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作业中的评价 莫锐萍
- 格式:pdf
- 大小:259.56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研究发布时间:2021-11-09T03:54:58.16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7期作者:宋梅芬[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平时的阅读来积累一定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决策的过程中巧妙的应用平时的积累来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中的表达方式宋梅芬麒麟区第六中学云南省曲靖市 655000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平时的阅读来积累一定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决策的过程中巧妙的应用平时的积累来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中的表达方式,并积极的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从而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用阅读以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有效结合学生进入到初中阶段,语文学习重读和写相配合是值得借鉴的,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写作来服务的学生,只有通过写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中的表达含义,同时阅读也是一个长知识长见识的过程,因此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能积累更多优秀的语句和文章的框架,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写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强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库,让读书与写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形成一种习惯,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教学的意义语文这一门学科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与提升。
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和写作的内容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只有做到了将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帮助学生对于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帮助学生充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含义,并让学生通过写作的形式进一步的巩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第1篇一、引言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众多中学语文教材中,课文《背影》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篇目。
本文将从名家视角出发,对《背影》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启示。
二、名家点评1. 钱理群教授点评钱理群教授认为,《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它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子情深。
在钱教授看来,本文具有以下特点:(1)真挚的情感:朱自清先生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这种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为之动容。
(2)细腻的笔触:朱自清先生在描写父亲背影时,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
(3)深沉的思考:在《背影》中,朱自清先生不仅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还引发了对人生、亲情、责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2. 王充闾教授点评王充闾教授认为,《背影》是一篇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散文,它展现了朱自清先生独特的审美情趣。
以下是王教授对《背影》的点评:(1)独特的审美情趣: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展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情趣体现在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对情感的真实表达等方面。
(2)丰富的意象:朱自清先生在描写父亲背影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月光、站台、人群等,使文章更具画面感。
(3)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背影》中,朱自清先生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揭示了人生、亲情、责任等深刻的哲理,使读者受益匪浅。
3. 刘增杰教授点评刘增杰教授认为,《背影》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叙述视角:朱自清先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深情。
(2)精湛的语言艺术: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文学韵味。
通过“微写作”落实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分析,探讨了微写作在实现这些目标中的作用。
微写作能够帮助学生表达情感、塑造人生观,并提升文学素养。
通过微写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培养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微写作是有效落实高中语文课堂目标的手段,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态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广泛应用微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微写作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目标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微写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影响,人生观,塑造,作用,文学素养,重要意义。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高中语文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运用微写作这种新型教学方式。
微写作是指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进行短文本创作的一种写作形式,其特点是简洁、直观、具有即时性。
通过微写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敏感度和理解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
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微写作”落实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性,旨在挖掘微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潜力,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态度提供借鉴和指导。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中语文教学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注细节,稳打稳扎——2011年评卷归来反思日常教学梁丹娜一、试题结构2011年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全卷满分150分,共五大题,22小题,选择题(共11题)与非选择题(共11题)分值比约为1:5。
各种题型的数量和权重分布情况如下: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34分,占全卷分值的23%,其中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19分,占全卷分值的13%,古诗文积累与运用15分,占全卷分值的10%;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56分,占全卷分值的37%,其中古诗文鉴赏与阅读16分,占全卷分值的11%,现代文阅读40分,占全卷分值的27%;第三部分写作,共60分,占全卷分值的40%。
各部分考查内容在全卷总分中所占的比例二、考查范围及考试能力要求市教研室陈坪老师在初三复习专题研讨会上曾明确表示,试题考查的范围无外乎是以下四点:1.基础字词以书本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及文中注释为主;2.现代文阅读考查是课内外结合,以课外阅读为主;3.文言文只考课内,包括讲读课和自渎篇目;4.重点考查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
而能力等级考查分别从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及鉴赏评价等五种能力入手进行,比较直观地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知识积累和语文素养积淀以及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理念。
三、试题质量反馈及评价分析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8题,34分,占全卷权重的23%。
试题中反映出设题意图是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如第1题的字音考查、第2题的错别字辨析,选项中的词语都出自课本的常用字词,既考查了学生平时的词语积累,也考查了学生严谨的思辨性和书写的规范性;又如第3题的词语运用、第4题的语病辨析、第5题的看图明义等,都体现了语文的生活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是积极倡导学生在基础知识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对有效能力的运用。
非选择题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第6题考查句子分析并仿写。
此题分值4分,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依次填写恰当的语句,共2句,每句2分,其中句式1分,内容1分。
执信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作文批改与讲评执信中学何淑琴一、期中考的考试目标期中考的测试范围,以粤教版必修一的内容为主,而作文亦是按照必修一的表达与交流的目标进行教学与考查。
中学生进入高中后,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会渴望理解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省悟自身。
在人生经历中,寻找成长的养分;在与人相处中,探问、审视和反思。
越了解自己,就越能理解他人,从而获得友谊和真爱;在观察和欣赏他人中,学会尊重宽容、学会承担起解决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的责任和使命。
在上半学期,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作文教学活动,已经写过《相处》《童年“傻”事》《__ _也是我的老师》等作文,较好地实现了必修一的表达与交流的教学目标。
二、期中考作文批改和讲评下面就期中考试作文做一个批改、讲评的说明。
作文题目:在人生路上,我们不仅有在学校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有在家中、在社会各个领域、各种场所给我们教益的亲人、朋友以及陌生的人们,他们也可以是我们的老师。
请以“也是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你要记叙的对象,使题目完整;全文不少于700字;卷面要整洁;每错一个字扣一分。
(一)作文评改标准1、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等级(10分);错别字每个扣1分(重复不计、6个封顶);卷面不洁扣1-2分;缺字每少30字扣1分;没有标题扣2分。
2、试评后,讨论评改要求。
(1)从题目的“也”字看,要求学生的记叙对象应该是除学校老师以外的人或物。
若写学校的老师,内容三等(11-15)表达二等(16-20)发展三等(5-6)总分不超过40分;(2)记叙对象若写篮球、钢笔、自行车、珍珠链等物,一定要写出事物本身的特点给自己的启发,从中悟出的道理,若没有写出事物的特点及教育启发作用,内容三等(11-15),若能挖掘事物特点并由此发现某些道理哲理,内容二等中(16-18),表达二等(16-20),发展(5-6);(3)记叙对象为“爱”“恐惧”“寂寞”等思想情绪、情感品行,这些都是人、事、物产生的结果,不是客观存在的具象,因而应选写具体客观的人和物为宜。
【课堂链接】Ke tang lian jie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它也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不少中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虚假粗糙、苍白无味。
怎样才能使学生作文具体可感,生动多姿呢?一 、走进生活、积累素材“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广泛积累写作素材。
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观察,若有一些心得体会,要及时记下来。
这样,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展示,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亲眼看到,亲手触摸到写作的对象,让他们在写作时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例如写一篇关于植物的作文,教师不妨出示一些真实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写一种动物,就尽可能让学生和身边可爱的小动物来个零距离接触;而写关于游戏或活动之类的作文时,不如先组织学生来个亲身的体验……这样,学生有了实际可感的鲜活经验,玩得开心了,写出来的作文也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饱含情感。
二、注重观察、放飞思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的发现,有所创造。
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立足点去观察,去思考,就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学生就可能发现他人尚未发现的新特征、新性质等,得到更多有意义的启发。
比如《树》一文,从树生长的“环境”看,学生能够看到树的挺拔身姿、不怕困难的品质;从“吸收”与“奉献”的角度看,学生能够看到树的付出和巨大贡献,从树形态的“根深叶茂”看,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与“成材”之间的理解。
逆向思维,反弹琵琶。
逆向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突破思维定式。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成语、说法等生疑、质疑,让学生在构思时站在对立面去思考,鼓励学生提出与传统迥然不同的看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滥竽充数”,有的学生批评齐宣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张吃大锅饭”;又如“班门弄斧”,有的学生提出“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要不怕出丑,向行家学习,才能少走弯路,从而提升自己的技能。
浅谈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作文零批改策略摘要】在初中语文作文零批改实践中,策略一树立与教材同步意识,以教材写作体系为经,以课文篇章为脉,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策略二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向,在培养学生“批”与“改”的能力中,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作文零批改初中语文批改策略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2-004-01作文零批改源自于自分教学理论,旨在师生、生生批与改的互动评改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评改水平。
培养学生作文零批改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历程。
因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和理解的过程,学生评改能力的提高是审美鉴赏和创造素养的显现。
因此,开展体系式培训初中学生语文作文零批改,要树立与教材同步意识,要指向语文的核心素养。
一、树立与教材同步意识指导学生写作要构建符合写作教学基本规律、切合语文教材特点的写作教学体系。
①初中语文作文零批改同样不能例外,需立足于教材,以教材的写作体系转植为学生作文零批改成长过程。
因此,实践初中语文作文零批改,要有与教材同步意识的策略,与现行部编版教材同步,以教材写作体系为经,以课文篇章为脉,组建作文零批改体系。
1.树立单元作文意识作为教者,其实就是教材理念的践行者。
现行部编版写作板块内容全面,各板块之间衔接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体系严密,在指导学生作文零批改时,毋需再自构体系。
例如指导语文七年级下册写作时,可围绕教材“写出人物的精神”“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这五个单元主题组成人物作文零批改系列训练。
在实践中,以《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写作内容以突出人物精神为抓手,其次学会抓住细节描写进行刻画人物,再次从选材角度描述人物的经典故事,接着从语言角度进行修改,达到“文从字顺”“语言简明”的效果。
这样培训,学生跟随着单元主题的延伸,随着教材内容的推进,作文零批改体系也随之形成。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发布时间:2021-11-09T07:27:43.780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9期作者:秦燕[导读] 尽管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作文教学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和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教师的指导方法不到位,没有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九中学 830000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考试中分数占比较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
学好作文,可以让学生们成为一个有素养的语文人,懂得更多的道理和做事方法,对学生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生们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教学现状;提高策略与方法引言:在初中阶段,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作文又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此,学好写作就可以学好语文这一门课程。
但是,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接下来,笔者将分析这些问题并介绍一些高效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作文教学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和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教师的指导方法不到位,没有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的学习基础都不同,教师们在开展教学时没有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做出调整,往往都是一概而论。
这样一来,教师没有给出学生们正确的指导,就算是给出了一些指导,也不一定完全符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导致教学效率相当低下。
第二,学生们没有高度重视写作,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
在很多学生看来,写作并不是学习语文的重点,而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阅读题部分,基本上没有学生愿意主动地练习写作[1]。
除此之外,写作比较花费时间,很多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
通过“微写作”落实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塑造和引导。
而通过“微写作”,可以更好地落实这一目标。
本文将从“微写作”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入手,深入分析其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微写作”教学。
通过“微写作”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表达情感。
由于其篇幅短小,微写作更加适合表达情感。
老师可以通过布置情感类的微写作题目,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短小的篇幅内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微写作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情感认同。
微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通过对文学作品、时事热点等话题进行微写作,可以让学生在短小的篇幅内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理清思路,抓住关键信息,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微写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促进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
我们来看一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微写作”教学。
老师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微写作的题目。
微写作的题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老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在微写作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分析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老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微写作的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价值观判断能力。
一、引言中学语文教研员在我国教育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肩负着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推动语文教育改革、培养优秀语文教师等重要使命。
本文将对几位在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具有较高声誉的教研员进行评价,以期为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专家评价1. 李镇西李镇西,著名语文教育家,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他在中学语文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被誉为“语文教育界的良心”。
评价:李镇西先生在我国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李镇西先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张志公张志公,著名语文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
他致力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对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评价:张志公先生是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学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张志公先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王荣生王荣生,著名语文教育家,曾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他在中学语文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被誉为“语文教育界的泰斗”。
王荣生先生是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主张“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导”,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倡“以读为本,以写为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王荣生先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浅谈中学语文作业中的评价莫锐萍
发表时间:2018-08-29T15:31:28.64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2月下作者:莫锐萍
[导读] 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摘要: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教师;学生;语文教学;作业;评价
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重视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提出了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模式。
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我们更重视学生的心理的变化,因此,提出了作业评价的功能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现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下面,笔者就从作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作业评价效果的方法做一探讨。
一、作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有许多做法过于刻板,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没有意义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无疑是一种伤害。
主要表现在:1.作业评价方式简单化
不少教师认为,作业评价就是作业批改。
没有把作业评价上升到作业评价的高度。
教师往往把作业批改当成例行公事。
对作业批改的行为的优劣和它所可能产生的后果考虑的很少。
因此,在批改语文作业时,只是对作业过程和结果给予等级或分数,有的教师甚至连给学生评定一个等级和分数的功夫也省略了,只是简单的打一个“√”或是“×”,或者写一个“阅”或“查”了事。
学生在作业中发现的错误得不到改正和指导,或者学生在作业中的精彩表现得不到赏识和鼓励,学生发挥作业后只关心等级和分数,对造成错误的原因不加追寻,对成功的经验不与总结。
2.作业评价标准绝对化
有的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不管学生原来的基础如何,采用的是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作业评价反限于甄别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这种做法导致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知道自己很难得到好的评价,害怕面对作业本上的那个生硬的“×”,作业发下来以后,他们连看也不看一眼就往桌箱里一扔,对语文作业越来越害怕,从而对学习语文丧失了兴趣和信心,语文成绩越来越差。
3.作业评价态度情绪化
有的教师在作业评价时,对优生的作业批改得仔细,面对一些后进生的作业,往往是不屑一顾。
他们作业中做错的地方,教师打下的“×”是大号的,特别是做错了作业而书写不认真的时候,教师就会在作业的后面写到:“重作”,有的教师甚至撕下该页作业;有的在作业规范的要求上时松时紧,在作业规范的标准时高时低,不能持之以恒,效果得不到巩固,教师虽然花了不少力气,但学生的作业总是做不好。
4.作业评价主体单一化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作业评价的主体基本是单一的,评价的指向也基本上是单一的。
传统的作业批改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者行为,学生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评价对象,鲜有学生在作业评价中发挥主体作用来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更不用说学生把评价指向教师。
由于作业评价中不能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常处于被动状态,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作业评价的关注程度。
二、提高作业评价效果的方法
新的教学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就是要让作业评价焕发出人文的魅力,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充分享受作业成功的乐趣。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可能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1.多一些温情,少一些冷漠
一个“√”不能向学生传递多少温情,但一个“×”却可以带给学生不少冷漠,倘若用“?”代替“×”,则“?”如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学生看到它,就不会因为做错了题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念。
相反,学生从教师的做法中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就一定会自觉地思考,开启探究科学文化的大门。
这种带激励性的评价有效的呵护了学生的自信心,不必为少数学生不更正错题而犯愁,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度,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接受。
2.多一把“尺子”,少一些统一
过去一般的作法,不管是优秀的学生还是后进生,都按一个绝对的标准和要求去评价,结果是:优生觉得标准和要求偏低,容易达到,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需求;对于后进生而言,标准和要求偏高,一时难以达到,即使付出了努力,也得不到相应的评价,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
许多优等生是教师正确评价的结果,同样道理,许多学困生是教师不正确评价的产物。
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学生,前提是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而且还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
3.多一些内涵,少一些单一
在语文作业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更多的是单一化的,要么都是表扬:“你真棒!”“优”,要么一声否定:“太潦草了!重作!”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为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学生反映良好,收效也较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分为两部分,首先对学生的表现作肯定。
其次,根据学生的表现,用指导性的语言,指出学生表现中可提高处,或是指出不足之处。
这样就避免了诸如“重作!不认真!”等等刺激性语言的出现。
作业评语是师生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作业不仅是师生间教学信息的相互反馈,而且是联系和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
在作业中教师可以觉察到学生的思想和自主学习情况,从评语中学生也能领悟出教师对他是否关心、有信心和责任心。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作业评语加深师生情感交流。
教师尽可能把祝福、问候、关切、激励、真诚、信任之情化作甘甜的泉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起师生教与学的共鸣,达到教与学两者的和谐与统一。
总之,创新作业评价的方法和恰当的评语,不仅激发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享受作业成功的快乐,也让学生养成了及时改正作业的习惯,更让学生从教师丰富的人文评价语言符号中学会如何做一个健康的人。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果老师心中装着学生,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发展精心设计作业,用发展的眼光科学指导评价,那么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市博白县王力中学 53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