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803.50 KB
- 文档页数:5
二元经济论读书笔记《二元经济论》(刘易斯)刘易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1954年发表于《曼彻斯特学报》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这篇文章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两个著名模式,这两个模式在经济学界引起广泛争论,也是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原因。
《二元经济论》一书共收录了刘易斯本人有关二元经济理论的七篇论文,这七篇论文虽每篇独立成章,但综合起来则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为本书首篇,此篇论文首次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奠定了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
其余六篇是对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的补充完善和具体运用。
第二篇《无限的劳动力:进一步的说明》,第五篇《对无限的劳动力的反思》,第七篇《再论二元经济》分别写于1958年、1972年和1979年,集中体现了刘易斯对其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的补充和完善。
尤其在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阶段的转折点上,在模型的三种基本形态的研究上,以及现代部门与传绕部门的相互影响,劳动力的来源和市场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论述。
另外的三篇论文《不发达地区的就业政策》、《发展中国家的失业》、《发展和分配》则是运用模型探讨了收入分配和失业这两个发展经济中的具体问题。
第一篇:无限劳动力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这是刘易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论文,其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用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模型:二元经济模型,本文就是围绕这个模型来叙述的。
但在古典经济学模型中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经济学家:那就是古典经济学的模型假设劳动力供给弹性为零或者非常小。
因此,当增加任何投资时,工资都会上涨,从而反过来抑制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易斯假设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即不管增加多少投资,工资都不会上涨,而只会提供劳动力的供给。
这是作者最重要的观点,下面的所有论述,都是基于这个假设以及这个假设的扩展来说的。
1、刘易斯首先解释了封闭经济条件下无限劳动力供给假设他并不认为这个假设应该适用于世界上一切地区。
《何谓二元经济结构》学习笔记在论述二元经济结构时,缠师讲了他的经济理论又两个前提:一、人需要吃饭;二、人都要死。
这篇文章在这两个前提下,进行讨论。
“二元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的根源又在哪里?”二元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指的是:“资本主义的两种现实与历史类型: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二、列宁指鹿为马而成的披着所谓社会主义外衣的以反资本主义为口号旗帜的民族主义的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无一例外地演变为斯大林式的权力资本主义。
这两种类型的继续演变与纠缠,就是一切资本主义现象的根源与秘密。
所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二元现象,无论是国营民营、官办民办、计划市场等等,当然也无一例外地源自于此。
”“所有的根源,归根结底都源自人本身。
人的存在,最原始的,不过是两种关系:一、人与物;二、人与人。
正是这两种最原始的存在关系的历史性演变,构成了上述的最终根源。
关于这根源如何时空性地展开出这世界历史的壮丽画卷,将是本ID经济学理论中一个小章节,不过详细写出来,也要费N多时间。
但本ID的理论其实就是一个纯几何的理论,任何有点智慧的,根据本ID上面给出的大的逻辑关系线路,再结合世界经济历史的发展与那五种社会形态的历史性关系,谁都能给出同一个必然的结论。
”缠师的经济学理论是一个纯几何的理论,这怎么理解?画图?“人的存在,最原始的,不过是两种关系:一、人与物;二、人与人。
正是这两种最原始的存在关系的历史性演变,构成了上述的最终根源。
”后面有一段少儿不宜的分析九不摘抄了。
“在人类可能社会的理论分析中,必须存在两种分类类型:一、单纯人与人关系的人吃人社会;二、有物作为中介的社会。
”这里把社会分了两个类型。
“当物被引入后,我们将面对的将是如下的完全分类:一、人与人;二、物与物;三、人与物。
任何一个完整严密的经济学理论,必须从这三个完全分类的角度全面地展开,可惜,除了马克思的理论,所有的其他类型的经济学,无论是斯大林式的还是西方式的,都无一例外地被意识形态所阉割。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篇一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哎呀,读了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我这脑子真是像被搅了个天翻地覆!你说这理论,到底是神来之笔还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呢?一开始,我觉得这理论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它把经济分成农业和工业两个部分,还说农业里有好多剩余劳动力,能往工业里跑,促进经济发展。
我就想,这不是挺有道理的嘛,也许咱们身边的那些农村小伙伴跑去城里打工,就是这么个道理?可再细想,我又觉得有点不对劲儿。
难道说农业就只能给工业当“垫脚石”?那农业自身的发展咋办?这让我很纠结,可能刘易斯先生没考虑周全?我想起老家的那些农田,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也赚不了几个钱。
难道就因为这理论,就得把大家都赶到城里的工厂去?我觉得吧,也许农业也有它独特的价值和发展空间,不能说丢就丢。
不过话说回来,这理论也确实让我看到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比如工业的崛起可能带来的变化,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等等。
总之,读了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我是又爱又恨,又觉得有启发又觉得有疑问。
这感觉,就像坐过山车,忽上忽下的,你们能懂不?篇二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唠唠我读刘易斯二元经济论的那些事儿。
刚开始接触这理论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懵啊,啥是二元经济?搞不懂!但读着读着,好像有点眉目了。
刘易斯说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不一样,农业里人多钱少,工业里人少钱多。
我就在想,这是不是有点太简单粗暴啦?难道农村人就注定要往城里跑,把老家扔一边?不过呢,回头看看现实,好像还真有点那么个意思。
咱村里好多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过年才回来一趟。
也许这就是刘易斯说的劳动力转移?但我又琢磨着,这转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呀!城里的生活压力多大,房子贵,消费高,可能还受排挤。
难道留在农村就没出路?我觉得未必!比如说搞搞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说不定也能赚大钱呢!刘易斯先生是不是忽略了这些可能性呢?读这个理论,我心情那叫一个复杂,一会儿觉得挺有道理,一会儿又觉得不全对。
二元经济论读后感读完二元经济论,就像在经济的大森林里发现了两种特别不一样的树,一棵叫传统农业,一棵叫现代工业,它们之间的故事可太有趣了。
刘易斯这个大发现者啊,就像一个探险家,把这种经济里的二元结构给揪了出来。
以前我看经济就觉得是一团乱麻,各种工厂啊、农田啊混在一起。
但他这么一解释,就好像把乱麻捋顺了。
传统农业这边呢,就像一个慢悠悠的老伯伯。
人多、地少,大家都用老掉牙的方法种地,产出也就那么多,而且农民收入低得可怜,就像一群人在一个小锅里抢粥喝。
现代工业那边可就不一样啦,就像一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工资也比农业那边高出一大截。
我感觉这二元之间就像有个大磁场。
农业里那些多余的劳动力啊,就像小铁屑被工业这个大磁铁吸引着。
他们跑到城市里的工厂打工,这一流动可不得了。
对农业来说呢,人少了,可能剩下的人还能多分点地,日子也许会好过点。
对工业来说,有了大量的劳动力,就能扩大生产,赚更多的钱。
不过这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像一群人突然往一个地方涌,城市住房啊、教育啊这些东西都得重新安排。
而且那些从农村来的人,一开始在城市里也会不适应,就像乡下的小兔子突然闯进了大城市,到处都是新鲜又有点吓人的东西。
这理论也让我想到我们身边的事。
比如说我老家,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就剩下老人和小孩,这就是那种劳动力转移的活生生的例子。
而城市里呢,那些工厂不断招人,城市也越变越大。
我还觉得这个理论有点像一个大预言家。
它好像在告诉我们,随着这种二元结构的变化,整个国家的经济也会慢慢变个样。
从一个传统农业占大头的经济,慢慢走向工业和服务业发达的现代经济。
不过呢,这中间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就像要把老伯伯和小伙子的生活都照顾好,让他们能和谐共处,一起推动这个经济大车往前走。
二元经济论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理解经济发展的一扇新大门,让我看到了经济背后那些人和事的互动,还让我忍不住去想这个故事后面还会怎么发展呢。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指明,"如果在不变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可以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资本家的剩余就一直增加,而国民收入中每年投资的比率也在提高","当资本积累赶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时,这个过程就必然停止。
但它也可能在此之前停止"。
刘易斯认为,从经济原因上分析,资本积累提前停止可能有四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贸易条件可能变得不利于资本主义部门。
刘易斯所谓的贸易条件是指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经济交流关系,这"实际上是工农业关系问题",亦即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
简单说来,就是,假定资本主义部门不生产食物,将会出现两种对资本主义部门不利的贸易条件,一种是:如果传统部门即农业的生产不能满足现代部门对食品的需求,从而迫使资本主义部门提高付给农民的粮价,那么必将使资本主义部门减少利润,当这种情况达到一定程度时,"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
另一种是,如果传统农业部门食物生产率提高,但食物价格的下降却不如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则同样会"迫使资本家把更多的产品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从而减少工业利润直至无利可图。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
刘易斯(A.Lewis,1954)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
二元经济论读后感在阅读了二元经济论相关的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元经济论,简单来说,就是将经济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个是传统的、以农业为代表的部门,劳动生产率低,人口众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个是现代的、以工业为代表的部门,劳动生产率高,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
这种划分方式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差异。
传统农业部门往往技术落后,生产方式较为原始,人们依靠简单的工具和经验进行生产,产出有限。
而现代工业部门则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效率和效益都大大提高。
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二元经济结构表现得尤为明显。
大量的人口被束缚在农业部门,只能维持基本的生计。
由于农业部门的产出增长缓慢,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导致贫困和饥饿问题长期存在。
然而,二元经济结构也并非完全是坏事。
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动力。
当现代工业部门不断发展壮大时,会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
这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就有机会向工业部门转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在这个转移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挑战。
比如,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往往难以满足工业部门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
同时,工业部门的发展也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
从政策层面来看,政府在推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资源向现代工业部门倾斜,促进工业的发展。
同时,也要注重农业的现代化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
此外,还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应对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业和贫困等问题。
如果社会保障不到位,劳动力可能会因为担心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不愿意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
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一些国家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有效的改革措施,成功地实现了二元经济的转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元经济论读书笔记[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二元经济论读书笔记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二元经济读书笔记1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基本假设,①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由一个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一个强大的传统部门组成,前者以工业为代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雇佣劳动追求利润,不仅包括城市制造业而且包括种植园和矿山,后者以农业为代表,使用不可再生性的资本,不雇佣劳动(而是自我雇佣)的谋求生存的部门,不仅包括乡村个体农户也包括城市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和其他自谋职业者(张培刚,1997)。
②传统部门存在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因此,传统部门的实际工资率不变等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极低接近于0。
③传统部门的工资等于平均产品与边际产品无关,现代部门则是等于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均衡点决定着资本和劳动的使用量。
④现代经济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不变。
二元经济的发展机制通过现代部门的持续扩大,不断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至消失,相应地也就实现了传统经济转换为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如上图所示(横轴为劳动,纵轴为劳动的边际产品),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部门只要按稍微高于传统部门平均产品的现行工资,就可以获得大大超过其需要的劳动力供给,模型表示工业劳动数量,纵轴表示边际劳动生产力和工资数量,MPL 线代表边际劳动生产力曲线,维持生存工资为w s ,工业部门提供的工资为w i ,工业部门利用劳动力一直达到工资等于MPL 曲线的那一点,因此,P 点为最初的均衡点,在这一点,劳动力利用数量为M ,现代工业部门的利润为NW i P ,假设资本家将利润全部用于投资,使得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因此会使劳动的边际产量线MPL 向右移动到下一阶段的N 1P 1,就业上升到M 1,利润规模上升到N 1W i P 这会进一步使MPL 线向移,这一过程将持续到所1,有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使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并与现代部门相一致,从而实现二元到一元的转换,达到图中的P 0点,即刘易斯拐点。
二元经济论内容二元经济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探讨了经济活动中的二元性质和相互作用。
在二元经济论中,经济活动被分为两个基本要素或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这篇文章将探讨二元经济论的基本概念和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元经济论认为经济活动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基本要素或因素。
这两个要素可以是许多不同的对立面,例如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劳动与资本等。
二元经济论认为这些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供给与需求是二元经济论中最基本的对立面之一。
供给指的是市场上可用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市场上对这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和商品的生产量。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会下降,生产量也会减少。
相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会上涨,生产量也会增加。
生产与消费是另一个重要的对立面。
生产是指生产者制造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而消费是指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这些商品或服务的过程。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生产者通过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创造价值,而消费者通过购买和使用这些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劳动与资本是二元经济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对立面。
劳动是指人们通过工作和生产来创造财富,而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资源和资金。
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而资本家通过投资和经营来获取利润。
除了以上提到的对立面,二元经济论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
例如,宏观经济学中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可以被看作是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对立面。
国际贸易中的出口和进口可以被看作是国家之间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对立面。
这些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元经济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框架,它也可以应用于实践中的经济活动。
例如,企业可以利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产品定价和市场策略。
政府可以利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来制定经济政策和规划资源配置。
投资者可以利用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投资决策和管理资产。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篇一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这可真是让我脑袋里炸开了锅!说实在的,刚开始接触这玩意儿,我觉得简直就是天书,什么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听得我云里雾里的。
但是吧,硬着头皮读下去,好像又咂摸出了点滋味。
刘易斯说农业部门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能不断吸纳这些人,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这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的,可我又在想,真的就这么简单吗?也许在某些地方是行得通的,但放到咱们身边的具体情况,可能就没那么顺溜了。
就拿我们老家来说,好多年轻人都跑去城里打工了,老家的农田有的都荒了。
这是不是就像刘易斯说的那种转移呢?可问题是,那些在城里打工的人,真的都过上好日子了吗?我觉得未必。
有时候我就在想,刘易斯的理论是不是太理想化了?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因素会影响这个过程?比如政策啦、文化啦、教育水平啦等等。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理论也让我明白了,经济的发展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不是拍拍脑袋就能搞定的。
它需要综合考虑好多好多的东西。
你们觉得呢?难道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就真的能解释一切经济现象吗?篇二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哇塞,读完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我这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一开始,我被那些复杂的概念和模型搞得晕头转向,心里直犯嘀咕:“这都啥跟啥呀?” 但是,耐着性子读下去,我好像有点开窍了。
刘易斯说的二元经济,就好像是一场拔河比赛。
农业这边拉着一群人,工业那边也拼命拽。
这中间的拉扯,决定着经济的走向。
我就琢磨着,这理论在一些地方确实能解释得通。
比如说那些快速发展的工业城市,不就是靠着从农村吸引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吗?可再仔细一想,不对呀!难道农村就只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被工业“剥削”劳动力?也许农村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发展潜力,只是我们没有好好去挖掘。
而且,刘易斯的理论是不是忽略了人的情感和意愿呢?那些离开农村去城市打工的人,他们真的都心甘情愿吗?他们在城市里能找到归属感吗?我觉得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篇一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哎呀妈呀,读了这个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我这脑袋瓜子都快被搅成浆糊啦!不过呢,也确实让我有了不少想法。
说真的,一开始我觉得这理论咋这么复杂呢?又是农业部门又是工业部门的,搞得我晕头转向。
但仔细琢磨琢磨,好像还真有点意思。
你看哈,农业部门里那么多人,辛辛苦苦干活,收入却少得可怜。
工业部门呢,发展得热火朝天,能赚大钱。
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也许这就是发展的代价?我觉得吧,刘易斯说的这个二元经济,在咱们现实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影子。
就像咱们老家,好多年轻人都跑去城里打工,老家的农田都没人种啦。
这是不是就是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可转念一想,那农村咋办?都没人种地了,大家吃啥?这问题可太让人头疼啦!难道就任由农村衰落下去?我觉得刘易斯的理论可能有道理,但也不是完全能解决所有问题。
也许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办法,来平衡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对吧?反正读了这个理论,我这心里是五味杂陈,又觉得有启发,又觉得问题多多。
这一路思考下来,可真不容易啊!篇二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刘易斯二元经济论的感受。
刚接触这玩意儿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是啥高深莫测的东西啊?”可当我硬着头皮读下去,还真发现了一些门道。
你想啊,刘易斯说的农业和工业的二元结构,不就像我们身边的那些现象吗?比如说,农村的叔叔阿姨们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累得够呛,挣的钱却不多。
而城里的工厂,机器轰鸣,工人们的工资好像要高不少。
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平衡?我就在想,这种不平衡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可能对于工业发展来说是好事,能带来更多的财富和进步。
但对于农村和农民来说,是不是太不公平啦?而且啊,按照这个理论,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往城市跑。
那以后农村谁来建设?难道就变成一片荒芜?这可不行啊!不过呢,也许这也是发展的必然阶段。
也许经过一段时间,工业发展好了,又能反哺农业。
但这“也许”到底靠不靠谱呢?我心里也没底。
二元经济论读后感刘易斯提出的这个二元经济理论,感觉就像是在给经济的复杂拼图分类。
一边是传统的农业部门,那是一种很古老、很质朴的经济存在。
在这个部门里,人们就像被绑在土地上的小蚂蚁,日复一日地劳作,技术进步慢得像蜗牛爬,生产方式也没啥大变化,收入呢,低得可怜巴巴的。
这部分就像是经济舞台上的“老古董”,但却有着庞大的人口基础。
另一边就是现代工业部门啦,这可就是经济界的“时尚潮人”。
充满了新技术、新设备,效率高得不像话,工资也比农业部门高一些。
这里像是一个有魔力的吸铁石,吸引着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进来。
我就想啊,那些从农业部门跑出来的人,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因为在工业部门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
不过呢,这二元经济之间的互动也挺有趣的。
农业部门给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就像一个默默付出的“奶妈”,自己的孩子(劳动力)养大了就送到工业部门这个“大城市”去闯荡。
而工业部门呢,发展起来后又能反哺农业部门,像是一个发达了的孩子回来孝顺老妈一样,带动农业的发展,比如提供更好的农机具啦,新的种植技术啦。
但是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像两个人跳舞,刚开始总是会踩到对方的脚。
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工业部门,也会带来一些麻烦事儿,住房不够啦,城市变得拥挤不堪啦,教育和医疗资源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这就好比是一场大迁徙,动物们从一个地方涌到另一个地方,肯定会造成一些混乱。
我从这个理论里还感觉到一种经济发展的希望和方向。
要是能好好地协调这二元经济,就像指挥家指挥乐队一样,让每个乐手(部门)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那整个经济就能演奏出美妙的乐章。
比如说,合理规划工业部门的发展速度,让它能够稳定地吸纳农业劳动力,同时又不被撑坏;在农业部门这边呢,也不能让它太落寞,得给它注入新的活力,让它也能跟上现代经济的步伐。
读《二元经济理论》有感国民经济学06级王沫2006020227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西奥多·舒尔茨和阿瑟·刘易斯共同获得,两人都是关注贫困问题、致力于研究经济发展理论的代表。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至今仍对研究中国的现实有一定启发意义,在三农问题如此尖锐的今天,回顾刘易斯及其理论很有必要。
一、刘易斯的生平1915年1月23日,威廉·阿瑟·刘易斯出生在原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的一个贫穷黑人移民家庭。
他7岁时父亲去世,其母亲带着年幼的5个儿子,手头拮据,人地生疏,但含辛茹苦,四处打工,凭着努力和慈爱将他们抚养成人,其中的第四子,即阿瑟,还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黑人。
刘易斯最敬重母亲,认为没有她就没有自己日后的一切成就。
1932年,刘易斯获得圣卢西亚政府的奖学金,可以选择进入任何一所英国大学就读。
当时黑人受到歧视,能从事的专业工作很少。
但刘易斯凭借自己的实力,于1933年18岁时进入伦敦大学学习商学,后又进入伦敦经济学院修习,并于193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继续攻读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1940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同时在该校担任讲师,以后又执教于曼彻斯特大学、西印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并从事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
在1957年到1973年间,刘易斯离开学院和研究工作,任职于行政体系,在联合国总部工作过,并担任加纳总理恩格努马的经济顾问和加勒比开发银行的总裁。
作为出生于社会底层的黑人,刘易斯一生遭遇过各种歧视,如投宿遭拒、受到推荐却得不到工作、屡受失礼待遇等等,但他牢记母亲要其全力以赴的教导,一生勤奋,习惯于作打破人们思维惯例的第一个黑人,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的,“身为种族的一个表率,多少会有压力,但是我总是提醒自己,其他人正在后面一路追随我的脚步,他们是否会吃闭门羹,有一小部分应该和我个人的表现有关。
”刘易斯不负众望,先后出版学术专著12本,发表论文近百篇,代表性的有:《经济计划原理》、《营运成本》、《经济成长理论》、《经济成长面面观》、《国际经济秩序之演化》、《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西印度的劳工》、《加勒比地区的工业发展》、《工业化与黄金海岸》、《非洲的经济发展》、《东加勒比联邦》、《对东加勒比联邦八地区的建议》、《牙买加的经济问题》、《西非的政治》、《发展计划:经济政策的本质》、《对尼日利亚经济增长的几点说明》、《热带贸易概论:1883—1965年》、《外援的发展》、《增长与波动:1870—1913年》、《发展中国家与汇率和稳定》、《增长动力的衰退》等。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篇一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哎呀,读了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我这脑袋瓜里真是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纠结得很呐!一开始,我觉得这理论好像挺高大上的,说什么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的事儿。
可仔细一琢磨,我就懵圈了,这跟咱现实生活到底有多大关系呢?也许,对于那些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来说,这是个宝贝,能指导发展啥的。
但对于我这个小老百姓,我就想问问,能让我兜里的钱变多不?不过呢,我又觉得这理论也不是一无是处。
它就像一盏灯,可能照亮了一些我们平常没注意到的角落。
比如说,它让我们看到了城乡差距的根源,难道不是吗?但我又在想,知道了根源又能咋样?改变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就拿我老家来说吧,好多年轻人都跑去城里打工了,村子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
这是不是就是刘易斯说的那种劳动力转移?也许是吧。
可那些留在农村的人,日子过得可不轻松。
这二元经济论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吗?我觉得悬!读这理论的时候,我一会儿觉得挺有道理,一会儿又怀疑它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这感觉就像坐过山车,忽上忽下的。
反正啊,对这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我还得再好好琢磨琢磨,说不定能看出更多门道来!你们觉得呢?篇二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来跟你们唠唠我读刘易斯二元经济论的那些事儿。
刚开始接触这玩意儿,我简直一个头两个大!什么工业农业,什么劳动力转移,感觉就像在听外星语。
我就寻思着,这能跟我有啥关系?但读着读着,我好像有点开窍了。
也许这理论就像一个神秘的密码,能解开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谜团。
比如说,为啥城市越来越繁华,农村却发展缓慢?这刘易斯不是说了嘛,劳动力都往城里跑啦!不过,我又在想,这真的全怪农村留不住人吗?城市的机会那么多,谁不想去闯一闯?难道农村就只能被甩在后面?这可不一定!也许我们应该多给农村一些机会,多投入一些资源,说不定能有大变化。
我还想到了我们村的李大爷,一辈子在田里辛苦劳作,也没过上富裕的日子。
这是不是就是二元经济造成的呢?可能是吧。
《中国二元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读后感《中国二元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一本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专著。
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收入分配体系,作者阐述了二元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对中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作者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紧密联系。
他指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密切关联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产业差距等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较高,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地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收入差距。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进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作者还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他指出,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收入增长,但收入分配不公平则可能阻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在中国的二元经济发展中,投资驱动的高速经济增长使得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大部分增长收益被高收入群体垄断,导致底层收入增长乏力。
这种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局面会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改善收入分配。
首先,他主张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同时,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
其次,他提倡改革税收体系,加强对高收入群体和超高净值个人的税收调节,增加税收公平性。
此外,作者还呼吁加强监管,打击腐败和不正当的利益输送,保护劳动者和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竞争和市场规范发展。
读完《中国二元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后,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及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成都模式”研究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及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成都模式”研究【内容摘要】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二元的性质,即现代城市部门和乡村农业部门并存,并由此形成了二元经济理论,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而研究二元经济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本文以成都为样本,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二元经济理论;城乡一体化;成都模式1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回顾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文章,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技术可以分成使用资本的技术(由现代工业部门采用)和不使用资本的技术( 由传统的农业手工业部门采用)。
第二,刘易斯把农业部门看成发展中国家传统生产部门的代表。
因为传统非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传统的农业部门劳动者收入水平很低,一般只能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
由于传统部门劳动力十分丰富,随时可能流入城市。
这就决定了城市中现代工业的工资水平只能保持在略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不变的工资水平上。
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取决于城乡生活费用的差距、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理论成本和用以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额外净收入。
第四,从生产率和劳动供给看,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传统部门。
由于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低甚至等于零,所以在一定的工资率下,传统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弹性的。
2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从2003 年开始,成都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实际,启动了全面深入的统筹城乡“自费改革”,破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矛盾和“三农”问题顽症。
二元经济结构体会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系中,生产结构以及所产生的收入分配存在两个独立的、并行运作的部分。
这种结构通常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一部分人群是高收入的资本家,而另一部分人则是低收入的工人。
二元经济结构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本文从宏观角度探讨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以及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双向影响。
一方面,资本家因为能够进行更多的投资和创新,因此能够带来更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工人阶层因为缺乏资本和资源,难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因此可能会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
因此,在二元经济中,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移动资本和资源,使得不同的经济主体都能够受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共赢。
其次,二元经济结构在社会稳定方面也存在挑战。
特别是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存在明显的收入差距时,可能会导致工人抗议和社会不满情绪的加剧。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因此,政府需要实现合理的税收、福利和教育政策,来缓解经济结构不平衡所产生的社会压力。
最后,二元经济结构对资源分配的影响也应考虑。
由于资本家所掌握的资源较多,因此可能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平衡,无法使工人阶层充分发挥其潜力。
因此,政府需要加强资源配置的监管与调控,确保资源得以平等分配。
同时,还需采取有利于工人阶层提高生产力和提高收入的政策,以推动经济更加平等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社会稳定、资源分配均衡的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制定积极的政策来促进资源配置的均衡和社会稳定,企业应当负责任地运营自身业务,促进人类自然资源的绿色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而社会应当积极参与和支持这些工作,共同建设和谐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读书笔记
1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基本假设,
①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由一个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一个强大的传统部门组成,前者以工
业为代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雇佣劳动追求利润,不仅包括城市制造业而且包括种植园和矿山,
后者以农业为代表,使用不可再生性的资本,不雇佣劳动(而是自我雇佣)的谋求生存的部
门,不仅包括乡村个体农户也包括城市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和其他自谋职业者(张培刚,
1997)。
②传统部门存在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因此,传统部门的实际工资率不变等于劳动的平均产量,
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极低接近于0。
③传统部门的工资等于平均产品与边际产品无关,现代部门则是等于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均衡
点决定着资本和劳动的使用量。
④现代经济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不变。
二元经济的发展机制
通过现代部门的持续扩大,不断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至消失,相应地也就实现了传
统经济转换为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如上图所示(横轴为劳动,纵轴为劳动的边际产品),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部门只要按稍微高于传统部门平均产品的现行工资,就可以获得
大大超过其需要的劳动力供给,模型表示工业劳动数量,纵轴表示边际劳动生产力和工资数
量,MPL 线代表边际劳动生产力曲线,维持生存工资为s w ,工业部门提供的工资为i w ,工
业部门利用劳动力一直达到工资等于MPL 曲线的那一点,因此,P 点为最初的均衡点,在这
一点,劳动力利用数量为M ,现代工业部门的利润为i NW P ,假设资本家将利润全部用于投
资,使得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因此会使劳动的边际产量线MPL 向右移动到下一阶段的11N P ,
就业上升到1M ,利润规模上升到11i N W P ,
这会进一步使MPL 线向移,这一过程将持续到所有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使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并与现代部门
相一致,从而实现二元到一元的转换,达到图中的0P 点,即刘易斯拐点。
主要结论及评论
①传统部门劳动力无限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特征 ,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的问题。
也就是说 ,通过现代大工业的发展 ,取得资本的积累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转移 ,诱发产业结构的演变 ,使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 ,最后经济由二元变成一元。
②现代部门节约劳动的技术选择或资本深化的增长制约了它对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吸收能力,从而强调发展中国家应注重选择适宜技术(《小的即是美的,舒马赫)。
③图中的工资线实际上是农业提供给工业的劳动供给线。
④农业不仅仅是提供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提供食品,刘易斯模型中忽略了提供食品的作用。
⑤应该鼓励资本家进行储蓄和投资,使工业的MPL线右移,从而转移更多的劳动力到城市。
⑥
⑦
⑧
⑨
2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模型
基本假设
①封闭型经济
②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并存(这与刘易斯有所不同),传统部门的工资水平固定且劳动边际产出很低甚至为零
③工业部门劳动力供给曲线完全弹性
④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很步或接近于零
⑤与刘易斯资本劳动比不变不同,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短缺应该使用劳动密集型技术,二元经济的发展机制
把经济的发展或者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surplus labour (MPL=0),第二阶段Disguised unemployment, underemployment (MPL< W),第三阶段Commercialis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ector”(MPL= wage)。
在第一个阶段对应于图a中的水平的劳动供给线部分,
①将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没有区别。
在这一阶段,经济中存在着隐蔽性失业,即相当一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于零,因而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没有改变,工业部门的工资也保持不变。
当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完毕,经济发展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在第二阶段工业部门所吸收的劳动力是一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大于零,当他们转移出去以后,农业总产量就会下降,经济中开始出现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短缺,工农业之间的贸易条件变得有利于农业部门,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开始上升。
在第三阶段,当农业中全部的剩余劳动力都被吸收到工业部门就业以后,经济就进入了第三阶段。
在这一阶段,经济已进入商业化过程,农业已开始资本主义化了,农业和工业中的工资水平都由其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当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业部门相等时,经济就进入了新古典世界。
②
③
⑤
⑥
⑦
结论及对模型的评论
①与刘易斯模型的突出的不同点在于将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不像刘易斯模型中始终为一条直线。
②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农业对工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它提供工业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而且它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
如果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部门扩张后新增工业劳动力对农产品的需求,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受到阻碍。
③与刘易斯模型的区别在于注意到农业除了为工业提供劳动力外还提供食物。
④After a while, as labour leaves agriculture: Food production will fall
For a given food demand, this will lead to Declining terms of trade for industry and a Rise in modern sector wage, which slows down industrial growth
⑤图a中的SS线是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线,此处的劳动供给不再是无限的,在农业的劳动力转移到一定程度后,工资要上升。
⑥图b中的曲线表示从农业转移出的这部分劳动者在农业中的产量。
⑦
3乔根森(Jorgenson,1961)模型
乔根森(D.W.Jorgenson)模型通常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乔根森的整个分析从刘易斯的剩余劳动下的经济发展,转变为农业剩余产品下的经济发展,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
当农业剩余等于零时,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只有当农业剩于大于零时,才有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而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劳动力可以在两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农业剩余”和人口规模,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4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是一个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工业转移的过程,假设前提是城市工业有足够的吸纳能力,现实情况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和城市都存在失业。
认为劳动力迁徙过程主要是对‘预期的’城市和农村实际收入差额的反应,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过程会不顾城市失业或隐蔽失业的存在而继续进行。
托达罗认为,城乡收入差异净值的预期值大于零时农村劳动力会流入城市,小于零时则留在农村,等于零时留在农村,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结构转换时期怎样实现城乡移民的均衡?只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使城市劳动力实际收入变小,或者使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变小,或者使二者同时变小以使在城市就业的收入总预期变小,这个变小的过程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也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实现。
二是增加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以提高乡村对劳动力
的吸引力。
托达罗模型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托达罗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城市高失业率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入并存的现象作出了解释,导致了大多数经济学家观点的转变。
第二,托达罗提出应控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认为这对于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其三,托罗达认为,消除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主要不是依靠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劳动力,而应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民在农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才是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