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双骨折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尺桡骨双骨折尺桡骨双骨折多见于青少年。
直接、间接(传达或扭转)暴力均可造成尺挠骨干双骨折。
骨折后局部肿胀、疼痛,肢体畸形,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完全骨折者可们及骨擦音。
尺桡骨双骨折在前臂骨折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可发生侧方移位、重叠旋转、成角畸形,治疗较为复杂,不同形式的暴力所致骨折的类型亦不同。
尺桡骨干双骨折不论其部位、类型,均可采用手法闭合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骨折端虽能复位,但其位置不易维持者,可在麻醉下行闭合钢针贯穿内固定。
治疗中恢复尺桡骨的轴线及两骨之间的骨间隙十分重要,否则将影响前臂的旋转功能。
手术治疗尺桡骨骨折,只限于断端复位不良,骨间隙消失或骨折端疑有软组织嵌入者。
【病因病机】(一)尺桡骨双骨折1.直接暴力:多见打击或机器伤。
骨折为横型或粉碎型,骨折线在同一平面。
2.间接暴力:跌倒手掌触地,暴力向上传达桡骨中或上1/3骨折,残余暴力通过骨间膜转移到尺骨,造成尺骨骨折。
所以骨折线位置低。
桡骨为横型或锯齿状,尺骨为短斜型,骨折移位。
3.扭转暴力:受外力同时,前臂又受扭转外力造成骨折。
跌倒时身体同一侧倾斜,前臂过度旋前或旋后,发生双骨螺旋性骨折。
多数由尺骨内上斜向桡骨外下,骨折线方向一致,尺骨干骨折线在上,桡骨骨折线在下。
(二)桡骨干骨折幼儿多为青枝骨折。
成人桡骨干上1/3骨折时,附着在桡骨结节肱二头肌及附着于桡骨上1/3旋后肌,使骨折近段向后旋转移位。
桡骨干中1/3或下1/3骨折时,骨折线在旋前园肌抵止点以下,由于旋前及旋后肌力量相等,骨折近段处于中立位,而骨折远段受旋前方肌牵拉,旋前移位,单纯桡骨干骨折重迭移位不多。
(三)尺骨干骨折单纯尺骨干骨折极少见,多发生在尺骨下1/3,由直接暴力所致,骨折端移位较少。
【临床表现】本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畸形及压痛,可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前臂活动受限。
儿童常为青枝骨折,有成角畸,形而无骨端移位。
有时合并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桡神经损伤,要注意检查。
桡尺骨骨折分型:尺桡骨骨折即前臂骨折。
概述:包括桡骨、尺骨单骨骨折及前臂双骨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表现为前臂疼痛、肿胀、畸形及功能障碍多手法复位固定,严重者需要手术复位固定病例定义:前臂骨由尺骨及桡骨组成,尺桡骨之间由坚韧的骨间膜连接。
当前臂受到强大暴力打击时可引起骨折,临床上所指的前臂骨折按照骨折类型可分为桡骨、尺骨单骨骨折及前臂双骨骨折等。
临床上常表现为前臂疼痛、肿胀、畸形、成角畸形及功能障碍等症状。
疾病类型尺骨干单骨折较为少见,多由直接外力作用所引起,最常发生于尺骨干的下1/3部位,多数患者无明显骨折移位。
尺骨干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Monteggia 骨折)又称为孟氏骨折,为常见的前臂骨折,多因间接外力作用所致。
骨折部位一般位于尺骨干上1/3部位,合并有桡骨头向前或外侧方移位。
临床上可分为伸展、屈曲、内收三种类型。
较少见,多由间接外力所引起,多发生于跌倒后手掌着地时。
桡骨干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Galeazzi 骨折)又称盖氏骨折,该骨折类型并不多见,可由直接外力及间接外力引起。
Galeazzi骨折可分为三型:Ⅰ型、Ⅱ 型、Ⅲ型,具体见Galeazzi骨折词条部分。
尺桡骨干双骨折为常见的前臂骨折,多发生于青少年,可由强大的直接外力、间接外力、扭转外力所引起。
骨折多为粉碎或多段骨折,常伴有广泛的软组织、神经、血管损伤。
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多指距离桡骨远段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引起。
按照骨折类型可分为: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关节脱位(Barton骨折)。
具体见桡骨远端骨折词条部分。
浅谈不同方法对前臂尺桡骨双骨折治疗分析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前臂尺桡骨双骨骨折的治疗主要以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这也是骨折的基本治疗方法,但不仅仅存在这一种治疗,还包括切开复位和康复治疗。
毕竟尺桡骨在臂部的运动和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不可或缺。
本文主要从前臂尺桡骨双骨折的发生条件和分类出发,浅谈其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求减少患者的痛苦,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标签:尺桡骨双骨折;手法复位;切开复位;康复治疗前臂尺桡骨双骨折是骨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手臂功能的影响也不仅相同,每一种治疗方法的选择都要根据患者的病因和类别来定,每一种的治疗也都决定着每一名患者对前臂痊愈后的功能要求。
因此,慎重的选择治疗方式是对每一名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
治疗不仅仅是是骨折的尺桡骨长合,还要尽可能恢复前臂的功能,最起码是基本功能。
要具体病情,具体治疗。
1 前臂尺桡骨双骨折的诊断只有了解了骨折的病因、分类,对病情加以准确的诊断,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案。
1.1前臂尺桡骨双骨折的病因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
①直接暴力,前臂双骨折多数情况下是由于重物的打击或者机器、车轮的直接碾压,又或者刀砍伤,在同一平面上造成横行或粉碎性骨折,也同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肌或肌腱断裂,进而导致尺桡骨骨折周围的神经血管损伤等;②间接暴力,顾名思义,是由暴力传导引起的,比如在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通过传导至尺桡骨,桡骨所承担的力多于尺骨,易先断裂,若残余的暴力较大,会使暴力通过骨间膜向内下传导,引起尺骨骨折;③扭转暴力,如果在跌倒时手掌着地,同时前臂发生旋转,骨折会发生在尺桡骨的不同平面,造成螺旋骨折或斜行骨折,这三种就是最常见的前臂尺桡骨双骨折病因。
1.2前臂尺桡骨双骨折的分类骨折的分类是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参考。
可以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一般的闭合性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联合康复治疗,而开放性骨折,在根据开放性的严重程度选择是,手法复位外固定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康复治疗。
前臂双骨折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尺桡骨干骨折是常见的创伤、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在同一平面,可为横行、粉碎的或多段骨折,间接暴力所致骨折常不在同一平面,常呈斜行。
【诊断要点】
1.尺桡骨双骨折在诊断上多无困难,除注意一般骨折症状外,尚应注意有无血管、神经及肌肉组织的伴发伤。
尤其是机器绞压者,软组织的损伤可能早于骨的损伤,易引起挤压综合征或缺血性挛缩等,临床上应反复强调。
2.X线检查不但能明确诊断,且有助于分型、随访观察及疗效对比。
拍X线片时应包括尺桡上下关节以防漏诊。
3.诊断方法根据外伤史、临床表现、查体及X线检查可确诊。
【治疗原则和方案】
1.无移位者可行石膏固定。
2.有移位者首先采用闭合复位。
桡骨干中、下1/3骨折时,骨折线位于旋前圆肌止点以下,近段因旋前圆肌和旋后肌的牵拉力量相抵消而处于中立位,远段则受旋前方肌的影响而旋前,应在中立位复位和固定。
复位成功后用长臂石膏固
定,消肿时容易产生再移位,必须定期随访并及时更换石膏。
3.复位失败者应做切开复位、接骨板或髓内针内固定。
前臂双骨折复位标准
前臂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其中前臂双骨折尤其常见。
正确的复位是治疗前臂双骨折的关键步骤,因此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指导。
1. 术前准备
在进行前臂双骨折复位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这包括充分评估患者的骨折类型、程度和患肢的状态,以及确定适当的麻醉方式。
2. 术中操作
在术中进行前臂双骨折复位时,需要保证患者的肢体处于适当的位置,以充分暴露骨折部位。
然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复位:
- 首先要进行径向骨的复位。
在手腕处施加适当的牵引力,以便将骨头拉出来。
同时,通过旋转肢体使骨头转到正确的位置。
- 复位完成后,需要对患肢进行适当的固定。
这可以通过使用外固定器或内固定器来实现。
在选择固定方式时,需要考虑骨折类型、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状况等因素。
3. 术后处理
在完成前臂双骨折复位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术后处理。
这包括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饮食和护理等。
同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
总之,前臂双骨折复位标准是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术后处理可以极大地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前臂双骨折
前臂双骨折时指发生在前臂尺、桡骨骨干的骨折。
临床上比较常见,约占骨折的7.5%。
本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儿童病儿多为青枝骨折。
前臂骨骼由尺、桡骨组成,尺骨轻度向后凸出,桡骨轻度向桡侧凸出。
尺骨近端与肱骨构成肘关节,桡骨远端与近排腕骨构成桡腕关节。
尺、桡骨由上、下尺桡关节及骨间膜紧密相连。
骨间膜是一种坚韧的纤维组织膜,起自桡骨,斜向内下至尺骨,附着于桡、尺骨间嵴,几乎与尺、桡骨等长。
前臂有4组肌肉:伸肌、屈肌、旋前肌、旋后肌。
前臂双骨折后,前两组肌肉造成骨折段的重叠移位、侧方移位及成角移位,后两组肌肉造成骨折段的旋转移位。
护理评估
1.伤肢望诊:前臂是否肿胀,是否有重叠、旋转及成角畸形,是否有皮下淤血。
触诊:有无压痛,患肢脉搏是否较健肢缩短。
2.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减轻程度的方法,以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是否合并有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3.受伤史青少年是否有机器或车轮压伤史,儿童是否有跌倒摔伤史。
4.X线检查包括肘关节和腕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判断骨折的类型。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小夹板及石膏固定,功能锻炼。
2.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及钢板螺丝钉固定,近年来采用自动加压钢板内固定。
切开复位及髓
内钉固定。
常见护理问题①焦虑。
②疼痛。
③潜在并发症:股筋膜室综合征,前臂缺血性肌痉挛。
④知识缺乏:功能锻炼知识。
护理措施
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前臂具有旋转功能,骨折后患肢手的协调性及灵活性丧失,给生活带来极
大不便,病人易产生焦虑和烦躁情绪。
应向病人作好安抚工作,并协助生活料
理。
2.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饮食,促进生长发育及骨质愈合。
3.体位患肢维持在肘关节屈曲90º、前臂中立位。
适当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
肿胀。
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由于前臂高度肿胀或外固定包扎过紧,或组织肿胀加剧以后造成相
对过紧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
如果病人出现“5P”症状,应立即拆
除一切外固定,以免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术后护理
1.保持有效固定钢板固定后,用长臂石膏托将患肢固定于肘关节屈曲90º、前臂中立位3~4
周。
髓内针固定者,则用管型石膏固定4~6周。
2.功能锻炼
⑴早、中期从复位固定后开始。
2周内可进行前臂和上臂肌肉收缩活动。
①第1日用力握拳,充分屈伸拇指,对指、对掌。
站立位前臂用三角巾悬吊胸前,做肩前、后、左、右摆动及水平方向的绕圈运动。
②第4日开始用健肢帮助患肢做肩上举、侧上举及后伸动作。
③第7日增加患肢肩部主动屈、伸、内收、外展运动。
手指的抗阻练习,可以捏橡皮泥、拉橡皮筋或弹簧等。
④第15日增加肱二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用橡皮筋带做抗阻及肩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运动。
3周内,禁忌做前臂旋转活动,以免干扰骨折的固定,影响骨折的愈
合。
⑤第30日增加肱三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做用手推墙的动作,使两骨折端之间产生纵轴向挤压力。
⑵晚期从骨折基本愈合,外固定去除后开始。
①第1日做肩、肘、腕与指关节的主动运动。
用橡皮筋做阻力的肩屈、伸、外展、内收运动,阻力置于肘以上部位。
手指的抗阻练习有捏握力器、挑橡皮筋等。
②第4日增加肱二头肌抗阻肌力及等长、等张、等速收缩练习。
③第8日增加前臂旋前、旋后的主动练习,助力练习,肱三头肌与腕屈伸肌群的抗阻肌力练习。
有肩关节功能障碍时,做肩关节外旋与内旋的牵引,腕关节屈与伸的牵引。
④第12日增加前臂旋前、旋后的肌力练习,可用等长、等张、等速收缩练习等方法。
前臂旋前、旋后的牵引。
⑤还可增加作业练习,如玩橡皮泥、玩积木、洗漱、进餐、穿脱衣服、上厕所、沐浴等,以训练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出院指导
1.饮食宜高蛋白、高热量,含钙丰富且易消化的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
2.休息与体位行长臂石膏托固定后,卧床时患肢垫枕与躯干平行,头肩部抬高;离床活动时,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吊于胸前。
3.功能锻炼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功能。
4周后可进行各关节的全面运动。
4.复诊的指征及时间石膏固定后,如患肢出现“5P”征,应立即就诊。
在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固定,防止畸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