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管理(最终版)(1)
- 格式:ppt
- 大小:4.79 MB
- 文档页数:79
心脏手术后房颤预防和管理指南(全文)心房颤动(AF)和心房扑动(AFL)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术后AF患者通常耐受良好,但它可能会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并引发患者的不适。
更重要的是,与保持窦性心律的患者相比,出现术后AF的患者发生脑卒中等其他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增高,这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在心脏手术后出院的早期,AF是最常见的导致患者重新住院的原因。
明确哪些患者处于发生术后AF的高危状态,有助于针对这些最有可能从预防性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制定预防方案。
术后AF的发病危险包括:高龄、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术后缺血时间过长、左心室肥厚、术前使用地高辛、周围血管病和阻塞性肺病。
还有证据表明,遗传倾向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2001年由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学会(AHA)等机构联合发布的AF患者管理指南在术后AF方面的关注很有限,在8月份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在Chest(2005,128∶9S-16S)上发布的这份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提供了最新的有关心脏手术后AF管理的文献概述,并根据已发表的科学数据提供了预防和管理术后AF的建议。
指南所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控制心脏手术后AF和AFL患者的心室反应率;②预防AF和AFL时血栓形成,包括适当使用抗凝药物;③用药物治疗将AF或AFL转复为窦性心律,并维持术后的窦性心律;④用药物或手术的方法预防术后AF和AFL。
指南的撰写者共查阅了约1000篇文献,其中128篇符合入选标准,按证据的质量将纳入的文献分为:●好:证据来源于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荟萃分析;●满意:证据来源于其他类型的试验或RCT;●低:证据来源于非随机病例对照试验,或其他观察性研究;●专家观点:没有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因此证据来源于经过精心选择的专家小组的共识。
根据证据的质量和患者的净获益确定建议强度的分级:●A级:强烈推荐●B级:中等程度推荐●C级:弱推荐●D级:不推荐●I级: 不可能推荐或不确定●E/C级:根据专家观点弱推荐并根据临床评估和患者所处的危险层面将患者的净获益作如下分类:①丰厚;②中等;③小/弱;④无;⑤矛盾;⑥负面影响以下对指南的内容作简要介绍:一、控制在心脏手术后发生AF患者的心室反应率目前缺乏有关在心脏手术后用药物控制心室反应对AF和AFL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房颤中心各项管理制度
从房颤的规范化诊疗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房颤管理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房颤的早期诊断率低,我国的房颤患者知晓率仅为40%;二是药物治疗不规范,房颤患者抗凝比例低于全球水平,约为30%,室率、心律控制药物应用不规范;三是新型技术普及不够,2015年消融手术例数达11万,大部分集中于中心医院,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普及房颤消融手术的水平;四是房颤长期管理的欠缺,随访不足,长期治疗的依从性较低。
已经有无数研究证明抗凝治疗对于房颤患者来说极其重要,而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的房颤患者抗凝比例远低于全球,仅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
国外的房颤抗凝比例大约在50%-60%左右,各类机构相继开展房颤规范化诊疗项目,包括通过房颤中心认证,提高医院的诊疗质量,以及以指南为依据,规范临床房颤管理,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率不断改善,逐年上升。
中国进行房颤综合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要真正做到规范化必须先克服我们以上提到的四个问题,包括提高早期诊断率、规范药物治疗、普及和规范新型治疗技术、开展房颤长期管理,因此要致力于成立中国房颤中心,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房颤综合管理模式。
心房颤动综合管理ABC方案(全文)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
全球范围内房颤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居高不下,2010年全球估测有房颤患者3350万,其中男性2090万,女性1260万,发展中国家的房颤发病率及患病率高于发达国家[1]。
中国的房颤患病人数高达800-1000万之多,其中8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以上[2]。
房颤危害严重,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也容易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如卒中和心力衰竭等。
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且房颤引起的卒中往往比非房颤患者的卒中更具致残性和致命性[3-4]。
房颤还常常引起患者的心理障碍,致使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等症状[5]。
此外,房颤常与心血管和非心血管的各种危险因素和疾病共存,进一步导致房颤危害的复杂化。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房颤的管理策略主要集中在通过口服抗凝药物(OACs)以减少患者缺血性卒中上。
口服OACs可以降低房颤患者64%的卒中风险和26%的死亡风险[6]。
然而,近期临床试验发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4.6%/年),其中仅10%的死亡与中风有关,70%的死亡与心血管疾病有关[7]。
这些数据表明,除了抗凝治疗外,对房颤患者应采取更综合、更科学、更全面的优化管理,以降低房颤患者死亡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房颤综合管理ABC方案(简称“ABC方案”)是国际著名专家Lip教授提出的一种简单易记、实用方便的房颤综合管理方案,主要致力于提高患者、公众、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认识及综合管理决策能力。
ABC方案具体为:A(Avoid stroke),即避免卒中;B(Better symptom management),即更好的症状控制;C(Cardiovascular and comorbidity risk reduction),即减少心血管和合并症风险[8]。
本文将详述这一管理方案。
1.A卒中预防房颤相关卒中具有致残风险、死亡风险和复发风险高的“三高”特点[4],因此,预防卒中是房颤治疗的首要任务。
2023年ESC房颤管理全指南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ESC(欧洲心脏学会)房颤管理的全面指南。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本指南将提供最新的临床实践建议,以帮助医生和医疗团队更好地管理房颤患者。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等,进行房颤的诊断。
- 对于疑似房颤的患者,可考虑进行长时间心电图监测以确认诊断。
分级- 根据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合并疾病,将其分为不同的分级,以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
治疗目标- 控制心室率:通过药物治疗或射频消融等手段,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在目标范围内。
- 恢复窦性心律:对于符合条件的房颤患者,可考虑尝试复律治疗,以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
- 预防并发症:通过抗凝治疗预防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 根据房颤患者的分级和合并疾病,选择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 考虑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调整。
射频消融- 对于部分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可以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
- 在选择射频消融手术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手术风险等因素。
抗凝治疗- 对于有血栓栓塞风险的房颤患者,应考虑抗凝治疗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出血风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
患者管理- 定期复诊:房颤患者需要定期复诊,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
- 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提供房颤患者相关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ESC房颤管理的全面指南,包括诊断、分级、治疗目标、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抗凝治疗和患者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医生和医疗团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心房颤动的自我管理摘要: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那么哪些人容易得房颤,房颤又该如何自我管理呢?关键词:心房颤动自我管理一.哪些人容易得心房颤1.1非心律失常类型的心脏病患者非心律失常类型的心脏病,比如常见的缺血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病人中,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其发生机制原因较多,但多数都同心脏病病人心功能较易受累,最终发生心律失常所致。
1.2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亢时发生房颤较为常见,相关报道显示甲亢病人房颤发生率约达百分之5~15。
其发生机制可能同多因素有关,如心脏长期容量负荷、T3所致心肌肥大、高代谢所致心肌耗氧增加等等有关。
1.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房颤发生率较高,尤其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最为常见,因窦房结功能不全时,其心房内其他异常兴奋点自律性可明显高于窦房结自律性,可明显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1.4预激综合征患者预激综合征患者并发房颤的概率最高可达四成左右,有资料显示发生率为百分之11.5~39。
由于预激患者的旁道不应期较短,一旦建立了折返条件,经旁路的冲动增加,这种冲动又折返进入左心房应激期即能诱发心房颤动。
1.5全身其他疾病的患者尤其以肺病、肺心病、肺功能不全、重症感染等较为严重的疾病更为常见,其多为其他脏器异常所致心功能受累后所致从而诱发房颤。
当然,引起和诱发房颤的原因很多,我们知道,高龄、遣传、性别等不可控因素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久坐、阻塞性睡眠障碍等可控因素均可导致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而心衰和心肌缺血等原发心血管病与房颤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使疾病进展加速和恶化预后。
房颤的自然病程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常由阵发性房颤向持性房颤进展。
临床工作中见到许多愚者起初都是在不经意间查心电图发现房颤,或者阵发性心慌而检查发现,持续时间转短,经过一段时间后房颤就持续存在。
心房颤动规范管理路径目录一、心房颤动患者的筛查二、心房颤动分诊、诊断及鉴别诊断三、心房颤动风险评估四、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五、心房颤动的心率控制六、心房颤动的节律控制七、心房颤动的介入治疗八、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九、心房颤动栓塞、出血并发症的会诊及管理十、心房颤动患者的随访十一、心房颤动数据库的填报附录:参考文献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临床路径左心耳封堵术临床路径一、心房颤动患者的筛查心房颤动( AF)的筛查工作对于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干预治疗、减少并发症具有重大意义。
筛查开展的地点可以在医院门诊、社区医院、公园及广场等人流量集中的地方。
筛查通常是免费进行,普通人群自愿参与,此属于机会性筛查。
据统计分析,心血管病专科医院AF 筛查阳性率在8%~ 10%。
目前筛查方法及工具多种多样:1、症状询问、脉搏触诊、自动血压测量等,此类方法虽简便易行,敏感性为87%~ 97%,但特异性仅 70%~81%; 2、单导联心电图,为目前进行AF 筛查的首选工具,具有方便快捷、识别准确、图形可以保存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等优点,其敏感性为94%~ 98%,特异性 76%~ 95% [1, 2] ; 3 、多导联心电图,如医院常用的 3导 Holter 、 12导 Holter等,结果准确可靠,但存在费用相对较高、耗时太长、无法进行广泛筛查等问题; 4 、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相结合的智能穿戴设备,可以由筛查对象自行购置,用于长期监测,其敏感性%,特异性 % [3~6]; 5、植入设备,如植入式Holter 、永久性起搏器、 ICD、 CRT 等,此类设备可以提示心房高频事件,部分设备可以提供心腔内电图以助诊断,结果可靠,可以有长达数年的监测时间,但费用昂贵、为有创性诊疗、无法大面积筛查[7-9] 。
门诊 /社区无症状有症状≥65岁的患者TIA/ 卒中起搏器/ICD不明原因卒中便携式仪器检查ECG查体常规 72小时程控时注意有建议植入式24小时 Holter ECG 检查Holter无房颤Holter未确诊房颤确诊房颤择期再次检查疾病宣传房颤门诊就诊图 1 AF 患者的筛查流程图二、 AF 患者的分诊、诊断及鉴别诊断1 AF 患者的分诊流程AF患者到达医院后,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进行分诊,既要保证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又要保证医疗资源不被浪费[10, 11] 。
房颤综合管理一、心房颤动患者筛查一)、房颤筛查对象:1)>65 岁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筛查;2)TIA 或者卒中患者;3)植入起搏器的患者,程控时需要关心心房高频率事件;4)>75 岁患者,可行心电图或者Holter。
5)针对房颤的易患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甲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二)、房颤筛查流程图二、房颤的诊断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胸痛、疲乏、头晕和黑朦等。
部分房颤患者无任何症状或以卒中、血管栓塞、心力衰竭等房颤的并发症为首发症状。
体格检查: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颈静脉搏动不规则(注意:心室律突然规整应该考虑1、恢复窦性心律;2、演变为房速或者房扑;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者交界性心动过速。
如使用洋地黄,考虑洋地黄中毒。
)心电图诊断标准:心电图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房室传导存在时) ,心房率350-600次/分,可伴正常心室率、缓慢心室率、快速心室率及极速的心室率(180次以上,多提示伴预激)。
临床类型:1.非瓣膜病房颤(指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或生物人工心脏瓣膜、或二尖瓣修复术的房颤)分为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
2、瓣膜病房颤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或生物人工心脏瓣膜、或二尖瓣修复术的房颤。
症状评分:改良EHRA评分,用以量化AF相关症状[12]根据患者症状评分指导下一步治疗及心率控制,基础病处理治疗。
房颤患者入院诊断及评估流程图三、心房纤颤患者的风险评估患者在确诊为AF后,需要进行相关风险评估。
栓塞风险评估目前常用CHA2DS2-VASc评分来进行栓塞风险的评估。
如果为0分,可以不进行抗凝治疗,但需要注意到的是,0分仅仅只是说明血栓风险低,但并不意味着绝对不会发生栓塞事件;1分(女性性别独立1分除外),可以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2分则推荐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