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比较相同点:背景:封建专制面临严重威胁,国内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都使得本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结果:都改变了社会性质;改革不彻底,都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势力。
不同点:不同之处:①背景不同: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面临民族危机; ②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不同: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比较相同点:(1)背景:①改革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②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③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都面临极其严重的民族危机;(2)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作用: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社会背景 (1)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较高于中国 (2)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群众基础和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
改革的进程或具体措施 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
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大国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 (2)列强集中侵略中国。
(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相同点: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二、俄日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归总与比较国家名称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1868——1873年)领导阶级沙皇亚历山大二世P117—118 明治天皇政府P118—120背景原因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奴暴动频繁,动摇了沙皇和贵族的统治。
19世纪中期,日本闭关锁国,封建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国内危机、民族危机加深。
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开展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
经过内容①政治地位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政治关系地主再也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②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③经济上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③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④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近代化军队。
评价意义影响①性质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①性质日本明治维新是明治天皇政府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进步性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进步性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③局限性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③局限性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名称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1868—1873年)不同点①背景不同俄国面临农奴制危机日本面临幕府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②内容不同俄国只是单单解放了农奴和土地问题日本除土地外,还有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教育的改革③政治方面俄国只是简单宣布农奴为自由人,没有进一步打击农奴制度。
日本完全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④经济方面俄国只给农奴一块份地,农奴还交赎金,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
日本大力发展近代工业,扶植保护私人企业。
第3讲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及戊戌变法[考纲要求]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明治维新。
(3)戊戌变法。
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内忧①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②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2)外患: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2.酝酿(1)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2)酝酿①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
②报纸公开讨论,舆论力量化解阻力.③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并拟订改革法令。
3.内容(“二一九法令”)及评价(1)内容①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
②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③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评价①进步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局限性:具有不彻底性、掠夺性和欺骗性。
4.影响(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1.历史背景(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强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
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一系列改革昭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到来。
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相同点(1)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2)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3)内容: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不同点:(1)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
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
(2)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
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相同点: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结果不同。
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
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一、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背景:(1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2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19世纪初期,受到西欧民主思想影响的进步青年强烈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统治。
(4国际: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农奴制俄国的落后,进一步加剧了俄国的国内矛盾——直接原因。
(5沙皇的抉择: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国内外形势非常严峻,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 才能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2. “ 二一九法令” 的主要内容:(1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他们享有公民权利。
(2经济上: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组织上:由村社负责控制农民。
3.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作用: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二、日本明治维新1.历史条件:(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2经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4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
2.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废藩置县” ;废除封建等级制,实行“ 四民平等”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建立近代天皇制。
(2经济上,发展新经济;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 殖产兴业” 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3文教生活方面,倡导“ 文明开化” ;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进西化。
(4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明治维新的结果:(11889年宪法:①制定宪法:首任内阁首相伊藤博文起草, 以突出军国主义和君主权力的普鲁士宪法为蓝本, 1889年颁布。
1、19世纪中期,美、日、俄等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各自有是怎样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面临的问题: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日本:幕府封建统治危机;俄国:农奴制危机解决;美国通过内战,北方省里,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日本经过武装倒幕,明知天皇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从改革的背景来看,改革前资本主义都有一定的发展,且都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但是具体的阻碍不同,俄国是农奴制,日本是幕府统治。
改革前两国封建制度都出现深刻危机,日本还存在民族危机。
从方式和性质来看,两国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但领导者不同,俄国是代表封建统治的沙皇,日本是以天皇为首的包括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在内的改革力量。
从内容上看,都具有反封建色彩,但俄国改革时尽量维护了贵族、地主的利益,日本的改革通过废藩置县,打击了一部分封建势力,且日本改革的内容更为广泛全面。
从结果和意义来看,两国的改革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日本还借机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3、18世纪后期,美国经过八年抗战最后打败了英国殖民者,赢得了民族独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也经过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这两次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战争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就这两次战争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
(1)抗战时间大致相同,都经过了八年(2)都是民族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是正义的战争(3)都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4)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
4、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9世纪70年代,科学技术新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电力和石油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并且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开动了工厂的机器,还大大推动了其他领域的科技革命,希奇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大大扩展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新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密切了实际各地的联系,加速了信息交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个广泛的途径,这一切表明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要点扫描】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不仅用暴力的形式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且还采用了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献。
(一)英国:《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明确的制约,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首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二)美国:《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的国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黑人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直接推动了南北战争的进程。
(三)法国:《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对法国大革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最能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特点的法律文件,具有进步性;另一方面,它承认并宣扬私有财产不平等,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局限性。
《法典》,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
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难点突破】对于这些法律文献,不仅要掌握其基本内容,而且一方面要理解其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有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理论旗帜,有的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直接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理解其对未来新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结构的构建作用,开启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先河。
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评价【要点扫描】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在这更替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评价。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
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1787 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和美国的共和体制,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维护了美国的独立。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1868年)提纲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内忧外患)1、内忧——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1)政治:幕藩体制,社会等级森严,社会矛盾尖锐;(2)经济: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阶级: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不满;(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5)思想:洋学的传播冲击了封建思想;人们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和锁国的落后;实现了日本由锁国到开国的思想转变;2、外患:1853年,黑船事件后,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使日本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3、前提:1868年,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建立。
4、政治基础和纲领:改革派开展武装倒幕成功,建立明治政府,以《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
特别提醒1:倒幕运动从性质上讲并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因为它是中下级武士领导的,结果也是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新官僚集团掌握了政权;其出发点也不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而是要推翻卖国求安、腐朽没落的幕府统治。
特别提醒2:1854年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打开日本的大门;英、俄、法等国也效仿美国迫使日本允许开国通商、享有领事裁判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和设租界及协定关税。
二、改革条件的成熟(1)改革派的形成:A主体:以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成为改革的领导者;B主张:对内:抨击幕府篡权,主张天皇亲政;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驱逐侵略者。
(2)主要过程:A尊王攘夷运动:主张用天皇亲政取代幕府统治,赶走侵略者。
结果失败;B武装倒幕运动:主张推翻幕府统治。
结果成功;C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
(3)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
特别提醒:西南强藩:四大强藩——长州、萨摩、肥前和土佐,是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三、明治维新的目的直接目的: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根本目的:富国强兵,实现民族振兴,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四、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一)政治核心:政体改革(立宪政体)(二)经济核心:殖产兴业(三)文化核心:文明开化(学习资本主义文化)(1)文化教育特点: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旧文化。
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戊戌变法对比与反思
当时中日俄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三者的资本阶级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转变。
而三国的背景却是不相同的。
当时的日本国内幕府统治加上外族入侵激化了许多社会矛盾;当时的俄国却被农奴制羁绊住了发展的步伐;而那时的中国正处在甲午战败和半殖民地困扰的水深火热之中。
同样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同样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同样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什么俄日成功,中国失败呢?
当时的中国是地主阶级的改革。
而日本和德国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单纯只是学习和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只在器物上得到了些许的发展,思想实质仍是老样子。
俄日改造了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在改革方式上,三个国家也不尽相同。
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这点决定了改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改革不但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还要符合国情跟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改革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事情,要注意到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等等。
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的比较
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
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下面是分享的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的比较,一起来看看吧。
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介绍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介绍。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工业革命对很多封建国家造成很大的冲击,影响很大的是日本和俄国。
日本和俄国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日本开展明治维新运动,发展国内资本主义经济,使日本成功的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俄国开展农奴制改革,促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并没有使俄国摆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明治维新使日本在短时间内成功的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型,日本通过不断的向西方学习,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
明治维新的改革包括:废除旧的社会体制;提倡文明开化的社会文化;强制实行义务教育;建立常备军和警察制度;改善交通等。
这一系列的改革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日本迅速崛起,并摆脱西方国家的威胁。
俄国的农奴制就没有日本明治维新成功,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出一系列法令,解放农民,但是仍保留着大量的地主残
余,虽然农民获得自由身,但是他们没有钱购买土地,被资本主义和地主剥削,生活得十分困苦。
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虽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但是改革没有改变封建的阶级制度和土地制度,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实质的提高,反而是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对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
详解俄国农奴制改革成功原因经常将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的洋务运动三个运动进行比较,因为这三个国家都是从封建专制制度向西方学习,但是最终的结局是不同的。
俄国农奴制改革成功原因是我们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都知道,任何改革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能只改动社会的某个层次,其他层面的改革都需要同步进行,相互配套。
俄国农奴制改革算是比较成功的一次改革,因为最后改革给俄国沙皇统治带来了新的机遇,并且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社会矛盾暂时得到缓解,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进步。
那么,不禁要问,俄国农奴制改革成功原因是什么,首先,必须认识到,任何改革都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逆潮流而行的改革最终会遭到历史的抛弃。
同时还需要认识到,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于农民的多次大规模的起义,要求改变现状,进行改革,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的。
并且能够得到基层民众的支持,因为改革的措施总体对他们是有利的,并且在沙皇的强力说服下,农奴主也表示愿意退步,让出一部分土地,给农民以自由之身,所以改革进行的比较顺利,成果的体现
也是很明显的。
改革如果得不到最高权力者的大力支持,是很难继续推行下去的,再者就是需要强大的群众基础,能够让基层民众分享到改革果实。
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开展农奴制改革,促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并没有使俄国摆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明治维新使日本在短时间内成功的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型,日本通过不断的向西方学习,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
明治维新的改革包括:废除旧的社会体制;提倡文明开化的社会文化;强制实行义务教育;建立常备军和警察制度;改善交通等。
这一系列的改革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日本迅速崛起,并摆脱西方国家的威胁。
俄国的农奴制就没有日本明治维新成功,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出一系列法令,解放农民,但是仍保留着大量的地主残余,虽然农民获得自由身,但是他们没有钱购买土地,被资本主义和地主剥削,生活得十分困苦。
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虽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但是改革没有改变封建的阶级制度和土地制度,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实质的提高,反而是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对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改革并没有改变地主土地占有制。
贵族地主依旧控制着大量土地:地主将良田和整块的土地霸占,而将零星的土地和难以种植的沙地分给农民;地主将自己的土地楔入农民的土地之中,使得农民不得不以高价租种这些楔形土地。
其次,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另一表现为工役制农奴经济。
农民由于
缺乏土地,被迫以十分苛刻的条件向地主租佃,接受工役制的剥削。
封建农奴制残余使农民仍然处于悲惨的境地。
在政治上他们仍然受压迫,在经济上他们照旧依附于地主。
因此许多农民仍然常年处于饥饿之中。
但另一方面,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在于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俄国展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经济状态。
在农业方面,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表现在农民阶级的分化上。
一方面分化出少数富农,成为农村中的资产阶级。
另一方面是分化出大批破产的农民,沦为无产阶级。
这些无产阶级农民形成了一支雇佣大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工业方面,资本主义也同样获得迅速发展,到1880年,俄国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了一大工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