方式和措施,比如反垄断政策、解决外部性的方法、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对信息不对称的治理。
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国内生产总值的几种核算方法,以及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投资乘数的计算和应用,都是重要的考点。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串讲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主讲老师:贾琼(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含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2、经济增长率(1)定义:衡量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但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面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2)通常用经济增长率衡量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
(3)经济增长率=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计算GDP时可以用现价计算,也可以用不变价格计算:①用现行价格计算: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②用不变价格计算: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3、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2)经济增长并不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发展,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制约发展的不良局面。
(二)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1、劳动的投入数量:取决于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以及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越多,生产的产品就可能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2、资本的投入数量: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资本数量投入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资本的投入数量也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3、劳动生产率:一般用在一定时间内每个劳动者所生产的GDP,或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的GDP来计算。
在同样的劳动投入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
4、资本的效率(投资效益),指单位资本投入数量所能产生的GDP,一般用GDP与资本总额的比率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GDP需要投入的资本数量表示。
第八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一、价格总水平(一)熟悉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度量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编制各种价格指数;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主要指标。
(二)掌握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
2.总需求和总供给(三)熟悉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1)对工资的影响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变动成正比,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
(2)对利息率的影响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在价格总水平不变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
(3)对汇率的影响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4)间接效应二、就业和失业(一)掌握就业和失业的一般含义(二)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的含义和统计口径注意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概念。
(三)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熟悉失业率和就业的计算公式。
注意: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四)掌握失业的类型自愿失业和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种形式,需求不足型失业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
(五)熟悉我国就业和失业问题的特点由于二元结构和体制转轨,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矛盾比较严重。
熟悉二元结构的定义: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三、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关系(一)奥肯定律在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二)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但弗里德曼认为,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
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基础练习题(参考)-第八章农村集体经济统计[单选题]1.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现象总体的()特征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
A.数量B.性质C.质量D.价(江南博哥)值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辖(或所属)经营单位经济活动在数量方面的表现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以研究和认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和运行规律。
[单选题]2.农村集体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农村集体经济现象总体的()。
A.质量特征和数量关系B.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C.效益特征和数量关系D.产量特征和质量关系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农村集体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农村集体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调查对象为构成农村集体经济的各类经营单位,包括各类乡(镇)级集体企业、村组集体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调查农户等。
[单选题]3.按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支出资料采用()调查方法取得。
A.全面B.抽样C.重点D.典型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农村集体经济统计除农户家庭经营收支资料外,其他调查对象的数据信息主要通过全面调查获得。
按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报表制度要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支出资料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
[单选题]4.按统计制度规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采取()调查法。
A.典型B.全面C.抽样D.重点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农村基本情况统计一般是采取全面调查的统计方法,以村为起报单[单选题]5.()是指在被研究现象总体的所有组成单位中,选择其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A.典型调查B.全面调查C.抽样调查D.重点调查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重点调查是指在被研究现象总体的所有组成单位中,选择其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其实质是范围比较小的全面调查,目的是反映现象总体的基本情况。
重点调查单位的选择要着眼于所研究现象主要方面数量表现的比重。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复习提纲与考点汇总(最新精华版)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一)需求的含义需求的构成要素:购买欲望、支付能力市场需求:一定时间、一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某商品或服务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二)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需求与之正相关)3.产品价格(最重要的因素,需求与之负相关)4.替代品价格(与价格有关)5.互补品价格(例如:汽车与汽油,电器与电)6.预期7.其他因素(品种、质量、地理位置、季节、政策)(三)需求函数、需求规律、需求曲线需求函数:Q d = Q d(P)其中,Q d是需求量,P是该商品价格。
需求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的变动为需求规律(大部分商品符合需求规律,但是极少数不符合:例如钻石的价格越低,需求越少;低收入群体购买食品,价格越高,需求越大)需求曲线:二、市场供给(一)供给的含义以及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某一时间内,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供给函数:Qs=Qs(P),Qs是供给量,P是该商品的价格。
影响供给的因素:1.产品价格(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供给量与价格呈正相关)2.生产成本(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成本越低,利润增加,供给增加。
)3.生产技术(技术水平高,成本下降,供给增加)4.预期5.其他因素(生产要素价格及国家政策)(二)供给规律与供给曲线规律: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与市场价格呈正方向变化。
供给曲线:三、均衡价格(一)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形成与变动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于E点,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其数量为Qo,为均衡数量。
Po为均衡价格。
(二)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1.最高限价分析(最高限价,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在这一价格下进行,目标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或降低生产成本)如图所示,Po为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Pe,因此刺激消费,导致供给减少,需求加大。
第八章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1、政府的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政府还要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通过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
3、.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价格总水平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就是要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增长。
5、增加就业,保持合理的失业率6、稳定价格总水平: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即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也要避免通货紧缩(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7、平衡国际收支:收大于支为顺差,支大于收为逆差8、宏观调控的目标冲突:从根本上说,宏观调控的四个政策目标是一致的。
但是具体说来,宏观调控的四个政策目标之间,既存在着某种互补关系,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①经济增长目标与增加就业目标――互补关系;②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与价格稳定目标――存在冲突和矛盾9、政策目标选择:(1)首先考虑本国经济运行周期的阶段特征和社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2)其次考虑国际经济形势对本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10、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在制定目标时应综合考虑。
②在制定目标时,要遵循适度原则。
③为实现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在经济政策的运用上,既要掌握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力度,又要注意政策的相互配合,同时还要把握好实施政策的时机,以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否则,宏观调控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11、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在我国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有国家计划或规划。
12、国家计划的作用:提出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为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依据。
13、财政政策。
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14、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
在需要扩大需求时,采用减税、扩大财政支出的政策;在需要抑制需求时,采用增税、压缩财政支出的政策。
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一、经济增长(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增加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衡量: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GDP经济增长率(G):度量经济增长速度G=∆Y t Y t−1∆Y t: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Y t−1:上年度实现的经济总量现价GDP:反映经济发展规模不变价GDP:计算经济增长速度(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1. 劳动的投入数量2. 资本的投入数量3. 劳动生产率4. 资本的效率(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对劳动、资本的投入以及要素的生产效率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解1. 两因素分解法假设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看作某一项生产要素(劳动或资本)与其生产率的作用的结果,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经济增长率(G Q)=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G H)+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G P)2. 三因素分解法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经济增长率(G Y)=技术进步率(G A)+劳动份额(α)×劳动增长(G L)+资本份额(β)×资本增长率(G K)全要素生产率(索洛余值)公式为G A=G Y−αG L−βG K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一)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类型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经济周期需要通过一组经济总量指标来反映,包括GDP、就业和金融市场指标。
按周期波动的长周期:长循环或康德拉耶夫周期,周期平均长度为50-60年。
时间长短划分:中周期:大循环或朱格拉周期,周期平均长度为8年。
(最关注)短周期:小循环或基钦周期,周期平均长度3-5年。
按经济总量绝对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经济总量下降或相对下绝对减少。
降的不同情况:增长性周期: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二)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扩张阶段:复苏阶段:是扩张阶段的初期经济周期划分细分繁荣阶段:是扩张阶段的后期最高点顶峰为两个阶段:收缩或衰退阶段(衰退特别严重就称为萧条):最低点为谷底谷底和顶峰也叫转折点或拐点复苏和繁荣阶段特征: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提高,投资持续增长,产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常伴随通货膨胀。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专业Vol. 1 环球网校经济师环球教育旗舰店
免费下载各科目的考点精析
关注微信公众号:ijingjishi,回复:考点登陆环球网校网站: 注册环球网校账号,可免费观看备考指导班视频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章节知识点第八章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章节知识点
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1、经济增长:只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通常用GDP或人均GDP来衡量。
2、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的投入数量、资本的投入数量、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效率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多方面的内容。
4、经济增长的因素分解:两因素分解法: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GQ=GH+GP;三因素分解法: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5、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至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周期类型:1)长周期(50-60年)中周期(8年)短周期(3-5年);2)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经济增长负增长、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经济增长率正值;经济周期阶段:扩张阶段(复苏繁荣)收缩或衰退阶段。
6、经济波动原因:投资率的变动、消费需求的波动、技术进步状况、预期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动;波动指标体系:一致指标(也叫同步指标如: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先行指标(也叫领先指标如: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广义货币M2)滞后指标(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7、经济发展内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广广大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居民收入分配状况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特征:1)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3)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①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转变③由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