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管理(最终版)(1)
- 格式:ppt
- 大小:5.66 MB
- 文档页数:79
心脏手术后房颤预防和管理指南(全文)心房颤动(AF)和心房扑动(AFL)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术后AF患者通常耐受良好,但它可能会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并引发患者的不适。
更重要的是,与保持窦性心律的患者相比,出现术后AF的患者发生脑卒中等其他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增高,这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在心脏手术后出院的早期,AF是最常见的导致患者重新住院的原因。
明确哪些患者处于发生术后AF的高危状态,有助于针对这些最有可能从预防性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制定预防方案。
术后AF的发病危险包括:高龄、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术后缺血时间过长、左心室肥厚、术前使用地高辛、周围血管病和阻塞性肺病。
还有证据表明,遗传倾向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2001年由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学会(AHA)等机构联合发布的AF患者管理指南在术后AF方面的关注很有限,在8月份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在Chest(2005,128∶9S-16S)上发布的这份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提供了最新的有关心脏手术后AF管理的文献概述,并根据已发表的科学数据提供了预防和管理术后AF的建议。
指南所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控制心脏手术后AF和AFL患者的心室反应率;②预防AF和AFL时血栓形成,包括适当使用抗凝药物;③用药物治疗将AF或AFL转复为窦性心律,并维持术后的窦性心律;④用药物或手术的方法预防术后AF和AFL。
指南的撰写者共查阅了约1000篇文献,其中128篇符合入选标准,按证据的质量将纳入的文献分为:●好:证据来源于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荟萃分析;●满意:证据来源于其他类型的试验或RCT;●低:证据来源于非随机病例对照试验,或其他观察性研究;●专家观点:没有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因此证据来源于经过精心选择的专家小组的共识。
根据证据的质量和患者的净获益确定建议强度的分级:●A级:强烈推荐●B级:中等程度推荐●C级:弱推荐●D级:不推荐●I级: 不可能推荐或不确定●E/C级:根据专家观点弱推荐并根据临床评估和患者所处的危险层面将患者的净获益作如下分类:①丰厚;②中等;③小/弱;④无;⑤矛盾;⑥负面影响以下对指南的内容作简要介绍:一、控制在心脏手术后发生AF患者的心室反应率目前缺乏有关在心脏手术后用药物控制心室反应对AF和AFL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心房颤动的自我管理摘要: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那么哪些人容易得房颤,房颤又该如何自我管理呢?关键词:心房颤动自我管理一.哪些人容易得心房颤1.1非心律失常类型的心脏病患者非心律失常类型的心脏病,比如常见的缺血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病人中,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其发生机制原因较多,但多数都同心脏病病人心功能较易受累,最终发生心律失常所致。
1.2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亢时发生房颤较为常见,相关报道显示甲亢病人房颤发生率约达百分之5~15。
其发生机制可能同多因素有关,如心脏长期容量负荷、T3所致心肌肥大、高代谢所致心肌耗氧增加等等有关。
1.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房颤发生率较高,尤其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最为常见,因窦房结功能不全时,其心房内其他异常兴奋点自律性可明显高于窦房结自律性,可明显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1.4预激综合征患者预激综合征患者并发房颤的概率最高可达四成左右,有资料显示发生率为百分之11.5~39。
由于预激患者的旁道不应期较短,一旦建立了折返条件,经旁路的冲动增加,这种冲动又折返进入左心房应激期即能诱发心房颤动。
1.5全身其他疾病的患者尤其以肺病、肺心病、肺功能不全、重症感染等较为严重的疾病更为常见,其多为其他脏器异常所致心功能受累后所致从而诱发房颤。
当然,引起和诱发房颤的原因很多,我们知道,高龄、遣传、性别等不可控因素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久坐、阻塞性睡眠障碍等可控因素均可导致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而心衰和心肌缺血等原发心血管病与房颤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使疾病进展加速和恶化预后。
房颤的自然病程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常由阵发性房颤向持性房颤进展。
临床工作中见到许多愚者起初都是在不经意间查心电图发现房颤,或者阵发性心慌而检查发现,持续时间转短,经过一段时间后房颤就持续存在。
房颤管理abc流程# 房颤管理ABC流程。
一、引言。
二、A - 抗凝(Anticoagulation)# (一)评估血栓风险。
- 充血性心力衰竭(C):如果患者有心力衰竭病史,根据严重程度给予相应评分,一般来说,轻度心力衰竭可能得1分,重度可能得2分。
- 高血压(H):存在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得1分。
- 年龄(A):年龄≥75岁得2分;65 - 74岁得1分。
- 糖尿病(D):有糖尿病得1分。
- 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S₂):有既往病史得2分。
- 血管疾病(V):如外周动脉疾病等,得1分。
- 性别(Sc):女性得1分。
2. 计算总分后,如果评分≥2分(男性)或≥3分(女性),患者就有较高的血栓栓塞风险,通常需要抗凝治疗。
# (二)选择抗凝药物。
1. 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是常用的选择,比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
- 达比加群酯:一般情况下,对于大多数患者,150mg每日两次;对于年龄≥80岁、肌酐清除率30 - 50ml/min或同时使用维拉帕米等药物的患者,可以考虑110mg 每日两次。
- 利伐沙班:20mg每日一次,对于肌酐清除率15 - 49ml/min的患者,剂量调整为15mg每日一次。
- 阿哌沙班:5mg每日两次,对于年龄≥80岁、体重≤60kg或肌酐清除率15 - 29ml/min的患者,剂量调整为2.5mg每日两次。
2. 如果患者不能使用NOACs,华法林也是一种选择。
使用华法林时,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INR值一般为2.0 -3.0。
开始使用华法林时,要频繁监测INR(例如每周2 - 3次),待INR稳定后,可以适当延长监测间隔时间。
# (三)抗凝监测。
1. 对于使用NOACs的患者:- 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患者出现出血、怀疑药物过量、肾功能急剧变化等,可能需要检测药物的血药浓度或特定的凝血指标(如达比加群酯可以检测稀释凝血酶时间等)。
2023年ESC房颤管理全指南简介本文档是2023年欧洲心脏学会(ESC)制定的房颤管理全指南。
该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房颤的最新诊断和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诊断- 临床评估: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估,包括评估房颤的类型和持续时间。
- 心电图: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确认房颤的存在和类型。
- 心脏超声: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 血液检查:进行血液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排除其他疾病。
分类与评估- CHA2DS2-VASc评分: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相关危险因素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 HAS-BLED评分:评估房颤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时的出血风险。
治疗策略非抗凝治疗- 心律控制治疗:使用药物或电生理手术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 心率控制治疗:使用药物来控制房颤时的心率。
-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预防房颤的发作。
抗凝治疗- 根据CHA2DS2-VASc评分,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治疗。
- 根据HAS-BLED评分,评估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时的出血风险。
- 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阿哌沙班)。
- 定期监测抗凝治疗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或其他适用的指标。
心房颤动消融术- 心房颤动消融术是一种用于治疗房颤的介入手术。
- 该手术通过导管介入,在心脏内部进行热消融或冷冻消融,以终止或减少房颤的发作。
随访与预后- 对房颤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
- 随访包括对心率、心律和抗凝治疗的监测。
- 提供患者教育,包括饮食、运动和戒烟等方面的建议。
- 对于高危患者,定期进行心脏超声和其他相关检查。
结论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ESC房颤管理的全面指导,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制定诊断和治疗策略。
准确的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将有助于改善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心房颤动综合管理ABC方案(全文)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
全球范围内房颤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居高不下,2010年全球估测有房颤患者3350万,其中男性2090万,女性1260万,发展中国家的房颤发病率及患病率高于发达国家[1]。
中国的房颤患病人数高达800-1000万之多,其中8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以上[2]。
房颤危害严重,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也容易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如卒中和心力衰竭等。
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且房颤引起的卒中往往比非房颤患者的卒中更具致残性和致命性[3-4]。
房颤还常常引起患者的心理障碍,致使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等症状[5]。
此外,房颤常与心血管和非心血管的各种危险因素和疾病共存,进一步导致房颤危害的复杂化。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房颤的管理策略主要集中在通过口服抗凝药物(OACs)以减少患者缺血性卒中上。
口服OACs可以降低房颤患者64%的卒中风险和26%的死亡风险[6]。
然而,近期临床试验发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4.6%/年),其中仅10%的死亡与中风有关,70%的死亡与心血管疾病有关[7]。
这些数据表明,除了抗凝治疗外,对房颤患者应采取更综合、更科学、更全面的优化管理,以降低房颤患者死亡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房颤综合管理ABC方案(简称“ABC方案”)是国际著名专家Lip教授提出的一种简单易记、实用方便的房颤综合管理方案,主要致力于提高患者、公众、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认识及综合管理决策能力。
ABC方案具体为:A(Avoid stroke),即避免卒中;B(Better symptom management),即更好的症状控制;C(Cardiovascular and comorbidity risk reduction),即减少心血管和合并症风险[8]。
本文将详述这一管理方案。
1.A卒中预防房颤相关卒中具有致残风险、死亡风险和复发风险高的“三高”特点[4],因此,预防卒中是房颤治疗的首要任务。
一、总则为加强心房颤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人员管理,提高中心整体工作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人员配置1. 中心负责人:负责中心的全面工作,对中心的工作质量和患者安全负总责。
2. 医师:负责心房颤动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工作。
3. 护士:负责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治疗配合及健康教育等工作。
4. 技师:负责心房颤动患者的检查、检验及影像学诊断等工作。
5. 行政管理人员:负责中心的行政、财务、物资采购等工作。
三、人员职责1. 中心负责人职责:(1)制定中心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工作质量。
(3)负责中心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及奖惩。
(4)负责与上级部门、医疗机构及患者的沟通协调。
2. 医师职责:(1)严格遵守医疗规范,确保患者诊疗安全。
(2)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查体,明确诊断。
(3)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用药。
(4)负责患者随访,调整治疗方案。
3. 护士职责:(1)负责患者的护理、治疗配合及健康教育。
(2)协助医师进行查体、检查等工作。
(3)做好患者病情观察,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4)参与中心工作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4. 技师职责:(1)负责心房颤动患者的检查、检验及影像学诊断。
(2)保证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协助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4)参与中心工作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5. 行政管理人员职责:(1)负责中心的行政、财务、物资采购等工作。
(2)保障中心工作的正常运转。
(3)加强与上级部门、医疗机构及患者的沟通协调。
四、人员培训1. 中心定期组织医师、护士、技师等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 鼓励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最新诊疗技术。
3. 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尽快熟悉中心工作。
五、考核与奖惩1. 中心对医师、护士、技师等人员实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等。
2. 根据考核结果,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对表现不佳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