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批判
- 格式:ppt
- 大小:240.00 KB
- 文档页数:54
试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含义。
刘易斯模型的中心含义是: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引起了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部门的扩张引起工业部门劳动就业需求量扩大,从而吸引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对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劳动力转移后,农业部门中的劳动与土地的比率发生了变化,消除了过剩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则得到了它为增加产出所需要的额外劳动力。
因此,对于不发达经济来说,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将不发达国家经济内部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使之与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脱离,转而与现代工业部门中的资源相结合。
这样,当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将整个经济内的过剩劳动吸纳尽净时,工业化将使收益递增取代收益递减趋势,整个经济就转变为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从而二元结构就转化为工业部门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结构。
可是,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实现这种转变,而这一转变对于经济发展又是最重要的。
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所有的剩余农业劳动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由于农业部门不再存在剩余劳动,农业劳动对工业的工资变动并不完全具有弹性了,工业部门要想扩大生产,增雇工人,就必须与农业部门展开竞争,以提高实际工资吸引工人至工业部门就业,并且因为工业部门的增加以及实际工资趋于上涨,农业商业化也必然开始了。
刘易斯模型告诉我们,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取决于工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提高的幅度。
资本积累的数量越大、速度越快,则边际生产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从而工业部门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也就多,吸收速度也就越快。
刘易斯模型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并大体符合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2、试论我国城市化的特殊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几经摇摆,其中固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许多认识方面的问题没有理清和到位,如对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缺乏认识,对城市的功能、作用以及发展规律和城市文明了解不足。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再解构作者:张志强高丹桂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6期[摘要]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以刘易斯的经典文献为基础,探析其原生思想,是批判继承二元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
从理论的前提假设和模型构建两个方面去把握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可以发现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采用市场与非市场经济并存的二元性结构的古典假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资本积累、经济增长的古典模型。
[关键词]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古典假设;古典模型[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8)06—0022—(05)与任何其他伟大的理论创新一样,二元经济理论在其诞生以来的50多年里,一直饱受争议。
理论探讨本来是学术进步的基本途径和表现形式,然而,笔者以为以刘易斯的经典文献为基础,探析其原生思想,才是探讨二元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理解和探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体系应该从前提假设和模型构建两个基本方面着手。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从回归古典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视角,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一步探究该理论的前提假设、模型构建以及挖掘藏在它们背后的理论内涵。
一、古典假设(一)二元结构的现实前提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所研究的对象很明确,就是不发达经济——存在着“劳动力过剩的经济”。
劳动力的主体劳动者,本身是不统一的,存在着结构性差异。
一方面,劳动者是处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方式的现代部门;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劳动者处在以自给自足为资源配置逻辑的传统部门。
以市场为特征的现代部门坚持效率标准,以非市场为特征的传统部门则坚持生存标准。
概括地说,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对准的是市场与非市场并存的二元结构;然而,占据经济学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成熟一直都是以一元化的发达经济为分析样本和研究材料。
(二)传统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假设刘易斯处在新古典经济学盛行的年代,却回归了古典传统,主要是因为他发现后者的主要重心是在“研究生产是怎样一直增长”。
Ξ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看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史方倩(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摘 要: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
刘易斯等人的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启示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不仅存在着刘易斯所描述的那类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存在着市场经济与农村自给半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并存的“组织上的二元结构”。
因此,化解我国二元性经济结构中的矛盾必须走城市化道路。
关键词:二元经济;城市化;三农问题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Ο5587(2006)06Ο0038Ο05 所谓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是指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包括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在内的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和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组成。
传统部门的人均产量大都低于现代工业部门,但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就保证了现代工业部门规模扩大所需要的劳动力。
由于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且农村的平均收入低,工资可以保持在低水平上,从而使现代工业部门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
这些高利润再投资,又能使现代工业部门越来越扩大。
因此,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落后的农业部门不断扩大,形成了发展中的二元结构。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
刘易斯等人的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不仅存在着刘易斯所描述的那类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存在着市场经济与农村自给半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并存的“组织上的二元结构”。
因此,如何化解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矛盾,塑造新型的经济运行机制,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水平。
一、中国二元性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1.历史原因:殖民化构成的二元化的畸形发展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19世纪40年代,产生并发展了一批近代城市。
二元经济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的现实启示作者:王晓芸徐天祥来源:《时代经贸》2011年第03期【摘要】“三农”问题是现阶段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实现二元经济向现代一元经济的转化。
这一转化的实现需要理论指导,评析二元经济理论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二元经济转化的理论前提。
文章对二元经济做了一定的评析,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危害,并提出了走出二元经济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二元经济;理论评析;现实启示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是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经阶段,而工业化、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二元经济向现代一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我国现阶段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我们进在经历这个转变过程,这一转化如何实现?评析二元经济理论是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二元经济转化道路的前提。
最早提出二元结构概念的是荷兰社会学家J.伯克,他认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一方面广大农村是一个主要依赖土地、使用劳动力生产的传统农业部门,另一方面是为数不多的城市,主要依赖资本、使用机器和技术生产的现代工业部门。
此后,众多的区域科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和发展经济学家丰富完善了二元结构及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和理论。
其中,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乔根生等经济学家的二元经济理论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都有许多显著的影响。
因此,结合我国的国情,对二元经济理论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及后续发展1、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是自给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一种是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工业部门。
传统部门占用了社会较多的劳动力,使用资本极少的技术来进行生产,其产出仅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它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极低,低到接近为零,有的甚至是负数,因此在这个部门里存在着隐性失业。
所以在这个部门里几乎不存在经济剩余,而只有相对于土地资源而言的劳动力剩余。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1)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的。
一个是传统部门(traditional sector);另一个是现代部门。
从经济性质看,传统部门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低,生产的目的主要是维持全体共同体成员的生存,通行的是共同体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农业生产单位或农村社区内部,生产者(经营者)在决定劳动力雇佣水平时,主要考虑的是彼此互助、互济和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
因此即使劳动力的雇佣量超出了实现最大利润所容纳的最佳水平,经营者也不会或不可能解雇多余的劳动力。
于是在这个部门内,就业的劳动力是与有劳动能力并愿意从事劳动的而人口规模相等的。
这样就会存在相当部分的剩余劳动力。
与此相对,现代化部门的市场化程度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行的的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其标志就是企业家以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工资的原则决定雇佣规模。
这意味着,只有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水平的劳动力才被雇佣。
剩余劳动力将不存在。
(2) 传统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
如果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那么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将丝毫不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
如果是边际生产率高于零但低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那么其流出对传统部门总产量的影响也不大。
如果一个社会不存在现代部门,那么全体劳动力只能生存在最低生活水平的“马尔萨斯陷阱”之中。
边际生产率在零到最低生活费用之间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统称为过剩劳动力。
其中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称为纯粹的剩余劳动力。
一国只有发展现代生产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并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3) 现代部门的扩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以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为其特征的。
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
这种转移分为三个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生产率为零的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不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第二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最低平均生活费用的那部分劳动力的转移,这一阶段的转移将开始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
对数据时代“新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的分析和思考作者:辰昕韩非池刘逆来源:《产业经济评论》2022年第03期关键词:经济部门数据业新二元经济结构生产要素流动一、引言经济部门是按照一定原则对经济活动进行分解和组合而形成的多层次的产业概念。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Lewis,1954)曾提出经典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区分为传统农业为主的“维持生计的部门”和现代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部门”,由于两部门间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存在差异,现代经济部门在增长和扩大的过程中,可以不受限制获得传统经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现代经济部门的发展把传统经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增长作为一种过渡状态,最终将逐步转变为同质的现代经济增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19至20世纪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开启的工业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工业部门如何引领经济起飞,给出了比较清晰、系统的描述。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持续深化,数字化时代到来,数字经济勃然而兴,数据成为推动工业机器人、量子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基础性技术成熟应用,促进计算机和网络、软件和硬件、知识和算法等基础性资源开放共享,创造新时代经济新增长点和财富新格局的关键生产要素①。
西门子公司董事德里克奈克认为,数据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资源。
思爱普公司董事托马斯˙绍雷西希则将数据称为决定性因素②。
伴随数据要素逐渐走向历史舞台中央,包含对数据进行挖掘、存储、管理、分析、交换等的数据业正积厚成势,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甚至成为理想中的第四产业。
对比数据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21世纪的数据业,是否能像19世纪的工业一样,形成一个新的独立经济部门,引领实现经济的再起飞?在这一过程中,是否会再次产生类似二元经济结构这样的过渡状态?这正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本文对当前数据业的发展进程和独特地位进行了梳理,系统分析了数据业与传统工农业部门之间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动,通过将数据要素引入生产函数,分析了数据业与传统工农业之间要素流动的实现机制,提出与经典的工农业二元结构①类似,当前数据业正发展形成新的“数据部门”,并催生“新二元经济结构”,同时对新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需要注意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
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二元经济模型)1)刘易斯模型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Lewis)于1954年在《曼彻斯特经济和统计研究》上发表了发展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系统地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模型。
该模型假设:一、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可分为运用传统生产方式、劳动率低下的传统部门和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劳动率较高的现代部门;二、工资水平保持不变;三、传统部门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以在没有成本或只有很小成本的情况下转移出来,劳动力因而长期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并且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总能被现代部门所吸收。
刘易斯认为劳动力流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现代部门迅速扩张,吸纳从传统部门中源源不断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直到没有剩余劳动力;第二个阶段,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被吸收完毕,现代部门不得不上涨工资来雇佣劳动力。
在刘易斯看来二元经济最终转变为一元经济。
刘易斯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发达经济发展,动力是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
该模型的提出标志着二元经济模型超越了思想阶段而形成为一种具有严格内部一致性的经济学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同时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但是该理论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首先,由于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完善,劳动力工资呈现上升趋势,与所假设的保持不变不相符;其次,剩余劳动力没能无限供给,例如我国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再次,模型还建立在充分就业的假设之上,对城市中存在大量失业时的情况不能很好的解释。
后来有不少学者针对其不足进行了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拉尼斯和费景汉。
2)拉尼斯-费模型1961年和1964年拉尼斯(G.Ranis)和费景汉(J.C.H.Fei)发表论文《经济发展理论》和《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拉尼斯-费模型,该模型以刘易斯模型为出发点,明确引入了农业产量剩余的概念,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论二元经济一、概说二元经济指传统经济与现代化产业并存的格式,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罕见的现象。
开展中国度的现代化产业多由本国资本移植或本国资本引进而来,在中国始于19世纪前期。
或谓开展中国度的二元经济构成于二次大战后,不确。
惟早期现代化产业多集中于一般地域,亦称〝飞地经济〞。
又常称之为近代化产业,实与现代化同义;本文通用后者。
刘易斯把现代化产业定义为〝运用再消费性资本〞以谋取利润者,即资本主义产业;而传统经济是〝维持生计〞的产业。
¬在历史上视资本主义化为现代化未尝不可;但日本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充沛失业前仍可称二元经济,中国在进人社会主义后仍属二元经济。
又传统经济亦运用再消费性资本,并有谋利局部。
迈因特从市场经济开展的不完整性动身,把现代化产业和半自给性消费并存作为二元结构。
石川滋采取希克斯〔John Hicks〕«经济史实际»中由习俗经济、命令经济到商人经济的观念,把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并存作为二元经济。
®用市场经济的开展来说明现代化进程是可取的,但用之区分二元范围似欠妥。
传统经济包括农、工、商、运输、效劳等部门,原为完整的经济体系,在中国更是一个十分兴旺的传统经济体系。
但自1954年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实际以来,西方学者大都只论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工业,并注重于农业的剩余休息力如何向工业转移效果。
费一拉尼斯干脆把二元经济定义为农业与工业两大部门并存。
¯他们也提到手工业者、小商人、退役人、搬运工等,但把这些人看成是〝隐蔽的失业者〞,°或等候进人现代化部门的〝城市传统部门〞。
±理想上,传统经济的非农业部门人数众多,基本上不存在剩余休息力,在早期它们是与现代化产业并行开展的,并成为吸收农业剩余休息力的重要力气。
日本称明治维新以前已有的产业为〝在来产业〞,并停止专门研讨。
²1981-1935年,日本农业失业人口是不时下降的,同时期现代化产业失业人口添加约3,300万人,而在部产业失业人口添加逾6,600万人¬就是说,现代化进程中释放社来的多余休息力主要是由传统经济中的非农业部门吸收的。
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摘要】本文就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考察,分析其理论中的缺陷。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的流动进行分析,较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但是,这个模型不仅有一些理论和现实相悖,同时也忽视了农业部门的生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只注重对供给方面的分析而缺少对总需求方面分析。
【关键词】二元经济剩余劳动力农业生产总需求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中,市场在国家疆域的限制下是统一的,每种生产要素只有一个价格,这个价格传递着生产要素的供求信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据此做出生产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资源会得到有效配置。
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却与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情况不甚一致: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十分落后,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刚性,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重新配置的作用很小。
刘易斯(A.Lewis)1954年发表了《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把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市场成熟完善的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二元结构,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很低、劳动收入仅足以糊口的维持生计部门(主要指传统农业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活、劳动率较高、工资率较高的资本主义部门(主要指城市工业部门)。
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其表现是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这部分劳动力形式上在劳动,实际上处于“伪装失业”的状态。
而在工业部门,劳动者已实现了充分就业,其工资率水平高于农村劳动力收入,从而农村过剩劳动力有流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自然趋向。
只要农业部门存在着“伪装失业”,只要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收入保持差距,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就会对工业部门形成源源不断的无限供给。
工业生产的扩大不会引起工资率上涨,因为雇佣来自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而积累起来的利润可以转化为投资,可以使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再吸收更多的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及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成都模式”研究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及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成都模式”研究【内容摘要】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二元的性质,即现代城市部门和乡村农业部门并存,并由此形成了二元经济理论,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而研究二元经济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本文以成都为样本,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二元经济理论;城乡一体化;成都模式1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回顾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文章,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技术可以分成使用资本的技术(由现代工业部门采用)和不使用资本的技术( 由传统的农业手工业部门采用)。
第二,刘易斯把农业部门看成发展中国家传统生产部门的代表。
因为传统非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传统的农业部门劳动者收入水平很低,一般只能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
由于传统部门劳动力十分丰富,随时可能流入城市。
这就决定了城市中现代工业的工资水平只能保持在略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不变的工资水平上。
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取决于城乡生活费用的差距、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理论成本和用以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额外净收入。
第四,从生产率和劳动供给看,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传统部门。
由于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低甚至等于零,所以在一定的工资率下,传统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弹性的。
2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从2003 年开始,成都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实际,启动了全面深入的统筹城乡“自费改革”,破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矛盾和“三农”问题顽症。
对刘易斯模型的解读与评价刘易斯发展了一个二元经济古典模型,以解释一个自给自足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个分析框架下解决分配、积累和增长等问题。
他强调资本主义剩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发展中国家经济由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组成,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
在二元经济中,两个部门具有完全不同的再生产规律(生产组织和劳动力市场有着本质的差别)。
(一)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部门):1、利润最大化2、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3、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4、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5、就业水平由劳动边际生产力等于工资决定。
总之,二元经济中的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
现代部门中的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受短期内劳动和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
资本家将他们获得的大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
工业部门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迅速提高。
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就业水平和生产量由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等于实际工资水平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二)非资本主义部门以农业部门为代表(传统部门):1、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部门2、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土地和技术(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简单技术)3、受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古典经济学中的李嘉图定律)4、农业人口在达到某个极限之前,具有持续增长的性质,但不可能降低到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以下(马尔萨斯人口理论)5、人均收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和零值劳动力二、无限劳动供给刘易斯模式的提出:1954 《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前提条件:无限剩余劳动的供给(指城市现带工业部门在现行的一个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供给,也就是说,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是具有完全弹性的。
)无限劳动供给的原因:1、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传统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2、据刘易斯估计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约比农业部门收入水平高出30%。
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式的批评龚建平(湖南长沙410006)一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费景汉(John C.H.F ei)和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认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有两个缺点:第一,不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方面的重要性;第二,忽视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他们还认为,刘易斯在低估农业部门重要性的同时,也未看到人口增长和资本密度对剩余劳动力吸收过程的实际影响,有鉴于此,费景汉和拉尼斯指出,要实现刘易斯描述的那种转换机制,农业部门必须同工业一样保持增长。
从费景汉)拉尼斯观点中可以概括出三个要点:1)农业增长同工业增长一样重要;2)农业和工业应当平衡地增长;3)吸收劳动的速度必须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以摆脱马尔萨斯陷阱。
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两个部门中相对固定的或缓慢倾斜的实际工资的存在,应当导致劳动密集型技术的选择,而且更重要的是,导致二元经济中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使用技术的变化。
一旦在一般均衡的情况下给定了两种工资时,农业劳动向工业的再配置)))与农业剩余的产生同时出现)))就是静态均衡增长的一部分,这需要在动态的背景下进行探讨。
所谓两个部门间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部分是用来诱使农业劳动者克服其对土地和家庭的留恋,部分是用来支付运输费用,部分是由于工业工资水平受各种制度因素的影响,如最低工资立法、工会压力等,这些因素在农业部门通常不存在。
这样,二元经济中发展问题的核心,就变为农业部门是否有能力提供足够多的剩余供非农业的生产性投资之用。
问题的另一面是,非农业部门得到的由这种农业剩余加上工业利润投资所供应的资金,是否增长得足够快,去吸收再分配的劳力。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必定会在两个部门中的资本积累(主要配置到非农业部门)和技术之间形成一种平衡的状况,而且这种平衡增长必须以快于人口和劳动力增长速度进行。
二费景汉、拉尼斯明确地将二元结构归结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并存(这与刘易斯有所不同)。
刘易斯二元经济推理
刘易斯二元经济推理是指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一种经济分析方法。
该方法将经济分为两个部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传统部门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效率低下,人口增长使得工资水平低下;现代部门则是工业、服务业等高效率部门,生产效率高,工资水平高。
刘易斯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现代部门的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促进现代部门的发展,比如提高教育水平、鼓励投资等,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这种二元经济推理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