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俄国农奴制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1014.50 KB
- 文档页数:41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高中历史选修一:7.1俄罗斯社会呼唤改革第七章俄罗斯农奴制改革第一课俄国社会呼唤改革知识框架什么是农奴制?农奴制是欧洲封建社会的超级阶级。
农奴和农民、奴隶的区别农奴: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就完全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行动。
农奴主可以买卖农奴。
农民:虽然也受土地约束,但有人身自由,不能被地主买卖。
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它是一个说话的工具。
俄罗斯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彼得一世大力修建手工业作坊,发展工商业。
(2)对外扩张,拿下海港,成为欧洲强国。
2.发展概况19世纪初,资本主义因素孕育了增长。
(2)20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并进一步发展。
(3)由于农奴制的存在,其发展相对缓慢。
到19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奴制已经被摧毁。
农奴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严重阻碍了俄罗斯工业的发展。
农奴制下,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无法满足工业对大量自由劳动的需求;此外,由于地主的敲诈勒索,广大人民群众贫困无力购买工业品,严重制约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俄罗斯的农奴制危机1.原因农奴制统治日益加强。
(2)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危机表现农民起义继续进行,1773年发生了著名的普加乔夫起义。
(2)1825年在首都发生的“十二月党起义”,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武装起义。
(3)19世纪40年代,“平民革命者”号召人民为废除农奴制而斗争。
历史认识:农奴制是一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它的存在和发展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使俄罗斯陷入严重的社会危机。
名师指津: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发展表明,一方面,城乡工农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农奴制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占主导地位的落后农奴制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归纳总结:农奴制引发的社会危机是什么?(1)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罗斯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农民暴动严重威胁了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高二历史选修1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标及教学要求】内容标准学习要求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历史背景。
1.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和农奴制面临危机的表现。
2. 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1.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2.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 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了解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情况。
2.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3.体会亚历山大二世在农奴制改革中的政治智慧,养育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敢于变革的精神。
【知识结构】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一)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
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1、俄国的建立与发展2、农奴制的确立与发展3、农奴的生存状况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从而引发农奴制的危机。
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二)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
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三)社会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斗争和新思潮1、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起因:目的:结果:意义:2、俄国知识分子要求社会变革守旧派:改革派:激进派: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促进人民的觉醒。
(四)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朽无能1、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原因2、克里米亚战争经过及结果3、性质:4、俄国失败的原因5、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的颁布(一)概况1、目的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2、焦点是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3、含义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二)内容1、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2、经济上: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但地主能决定农民份地大小和好坏且在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3、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即废除农奴制,是当时俄国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冲突所引起的封建农奴制危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这次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并为革命形势所迫,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它成了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改革以后,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尽管还保存着封建农奴制的残余,但俄国的历史毕竟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
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十八世纪末,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十九世纪初叶和中叶,更日益走向瓦解。
封建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资本主义要素在农奴制内部形成的过程。
俄国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
1840年俄国从国外输入的机器,价值为101万卢布,到1850年已达268万5千卢布。
在采用外国机器的同时,俄国也开始制造和采用本国的纺织机、织布机和缫丝机。
至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纺织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五位。
其他工业部门如冶金、采矿和造船业也开始使用机器。
三十年代以后,蒸汽动力的使用较为普遍。
1815年俄国的工厂为4189个,到1858年增至12,256个。
工人人数由1804年的224882人增至1860年的859950人,其中雇佣工人占61.4%。
在纺织工业和丝织工业中,农奴劳动已完全被雇佣劳动所代替。
尽管这些雇佣工人主要是向地主和国家缴纳代役租的农民,但是,在对于企业主的关系上,他们毕竟还是“自由的”劳动力出卖者,是在封建农奴制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对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十九世纪四十、五十年代,俄国粮食的平均产量为2亿5千万俄担,其中在国外销售的商品粮食为5千万俄担,占产量的20%。
这就有力地刺激了商品粮的生产。
列宁指出:“地主为出卖而生产粮食(这种生产在农奴制后期特别发达),这是旧制度崩溃的先声。
探讨: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近代化是指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等各个方面,即:(1) 经济领域:工业化、全球化(2) 政治结构:民主化、法制化(3) 社会结构:城市化、都市化(4) 思想观念:理性化、科学化俄国的近代化是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俄国的近代化进程启动于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1•英法通过革命>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的途径比较2•德.意通过统一战争f日本通过改革的途径走上近代化。
这些国家内部资源.市场有限 > 走上对外扩张的发展之路,军国主义特征十分明显3 •中国走了改革与革命并举的近代化道路一、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经济近代化(三)军事近代化(―)经济近代化(四)教育近代化(五)思想近代化1 ■表现(1)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2 )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明显加快(原因)。
2■局限性(―)经济近代化局限性(1)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2 )对外国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3 )发展很不平衡。
经济上:农奴制残余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政治近代化1 ■措施(1)政治体制上 >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建立了富农和工商资产阶级可以逬入的自治机构;(2 )司法制度上f废除按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 实行公开审判。
2結果使政治上_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法制化的气息。
3扃限惟请回答:⑴^:明"是指J 什么? O欧美资本主义1 民主政治制度。
4(2广到西伯利亚”说明了什么?说明改革带有明显局限性:改革后 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权 力至高无上,任何对沙皇专制的挑战 都要受到惩罚。
(三) 军事近代化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制。
(四) 教育近代化到西伯利晅也.、,-2 NP K IL I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一、改革背景1、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奴制:含义:农奴的人身、财产都属领主所有,没有人身自由,生活贫困,不断反抗确立:17世纪中期俄国《法律大全》的颁布,农奴制正式确立发展:18世纪中后期,进一步强化,农奴制扩展到乌克兰等地;19世纪中叶,俄国45%以上的人口是农奴⑴农奴:提出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政治要求。
⑵工人:在提高工资、改善待遇、限制残暴等方面开展斗争。
2、经济上: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西欧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1)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2)农奴遭受严重剥削,无力购买工业品,限制国内市场的扩大。
(3)农奴制也造成工业资本和原料缺乏。
19世纪初,当西欧主要国家先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时,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扩展到俄国,但是,在农奴制下,农奴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无法满足劳动力的需求;农奴生活贫困,无力购买工业品,严重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再加上缺少投资,使得俄国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农奴制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吃亏日益高涨;3、思想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传播并积极发动武装起义。
1825年,俄国一些受到启蒙思想家影响的贵族青年军官发动了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19世纪中期,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者,通过文学作品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进行揭露和抨击,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1)十二月党人起义:①原因:A.主要原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
B.直接原因:亚历山大一世去世。
②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
③时间:1825年④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
(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①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②思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